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的謎與神聖的心賞析

來源:文萃谷 1.2W

神話的迷與神聖的心

神話的謎與神聖的心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詩歌源於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學大師。他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學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酈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記得在高中教書的時候,我讀到弘一法師的故事,他的博大精深雜揉着樸素迷離,其生命神韻把我的靈魂與一個未知的遙遠世界連接起來。儘管我不明白大師的法理,因為當時我都渾然不知他就是李叔同先生。在朦朧的膜拜中我非常虔誠地和我的學生進入到他的思想裏,或者説只是淺層面的文字理解而已。

李叔同是其父第五個姨太所生之子,他出生時父親已經72歲,體弱多病,他四歲時父親過世,親見僧人舉止,並細聽敲木魚、誦經之聲,這是他最早與佛教的接觸。作為銀行家的兒子,他一旦要做“翩翩公子”,便一定要做得徹底。1905年,李叔同的母親去世。安葬母親後,李叔同決定東渡日本留學。此時,李叔同心境已大變,臨行前寫詩: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説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

“漾情不斷凇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羣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弘一法師被公認為“南山律第十一代宗師”。他也被公認為“在中國僧侶中可説是持戒第一”。關於弘一大師,還有許多回憶。葉聖陶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着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羣人哪裏有第二雙這樣的腳。……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於會把它淡忘。這因為他把所謂萬象萬事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內之故。”在世人眼裏,弘一法師成為一種傳奇。

他的學生劉質平回憶自己的.老師説:“師入山初期,唸佛誦經,中期宣講律學,晚期從事著述,對於佛學上之貢獻甚大。出家25年,不收徒眾,不主寺剎,雲遊各處,隨緣而止。”在這個過程中,弘一法師卻也並非一下子完全悟透生命的究竟,他也是在“苦”與“病”等多重人生磨難中不斷反省,最後達到涅槃的。諸多磨難中,最嚴峻的當數出家後的三次大病。

在不斷的修煉中,弘一法師具有了大慈悲、大慚愧。

弘一法師臨終前的絕筆是“悲欣交集”,他在遺書上面留下了永恆的佛心: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我似乎不能夠理解這樣一位曠世奇才,為什麼會選擇歸隱;我似乎不能夠釋懷這樣一位思想家,為什麼會遠離世界的本真?可以解釋為人各有志;可以信奉天意索然;可以因之出身背景;可以詮釋運命與己。不論哪一種安排,我都覺得是一個偉大生命的遺憾,魯迅棄醫從文,他的“文”是為民族大眾爭取獨立自由的武器,雖然也可以説李叔同是棄文從佛,他的“佛”是更高境界的文。他把塵世間的悲苦留在身後,卻接住了更大,更深的朝聖路途的莫大悲苦。我常常為出家之人而惋惜,總覺得是一種逃避,當然超凡脱俗之人一定有其超凡脱俗的特質和需要,可能因為崇拜,因為個性,也因為命運的安排。沒有人對弘一大師的選擇和貢獻持懷疑態度,可是哲學是辨證的,中國是政治治國的歷史和現實,任何其他的文化都不足以幫助國民建立自己的獨立和自由。如果説生命的過程多是痛苦的過程,即便左和右都是痛苦,那麼性命的活力和社會意義為民眾而選擇,而活着,而戰鬥。

大師選擇出家時,中國正處於“國破山河在”的滿目創痍之中,他自己不能給自己的生命做主,躊躇滿志卻無法選擇生命鮮活,在“弟子不來山鬼哭,一天風雨寫離騷”的悲壯時代,心中的朝聖是他無奈中唯一的選擇。

因為只是思考不是評説,因為本來就是茫然不知的道理,所以這篇文字寫不完,也道不明白我對偉大生命意義的謎底。

現代人對幸福指數有追求,而且可以去追求,已經是泱泱大國幸之又幸的事情。讓我們都帶着一份先賢聖人在無邊的苦痛道路上演繹出來的宗教情懷感恩上蒼,感恩宇宙,感恩我們自己。

神話的迷與神聖的心輕輕地點燃了平凡的世界: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處逆境心需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

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居處必先精勤乃能聞暇凡事務求停妥然後逍遙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意粗性燥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緩事宜急幹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處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