給孩子自由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來源:文萃谷 8.4K

給孩子自由這是小巫繼《讓孩子做主》之後推出的新作,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讀了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給孩子自由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給孩子自由優秀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給孩子自由讀後感篇一

本書重點在於探討1歲至4歲幼兒早期教育的各個領域。作者根據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以及諮詢案例,詳細解讀兒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緒發展、大腦發育及學習過程等話題,在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獨立智慧的兒童方面,提出了諸多精闢獨到的見解。

這本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探討怎樣教育幼兒,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壯壯和人打架的事。在書中壯壯是是作者的兒子,壯壯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打完架,媽媽和姥姥對解決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長去幼兒園找那個打壯壯的小朋友,“教訓”他一下,媽媽的見解是讓壯壯自己去解決,並且告訴壯壯打人是不對的。從這個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兩種教育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從大人的角度去保護孩子;一種是蹲下來,讓自己和孩子處於同樣的高度,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會塑造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們採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長出面干涉,讓那個小朋友得到了“教訓”,壯壯以後再和小朋友發生爭執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思維習慣:有姥姥在保護我。長此以往,壯壯會失去自己解決人際關係的能力,當他長大後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相反,媽媽的解決方式就很西方化,現代化。壯壯經過這件事之後既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也學會了怎樣和其他的小朋友相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做的不是一個保護者,而應該是個榜樣,一個啟發者。孩子們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他們自由,他們才會學會。引用“小巫”《和孩子劃清界限》一書中的話:如果父母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競爭和壓抑等等,就不會斤斤計較孩子在社交中難以避免的衝突。孩子看到父母從容不迫的處世態度,也自然學會了坦然面對衝突、拒絕和挫折。父母越緊張、包辦、過度保護孩子的社交活動,孩子越懦弱、膽小、依賴性越強。

  給孩子自由讀後感篇二

《給孩子自由》,書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學教育學的、在海外工作生活過,老公是新西蘭人,一箇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給了她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更為開闊的視野吧!

這是小巫繼《讓孩子做主》之後推出的新作,重點在於探討1歲至4歲幼兒早期教育的各個領域。作者根據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以及諮詢案例,詳細解讀兒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緒發展、大腦發育及學習過程等話題,在如何培養身心健康、獨立智慧的兒童方面,提出了諸多精闢獨到的見解。

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許多啟發: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來自於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愛。這一點我太認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內心的寧靜,不為外界所動,現在我們整天説調整心態,卻不知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發脾氣的處理方法。我們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發脾氣的原因,並且給予足夠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氣給消了。

3)中傷比暴-力還要厲害。這常常是我們中國父母最不注意的細節,我們常常這樣:“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顧及孩子的心靈感受。

摘錄幾段非常喜歡的書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

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個永遠理解、支持、鼓勵他的媽媽。

2.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

3.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能夠刻意“培養”出來的,而是他自己要準備好了,願意接受獨立時,才行。

4.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兩個幸福感/快樂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對父母對自己的愛的完全確證,這個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歲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快樂:搭積木、過家家、拉小提琴、玩籃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內心的快樂不會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敗時,不會喪失自信心,不會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難健全。他們內心的快樂,過度依賴於外在的“成就”。如果順利,就特別高興。如果不順,就特別感到挫折。這樣的人,精神不獨立,對人、物、事的依賴性特別強。

5.“不必要的幫助就是對兒童的壓制。”

6.當孩子探索世界時,也是他最聚精會神的時刻,成年人過多的干涉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往往那些上學後不專注的孩子、有所謂“多動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長史,都有家長干涉過多、限制過多的痕跡。

7.兒童的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抑制兒童的活動,等於抑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成長。

8.應該把“聽話”這兩個字從詞彙中永遠地去除掉,因為這兩個字對孩子來説毫無意義,只能表露你的無能。他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僅僅因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講道理,而不是用“聽話”這樣軟弱無力的詞語來約束他。

9.當必須對孩子説“不可以”的時候,我建議媽媽們不要站着、居高臨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來,摟住孩子,親吻他,温柔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可以,因為......”

