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36篇)

來源:文萃谷 2.14W

沈從文是一代文學奇匠,他寫的文章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生活的多姿多彩。讀過沈從文作品,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沈從文作品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36篇)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

以前也接觸過一些沈從文的作品,如《邊城》《蕭蕭》。對沈從文也有一些瞭解。但讀作品瞭解的還是有些片面。現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感觸頗多。之所以與如此多的感觸一般是基於我本身是湘西人。對他所寫的人事都比較熟悉,容易引起共鳴。另一半是基於我對沈從文這個大山裏走出去的作家的喜愛。

大山裏的孩子不能像城裏的孩子那樣接受好的教育,但由於家庭的原因,沈從文從小就被送到學校學習,並寄予厚望。但他跟普通孩子一樣,會逃課,會貪玩,會打架,甚至會比普通的孩子更頑劣,會貪玩。天天逃課,只要不上課就好。就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竟會成長出如此偉大的一個作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湘西當時很閉塞,人們思想愚昧,但很淳樸。他捉來了蟋蟀,店老闆也會同他鬥幾回合。每次去趕集遇上大方的親戚幾人也能飽餐一頓牛肉。在這個老少邊窮的地方,人們就過着如此粗放的生活。雖很苦。但他們卻自得其樂,絲毫沒有覺得很苦。反而覺得生活有滋有味。也許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才鑄造了沈從文樂觀的性格。以至於他在以後那些艱苦的生活中都沒有叫過苦。

但他小時候看見殺人也不覺得害怕,反而會興奮。會了也看這些事。不知道當時的人為什麼會如此漠視生命。殺人死人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作為一個湘西人也沒弄明白當時那裏的人為什麼不珍惜生命,在他們心中被殺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沈從文在軍隊的日子也挺長的,跟過不同的部隊,帶着家人的厚望。總希望在部隊有所作為,但每次都未能如願。但幸好的是他沒有因此放棄生活。抱怨生活。雖有時頹廢過。但最終還是勇敢的面對,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那麼久的軍隊的生活,讓沈從文的生活變得很豐富。但對他後來的文學寫作似乎沒有什麼影響。單看他的作品絕對想不到他有過軍旅生活。在軍隊裏他大部分是做一個文員。他很處理人際關係。所以他很受歡迎。沈從文在工作之餘也常扮演一個大廚的身份。做的燉狗肉很受歡迎。沈從文對文學的熱愛其實是與身俱來的,當他看到《辭源》的時候就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就像一個飢餓者熱愛美味的事物一樣。一個人的文學創作會跟後天的培養有關。但我認為天分還是佔主導作用的。

“生活雖然那麼糟,性情卻依舊那麼強,有一次因一個小小問題與那表弟吵了幾句,半夜裏不高興再在他牀上睡覺了,一時無處可去,就在一個養馬的空屋裏,爬到有甘草同幹馬糞香味的空馬槽裏睡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去拿個包袱告辭時,兩人卻又講和了。沈從文在糟糕的生活下,沒有抱怨,生活的那麼自然,很真實。或許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在困境下樂觀面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

別人的人生我沒有資格去評價,只能從別人的人生中去學習,學習他的樂觀,他的經驗,他的坦然。這就是我的一點感受。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

當青春的翅膀在美麗的煽動的時候,當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當我們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真正支持我們的是身邊的愛。

當我拿到《邊城》這本書時,便似一隻餓狼般迫不及待看起來。《邊城》是一篇寓意深長、發人深省的長篇小説。當閲讀完時,我感慨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份飽經風霜的老人對自己孫女的疼愛。

他是一個淳樸慈祥的老船伕,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力,但是在他心裏卻有深深的傷痕。那就是女兒和女婿愛情的悲劇。因此,他更加疼愛他的孫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個好人家。這樣的一個祖父,他幾乎把孫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這使他進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試探天寶與翠翠的口風,讓翠翠去聽天寶兩兄弟決鬥時的歌,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天寶的的選擇,導致翠翠與儺送之間的誤會……最後,翠翠的故事以悲劇的形式收場。想到這裏,我不禁被那一份執着貼心的親情所感動。

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無處不在。親人的愛,像一棟夢想的城堡,為我們遮風擋雨;親人的愛,似一把小小的傘,雖然平凡,卻能在暴風雨來臨時起到大用途;親人的愛,如一個蜜窖,滋潤我們成長。但相反的,親人過分的愛,也會造成我們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這身邊的愛,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有哪一個不是在時時刻刻關心你,愛着你呢?想一想那一份偉大的母愛,那一份堅強的父愛。你是不是感觸很深呢?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階段,曉峯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長會上,老師叮囑曉峯的媽媽説:“目前曉峯處在升學的邊緣,不抓緊,他可能考不上大學。”回家後,媽媽對曉峯説:“孩子,你真行!老師説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個大台階。”後來,曉峯被某所名牌大學錄取。曉峯像小孩子一般撲到媽媽懷裏,哽咽着説:“好媽媽,都是您,照顧……體諒……期待……鼓勵幫助我,我才有今天……”這一個故事多麼感人肺腑。母親一個善意的謊言,成就了曉峯未來的路。

母愛如水,温柔細膩;父愛如山,深沉嚴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也不是同樣的把我視為掌上明珠嗎?還記得我十歲那年,爸爸為給我買書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湯雞;12歲那年,媽媽用她的背為我擋住那顆顆豆大的雨點。在生活中,媽媽不讓我做這做那的,對我關懷備至。爺爺奶奶則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給我。而爸爸是我最將強的後盾,前進時給我鼓勵,後退時給我支持。他們愛我疼我,而我卻不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接受這些愛,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這些愛。

家人親人永遠信任我們,也永遠愛着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親人。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

曾經有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寫了一輩子,最終免不了回到過去,寫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如同一罈成年老酒,歷時越久就越覺得醇香。

看了沈從文的童年生活不免為現在的孩子而惋惜啊!幾乎在孩子剛出生甚至是未出生,父母就已為孩子鋪好了道路。忙於掙錢的父母把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送去幼兒園,託兒所。甚至可笑的是有傳言説孩子沒有幼兒園的畢業證書不讓孩子上學。稍微大一點,有能力的家長就讓孩子上特長班,學跳舞,學畫畫。小小的年紀就肩負起父母的使命,甚至許多孩子的記憶裏只有學習而沒有豐富的”玩“的記憶。最可怕的是高中,學生的生活單調又乏味,每天五點起牀,凌晨睡覺,生活範圍也僅是”教室,寢室,食堂“這樣單調的三點一線的生活。更有趣的是學生不敢在教室裏大張旗鼓的看小説,雜誌,就趁上廁所的室猛蹬一下,出來時一個個都一瘸一拐的。

不過我還甚是有幸,生活在九十年代的湘西的一個邊遠的山村。那裏現代化程度低,現代化的步伐也比其他地區慢半拍。我生活之地離邊城不遠,人們的生活差不多,在我的記憶中還是能找到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貌。臘月時,幾家人相邀一起大粑粑。年輕有力的兩人對站着用木錘使勁的錘石槽裏的糯米,一羣婦女手裏擦滿黃油吧糯米擠成圓團,擺在木板上,擺滿了一聲令下,所有孩子就跳上木板死勁的踩,直到壓扁為止。

家中有個弟弟,看了沈從文的童年生活總免不了想起他。只是我那弟弟最終隨波逐流,國中沒畢業就成了無業遊民。在我那家鄉,如同弟弟經歷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他們也打架,也泅水,也偷別人家的桃兒,梨兒,逃課對他們來説更是家常便飯,染上賭博的惡習也不少。又一次,我和母親在田裏種菜,由於是秋收不久,田裏空蕩蕩的。幾個國中生躲在稻草堆裏賭博,那天正好是星期天是上學的日子。當時母親就取笑道 : ”他們那也是讀書?萬一輸掉了這一星期該怎麼過?“我只是笑,”現在你該明白為什麼那是你兒子一學期在外面佘那麼多賬了吧!那也沒什麼,一代文人沈從文小時候也拿他家買菜的錢賭過博。“只是他們現在還不知且不覺,而沈從文卻是先知而先覺。有時在想:不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 ? 卻不料養的人卻是千差萬別。

過着沈從文童年般的生活,而沈從文卻走出了湘西,走進了中國文壇,並且成為中國文壇一顆耀眼之星。沈從文一路走過與別人不同之處在於他處處做個有心人。小小年紀就充滿疑問!並且自己去尋找答解,清醒的意識到”我知道的太多!所以知道的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就為的是白日裏太野!各處去看,各處去聽!還是各處去嗅聞!死蛇的氣味,腐草的氣味,屠夫身上的氣味!燒碗處的土窖湘雨以後發出的氣味!要我説出雖當時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要我辨別卻十分容易。

對於喜歡逃課的學生來説莫過於兩種:一種是成績差的,一種就是成績好的。如沈從文所説: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稀奇,最稀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們那份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沿路有無數人家的桃樹 , 柳樹,果實全把樹枝壓的彎彎的!等到待我們為他們減除一份負擔,還有多少黃泥田裏,紅蘿蔔大得如小豬頭,沒有我們吃它,讚美它,便始終委屈在那深埋。”偷東西本是一件可恥的事,而在沈從文的筆下卻連偷東西都如此理直氣壯,如此理所當然。沈從文的童年是許多人的童年,童年之後,卻有着與眾人不同的人生道路,生活總在捨棄與追求中渡過。他捨棄了令他一生回味的“美好”的童年而邁入新的生活,他捨棄了在軍隊中的職位而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一路上,為了尋夢,在北大當旁聽生?最終成就了自己。這也許就是他與別人最大的不同。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4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腑…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是的,牧歌,小説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試問這條路難道就是翠翠一個人的路嗎?顯然不是的,這或許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人性的淳樸在那裏保持的非常乾淨,但另一方面一個沒有慾望,沒有紛爭的地方卻恰恰説明這裏的不開明和落後的閉塞。是人性的一種暴露但同時也是人性的一種束縛,翠翠的愛是真誠的,但似乎從某個角度來説,卻是無比的卑微。因為到最後儺送走了,她的愛依然在自己的心中慢慢珍藏以至發酵腐爛。

不過對於整篇小説,那種人性美和自然美倒是可以讓現在的人深受啟發和感動。

從美的角度來看,沈從文的筆下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他無限深情地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縹緲美麗的世外桃源。小説開始的兩段: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咀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既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魚來去皆可計數……”

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副明麗的圖畫,把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桃園。故事就在這樣純淨的環境中展開,又怎能讓它不美呢?

