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數學教學計劃集錦六篇

來源:文萃谷 6.65K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工作了!想學習擬定計劃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計劃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數學教學計劃集錦六篇

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情境導入:

除了平方差公式外,還有那些公式?如何表示?;(a+b)2=a2+2ab+b2(a-b)2=a;1.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用語言表述為:;□2+2□△+△2=(□+△)2□2-2□△+△;三、應用新知;在上面的表格中,1+4a2x2+;2+4;不是完全平方式,如何修改使之成為完全平方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完全平方)

除了平方差公式外,還有那些公式?如何 表示?

(a+b)2=a2+2ab+b2 (a-b)2=a2-2ab+b2 這是什麼公式把公式倒過來應該怎麼寫? , 。

  二、知識梳理:

1.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 =(a+b)2 a2-2ab+b2=(a-b)2

用語言表述為: 。 2.用□表示a,用△表示b,則公式可表示為

□2+2□△+△2=(□+△)2 □2-2□△+△2=(□-△)2

  三、應用新知

在上面的表格中,1+4a2 x2+2+4

不是完全平方式,如何修改使之成為完全平方式?

2.下面的因式分解對嗎?為什麼?

(1) m2+n2=(m+n)2. (2) m2-n2=(m-n)2. (3) a2+2ab-b2=(a-b)2. (4) -a2-2ab-b2=-(a+b)2.

3.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填空.

(1) a2-12a+( )=( )2. (2) ( )+8ay+1=( )2. (3)

4.下列多項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將完全平方式進行因式分解.

(1) m2+2m+4. (2) m2n2 -16+8mn. (3) 9p2-24pq+16q2. (4)

5. 分解因式:

(1) x2-10x+25. (2) -81x2+18xy-y2. (4) 0.04a2+0.24a+0.36. (4)

6. 分解因式

(2) -a2-14a-49. (2 36b2+a2+12ab. (3) 4x3y+4x2y2+xy3. (4) x4-20x2+100. 7.用簡便方法計算:30052-60101003+10032.

8. 分解因式:

(1)(a-b)2-4(a-b)+4. (2) 4a2-3b(4a-3b) (3) -ab+2a2b-a3b. (4) 9m4-6m2n2+n4.

9.(20xx年無錫會考題)分解因式 2x2 4x + 2 最終結果是( )

A、2x(x2) B、2(x22x + 1) C、2(x1)2 D、(2x 2)2

  四、回顧小結

  五、能力提升

10.將16x2+1再加上一項,使它成為(a+b)2的形式. 你有幾種方法?

11.你能將m4+4 因式分解嗎?試一試

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情況分析

(一)班級情況分析

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後,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着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於加強,對於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採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繫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筆算、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 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與技能

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事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課時安排

(一)數一數 1課時

(二)比一比 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0課時

1、1---5的認識 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 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 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 3課時

(五)分類 2課時

(六)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20課時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國小 > 教學計劃 > 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20xx

20xx-08-011、6、7的認識和加減法 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 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 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4課時

整理和複習 2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 4課時

(八)認識鐘錶 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1課時

1、9加幾 3課時

2、8、7、6加幾 4課時

3、5、4、3、2加幾 3課時

整理和複習 1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十)總複習 4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本學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都處在淺顯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對參與程度的評價,應從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等方面進行考察。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應從學生是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境,隨時瞭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通過平時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本冊教材的三維達標點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

(一)知識方面。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物體的位置關係,培養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能力方面。

1、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數感、符號感和初步的數學思想。

4、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使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二、本冊教材編排內容與可利用資源

本冊教材有九個單元。主要知識點有10以內數的認識,11~20各數的認識,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除此之外,還有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鐘面等。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廣發的應有,是計算多位數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教學難點是數感的建立,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掌握及用數學。