10.行動的自由,導致思維的自由,最終導致行為的自由自主。

11.讓孩子玩兒是主要的,衣服和手髒不髒是次要的。

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無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樣。他們像小海綿一樣,吸收着我們的一言一行。

13.過早受到家長壓力的兒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學習的時候再教,那樣會更加容易。

14.這些超級寶寶們沒有得到正常兒童所需要的經歷:一個無憂無慮、快樂自在的童年。這樣的缺失會影響他們成年後的成長。

15.無論事態如何嚴重,父母如何生氣,對待孩子的態度一定要平和冷靜,最有效的批評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媽媽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任何斥責,對於孩子都是一種語言暴-力,其損傷性絕不亞於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

16.沒有強烈的愛心和犧牲精神的父母很難説有帶孩子的真正權利。

  給孩子自由讀後感篇三

一直都很想看《給孩子自由》,《給孩子立界限》這幾本書,剛好,童童媽媽和我交換了這本書,給孩子自由讀後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這本書。説實話,一直都不知道這是誰寫的,只是單純從題目上對它感興趣。

看到“自由”兩個字,想起了一些題外話:同事曾經感慨於一片QQ的新聞——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寧願在國外隱姓埋名當保姆,為自己的.孩子贏取一張綠卡,也不願意回國。但是我的幾點看法是:首先,這個信息的真實性有多少?現在網絡新聞為了博取點擊率,常常會有虛假的新聞出現。其次,即時真有這樣的教授,那麼也要看看當初他出國時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時候的民*主自由與現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們做出這樣決定的想法。最後,“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精神層面的自由追求更甚。從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對於自由的影響,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兒觀念中對於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對書籍的看法是“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也許是受從國中開始對於一些所謂的權威都敢於質疑的態度的影響,這本書也不例外了。

本來對於大鵝的教育態度,多半是從自我的成長經歷中獲取。每次我遇到問題和困惑的時候常常會想:“當初我是怎麼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麼做?”説到這裏,可能有人會笑:“你怎麼知道自己很小的時候的想法呢?”這可能得益於我從青春期就開始記日記的習慣吧,不停的剖析自我,雖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長的足跡。正是這種剖析,讓自己的性格沒有成為父輩那樣的狹隘,猜忌,偏激。

剛剛看了開頭的部分,突然發現原來我和作者有這麼多的觀點是相似的,而我的觀點來源並不是書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經驗

最深有感觸地是關於“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論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對父母對自己的愛完全確認,是明確的,毫無疑問的堅信,父母無條件的愛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獲取的快樂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首要的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那麼他就會側重於次要幸福感的滿足,這容易造成順利起來就特別高興,不順的時候特別挫折,這樣的人精神不獨立,對人,物、事的依賴性特別強,長大以後不敢向自己依賴的人説不!

這是多麼的深有體會阿,就像我現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一樣,我想這和以前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沒時間照顧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隨着大鵝的成長經歷,在我給他賦予充分的愛的時候,也感受到他給我的愛,我可以堅定的對別人説不了,特別是當別人佔據了週六週日本應該屬於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麼理直氣壯地拒絕。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為什麼大鵝有這樣的表現:比如他不願意吃切開一半的蘋果,為什麼他堅持把褪上去的褲腿拉下來,為什麼不願意睡有蚊帳的牀!

讓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兒童安全感的來源之一,是兒童對於事物作出正確分辨與判斷的基礎,實兒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於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歲以前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這裏就不一一闡述了

説説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説不同,我覺得很多東西要根據現實來做更改

“母乳餵養”,我理解,也非常贊同,但是中國的現階段國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親都作全職媽媽,給孩子母乳餵養到兩歲。於是很多4、5個月孩子的媽媽要回到工作崗位中,這就涉及到了社會看法的問題:比如單位的領導能批准哺乳假,擬定同時幫助與支持,而且你的家還不能工作單位太遠,我很遺憾只能給大鵝十個月餵奶,可是這也是有這個社會造成的阿。

“保姆的選擇”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佟阿姨一樣的保姆,我只能説最重要的“耐心”和“愛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給人家一種家人般的關懷和諒解。如果時時刻刻以保姆的標準要求別人,他永遠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圍中的。

看到這裏還有點點困惑:為什麼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長的歷程和自己的作為母親的感受,為什麼沒有自己作為小孩子時,對父母的期許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測一下吧:也許西方的育兒觀念中只對下負責,不對上負責,長大以後就離開父母自立,主要承擔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不負責對上一代的贍養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