《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美”,又體現在“人性美”上面。這首先體現在翠翠身上。作者着重表現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負美和愛情美。他筆下的翠翠,與青山綠水做伴,心靈上沒沾染一絲塵埃。她乖巧伶俐又帶有山區女孩的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的天空下剛長上青枝翠葉的嫩竹。

沈從文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着它,又用最出神的筆墨將它寫出來,這種情感導致了翠翠以及翠翠的母親這樣一些女性形象,都不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如痴如醉的愛,而只能產生憐愛。翠翠在戀愛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愛美,則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對“愛”的到來是懷着既嚮往又擔憂的複雜心理的。當夜幕降臨,外祖父仍“忙個不息”時,她心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她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她擔心在這個“規矩”中聽歌的日子過去了,頓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粧的念頭。而這正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心理最細緻入微的生動寫照,洋溢着愛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試探地問她“你試告我,願意哪一個”時,她立刻嬌嗔地把話題岔開,掩飾內心的真情,無一不包含一個初涉愛河的少女的羞澀。當翠翠想到自己走後,爺爺的孤獨,悽苦,傷心與焦慮時,她又不免擔憂起來。於是認真地説:“爺爺,我一定不走……”這時怎樣一幅充滿祖孫之愛的人間真情埃作者用情真摯,細膩生動寫出了湘西淳樸的社會風氣。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5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他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日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日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日又一日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6

初讀此書的部分章節是在中學的課文裏,似懂非懂。現在看來真的很令人惋惜。翠翠是善良純潔的,老人的心是好的,順順老大老二的心是熱烈奔放的,奈何造化弄人,關心則亂。老人不想翠翠媽的事情重蹈覆轍,所以更偏向於天保,踏實穩重。奈何翠翠的心絃早已在兩年前被儺送撩動,芳心暗許,兩人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了。儺送勇敢中帶着幽默與調皮,性格比較討喜,願意走馬路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如果天保沒有出事想必翠翠與儺送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鴛鴦。從天保之死可以看出其用情太深,傷的太重;兄弟之間的公平在愛情裏不存在。天保之死是偶然的,這偶然卻是幾個必然的結果導致的。老人和儺送都在為天保的死內疚,順順雖未責怪老人,但難免心存芥蒂。老人為翠翠的終身大事着急,又因天保而內疚,説話難免曲曲彎彎,在老人的催問下順順與儺送更不會實言相告,最後憂鬱成疾,撒手人寰。如果説天保的死是因為翠翠的拒絕老人的緘默,那麼老人的死則是因為順順的謊言及儺送的出走。

翠翠美好的愛情在萌芽階段就遭到了風雨,再加上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擊倒這個邊城土地上的女孩。儺送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既然在這片土地生存,就得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我想,翠翠夢裏除了會見到爺爺,也會去懸崖上摘取一大把虎耳草的吧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7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覺得這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確實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儺送是看了最讓人難受的。他是一個青年才俊,卻將哥哥的死歸結在老船伕身上,吊着翠翠不明説。複雜的心事誰還沒有點,當他説老船伕“不利索”,沒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話説回來車路馬路必選其中一條嗎?

説到底,兩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説過幾句話呢?當愛情的降臨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結婚了,彼此又將如何度過餘生呢?

這大概當時時代很正常的事,但並不美。

翠翠也同樣讓人難過,她也從未試圖去了解兩個人的事情或是老船伕的心思,只知道等着等着,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個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糾結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顧不得別的,這個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總之就是這幾個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裏,都沒有看透這件事情的本質,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複雜。我這樣説像站在制高點在評價一樣,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果然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更美更純粹更真實。

結尾寫翠翠等儺送。

等到的結果是什麼,無論找不着到天保的屍體,都只會更令人難過。在這種情況下,看到羞澀躲閃的翠翠,是什麼心態?難道還重燃愛火嗎?這樣性格的人會繼續陰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這段愛情,一場空,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呢?難道要為了現如今已莫須有的愛情,去繼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杆嗎?不如現實點,過得好點,繼承碾坊,試圖從新開始。

邊城啊,也還在人間。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8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在這座白色小塔下,這户單獨的人家裏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離開了,不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粧,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9

沈作傳世今尚在,從始至此無人越。文筆浪漫湘西繪,民俗特色鄉土醇。傍着夢幻的湘西水,枕着淳樸的湘西風,在這個如詩如畫 如卻世外桃源的地方,時時刻刻孕育着沈從文的一切。平實淡然的生活似乎也起着一絲絲的波瀾。自我的敍述,一個真實鮮活的沈從文躍然紙上,一件件的往事,不同面的沈從文。

他出生在湖南的鳳凰,一個動亂的年代,一個落後的鄉野村下。他的童年沒有好玩的玩具相伴,上私塾逃課似乎成為他的必備的樂趣。天生聰明伶俐,超強的記憶力,給了他讀書的天賦。只是當時教育的落後,荼毒着一代代的孩子們。他的逃課,也是一種對舊的封建制度的一種抵制與不滿。私塾的惡劣的風氣,也影響着學生的性格。他也同一羣志同道合的逃課的小孩廝混在一起,做着好玩孩子氣的事,給自已留下了些美好的故事。他小時的頑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種忍俊不禁的感覺。

他的任性,不安分,讓家人如此多失望,收回了曾將對他的傾愛。愛逃課,愛説謊,愛廝混的孩子,不論在哪個年代都回始異類,從而大家否定他的整個人生。而沈從文卻怡然自得,享受着被遺忘的待遇,用心去感受着周圍的美好風景,用心去感悟生活,無關與書本,不侷限在狹小的角落,開闊着視野,面對着人生。 “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得來,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這便是沈從文,高遠純真,去不單調乏味。

他不會去在乎別人的看法,只一心追求自已心裏想要的東西。他便是他,沒有人可以改變,可以阻撓,他認定的事,便會去堅持不懈,享受着過程的努力。他的腦海裏充滿了疑問與幻想,他自已在追逐着一切的答案,在用心去聆聽大自然的每個響動。鄉土的濃烈氣息流瀉在他的筆尖,觸碰着心裏的那根弦,撥動在心頭。他的一切都如此鮮活。把曾經的叛逆呈現在面前,毫無保留。更好的瞭解了他所生長的環境,有些忍俊不禁,卻又唏噓不已。

沈從文最大的愛好便是看砍頭。是湘西的落後還是超前,讓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也如此的看淡生死。面對那些殘酷的場面,如此津津有味,帶着那份好奇與滿足。往後的孩童軍旅生活都與這砍頭密切相關。似乎感受到“草菅人命”,一股股血腥的氣息。而在這閉塞的鄉土,這一切又那麼自然。描繪出了當時混亂的年代,動盪的生活場景。

人命是如此的低賤,沒有人權,沒有法律,沒有幸福光明的日子,而在湘西的淳樸中卻瀰漫着絲絲血腥的氣味。繪出了那時的生活,刻出來那時的人性。自私、殘酷、冷漠,與世無爭的湘西,褪去了那如詩的外衣,一層層的展現出了它另一面的滄桑。

似乎讀懂了一個不一樣的沈從文,不論在生活與思想上。難忘他兒時的創新與叛逆,給他往後人生的道路鋪下了如此多的伏筆,也改變了他的道路,給予了太多的幫助。

這便是沈從文,讓人意想不到,難以理解,卻欣賞不已。回味着每個細節,腦海裏閃過一幕幕清晰卻又模糊的畫面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0

沈從文曾在自傳中提到過,他學會了用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文字原本來源於對生活的觀察,要善於對世間萬事萬物有細心的體會,對光、聲、色,各種各樣動態的靜態的美的極力捕捉,對有形的無形的以及一瞬而逝的都能有所感觸。文字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沈從文他先被自己看到的感動了,然後將他感動的東西寫了出來,一水一石,一事一物,這些又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像我一樣的後來者。

讀他的文字像被他帶入了一幅幅山水畫中,這些畫色彩明麗、水波盪漾、山峯稜厲,它們時而緊湊,時而舒緩,時而浩渺無限,時而如密鑼鼓點。它們不是圖片,而是電影,甚至就是身邊的水上人家,光、聲、色全凸顯了出來。由木材累積的吊腳樓上一個敞着懷兒的女子,聲音好聽得像轉過了好幾道彎,委委屈屈的表情,紅着眼兒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來—— ”我相信任誰聽了這嬌媚的聲音這痴情的話後心兒都會酥軟起來,哪怕你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有時他的白描是密集的,畫面感特強,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他不遺鉅細,一一娓娓而述,那畫就在你眼前呈現出來,讓你不得不跟着他的感覺走,心兒不得不跟着他的顫動而顫動。有時他又會慢了下來,讓你跟着他舒口氣兒,有時他也會開了小差,讓你的心思也跟着蕩了出去,他這小差開得極妙,讓你覺着他若不開這小差,這味兒就會差了幾分。他在一些散文裏都提到了吊腳樓,依山傍水的吊腳樓,不禁讓我心生暇思,我是極愛這些吊腳樓的,以至於當我將全書閲讀完後,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了。

他的這些文字裏總是浸透了幾份人性,不管是描寫撐舵的、水手、縴夫還是妓 女嫖客,總是有幾份至情至性穿透其間,讓人感受到這人世間的善與温暖來。他讓人看到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險惡,越是底層的就越是質樸,就越是對生活要求的低下。世界對他們給予一點點小小的恩賜,給他們吃,給他們生理上的一點點滿足,他們就會高興起來,他們就會玩命似的幫助你,對你感恩戴德。別的文章都是對嫖客妓 女極盡批評之能事,而他這裏卻能看出他們的可愛來,他道出了他們的無奈,他們無奈中的一點真性情來。那位牛保説:“先生,你買我的核桃,我不賣!我不是做生意的,那婊 子同我要好,送我的——還説了許多痴話,等我回來過年咧——”沈從文送他四個大蘋果,問他還轉不轉回來時,牛保只眯眯笑着點了點頭,手捧蘋果,馬上就打轉送給那婦人了。從這裏就可看出這種郎有情妾有意的流淌的愛來,它打破了人心理的舊觀點,誰説嫖客妓 女就沒真情意了。

