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解析及對比賞析

來源:文萃谷 1.95W

  清明

清明原文解析及對比賞析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壟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①,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黃詩此詩作於詩人被貶宜州期間

①語出《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齊人每天到墳間討吃祭餘的酒肉,回家後還恬不知恥地向妻妾炫耀:“與達官貴人飲酒。”

②晉國介之推甘願被燒死在綿山之中,而不願意出山做官。此句意指此。

這兩首律詩都是借寫清明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否一致?請結合詩句作簡要的分析。

答:不一致。高菊卿詩通過對掃墓淒涼情景的描繪,由此表明人一旦長眠地下,就萬事皆空,不如及時行樂的觀點。黃庭堅詩表面看起來也是説明賢愚死後同樣都是“蓬蒿共一丘”,但詩的五、六兩句運用對比的手法體現了詩人的人生價值取向,表現對人生醜惡的撻伐。所以看似消沉,實則激憤,看似迷惘,實則明確。

  解析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詩人觸景生情,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歎。他説,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高菊卿前兩聯用誇張的描寫,渲染墳前祭掃的熱鬧、隆重和悲痛的氣氛,以反襯後兩聯所揭示的冷酷現實:白天,熱鬧的場面結束了,墳地裏死一般的荒涼和恐怖,只有狐狸出入安眠;而在家裏,孩子們在燈前嬉笑,早已把長眠地下的親人,忘得乾乾淨淨。於是詩人在尾聯發出感慨:“一滴何曾到九泉”,死後的祭奠於死者沒有意義,九泉下的人是怎麼也喝不到酒的;人只有活着時的享受到的才是真實的,因而應該及時行樂。

  對比賞析

黃詩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歎。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歎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高菊卿為宋代詩人。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冢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冢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冢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裏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