教學關鍵是利用主題圖,實物,圖片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得數學素養。

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實物,圖畫卡片,數字卡片,圖形卡片口算練習卡,計算圓盤,計數器,絨板,鐘面,方木塊小棒,數位表等。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實物,圖畫卡片,數字卡片,圖形卡片口算練習卡,計算圓盤,計數器,絨板,鐘面,方木塊小棒,數位表等。

根據課標精神,在教學中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三、課標與教材所面向的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説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對學習、對學校的要求都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難!然而“學會傾聽”是新課標中對一年級國小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現代心理學證明,注意力集中的學生,聽課效率和學習水平遠遠高於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針對這些特點,我得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專心聽講的興趣,從而培養好習慣。首先在課堂語言上要力求兒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讓學生有儘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個別輔導,對於優秀生儘量讓他“吃得飽”。

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經過前面五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本班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態度已經明晰可見。通過上個學期多次摸底測試及期末檢測發現,本班最大的特點是兩極分化現象極為嚴重。雖然湧現了一批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的優秀學生,但後進學生因數學成績十分低下,厭學情緒非常嚴重,基本放棄對數學的學習了。其次是部分中等學生對前面所學的一些基礎知識記憶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黨的十 七大教育方針,繼續深入開展新課程教學改革。立足會考,把握新課程改革下的會考命題方向,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針對近年來會考命題的變化和趨勢進行研究,積極探索高效的複習途徑,夯實學生數學基礎,提高學生做題解題的能力,和解答的準確性,以期在會考中取得優異的數學成績。並通過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完成九年級下冊數學教學任務及整個國中階段的數學複習教學。

三、教學目標

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 知識與技能:理解二次函數的圖像、性質與應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邊形的判定方法與性質,理解投影與視圖在生活中的應用。掌握鋭角三角函數有關的計算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班級教學目標:會考優秀率達到 30%,合格率:80%。

  四、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數

本章主要是通過二次函數圖像探究二次函數性質,探討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議程的關係,最終實現二次函數的綜合應用。本章教學重點是求二次函數解析式、二次函數圖像與性質及二者的實際應用。本章教學難點是運用二次函數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過探究相似圖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學難點是相似多這形的性質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鋭角三角函數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三角函數的概念及特殊鋭角的三角函數值。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各種三角函數的概念,掌握其對應的表達式,及特殊鋭角三角函數值。本章的教學難點是三角函數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與視圖

本章主要通過生活實例探索投影與視圖兩個概念,討論簡單立體圖形與其三視圖之間的轉化。本章的重點理解立體圖形各種視圖的概念,會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本章教學難點是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

  五、方法措施

1、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認真鑽研教材教法,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做到層次分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建立數學嚴密的數學邏輯推理能力。

2、搞好單元測試工作,做好閲卷分析,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加大課後對學生的輔導力度。

3、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針對近年會考命題趨勢,制定詳細而周密的複習計劃,備好每一節複習課,力求全面而又突出重點。

4、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解題作答習慣,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作答技巧和適應會考的能力。

  六、課時安排

九年級下冊新授課程控制在 4 個星期內,剩餘時間用於複習。

數學教學計劃 篇6

教材分析:

解不等式是不等式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中學數學的一項重要技能。主要類型有: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組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組的解法。其中,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基礎,國中已經學習,二次不等式是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作為數學重要的工具及方法,經常運用於其它數學知識之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主要有二種,課本上介紹的是“數形結合”方法,這種方法將二次函數,二次方程結合為一體,並且藉助“圖形”直觀地得出答案,充分展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另外也展現了“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巨大魅力。然而,個人認為,還有一種更加自然的方法,將二次不等式轉化為一次不等式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思路自然,同時也體現了“轉化”思想,難度也不大,應該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思維及思路。

學情分析:

國中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或組)的解法,積累了一定的解題經驗。同時,對於二次方程,二次函數等相關知識學生均較為熟悉。然而,根據自己的調查,一少部分學生對於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解法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陌生。進而,可以先從複習簡單的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入手加以展開教學。