他在這裏也寫出了一些妓 女的小小幻想,譬如當夭夭看到穿着妥當,相貌不俗的沈從文時,眼裏就會放出光來,面目上帶着點小小的羞怯。而那掌舵的眼看着沈從文歸心似箭,他於是提醒説,只要讓他們稍吃好點,胃暖了,船就能在水面上飛起來。沈從文晚上給他們吃了幾斤魚,吃了一葫蘆酒後,第二天果真船飛了起來,可見他們的慾望是多麼簡單。他們在尊敬自己的主顧的同時更是為主顧打算,為了一百文錢而與人爭執,在大雪天當船擱灘上時,水手更是不顧身命跳入水中用自己肩背的力量讓船順暢行駛。每天分到他們手上的不過一毛幾分,而讓他們付出的是什麼呢?攏岸時得了錢,夜晚他們哼着調子上吊腳樓走走就沒了,他們每天辛苦工作不過為了滿足人類簡單的慾望,吃個飽飯和獲得個生理上的小小滿足而已,當他們老了,動不了了,就簡簡單單的死去。麻陽水手千千萬萬,都是這樣生這樣死,作者在字裏行間道盡了人世的辛酸。他寫出來的文字表面看是他們小小的快樂,其實質是讓我們從這種快樂中體會這些底層人物的悲哀傷痛。

我發現沈從文喜歡將人物的惡的一面淡化,甚至進行美化,我記得在一篇寫沅水的裏面有一段應該是極其齷齪的場景,而沈從文卻説其是生命洋溢的性情。那篇裏説的是一個商人的女兒死了,一個賣豆腐的男子將其從地裏掘出睡了三夜,然後才將其掩埋起來,這過程中被人發現而送官究辦,那青年在死前還面帶微笑,一點也沒悔悟的跡象,想想他的行為是多麼惡劣。而沈從文,有着一顆善心的他,不但對這種惡劣無動於衷,還真心的讚美,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懷疑他的暗地裏的心性了。

他的那些散文我最喜的要數那些在船上寫的信兒了,當信兒夾帶着畫兒,穿山過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時,我相信三三一定是顫動着歡喜的。他那些痴話不顯山不露水,可由不得你心兒不顫動。我相信他的這些信,在水上,在船中,在搖搖晃晃中寫出來的信一定是這世上最動人的信了。當沈從文攏被坐在艙中,被寒冷的空氣凍得通紅的手猛搓幾下寫幾段字時,又是受着什麼樣東西的驅使呢?不是那份深深的愛又是什麼呢?船的動盪令他字跡歪斜,他卻娓娓而述,將所見所聞所感一一留下,給他所愛的人看,遇到好山好水,就將其畫下來,只為博心上人一笑。這份痴心古往今來也少罷!他説:三三,我在船上,看什麼都想到你。你説,這七個日子怎麼辦?這隻手既然離開了你,也就只有那麼來折騰它了。我要你!倘若二個人在這船上,就什麼都不怕了。我不為車子所苦,不為寒冷所苦,不為飲食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瞧瞧,多痴的痴語啊,連我這個局外人都不免心動了一番。

我想沈從文散文最成功之處在於他以自己的視角真實記錄了當時湘西沿河的一些風俗人情,物價,軍旅中的一些現實狀況,在自傳中體現了一個平凡的鄉下青年在社會大動盪的局勢下是如何求生存、求發展,如何自立自強,如何不去委曲求全並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奮鬥的一面。他在裏面提到了別人為了生存是如何二面奉迎,並勸他要適當的迎合別人的閲讀心理,但他不盲從,而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從這裏可看出他人性的亮點來。特別是他為窮困詩人賣字求款,並決定為死去的作家家屬賣字半年時,就可看出他的善來。我堅信,一個作家若失了人的本性善良,那他的功力再好,也寫不出看了就讓人認同的作品,那種骨子裏能透出光亮來的作品。而我慶幸,沈從文他不是一個這樣的作家。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1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沈從文。

——題記

生平所歷之困苦,千萬字敍之不盡,人生歷經之磨難,於其言,不過為曇花一現,轉眼頃刻間便倫為過往雲煙。他曾雲“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他視過許多黑暗,卻總能尋得盡頭繁花,他遇過許多誘惑,卻總是揮揮雲袖,不帶走一片雲朵。他將寬容堅韌,為我們展現的淋漓盡致!

浴火——堅信勤能補拙,努力終有回報

沈嶽煥來到預備兵技術班初期時,個子矮,步子小,總是有點跟不上,但他有一股不認輸的脾氣,苦練了十天之後,硬是達到了合格的標準,連陳教官看了都直點頭,即使他的個頭小,但他肯下功夫,就能夠和別人一樣做事情。在他身上的這股韌勁,現在卻極為少見,如今的孩子,遇到困難便放棄,遇到挫折就舉白旗投降。試問如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青少年也如這般,那結果可想而知,又何來今日之中國?努力可能不意味着成功,但倘若不努力,怕是機會都要對你揮手作別,成功更是遙遙無期。

今日之少年,努力不可無,堅韌不可缺,反之,成功無期。

涅槃——面對機會不猶豫,緊握己之命運

從1924年來到1927年,三年間,沈從文發表了各類作品共一百七十多篇,初登文壇就顯示出一個高產作家的風貌,當時,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三人埋頭潛心於文學事業,並不斷籌劃自辦雜誌的美好願望。不久後,三個年輕人看到了辦刊物的曙光,並當機立斷,為刊物取名《紅黑》,一段時間過後,三人又辦一份報刊,名為《人間》。他們心懷夢想,並將夢想永記於心。看準時機,把握機遇,做出決定,最後辦刊物的夢想才得以實現。當下的青年,遇事總優柔寡斷,躊躇不定,左盼右顧,熟不知,在他猶豫時,機會早已與其擦肩而過。俗話説,機會不等人,機會不常有,我們能做的,就是緊緊的抓住機會,狠狠的扼住命運的喉嚨,主宰自己的人生!

如今之青年,忌優柔寡斷,當英勇果敢,方可快刀斬亂麻,將命運置於股掌。

重生——勇於面對挫折,成功觸手可得

經徐志摩介紹,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鬍適的聘用,沈從文正式成為中國公學的一名教師,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的現代文學選修課。然而糟糕的是,第一節課,由於學生過多,目光過於熱烈,竟一時間説不出話來。將近十分鐘過後,他開口了,但十幾分鍾便把一小時的授課內容吐光了,然而離下課還有半個來小時,他鼓起勇氣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真實心情,雖然這次授課不成功,但真誠的品格,坦率的性情卻完全表現了出來。胡適聽聞後,笑着説:“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確為如此,當時的沈從文沒有倉皇而逃而選擇寫下真實情感,這就是成功,這就叫勇氣。有多少人面對這種情況,雙面憋紅,甚至眼中噙淚,而沈從文沒有,他選擇勇敢的面對,古語云:“不怕失敗,就怕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是的,只要擁有了面對的勇氣,那麼,我只能説,勝利的曙光已然在前方。

而今之中國人,忌逃避問題,對失敗視而不見,應敢於面對,方能成就一番作為!

春蠶吐絲,破繭成蝶,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沒有誰的青春在紅地毯上走過,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沒有誰的成就隨意取得,鳳凰的成長之路,要經涅槃之苦,方能成就自身。沈從文的人生道路塊坷,家道中落,父親過逝,母親妹妹生活的重擔全壓於他一人,但他從不言苦,更不抱怨,他做的不過是黑暗當中尋燈火;艱難之中找光明。

沈從文,確可堪稱——風凰之子,也確忍受了涅槃之苦,終成文學大師。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2

這是一首歌頌生命的永恆的史詩,他讓我瞭解了這個從鳳凰飛向世界的歷程。

隨意翻翻,這個記敍沈從文先生從兒時生活的繽紛,到長大後為了守護這個小小的古城與革命同在,最後踏上文學了道路的人生百味的征程,便會讓你沉浸在生命的真諦中,企圖瞭解這個不為人知的鳳凰傳奇……

有人説:“看這本書不關心參戰的文章篇目等同於白讀。”可我還是被他那自詡鄉下人的氣度所吸引,更為那文學創作的坎坷之路所悲傷。

這是一座名叫鳳凰的古城,而他便誕生在了這個山水如畫的地方,他是沈家的闊綽二少爺,也是沈家的希望之光,被父親給予了秉承先輩遺風,成為一名出色才將的厚望。

鳳凰城很小,可這才是他的故鄉!這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流溢大街小巷的風韻,和那沿街排列的作坊……無一不在我的腦海裏留下鮮明的印象,而在他童年五彩斑斕的生活中,最讓我難忘的莫過於他那良心上所遭受的折磨——他竟逃學去逛街,儘管已經十分謹慎了,可終究還是被父親發現……

可令他驚訝的是父親見他跪在地上不停地抽泣,竟也沒有再打罵他,而是收起了昔日的嚴厲,耐心教導,這不僅讓他羞愧難當,就連以後每次想起父親也一次一次地受到心靈上的折磨,這種折磨使他不禁感歎:“也許打我會讓我好受些!”

當時看到這裏我不禁啞然失笑,多麼童真的一個孩子啊!可現在卻暗自傷神,不由得問自己:“當我犯錯時,又何曾像他那樣如此認真地反省自己的錯誤呢?”

後來他走出湘西,離開了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踏上了京城的路,從此故鄉便也真正成為了“故”鄉……

在京城他踏上了文學的征程,開始了文學的創作,起初並不順利,一次次考試,一次次落榜。身無分文的他,連一紙中學畢業的文憑都沒有,就連被送到法國留學的機會,也因他交不起學費在手邊滑過……

湘西人骨子裏那種頑強勁,使他最終堅持下去,一有時間就到圖書館或是夜以繼日地寫作,使他每天只有早上吃一點點東西,他只能用健康來換取文章……

好在,後來他成為了一名大學教師,生活也變得好了起來。也正是因為他,從不向困難低頭,所以才收穫瞭如今的晴日朗朗。

他來自鳳凰,一方水土養育了他,使他成為了史冊留名的大文學家;他品似鳳凰,在生活困頓時仍能充滿生機與希望,堅持自己所熱愛的;他就是鳳凰,烈火焚身之後,再涅槃重生,綻放自己的光芒!

