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600

來源:文萃谷 2.87W

其實這就是法國作家筆下生動的法國社會,不像現在被和諧了。

悲慘世界讀後感600

昨天晚上看完《悲慘世界》後回到家很輕鬆地寫完了第一篇觀後感,上牀後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又想了很多,所以早晨到公司上網後貼上論壇時把標題後面加了個“之一”,還有些話我還想再説説,算是觀後感之二。

先從我的一位樂友説起,這位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長輩,亦是多年的古典音樂痴迷者,CD的收藏自不必説,從前沒有VCD、DVD的時候,就收藏了大量的LD碟片,除了一些音樂會的現場錄像以外,以歌劇為主,基本上重要的古典歌劇作品都收齊了。我也曾在他那裏流連忘返,還把很多節目用立體聲錄像機翻錄下來,堆了一大堆,只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也都該發黴了。我曾彼此獻寶地將《悲慘世界》的原版CD送給他聽,過了一些時候再登門問及對其的看法,不料淡淡地説了一句“沒怎麼聽”然後加上一句“百老匯音樂劇嘛,再怎麼樣也不能和歌劇相比”。

説實在的,我當時就對這句話有點不以為然,現在看了《悲慘世界》的原版演出,更加是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自己也是個極喜歡傳統西洋歌劇的人,不僅熟悉大部分的重要作品,個人收藏中甚至也有不少偏門貨色,如瓦格納的《帕西發爾》我都有全劇的LD大影碟,全劇近五個小時三張大碟,是當年工資只有二百多一個月的時候花上750元購得。但是我同樣對《悲慘世界》如此傾倒,為什麼呢?

不錯,與一些大歌劇相比,你可以説《悲慘世界》的音樂語言不夠豐富,對演員聲樂技巧的要求不算很高,樂隊織體不很複雜,還有呢?還能列舉出什麼呢?場面不夠宏大鋪張?拉倒吧。最後憋了半天,惡狠狠地説“反正大歌劇就是高雅,音樂劇就是通俗”。

我想廣大樂友裏面抱着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恐怕還包括一些專業音樂業內人士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想想那些經典歌劇的創作年代,那時候,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沒有卡拉OK,歌劇是什麼?歌劇一開始是王公貴族宮庭裏消遣的節目,到後來是“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化的娛樂,想想威爾弟的《弄臣》首演次日滿大街都是哼唱《女人善變》的情景。恐怕威爾弟普契尼的每一部新作從羅馬傳到巴黎的時候,也就跟我們現在“又是一部大-片就要上映了”的感覺差不多吧。

又有朋友説:“我不喜歡音樂劇的唱法,還是覺得歌劇的唱法好聽。”那隻能説羅卜青菜各有所愛,而不能説歌劇的唱法就是高雅,而音樂劇的唱法就是通俗。應該説,音樂語言的發展是緊緊跟隨着時代的發展、大眾的審美觀的發展而發展的,威爾弟的時代的`人們不會想象得到我們現在是在怎麼唱歌,正如同莫扎特的時代沉醉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如果你想跳舞》繞來繞去誇張做作的費話羅嗦中的人們怎麼也無法想像普契尼的《冰涼的小手》或是《今夜無人入睡》的唱法一樣。比才的《卡門》雖説是出悲劇,但就其體裁來説其實還是歸入“喜歌劇”。如果當年有位酷喜莫扎特羅西尼的老兄自命為高雅而把《卡門》斥之為“通俗”,今天看起來一定覺得好笑。

所以,我覺得與其説《悲慘世界》等是音樂劇,不如説是現代歌劇,而且是真正“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歌劇“優秀傳統”的現代歌劇,只不過與諸如譚盾創作的《茶》這樣的“先鋒前衞”的作品不可歸為一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