學生心理方面,學習積極性較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信心也比較理想,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考上大學,儘管是外在的誘因。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熟練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解法,初步學會兩種方法求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②過程與方法

經歷不等式求解的探索及發現過程,體驗“數形結合及轉化”思想的魅力,掌握方法,學會學習

③情感、態度及價值觀

在上述過程中,體驗成功,激發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及信心,發展了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增強了學習的內在動機

教學重點: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學難點:

解法的探索及發現,關鍵在於“識圖能力”

反思:

今天的課堂,這個難點突破欠缺力量,主要緣於自己備課時對難點考慮不到位,進而缺乏必要的設計。在課堂上,就難點特別與個別差生進行了交流,並且給予了幫助及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我找出了他們困難的二個環節:

首先,對平面曲線上點的橫座標與縱座標之間的對應關係表現陌生,進而對它們的取值變化情況感到費解。

其次,是差生的思維能力尚處於“經驗思維”,辯證思維能力薄弱,進而對運動中的點的座標取值範圍只能是“一籌莫展”。

在瞭解情況後,遵循“最近發展區”原理,以問題串的形式給差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後,差生也順利度過了難關。由此足以説明,從知識的角度而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句話還是相當有道理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對學生“學情”的掌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結構主義學派的代表人布魯納也有類似觀點: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我可以教會他任何任何學科任何年齡段的任何知識。

教學程序:

一、複習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組的解法

以題組形式設計習題

①2x+3>7

②不等式組

③ax>b

二、創設二次不等式的生活背景實例,引入課題

採用課本上的實例,有關網絡收費問題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探索

(1)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從特殊到一般,學生經歷“轉化”方法的探索及發現過程。

由於這種方法課本沒有給出,進而課堂上不作為重點,重在引導學生自行歸納、體驗及總結“轉化”思想,最後以課外思考題的形式設計相應習題。

(2)

採取啟發式教學,師生共同經歷“數形結合”方法的探索及發現過程,引導學生歸納出主要的解題步驟。今天的課堂上,這些解題步驟全部由學生的語言組織並完成,並撰寫在黑板上,教師沒有作任何干涉。我一直認為,只有學生自己親身體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知識,儘管這些知識不完整,語言或許不規範,思維或許不嚴密。

之後,從特殊到一般,研究一般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由於經歷了前面的解題過程,這個環節全部放手讓學生完成,鼓勵他們通過或獨立或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習任務,完成課本上的表格。

反思:根據課堂反饋,二個班級大約有70%的同學能夠勝任這個任務。於是,在大多數學生完成的基礎上,我又進行了一次講解,特別加強了對“識圖”環節的講解力度,力求突破難點。

四、練習環節

可以説,即使到了高三,仍然有不少同學對於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困惑。因此,熟練掌握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從學習類型看,這節課顯然屬於技能課,對於技能的學習及掌握,關鍵是強化練習,“力求熟能生巧”,達到自動化的水平。

課本上,配置了不少練習題。對於練習,我採取多種方式,或叫學生上黑板板書,藉助學生練習規範解題格式;或者口答,説解題思路及答案;或者下面獨立練習。

五、課堂小結

知識,思想、方法及感悟等

六、課後作業

①作業設計:分成A、B兩層,難度不一,讓學生自主選擇,均來源於課本上的A組或B組

②課外思考題:

1比較兩種解題方法即“轉化及數形結合”方法的優劣,以及它們之間的異同

2已知不等式mx^2-(m-2)x+m>0的解集為R,求m的取值範圍

變式一:戓將R改為空集,此時結論如何

變式二:仿上,自己改編條件,並解之。

反思:課外思考題的設計,可以提升課堂容量,深化課堂知識,提高課堂思維含量,為優生服務,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變式教學,可以充分拓展習題的潛在價值,期望實現“舉一反三”的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