生命,是一場鳳凰浴火重生的哀歌,在一次次經歷中逐漸成長,在一場場逆境中學會堅強,將自己焚燒成灰燼,再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我想,這便是那傳奇的鳳凰,這就是鳳凰之子!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3

命,順命而為,或有不甘。逆命而為,何其困難。

平淡,樸實的生活,乾淨,利落的文字。卻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邊城,好似我也是親眼見證了他們的故事。文中那説不清道不明的愛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邊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純粹,美麗的模樣。大老,二老同時喜歡上她,這是翠翠的錯嗎?那又憑什麼要讓翠翠來承擔這悲劇的結果。愛情不應該和其它任何事情來相提並論,不應該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響。即使我知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這都不可能實現,所以,大多時候都是留下永遠的遺憾。畢竟捨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過下去,管你悲傷或快樂,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滄海一粟。

看到爺爺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淚配合的留下。兩個相依為命的人,終有一個人先去了,剩下的那個人還得帶着一切的過往和回憶,堅強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愛情牽絆,不受世人憐憫,帶着爺爺的期望,遠走高飛,浪跡天涯,不再回頭。

在繁世中待的越久,便越是嚮往那一份寧靜。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4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5

曾經無數次想象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淨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後,我發現其實這片淨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裏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迴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説,我的希望太過於美好,要是不説,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豔遇的呢她跟我説,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聖地早已演變成了豔遇開始的地方。

説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麼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説儺送出去以後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後,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裏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説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裏,其實爺爺説的並沒有錯啊,要麼主動上門提親要麼對着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並沒有説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麼後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乾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麼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麼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後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裏,他不好意思直説,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乾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於是兄弟倆比賽半夜唱歌,讓翠翠挑選。大老自知不是對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這件事當做翠翠引起的,也離家出走了。在一個風雨夜,爺爺死了。翠翠才知道,他們為了她才比賽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點回來。

翠翠和兄弟兩個都十分痴情。而爺爺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他們的結局都十分悲慘。翠翠和楊馬兵孤獨地守候着儺送二老的歸來。這能看出湘西邊城的樸素的民風民俗。不管錢財的誘惑,執着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這才是愛。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歲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認為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一個人物。她十分關心自己的爺爺,爺爺也愛她。但是,卻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個端午日,她來到河街旁看龍舟,看見了船總順順家的儺送二老在龍舟上,一見鍾情,愛上了他。正巧,他們家的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都愛上了她。但中寨團總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兒許給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寧肯撐一輩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願表白,希望二老來提親。可大老走車路先來提親。稀裏糊塗地被爺爺婉拒了。

看完沈從文的小説《邊城》,在讚歎作品的精妙華美之餘,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麼?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氣的舞台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他心裏深愛着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6

邊城,遠離城市的小城,故事描繪的景物,風情給人無限的嚮往,遠離城市,親近自然。

的確,簡單的故事情節,質樸的湘西人民、純真的愛戀,一切的一切,就像沈從文説的: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一種清新,一種淳樸。

翠翠、爺爺、大老、二老、順順、鄉親們,小説中的人物都那樣淳樸,沒有壞人、罪大惡極的人。一切都是那樣美好,沒有現代人與人的不信任。他們傳遞着人間至純的愛,祖孫情,兄弟情,父子情,甚至於鄉情、愛情。

這,不就是人們一直嚮往的嗎?質樸的文字,有些繞口的湘西特色的語言,字裏行間表現了作者對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的最原汁原味的不受如何污染的人際關係的探尋。

爺爺和翠翠,祖孫二人靠渡船為生,生活拮据,卻從不多收人家一分錢,即便收了,也要用煙草來回贈,這是爺爺的善良質樸,今天物慾橫流的社會,這樣的人不多了。

對翠翠,自己唯一的親人,爺爺將愛全部傾注於她,事事為翠翠着想,即便遭人誤解,心中滿是煩惱,依然想着翠翠的幸福,翠翠的未來。這不正是爺爺對翠翠的最無私的愛嗎?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卻只愛二老,哥哥為了弟弟放棄了自己的愛,出門闖蕩,一個人承擔痛苦,但卻不幸身亡。弟弟為了哥哥放棄了翠翠,只留下翠翠一個人,沒了二老的動聽的歌聲,只有翠翠獨自一個等待。

這是翠翠和大老、二老的愛情故事,有淳樸、美好的一面也有一點淡淡的憂傷,人性的光輝一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7

前年冬天一個陰冷的午後,意外碰到張新穎,問他最近忙什麼,他自嘲地説:“唉,我現在就一天到晚趕那本沈從文。”我驚奇地睃他一眼,説:“沈從文,挺好的。”

沒想到他立刻抬起頭,眼睛裏放出光來:“沈從文——是最好的!” 一年後讀到他的《沈從文精讀》,讀着讀着,心裏慢慢被感動的細浪撲打,似乎懂得了當時他眼睛裏的熱情,知道他用怎樣的力把他認的“最好”表達清楚,還有,在這“表達”中,他又讓自己獲得了一個怎樣的發展。

好在哪裏?請允許我當一回文抄公吧: 比如講大家熟知的《邊城》: 沈從文的文學世界是一個比“人的世界”大的世界…… 這個世界有它的悲哀,這個世界自來就帶着悲哀的氣質在體會、默認和領受…… 由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構成的沈從文小説世界的“微笑”面容,擔當了什麼? 如果不看到這一點,單説沈從文的景物如何如何美,人情風俗又如何如何淳樸,就把沈從文小説和人情看得太簡單了。“微笑”背後不僅有一個人連續性的生活史,而且有一個人藉助自然和人性、人情的力量來救助自己、糾正自己、發展自己的頑強的生命意志…… 比人的世界大的那個世界。在人的世界中成長的人,是不大容易體會到這一點的;而有這樣的經歷,有這樣的體會的人,又有多少能夠不流失這一點心性,能夠像沈、張一樣從容地闡釋,頑強地承擔呢? 接下來看張新穎怎麼談人們不那麼熟悉,或者熟悉但理解起來也並不容易的《從文自傳》: 五四以來都有一個“啟蒙—覺醒”的過程,覺醒之後他發現了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是從哪裏來的?是先有一個新理論,然後才產生出來。他這個自我建立的基礎很難説是在自己身上,而是建立在一種理論的基礎上。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如果把這樣一個普遍的情況和沈從文去比的話,沈從文這個發現自我就非常有意思。張文江老師講《莊子·寓言篇》講到人要“得其自”,也就是發現自我——但這個自我不是事先預設好的,那個方式是要“沿路追溯自己生命的來歷”,我覺得“沿路”這個詞用得非常好。《從文自傳》就是講的一個“得其自”的過程,敍述自己生命來路,由這樣的來路找到和確立一個這樣的自我。 “沿路得其自”。這是相當要緊的指出。意謂建立在自我基礎上的世界觀能夠在對本原性的追尋中達成與世界的和解和信任。張新穎在書中兩個地方説到這個“得其自”。在我看來,這其中也可見他“沿路尋找”的真實痕跡,有特別的意義。 再看他講沈從文50年代後從事文物研究工作的這一段: 可以把這説成是一個學者的階段,我不願意這麼説,我覺得是一個知識分子實踐的階段,一個知識分子怎麼在一個變動的時代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安身立命。他要找到這個位置,要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安身立命,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這個代價不是一般人所説的受很多苦啊等等,那只是被動地承受;而是在精神的嚴酷磨礪過程中去追求意義和價值,苦難和整個創造事業的主動追求是緊密相連的。 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不是先天存在的,它必須在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這三段,我認為是張新穎對沈從文三個最重要的理解。

為什麼他會説沈從文是最好的?首先是因為他在其中發現了人世以外的生機,他的本性能在那個世界中獲得安寧,他的熱情又能被那生機所鼓舞;不僅僅是這樣,他頑強地強調沈從文為我們打開的那朝向天地的窗門,是我們的文明走出封閉的焦慮可能借助的生機。同時,他理清了沈從文這個從“那個世界”中來的人,進入“人的世界”後的精神路徑:如何尋找前世和將來,怎麼盡力在當下立足、怎麼為當下捨身,在盡完自己應盡的責任後,最後再清清白白地回去。沈從文對人世是認真深情的,但又是不屬於的,他忠誠於生命,而這生命又不僅僅是人的生命。《沈從文精讀》實際上是一部關於沈從文的啟示錄,它接觸到了沈從文那本原性的哀痛,整本書有一種心靈洞開的光芒,又有一種清晰的光澤。“他死過一回。有意思的是,他死了才能活過來,而很多沒有死的人就那麼半死半活着了……”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8

“晉太元中,武陵人為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

我曾詢問過老師:老師,您説《桃花源記》為什麼要用這個“源”?老師對我説:因為這個源字,代表着桃花源是我們生命的本源,是我們人類慾望的源頭,我們所追求的最終。

而我,卻突然想起了《邊城》。想起了在一個昏黃的午後,一個在這個小小世界裏的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小地方,想起了一個叫做翠翠的姑娘,想起了白塔下的一個許願,想起了在鄉村混雜着的泥土裏,外婆家的老式煤爐上歪歪斜斜的飄着的煙,和那一聲半是無奈半是疼愛的“語嫣”。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19

提起筆,思緒亂飛,卻不知如何下筆。喜歡從文,喜歡他筆下淳樸的湘西,喜歡他筆下的翠翠,卻不曾瞭解過他。

帶着疑問,帶着榮幸,帶着感動讀了《從文自傳》,讀後讓我的感受是感慨,讓我驚異,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國小文憑,國中都沒畢業。

儘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説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後,至少當自己吹垂老時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味,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就是一種幸福吧!不象我們,童年的記憶基本上與學校,與作業聯繫在一起。回首觀望,在我們匆匆流逝的歲月裏,基本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陪伴我們的永遠是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蟋蟀,蛐蛐,河裏洗澡,好象永遠只能觀望。這一切只因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了大學,才能走出大山。於是放棄了本屬於我們的自由,本屬於我們的天真,本屬於我們的好奇,本屬於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現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學,卻發現原來過去父母説的都是美麗的謊言,大學就方便麪,聞着永遠比吃着香,大學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卻無路可走。

時常聽人説,寫作的不是學文學的,從商的不是學經濟的。一直不解,《從文自傳》,似乎在對此解釋。其實與其説,〈從文自傳〉在介紹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説他是在説一個普通的人怎樣成為一個詩人,作家。誠然,從文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我想與他童年有密切的聯繫。他打破了限制,他為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什麼都想看看,什麼好奇的事他都要去湊熱鬧,見到不懂的事,他都願意去想,去動腦筋。於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事物的美。童年過後,他也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依然沒限制。相比之下,大學中的我們呢?大凡我們的童年都是規規矩矩的,即使童年不是,在日後的少年裏也一定是循規蹈矩的,試問一個被圈住了思想,限制了行動的我們,不出去瞭解社會,不接觸自然,他能寫什麼樣的作品?

