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文萃谷 1.0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通用8篇)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1

“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看到以上的文字,你是否已經宛然一笑了呢?這就是節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裏面的一個片段。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追憶往事而寫下的十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剛才我們看到的正是出自其中的一篇名為《阿長與山海經》的散文。

阿長是專門照顧魯迅是女工,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魯迅的保姆。魯迅一生沒有專門寫給回憶他母親的文章,但他卻寫過專門回憶他是“長媽媽”阿長的文章,也就是這篇《阿長與山海經》。由此可見,在魯迅的人生中,阿長是對他影響深遠的人,可以説,其影響甚至大於魯迅的生母。

剛才我們看到的片段是阿長有一次告假回家,特意不辭辛苦為魯迅買來了他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山海經》的故事。從這件事上,魯迅對阿長有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能成功”。而在年幼的魯迅眼中,他就認為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在我看來,阿長能為魯迅買來帶畫的《山海經》,不是她有偉大的神力,而是她有着對魯迅那如生母般的愛的結果。

阿長是一個不認識字的農村婦女,她能為魯迅買來《山海經》必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艱難。由此,我們不難想象出她在一家家書店中向老闆詢問有沒有“三哼經”時焦慮的樣子,老闆無奈搖頭的樣子,她額角漸漸滲出細細密密的汗珠,以及最後他終於找到了《山海經》時興奮的神情。這一切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慈母的形象。也許在最後,阿長還是沒弄清楚到低是《山海經》還是“三哼經”,但是隻要當她看見魯迅接過書,滿眼歡欣的樣子,一瞬間,她在買書時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化作一縷青煙,隨巷子裏吹來的一陣過巷風消散了。

每每想到這裏,我的眼框就不禁濕潤,我被“長媽媽”那一種不求回報,甘於付出的母愛感動了。雖然她不是魯迅的生母,但她對魯迅愛的投入卻一點也不吝嗇,“長媽媽”用盡全力的給予魯迅的愛,比起魯迅的生母給予他物質上的保障要珍貴的多。這就是魯迅日後專門寫出了《阿長與山海經》來懷念“長媽媽”而並無作專門懷念生母之文章的原因。

高爾基説過“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而阿長,在當時封建等級制度下,她仍能保持一顆充滿熱情,不惜傾注所有的偉大母愛的心。阿長的愛是何等的偉大?正如阿長般傾注母愛的,天下千千萬萬的母親,她們的愛也同樣偉大,同樣值得尊重。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2

今天是領略了先生《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頗有些感觸。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調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着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一開篇就介紹了長媽媽,鋪成直敍地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以至於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覆提及。後面通過對於長媽媽的言語行為,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於創新的可愛一面。

《山海經》是這篇文章所圍繞的主體,也寫出了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文中的長媽媽是一位經歷時間歲月的人,不僅寫了她迷信,麻煩的禮節,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説明感情很深。

魯迅先生筆下的長媽媽就是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尋常。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3

這篇文章很好的寫出了長媽媽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婦女,她身上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心、真誠、善良,也沿襲了封建文化的糟粕——粗野、庸俗、愚昧。但不論怎樣,她對作者魯迅的關愛是我們能感受到的,而魯迅也在文章中寄託了對她的思念。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長媽媽,是一個帶領着魯迅的女工,也就是他的保姆。魯迅先介紹了長媽媽的稱呼的由來和她外貌,以及她的一些不太好的習慣。如:長媽媽她喜歡切切察察、十分喜歡告狀、睡覺的時候愛擺成八字型,讓我只能睡在邊上。還有,長媽媽又有許多讓我耳朵都聽出繭子的,聽得很不耐煩的規矩,比如説:元旦除夕的早晨要説恭喜恭喜還要吃福橘,不然一年都會有黴運的,人死了不可以説死掉了而要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掉到地上必須撿起來,最好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長媽媽對小時候的魯迅非常好,她聽到魯迅想要一本《山海經》就到處去尋購《山海經》然後去送給魯迅,讓魯迅充滿了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這篇文章既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也包含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愛心與同情。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4

在一個雨天的下午,我讀了《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初讀,就是感覺這位長媽媽的形象不一樣,而後兩三遍,慢慢領略到其中的韻味。

文章着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厭惡喜歡切切察察,讓讀者對她有一個初步印象。然而我有一時卻對她發生了空前的敬意。這次長媽媽的話語讓我出乎意想之外,不能不驚異,並且上文中我對她厭惡的“大字形”睡勢,那裏有了一個很好的解釋,我對她的感情一下提高很多,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顯而易見,這是文章主體,上一個敬意因為她謀害隱鼠而完全消失,而那裏,謀害隱鼠的怨恨完全消失。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5