人們常説現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因為現在的人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生活比以前的人好了,所以沒以前的人用功了,沒以前的人刻苦了,試問這是理由嗎?當我們天天在學校裏,天天在揹着李白杜甫詩,分析他們的寫作特色,學習他們的風格,拿他們的詩當作典範時,我們寫出來的詩能超過他們嗎?星期五的講座我唯一聽進去的一句話就是:跟一個二流的詩人學詩,你就是一個二流都不如的詩人,試問我們跟李白杜甫學寫詩時,我們能超過他們嗎?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0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靜靜的悲傷往事……

邊城,沈從文的筆下哭泣。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一層薄紗,它是快樂與悲傷的結合點,獨自彷徨。

白江夾在山和岸之間,要想出到城外,需要搭乘渡船。那是一艘由一位老人駕駛的小渡船。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的媽媽在生下她的時候去世了,翠翠的爸爸不久也自殺了,留下老人獨自照顧翠翠。即使只剩下兩人,生活還是很甜蜜的。

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翠翠變得清秀美麗,被城裏的許多人追求,尤其是船總的兩個兒子,老大和老二。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老大淹死在水裏,老二遠走他方。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雷電交加的夜裏,悄然去世了。在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等待着老二回家……

無論最終老二是否回來,在我看來,不可能成就一段他和翠翠的美好婚姻關係。因為老二對翠翠的愛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情能夠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如金庸的楊過和小龍女,他們有着長久的分離,也經受着生與死的考驗,但最終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老二還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把對他兄弟的恨都放了,放了所謂的面子嗎?現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桃園,即使有一天他回來,他也可能是一個已婚的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翠翠要依靠別人生活,就像林黛玉一般。翠翠被船總收養,是因為老二,如果老二不回來,她會輕易被嫁出去嗎?他們只是讓她一直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邊城》是介於悲歡之間,沈從文用略帶傷感的筆觸,描繪了這段純真的愛情。讀完《邊城》,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流浪的城市,一個悲傷的故事,訴説着世界的不公與命運的悲歎……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1

沈從文先生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文學大師之一。沈從文先生的文學創作旨在“表現1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説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説,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説,“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無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從文先生小説作品的表現中心,在小説《蕭蕭》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種淳樸、自由的人性美。

《蕭蕭》描述了1個農村少女蕭蕭作為童養媳的故事。小説語言樸實、自然,寓技巧於平實之中,小説通篇洋溢着濃重的民間鄉土氣味的同時,也透露着1種濃厚的人性美,這主要體現在小説塑造的幾個人物形象和描寫的鄉風民俗上。

《蕭蕭》的主人公蕭蕭是在自然里長着的1個農村少女,在她的成長中無不彰顯着1種人性美。蕭蕭是1個童養媳,在風氣淳樸的鄉村,“在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從媽媽身邊離開,且準備做他人的媽媽,從此將有許多新事情等待發生。像做夢一樣,將同1個陌生男子漢在1個牀上睡覺,做着承宗接組的事情,當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覺得要哭,就哭了”,在蕭蕭做新娘子時,“出嫁只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這女人還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麼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婦了。”,面對着比自己小9歲的丈夫,她整天帶着他玩,幹雜貨,倒也不覺得怎麼苦;面對爺爺喊她“女學生”時,她是既排斥又嚮往;15歲發育成熟的蕭蕭在與長工花狗懵懵懂懂發生了關係後,她並沒有害怕,只是在懷孕後身體發生變化時才產生了恐慌,並萌生了逃跑的念頭。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蕭蕭有着優點的同時也是存在着缺點,這是1個有血有肉的靈魂。沈從文先生從這些點點滴滴向人們展示了蕭蕭純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這種天然之美成長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詮釋!

在《蕭蕭》中,除了蕭蕭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爺爺、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陽西下,爺爺叼着煙袋,和蕭蕭開着“女學生”的玩笑,這是祖孫的天倫之樂;伯父撫養蕭蕭,在蕭蕭意外懷孕時伯父並沒有選擇“沉潭”蕭蕭,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與蕭蕭長大,當得知蕭蕭意外懷孕要被嫁到遠處去時,他不願意了,蕭蕭婆家最後也因為蕭蕭生了兒子而沒有把蕭蕭再次嫁出去,這是對親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對人的本性的讚美和歌頌,可能爺爺、伯父、丈夫及婆家對蕭蕭的感情並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發自內心的,是從人的本性出發的,所以這也是人性美的體現!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體現外,我覺得在鄉風民俗上也有體現。如小説開頭的“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寫了歲末年關山鄉盛行抬花轎接媳婦之風,“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間玩,看碩大如盆、上面滿是灰粉的大南瓜……”,這是鄉下收穫季節時喜悦的場景。雖説這些都是鄉風民俗,但是在這些鄉風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樸、至真。在蕭蕭意外懷孕時,雖然有損風俗,但是最後鄉親們還是沒有讓蕭蕭沉潭,這從另一方面説明了我們在痛心邊地風俗落後的同時也聽到了人物內心靈魂深處的人性的呼喚,鄉親們並沒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響而變得麻木冷漠,“沉潭”這種風俗是封建落後的,但是鄉親們的人性並沒有“封建落後”,他們仍然有着1種隱藏在內心的人性美。這也是人性美的體現!

《蕭蕭》這是1個平凡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我們看到了平靜的生活中寓有一絲躁動,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並不是為了偉大的事業而碌碌一生,牽動他們的還是身邊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會充滿着人性美。“時時刻刻為人生現象自然現象所神往傾心”,沈從文先生在《蕭蕭》中將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統一,所以我們在《蕭蕭》中看到啦人們的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2

一提到“蕭蕭”兩個字很自然的就會給人以一種淒涼悲傷的氣氛。譬如:“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自然環境的淒涼蕭瑟。而我今天所要寫的“蕭蕭”則是被中國的舊制度所壓迫的一位典型的農村的淳樸的勞動婦女。下面就一起和我走進《蕭蕭》吧!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蕭蕭》,主人公也是蕭蕭。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但同時她也是一位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中國傳統鄉村婦女的勤勞、樸素、善良等等一切女性的優點;在她的身上,也深刻形象的體現了一個被中國傳統的舊制度所壓迫的一位女性,這在某些方面也暴漏了中國舊制度的不合理。在我看來,中國的舊制度確實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人們的傳統美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非常嚴重的壓抑了人性!蕭蕭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這篇文章大致講述了一位童養媳的故事,蕭蕭是一位童養媳,她比自己的丈夫打九歲。當她做媳婦時,她的丈夫僅有三歲,仍然在吃奶!這一切的事實就註定了蕭蕭要在她的“丈夫”沒有成年時要一個人過!她沒有朋友,就連平時能和她説話的朋友都沒有,也根本沒有人是真正的關心她的。在她的潛意識裏,她渴望有一個人能真正的關心她、呵護她、理解她的人。因此,當“熱心”的花狗向她示愛的時候,一個從沒有談過戀愛的人,而且,正值花季一樣的年齡,再加上,她長期以來的寂寞孤獨之感使她堅定的認為花狗就是那個一直給她温暖並呵護她的人,但又有誰知道?花狗對蕭蕭只是一種生理需求,她被騙了!

當族人知道蕭蕭壞了花狗的孩子時,按照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是要沉潭或者是發賣的等等。在那個時代,一個已經嫁人的婦人若做出對不起丈夫的事情,這是犯了大忌的,嚴重的觸犯了道德標準,其懲罰在我看來更是沒有人情味!在這篇文章中,蕭蕭並沒有被沉潭也沒有被二次嫁到外地,原因是她為公公婆婆家增添了一個“苦力”,當蕭蕭生下了一個兒子時,家裏人忙裏忙外的,很細心的照顧她,漸漸的時間久了,全家人也從心裏接受了蕭蕭以及那個孩子,。其實,在我看來,全家人接受蕭蕭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她生了一個兒子,為家裏增添了一個“苦力”,我想更多的還是親情吧!長時間的與公公婆婆還有自己的小丈夫以及家裏人的相處,使得他們之間已經有了一種難以磨滅的親情。蕭蕭這麼多年來任勞任怨的苦幹精神已經在無形中取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而且,小丈夫從小就和蕭蕭生活在一起,這使得小丈夫越來越依賴她。因此,她並沒有被趕出家門,而是被家人們在一次的接受了。這就是説明了任何道德規範,任何制度都不外乎人情。制度確立的目的就應該是服務人民的,就是應給保護人情的,當現實擺在眼前時,任何舊的制度,舊的思想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消逝的!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好處就在於:它雖是一篇批判中國的舊制度戕害人的事實的文章,而實質上卻從最後蕭蕭的結局來深刻的反映了舊制度的壞處。其實,蕭蕭嫁給小丈夫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和小丈夫存在着年齡上的差距,小丈夫也會有長大的那一天,他也會遇到自己心愛的女孩子的,在他們之間有的就只是親情,有的是相互關心與照顧。小丈夫是人,不是神,當愛情來臨時,他也會為了愛情而拋棄蕭蕭的,這對蕭蕭來説無疑將是一場悲局!作者的這種以歡喜襯悲的寫作手法使文章更加顯得悲涼!但其實,最悲的還是蕭蕭的未來所要面對的事情,就像文章結尾寫得一樣,她的兒子也娶了一個比他大六歲的童養媳,那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讓人覺得可悲的是,蕭蕭的悲局又會繼續上演,而卻沒有人可以制止住這場悲局的發生,這樣下去,將會有更多的受害者的!這樣的結局讓我很是為蕭蕭感到悲哀,當然,更多的還是為中國的舊制度感到悲哀!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3

午後,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 安靜靜的發生着。彷彿像別人遺忘的角落裏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麼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為命的温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 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才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説:“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 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 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裏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説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 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採無名的可愛的花,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麼她和儺送曾經 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 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 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 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痴心以待,縱閒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着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醖釀越久,越 為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着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裏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為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 ,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着,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後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着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為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為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 待是一種悽美的意境,悽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裏何以琛説“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願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她能夠找到。那麼驕傲的他,放 下所有身段,只為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麼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着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 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裏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温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 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採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裏,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 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 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淨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 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4

高中的語文課本中是有一段《邊城》節選的,但當時因為考試不考,老師也就不講,老師們都把更多的上課時間花在詩詞,古文等上。我便只草草翻了一遍並沒有仔細地閲讀過,更沒有去找全文來看的興趣。對這篇小説留有的唯一印象就是幾個主人公的名字,翠翠,儺送,天保。那還是因為當時並不知道儺送的“儺”讀作“nuo”,老是攤送,攤送的叫,鬧了一次笑話,於是記住了幾個主人公的名字。

此次讀它,心境卻迥然不同,它不再是一篇枯燥的課文,而是一篇值得欣賞的詩歌般優美的帶着牧歌氣息的小説。思緒隨着書中人物命運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自然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

小説一開頭,這段對翠翠與爺爺生活之地的描寫便把我帶進了一個山清水秀的湘西世界。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

向前一步, 我彷彿置身於這令人沉迷的湘西世界。山水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帶着清新甘甜的水汽。頭上是碧藍碧藍的天,腳下是浸潤着豐沛水汽的泥土地。耳邊是清脆的鳥鳴與悠揚的湘西苗寨民歌。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薄霧中的羣嵐,透過輕紗般的霧靄,氤氲融化在這蒼勁的青山中,嗚咽婉轉,繚繞江邊,久久不散……

《邊城》就像一幅清新的畫卷,緩緩地在我眼前展開。

我想這應該是個美好的故事,有着美好的結局。在沈從文淡淡的敍述中,我走進了那個充滿美好與遺憾的湘西小山村,看到了敦厚善良的爺爺,小獸般靈巧的翠翠,乖巧懂事的黃狗,豪爽坦率的天保,心地善良、敢於追求的儺送。文到最後卻徒留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一個充滿迷茫與惆悵的句子。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她15歲時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她在黯黯的江畔遇到了她生命中極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他們的相遇就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漣漪,她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舊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竹管,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肯説的祕密。

古樸的青瓦,飛揚的閣角,檐下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了翠翠的心上,一下,一下……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一道道痕跡。儺送的出現無疑在翠翠心中劃出了深深的痕跡。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他託人向老船伕求親。當天保知道儺送也喜歡翠翠時,他與儺送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來選擇。天保得知翠翠也喜歡儺送時,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闖灘,卻遇意外淹死了。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出於壓力,他拋下翠翠出走他鄉。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儺送歸來。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想象中的美好的故事,卻是以這樣一種迷茫的悲劇而告終。

沈從文的《邊城》中的每一個人都淳樸善良,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也沒有惡人作祟,一切都只是誤會,一些令人遺憾的誤會。翠翠的害羞,爺爺的誤解,儺送的遠走,一切都是那麼遺憾。

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不是儺送、天保,也不是翠翠,而是翠翠的爺爺老船伕。爺爺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為來往過客擺渡,風裏來雨裏去,總是想着方便別人,卻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勞苦。他用勤勞的雙手擺渡每一位鄉民,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每當有人抓起錢擲到船板上時,他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不必出錢,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實在推卻不了的,他便用這些錢買了茶葉和煙草,慷慨地贈予需要的過渡人。這純正的善,讓人感動。

五十年來,他不知送走了多少個前來乘船的人。他年紀雖大,但上天彷彿不許他休息,他便不能夠同這種生活分開。他雖然生活清貧,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求別人一絲回報。

在爺爺的身上,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爺爺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在生活上對翠翠無比關懷,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説笑話、唱歌。一切一切只為讓翠翠開心地笑。

他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儺送及其父親探聽消息,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和船總順順之間。卻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最終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他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在雷雨之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對於爺爺的離去,我感到分外難過。爺爺離去之時,心中又帶着多少的無奈與對翠翠的牽掛。

他離去得如此突然,就像那條渡船,再也找不着了。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5

開始接觸《邊城》還是從國小課本上的節選文章看到的,當時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為裏面對湘西生活的描寫,可是限於各種原因,直到前幾天在圖書館裏才看完這本書。現在想寫寫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歡的是沈從文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以寫景襯人心。如“黃昏照樣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看,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了進去。黃昏美麗,也傷感,湘西的黃昏又何嘗不是呢?翠翠的爺爺淒涼、翠翠淒涼、整個碼頭都淒涼。於是,在他的描寫下,我喜歡上了湘西,不用去親身驗證,我知道,她是美麗的。因為可以讓一個作家花筆墨描寫的東西肯定是有意義的,就像美麗的湘西有她獨特的魅力一樣。湘西的兒女很淳樸,他們的生活很淳樸,卻不幸福。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敍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為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 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為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 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為小説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為難之際,大 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説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故事圍繞翠翠和爺爺的生活展開。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更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善良慈祥的爺爺,也有愛她的大佬和二老。於是,所有的波瀾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發生了。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日子是恬靜幸福的,高聳的白塔、一條不怎麼寬卻擋住行人過路的溪水、美麗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還有午後的一片菜地、當然還有那條忠實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條渡了數不清多少個行人的小船,這些,是翠翠的夥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爺爺以渡人為樂,一袋煙,一支漿,是他的行頭。當然,還有小孫女甜甜的呼喚“爺爺,爺爺……”這便是老頭生活的樂趣,有孫女的陪伴,日子永遠是甜。讓人心生羨慕這樣平靜的生活。夕陽西下,小女孩在對岸呼喚自己的爺爺回家吃晚飯,流淌的溪水上,爺爺微笑着將行人送到對岸,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圖景。

然而,人終究是要長大。翠翠長大了,該面對的還是來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澀懵懂的年華,有了嬌羞。她不在單純的不想任何事,煩惱來了。同樣煩惱的還有她的爺爺,害怕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也不捨得陪伴自己身邊的孫女一下子離自己而去,於是,很複雜,很難理得情緒纏繞着他。想讓孫女幸福,於是,他讓喜歡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換得翠翠的應允,所謂的“車路”“馬路”,無論哪一條,總之是要真心來。可是,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二老也鍾情於翠翠,翠翠也對他產生了情愫,但年輕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對,不懂得怎麼處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折磨。我想,那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所謂的“愛就大聲説出來”。兄弟二人也説開了彼此的想法,他們很理智。選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爺爺是太重視孫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猶豫,也不能果斷決定,畢竟還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將翠翠帶入美妙夢境的歌聲不再想起,這一場在兩個兄弟之間的“戰鬥”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結束了。於是,本來一場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演變成種種誤會。二老對大佬的死無法釋懷,他始終覺得翠翠爺爺不夠真誠,至少,他認為大哥的死和這個老頭有關係。於是,他對他也不冷不熱,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於是,看似順利的事突然間變得生硬,讓人惋惜。而那個少女,始終沒有清楚這一切。

最終,老頭帶着沒有完成的心願、遺憾、説不出的痛苦在一場大雨中悄然離世。他走的平靜。可是一場暴雨帶走了他,帶走了白塔,連同他的船隻也帶走了,沖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園。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孤單無助的翠翠。她恐懼,她無助,她還沒明白,至少爺爺最終沒有告訴她怎麼回事。可是,爺爺還是走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為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 。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才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才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為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 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就在這樣的結尾中結束,讓人在黃昏中莫名的感傷、淒涼……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6

寧可在法度外滅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從文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在沈從文眾多書中我看了他的《沈從文散文》,當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時就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以抒情為主,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多彩、語言流暢優美,還很多是敍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遊記,讓我認識了不少的地方。其中我特別喜歡他的“湘行散記”,在“湘行散記”中記載了許多小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雛再遇記”,剛看到這個題目時以為是沈從文再次遇到了當年救下的虎雛,但當我仔細閲讀這篇文章時,沈從文所講的內容卻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從文曾做過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個年齡十四歲,生長在比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鄉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來造就他,沈從文把那小子放在身邊,逼迫他讀書,想改造他的身體,改造他的心,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為一個知識界的偉人。可不到一個月就出來事情,在沈從文心目中那理想中的偉人,在上海灘生事打壞了一個人,從此便失蹤了。他的設計等於白費,當初所有美好的設想,到頭來都全部落空。在一次湘行到達辰州後,他見到了那隻小豹子,他除了個子長大了些,眉眼還是那麼的有精神,有野性。

這篇文章寫了那隻小豹子所經歷的一些艱苦的事,雖然道路艱苦,但他還是堅強地走了下來。小豹子的那種生命的力量讓我感動,同時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作者對於這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通過閲讀這《沈從文散文》讓我瞭解了沈從文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內心世界。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7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沈從文的書,是他的自傳。初認識沈從文是從他的《邊城》開始的,那時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寫得那麼美,原因是什麼呢?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我知道了原因。

《沈從文自傳》是他的散文體自傳,記敍了他二十年前的經歷,即他離開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説,那就是:“拿起我這支筆來,想寫點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聽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説我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讀完整篇我就兩個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會太封建、人們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氣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裏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趣。”在漆黑的夜晚,發出“叮叮”的聲音,要是別人早就被嚇死了,而他竟然覺得那聲音好聽,可見他真的有勇氣。還有別人都避之不及的屍體,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現在連上台講話的勇氣都沒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羨慕的。在書中,他説:“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卻在玩樂中學到了不少。”是的,在玩樂中,因爬樹,他認識了三十中樹木名稱;因爬樹摔傷自己去找藥,又認識了十來種草藥;不僅如此,還學會了釣魚、採蕨菜、菜筍子、捕獵等等。看到他小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也很好動經常約幾個夥伴瞞着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髒,回家就被媽媽大罵一頓;有時也去小溪裏捕魚,捉泥鰍。特別是在李子成熟之際,我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吃,有時從樹上摔下來,渾身是傷,還不敢讓家裏人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天真、膽大,現在,真的是隻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寫他小時候的生活時也有這種感受吧。

雖然從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樂趣,但他所寫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時期,對於殺人的那種方式,我真的很難接受。“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裏,在神前擲竹簍,一仰一覆的順笅,開釋,雙仰的陽笅,開釋。雙覆的陰笅,殺頭。生死取決於一擲。”用這種方式來決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了沈老先生豐富的寫作材料。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活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説,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從這本書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8

説到沈從文,或許大家都不陌生,《邊城》中湘西古樸的民風和真摯的愛情也早已被人們所熟知。讀《邊城》,我看到一個天真活潑的翠翠,看到了鳳凰城裏的古韻,使我也不由得對沈從文本人產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氣造成了這樣一代文學奇匠呢?