初讀這篇文章,大概瞭解了阿長的模樣以後,不免有些失落。“阿長”在我未讀書之前給我的印象是温柔的、纖瘦的、婀娜多姿的妙齡少女。可讀了以後,卻漸漸知道她原來是一個又矮又胖、嘮嘮叨叨的老媽媽。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卻正讓我感覺到文章的真實性。更增加了我的閲讀興趣。

長媽媽有些習慣確實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型睡姿、各種古怪的禮節……全文中並沒有怎麼介紹阿長的優點,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鮮明的真實的人。

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又愛又恨。

她相信夢想、相信許願,帶着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裏生活。最令我感動的便是她買《山海經》那一段。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麼買到這本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一個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的人是怎麼買到的,也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雖然有很多缺點,有時還會像個小孩子一樣,但這都無關緊要。

因為她有一顆善良的心。

一些平平淡淡的事,一份真真切切的情。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6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阿長,是魯迅家的一個傭人,給兒時的魯迅講故事,因尋購《阿長與山海經》而得到作者的尊敬。她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但又樂於助人、關愛孩子。

起初,阿長常喜歡切切察察,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夏天時,睡覺總把身體擺作個“大”字;每到新的一年時,又叫我對她説“阿媽,恭喜恭喜”,還叫我吃福橘;她還教給了我很多很多規矩。這些使長媽媽在我心裏樹立了一個封建迷信的形象,但她也總是嚮往着美好的生活。

再後來,阿長為我買來了心愛的寶書《阿長與山海經》,即使她不識字,甚至將山海經都説成了三哼經,我不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但她或許真的有什麼神力。

從長媽媽的身上,既體現這種勞動人民的愚昧麻木,但同時也謳歌了他們的美好善良。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7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後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敍述得很詳細。

文章着重寫了魯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我從“後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説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説自己的飢餓。長毛笑道:‘那麼,這東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着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後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這裏我想為什麼“老媽子”不會嚇暈過去呢?最有意思的是“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這讓我捧腹大笑。

我希望大家像長媽媽一樣用關懷,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是個胖而矮、愛嘮叨的老媽子。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讓我覺得這故事很真實。

長媽媽的有些習慣確實很煩人,比如説那“大”字型的睡姿,想想被那粗笨的大腿壓在身上的感覺,簡直讓人嫌棄到懷疑人生!説實話,整篇文章並沒有很多篇幅説長媽媽的好,但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心生喜歡了。

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長媽媽買來了《山海經》那一段,作者並沒有寫一個根本不識字的農村婦女是怎麼買到這本書的:她問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店?她把“山海經”都念成“三哼經”了,她又是如何向別人打聽的?期間曲折。文中並沒有答案。

  最新《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後感8

這天,我看了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我的心深深的觸動了。

文章是講述魯迅先生與“阿長”的故事。“阿長”就是“長媽媽”。“長媽媽”是魯迅先生家一哥做工的。文章先是説“‘長媽媽’,已經説過,是一個一向帶領我的女工,説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認為這是魯迅先生在評價“長媽媽”的地位。讀到下方時,我又有了新發現,“阿長”這個名字別的女工也用過的,我能夠體會到“長媽媽”在魯迅先生家的地位有多麼低下,因為連名字都能夠用別人的,而且是為了省事。

又往下讀時,我發現魯迅先生十分憎恨”阿長“,因為阿長經常會告狀,我卻認為”阿長“雖然會告狀,但她是出自於真心想帶好魯迅先生的,阿長不僅僅會“切切察察”還明白許多風俗。但魯迅先生卻不領情。

“阿長”的性格不僅僅善良、熱心,還會關心人,我明白她對魯迅先生的心是好的,但是那時魯迅先生還小,並不願聽。可她卻不知厭煩的傳授她所明白事情。還為魯迅先生買了一本《山海經》,別人不願做,她卻會去做,她小時候沒讀過書,從“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中,她連字都記不住,能夠想像到買這本書有多麼艱難,於是魯迅先生又對她產生新的敬意。

所以,魯迅先生為何三十年後還要專門寫一篇關於“阿長”的一篇文章

我能夠想像,其實魯迅先生是很同情“阿長”的。因為,她為這個家做出了許多的貢獻,最後,卻連名字都沒落下,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有後悔和內疚的。

最後,我想説我也很同情長媽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