帶着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沈從文自傳》,想把這個問題一探究竟。他在一開篇就提到了他所生長的地方,迎面襲來的就是湘西的地域風情,古老城牆,水邊風景,他詳細地介紹了鳳凰縣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由來,使讀者更瞭解這個古老的地方,更瞭解他的生活環境。這些字字句句,都會讓我聯想到我的家鄉——沅陵,一樣的古樸風景,一樣的懷念。能夠在我離開家鄉之後讀到這些,這無疑是一種心靈慰籍。然後他又講到了他的家庭,講到了他的親戚們,因天資聰穎家人都跟寵愛他。他所呈現出來的是封建家庭的特色,使那個時代的人物形象展現得活靈活現,也與後來寫他的特立獨行形成鮮明的對比。再後來,他又寫到進入軍隊後與各種各樣的人的交集,讓人們進一步瞭解到他前三十年的生活。其實嚴格來説,這部作品是不能夠完全稱為自傳的,因為這本書是他29歲時寫的,寫了他近三十年來的種種經歷。但我覺得這三十年足以對他本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以至於他接下來的生活個文學成就都受其影響。因為只有他自己親身經歷過、見過、聽過,才會把文章內容、人物、風景寫得那麼貼切自然、栩栩如生。就如他本人所言:”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話、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人物的色彩和生命。“

讀罷此書,讀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小時候的生活描寫,那麼快樂無邪的時光,那麼瀟灑任性的年年歲歲,着實令我羨慕不已。沈從文小時候特別頑劣,只要不學習,幹什麼都行。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拐着彎兒走遠路,只為了看路上的風景。看路上鐵匠打鐵,殺牛,織竹籃子。看牢獄處殺人,還會撿石頭砸或用木棍戳沒有收的屍體。這些遊玩,這些生活小情趣,都為他日後寫湘西風景、古樸民風習俗埋下了很好的伏筆。期間還説到他喜歡下雨天,因為下雨天可以不穿鞋,專門走水坑。這讓我彷彿又回到了我小時候的經歷,雨天總喜歡穿雨靴去踩踏水坑,好像這便是下雨天最歡喜的事了。他還喜歡在河邊看人撈東西,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裏跟人打架。這些這些,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曾經歷的,生動形象地讓我跟他一起過了一次真正的童年。而小孩子都是貪吃的,但凡夥伴身上有一個兩個銅元,他們都會到賣狗肉的攤邊割一塊狗肉,蘸點鹽水,平均分來吃。沿路有桃樹、李樹,還有黃泥田裏的紅蘿蔔,還有櫻桃、枇杷、山果野莓,這些東西都只是買來吃,從未體會過自己去採摘的。他的童年是可以肆意瘋狂的,可以任性的,這在當時都是種不被接受的叛逆行為。他還擲篩子賭錢,常用母親給他買菜的錢在大街上跟乞丐們賭錢,贏了就把錢用來買吃的,輸了自然免不了回家一頓飽打。他總是因為犯各種錯而被打,家裏人也覺得他給家人丟了顏面,因此在親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但他全然不顧,從別人那學了許多下流野話和賭博術語。他的特立獨行都是與當時的封建傳統所格格不入的,但我覺得那樣的任性瘋狂才是少年應有的姿態。他的少年經歷是讓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感同身受的,當我們回憶起童年恐怕只有特長班和各種習題了,正是他讓我看到了青春真正的色彩。

沈從文雖然小時候讀書少,大點就進了軍隊,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但社會這本大書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裏所學的東西,他以後的成就也得意於社會這本大書。”見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在他身上再貼切了,也是他登上文壇大家的奠基石。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29

沈從文的《蕭蕭》,在清麗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緩的筆調描寫了一個童養媳女孩蕭蕭蒼白愚昧的生命狀態,作品在淡淡的悲喜交織中,展示了一類人生命底藴上的蒼涼無奈,引人回味深思。

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山村還流行着古老的大媳婦小丈夫的習俗。小説主人公蕭蕭正是這樣背景下的一個童養媳。蕭蕭“沒有母親,從小寄養到伯父種田的莊子上”,沒有母親的關愛照顧,她出嫁的時候並沒有向其他女孩那樣都哭,蕭蕭不哭,“又不害羞,又不怕”認為“出嫁只是從這家轉到那家”,這就顯示出蕭蕭的生命狀態是愚昧懵懂的,沒有人生閲歷,沒有受過教育開化,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幸福與價值,就連自己的身體和命運是被別人擺佈的,也不知道悲傷。到了婆家,除了帶丈夫外,還要漬麻,紡車,洗衣,漿紗織布,打豬草等繁重的勞動,但受到的待遇卻只是“喝冷水,吃粗粒飯”,“婆婆雖生來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鄉下的日頭同空氣都幫助人長大”,蕭蕭“風裏雨裏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表面看上去雖是喜人的場景,實則內裏藴藏了深深的悲哀——生命對苦難的麻木。然而蕭蕭又是善良可愛的,文中描寫蕭蕭對弟弟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寫盡了她人性的善和美,使蕭蕭更顯得可愛可憐,惹人關注。

我看來文中有三處蕭蕭生命的覺醒,雖然對於這種覺醒她本人是無知的。第一次,夢到“撿到大把大把的銅錢,吃好東西,爬樹,自己變成魚到水中各處溜。或一時彷彿身子很小很輕,飛到天上眾星中。”這些平時被壓抑的生命的渴望只有在夢中才得以滿足,她嚇醒來心還只是跳。她的夢是如此的質樸單純,對快樂的定義還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狀態,讓人看到蕭蕭的單純,也看到她的愚昧和混沌,叫人心酸。第二次,是對女學生朦朧的好奇與嚮往,祖父所描述的女學生的生活是蕭蕭那個封閉落後的山村從未有過的“稀奇古怪”,“豈有此理”,對於女學生大家只是把它當成夏日的談資,引起種種的打趣,鬨笑和奚落,但是“蕭蕭心中卻忽然有了一種模模糊糊的願望,以為倘若她也是個女學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説的女學生一個樣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學生並不可怕”並且經常夢到女學生,同她們一排走路。蕭蕭內心深處有着追求自身獨立價值與幸福的渴望,但這渴望也只能以夢的形式達成。第三次,是被花狗的情歌和男性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女兒的天性萌發,變成了婦人。在社會環境的約束下,似乎只有這三次主動的流露出蕭蕭的生命渴望,其他時候,她總是受着社會環境的限制,由於缺少人生經驗和文化教養,蕭蕭對於這壓制處於麻木無知狀態。所以當失身懷孕的私情暴露後,決定蕭蕭命運的只能是統治這個小山村的種種封建宗法的規矩和觀念,蕭蕭的生死禍福也就完全掌握在別人的一念之中,由他人任意地安排了。

好在蕭蕭的命運看似不錯,由於蕭蕭的婆家與孃家長輩中沒有一個是讀過“子曰”的人物,蕭蕭才有被決議發賣的可能,好處是他們可以得點錢;又因為一時找不到買主,蕭蕭才能暫時留住;又因生了一個兒子,婆家有了種接代,蕭蕭終於不賣,而留在婆家了。這看上去皆大歡喜,但是小説結局,當蕭蕭與丈夫圓房生下第二個兒子時,她的私生子——第一個兒子又在迎娶大媳婦了。讀者會震驚地意識到,這可怕的無意識的生命形式正一代一代輪迴着,他們依舊愚昧麻木地在封建統治的安排下生老病死,過完一生,這實際上是極其可怕的生命底藴的蒼涼與無奈。作者在看似平淡,看似一切都好的氛圍中赤裸裸地為我們呈現了處於底層人民的一種可悲的蒼涼的生命形式,叫人心驚。不同於一般悲劇直接將人生撕裂給人看,作品揭露的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荒蕪,比死了還不如,這份生命底藴上的悲涼與麻木,才是人生最沉重的悲劇。

作品顯示了作者對人的命運的深沉關切與憂患意識,自然,雋永的敍述中揉和了真摯的關懷,使作品格外飽滿豐贍,是文學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0

看完前幾篇,不得不説幾句話。沈從文確實是個大文學家,他的《邊城》是二十世紀數一數二的中文小説。可是他的書信顯然不是二十世紀最好看的書信,即使帶上“之一”也不行。

在信中,面對家人妻女,沈從文只不過是一個閒話家常的普通人,柴米油鹽,醬醋茶湯,其命運隨周圍的政治秩序而搖擺;其文風像其個性一樣含蓄而不事張揚,幾乎不見任何質疑、惶惑,只是一種樂天安命的態度,彷彿是一副得過且過而不便盡力爭取的樣子。

“內江出糖,地方又出廣柑,根據我們近幾月經驗,用桔子皮切成細絲,把它煮漂四五次,去盡苦水,再煮爛後,再加白糖煮(內中加點點鹽,不要多),到後即成桔皮醬,塗麪包饅頭都極好(也能治咳嗽),虎虎小時即是欣賞者,你們原料方便,不妨試煮點給紅紅吃。照我們經驗,相當省事,省費,比買的罐頭好。我們已作過五六罐,也還可以加點點有酸味的果子,如酸梨子等。之佩吃辣子有了進步嗎?買得出辣椒末,或試為寄半斤來。我們靠一瓶牛角椒(幾年吃不掉的)慢慢的加在菜蔬中,居然快吃完了。今年這裏能經常買柿子青椒,乾紅椒不上市。各種果蔬甚多,只不能吃牛肉,可能內蒙古來源暫時斷絕。水果多而不貴。”書中有許多比這還要瑣碎甚或無聊的描寫,對日常生活點滴的注意,達到了女子般的細心程度。同時一種風致自筆端涓涓流出,這又和周作人的散文風格很像了。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1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這是沈從文先生《蕭蕭》的開頭,點明瞭時間和地點,又是一個和《邊城》一樣,描述湘西人情的故事,從小説開頭蕭蕭被嫁當童養媳,一遍看養自己拳頭大的丈夫,一邊生長,到後來因和花狗越界而懷孕,花狗因此出逃,蕭蕭懷孕後被囚禁,甚至可能會被沉塘而失去生命,最後因為生下男孩兒而倖免於難,甚至孩子還叫自己的丈夫大叔,這一切的發生可以説是悲劇的存在,蕭蕭做媳婦時年紀只十二歲。

蕭蕭從小沒有母親,被寄養到伯父種田的莊子上,自由自在地生長,無拘無束,她的純淨和樸實正與湘西美麗的景色相呼應,順利地生長起來。而她的這種從小的自由和生長的順利,也是造成她悲劇的一個原因,她沒有母親對她的發育成長進行正確的疏導,順着心意隨了花狗而導致了懷孕。

幸而鄉人沒有逼迫她去沉譚,等着二嫁,等着等着她把孩子生下來了,卻是個男孩兒,於是就不嫁了,不知該説是蕭蕭的幸還是不幸,男孩兒的地位卻比一個活生生的人還重要許多,民風雖是淳樸卻讓人心裏硌得慌。結局蕭蕭和花狗的孩子牛兒也娶了親,娶親時新娘子在轎子中嗚嗚的哭,繞了一圈卻又繞回了童養媳,和蕭蕭一樣。結局處輕描淡寫的一句“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卻在屋前榆臘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幾句簡單的話,卻點出讓人心酸悲涼的故事,一個周而復始的故事,又是一個春去秋來,這也是最顯得悲涼的地方。

文中還出現了“女學生”,她們不與當時的風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追求解放,是眼中的異類,當祖父和蕭蕭説起這些令人不齒的女學生時,蕭蕭心裏卻模模糊糊有着一些嚮往,也願意被稱為女學生,這暗暗中也包含着蕭蕭註定和其他女人不同,她的心中對自由和解放有着嚮往。

《蕭蕭》和《邊城》有着許多相同,卻又有着許多不同,《邊城》最後悲傷卻帶着希望,但是《蕭蕭》卻是以一種看似喜的結局描述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悲劇,沈從文先生的文筆真的可以説是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能夠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2

沈從文在《蕭蕭》文中描述了一個名為蕭蕭的女孩的故事。蕭蕭,一個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啊,可是,在讀完《蕭蕭》之後,我有感覺到了這個名字中所帶有的那一絲絲憂傷。 怎麼來説《蕭蕭》這篇小説呢,它給我的感覺是十分的平淡,就連那種悲慘也是一種很小、很細的一種悲傷,不與魯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那麼悲痛。《蕭蕭》全文是以一種平淡的直述來講述蕭蕭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就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不同於祥林嫂,對於祥林嫂,感覺很悲慘,可是總有一種不真切的感覺,覺得她是活在小説裏的人物,而對於蕭蕭,她更像真實的人物,沒有用小説的那種誇大、巧合手法,她更符合我對以前生活的想象。蕭蕭如同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一樣,有着生活中的不幸,也有他人的關懷與關愛。

蕭蕭的身世是不幸的,她沒有母親,從小就寄養在伯父家,在還不明白事理的時候,就出嫁給一個3歲的小男孩,因為沒有母親,加上又是寄養在伯父家裏,蕭蕭出嫁時並不像其他女孩那樣哭來哭去。關於蕭蕭的這段身世,沈從文老先生並沒有刻意從這裏突出蕭蕭的悲慘,反而是不加任何感情去描述這一事實,這就讓讀者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憂傷。也正是這種不加感情的敍述讓我覺得蕭蕭更加真實,彷彿就在我身旁。

在寫蕭蕭做了小男孩的媳婦後,沈老描述了蕭蕭的日常生活,就好像一個保姆在帶一個孩子,平淡。後來又寫到了關於女學生的事情,把農村裏的人對這場思想啟蒙的態度寫出,交代當時的社會背景,也是在説思想啟蒙還是沒有改變農村的固化思想,農村裏的人對這種生活方式不能接受。

再接下來,就是蕭蕭在花狗的誘惑下嚐了禁果,並且懷孕了。而且在蕭蕭告訴花狗之後,花狗就跑了,留下蕭蕭一人獨自面對。在那個時代,一個本應為小男孩繼香火的女孩,卻壞了別人的孩子,這可是一件大事,蕭蕭一個女孩怎麼能獨自承受。這裏讓人十分揪心,心痛這個無知、被騙去身子的女孩。只是後來的結局讓我意想不到,但又是在情理之中。在最後家中並不是像我想的那樣:蕭蕭受到所有人的歧視,大家都在逼她去死,然後又説什麼封建思想逼死了蕭蕭。很意外,沈老安排了另一種結局。或許是大家和蕭蕭生活了這麼久,產生了感情,但出於禮俗,也不能當做什麼都沒發生,於是就讓蕭蕭的大伯做決定。因為沒有受到過多的那些滅人性的“子曰”薰陶,大伯決定把蕭蕭另嫁人。到最後又因沒有主顧,蕭蕭還是在這個家庭生活下來,這個家庭也就接受了她。

這個美好的結局我很喜歡,不過在讀完之後有點驚訝:就這麼完了?這就是大結局?這個結局更加凸顯出這篇小説的舒緩平淡。《蕭蕭》一文從另一個方面給我展示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在不幸中也會有人性美的一面,在傳統生活中並不全是祥林嫂式的悲哀。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3

説來很遺憾,雖然也是湘西人,小時候也聽説過他的大名,但是直到讀了大學才讀到他的書,而我當年那些大學的同學好多還是來讀大學了才知道他的名字,可見直到現在他在中國的影響實在小的可憐。

我本科就讀於湖南邊催吉首大學,那裏離沈先生的故鄉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學校憑藉地利優勢建起了沈從文研究所,中文系的一干老師都在研究沈從文,許多老師把沈從文撥高到了一個當時我們覺得不可想象的地步,當然,雖然事後看來也未免就是誇張。但那時因為逆反心理,看他的書看得少,總覺得他的文字有些淡,不符合我那個時候的味口,我那時喜歡的是激昂的振奮人心的東西,更關鍵的是他筆下的那個湘西跟我伴我成長的湘西,跟我所見的所感的湘西差差別太大了,讓我感覺他是在寫另一個地方,也許他筆下的湘西只是出於他的想像罷了。

對他的改觀是在讀研以後,一個人來到北京,做他來北京想做而沒有做成的事情,讀大學。雖然不至於像他那麼慘,但是第一次離家那麼遠,總有一種思鄉之情,所以對他的作品一下子親切起來,第一次是借了一本《沈從文散文選》,覺得他的散文雖淡然而清新,沒有那種世俗的氣息,特別是後來看到散文中的一些方言還自已不由自主的念出來,覺得特別親切。

今天讀的這本自傳是金介甫的作品,讀傳記性的作品,我一般還是選擇外國作家的,因為覺得他們總是會客觀一些。因為沈從文在中國畢竟還只是圈內人流行,中學的語文課本里面是沒有他的作品的,雖然我認為他的文字其實比魯迅更加適合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須要。本書作者是學歷史的,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對沈從文的作品進行研究,得出了很多跟以前不同的觀點,但至少是言之有據的。作者對湘西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考據,連我生長在那個地方的人也沒有想到在這個地方還曾發生了那麼多風風雨雨的故事,我在我的印象中故鄉是緩慢的,人們生生世世生長在那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住木瓦房,好像一直都是這樣的。

但是對沈從文在北京後期的生活這本書介紹得少,特別是他在北大跟西南聯大教科書的經歷沒有提及,這讓我很失望,因為我一直想看他寫情書追校花的那一段。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4

在還未讀《邊城》之前,我已經將邊城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鄉民刻畫在我的腦海裏了。

在文中它描繪了邊城這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它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鄉村。它不受外界的影響,有着湘西人淳樸的習性。像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傾吐愛慕;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户,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龍船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等無不展示一個質樸的氛圍。

在讀《邊城》之前,我早已對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有着極大興趣。他們的愛情像一潭清澈的溪流,純淨而又質樸。成為了文中的一大亮點。表現了原始鄉村孕育下的清新而健康的情感。所以沈從文不僅對兩個年輕對待“愛”的方式給予了熱烈的讚揚,而且謳歌了他們所表現出湘西人的高貴品質。

翠翠健康美麗,從文中的話來説: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心地善良,”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也不動氣。儺送是一位英俊善良的人。從他的眼眉中望去即知他是一位為人聰明而富於感情。他們倆渾身充滿着自然的氣息,淳樸的自然。正是由於這種自然而又淳樸的氣息。才孕育出兩個人清新而又健康的情感。

沈從文不僅在《邊城》中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的淳樸性格。也從其中的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與翠翠的相依之情。這些湘西邊民的生活方式、都隱含着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5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説,“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説,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可是你説,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説:“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説,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邊城就像一首歌,有讚美也有謳歌;邊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節奏。

邊城——一個風光秀麗的小城。

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温柔清純的妙齡少女——翠翠,唱出了對祖父的深切依戀;唱出了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翠翠與祖父的祖孫情,唱出了親情的無限;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愛情,唱出了愛的美好與心的純潔;天保與儺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選擇。

邊城,唱出了人們淳樸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愛的心;一把把虎兒草,唱出了情的真;一個個人唱出了世間的真情!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沈從文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篇36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