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之戰》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4.26K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洛杉磯之戰》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洛杉磯之戰》觀後感

《洛杉磯之戰》觀後感1

3月18日美國大片《洛杉磯之戰》上映了,映前的給力宣傳,加上好久沒有看電影的誘惑,驅使自己走進了影院,“行勝於言”____電影“洛杉磯之戰”的觀後感。對該電影的總體感覺就是8個字“場面宏大,情節老套”,與《黑鷹計劃》、《拯救大兵》等片還是有差距,過過視覺、聽覺的癮,頗像領導的諄諄教導,如耳旁風一樣飄然而去。

分析:

一、太多的激戰場面,沒有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反而搞得自己暈頭轉向,思維發散(期間和老婆撈起了嗑)。説到這,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任何東西過了、少了都不好,控制的恰到好處才是高手。

二、個人感覺就科幻片而言,創新的想象力才是關鍵,而本片屬於科幻片,但劇情至少是兩個世紀以前的內容,從外星人、機器人、水燃料、指揮系統等,沒有給人新鮮感和求知慾。

三、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拯救世界的虛偽面孔宣傳已讓人反感,特別是近期打擊利比亞,又扯起和平大旗,拯救所謂處在水深火熱的平民,人家內政管你屁事。

當然,個人對此片感受最深的是戰爭、災難對人的影響,它們可以改變一個人,影響一個人,可以為生命、榮譽、戰友(他人)而無私奉獻。戰友們從對主角的不瞭解到理解,是實踐行動這一良藥去除了病根,所有的言語解釋都是浮雲。所以説人要經歷一些大事(當然最好不要戰爭、災難),去面對、去解決,用實踐去檢驗,無論成敗。其實小事也如此,工作也如此,現在社會的人,説的多,做的少,特別是某些領導,有點像“大躍進”時候,吹噓成分過重,導致了與老百姓的信任危機。説到這,領導曾經有句話我挺反感,“做了就説、不説等於沒做”,前半句還算苟同,後半句簡直就是...,嚴重影響那些默默無聞,不求名利、無私奉獻人的積極性。做的事,檢驗的標準不是説,是實踐和成效。

《洛杉磯之戰》觀後感2

和《危情時速》一樣,《洛杉磯之戰》也是看着簡單,但卻是現階段的中國,乃至於世界上其他電影基地不太可能拍出來的一種電影。它不太依賴故事情節,也不刻意強調明星魅力,只依靠恰到好處的定位,不留喘息的節奏,精確的場面調度,強大的製片執行,CG+模型熟練營造的奇觀,見縫插針的'人物細節刻畫,來把觀眾帶進銀幕裏。一句話,這類影片無論做得好與不好,都是電影作為工業的那一面在發展到了某個高度時必然會也應該要誕生的產物。

雖然本片中無時不刻的手提跟拍和始終響徹耳際的美式軍隊口令都讓人很容易回憶起另一部以小分隊為主角從頭打到尾的的《黑鷹降落》,但我更願意稱其為官方版的《第九區》。相對於《黑鷹》裏多少有點戰略與戰術結合的主線(無論結果如何),《洛杉磯》的視角起得很低,更多時候花了大力氣在營造的是另外一種感覺:生存。

《使命召喚》特別是《世界戰爭》系列的遊戲迷看見片中的部分裝備,應該會感覺到有一絲絲親切,只是電影在有限空間裏斷然切割開了如遊戲一般的爽快打擊感,從而讓後面那些過分主旋律的台詞有了立足之地。服從,冷靜,責任,勇敢,堅毅,如上品質被不動聲色地落在這些面孔模糊的大兵身上。“讓這些傢伙看看他們把誰惹毛了”般純粹耍酷的台詞,也居然多少有了點力量。對比當年《壯志凌雲》裏的帥氣拉風,也許徵兵廣告更是可以這麼拍的。

在未可知的強敵面前,猝不及防的人類軍隊幾乎是沒有任何準備就進入了這場星際大戰的前線。應該是為了能讓這種僵持可以保持得久一點,外星人步兵的進攻力被調節到了與其科技水平看起來極其不符的地步,或者反過來説美軍的防護裝備強悍到了一定程度,這個在我看來是多少可以理解的一種設計。而結尾那個看來算得上十分草率的逆轉式進攻,雖然估計會讓科幻迷拍腿大罵,但比起《便缸2》這類教育好了也是個盲流之流,也不算沒臉見人。

艾倫哈特這張臉在美國中生裏不算有太多特色,炮火的薰染下倒使其變得立體了一些。他氣質裏有一些很天然正派的東西,但更多是帶着近乎於迂的執着感。片中扮演帶着一段曖昧不明慘痛回憶的主角,很有説服力。不過更有説服力的是米歇爾羅德格里茲,從《生化危機》《速度與激情》那會到現在十年左右了,她始終是那張漫不經心的表情,加油吧,索性成為女大兵代言人。

如果營救的文戲再多些,也許這將是部如《20xx》的災難片,如果驚駭的內心戲再多點,也許這將是部如《世界大戰》的科幻片,但導演決定不,他們就咬着牙,在路易斯安那州搭出一個洛杉磯,拍了一部戰爭片。

《洛杉磯之戰》觀後感3

20xx年4月2日,萬里無雲的天空飄着朵朵白雲,我們*員工懷着感恩的心,利用工作時間享受着公司給員工的福利,歡欣鼓舞的觀看了《洛杉磯之戰》這部非著名科幻戰爭電影。

該片講述了一個海軍陸戰排在洛杉磯街頭與外星入侵者進行巷戰的故事。駐紮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彭德爾頓的海軍陸戰隊基地排長邁克爾·蘭茨接到命令快速反應,迎戰沿着全球海岸線正遭受的不明打擊。蘭茨率領一排毫無經驗的士兵與天外來敵在洛杉磯陷入激烈巷戰,對方是強大的外星軍團,這些誕生自海洋的異形生物企圖剷除人類,接管地球的水資源。這些海軍陸戰隊員們成為了洛杉磯之戰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一、在技術方面來講,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滿目的晃動和充斥雙耳的爆破和吼叫聲持續了兩個小時,實在不能稱得上是享受電影。在走出電影院後的兩小時裏,我的頭腦一直在眩暈,類似於輕微腦震盪的感覺。

《洛杉磯之戰》全片幾乎沒有一個靜止鏡頭,據説使用了手持攝影。這樣的拍攝手法在戰爭片和恐怖片中都是很有效的,但對觀眾的感覺來説是一種衝擊和折磨。

二、從影片創意上講,該片也無新奇之處。

拍攝現代戰爭片想突破前人(斯皮爾伯格…)也是相當的難度,於是便選取了外星人這個假想敵。但與人們心中外星人的形象稍有不同的是,這部片子的外星人戰鬥力像極了和美國軍力相抗衡的某軍事大國,卻遠遜於印象中的動輒遠遁太空的ufo。

三、教育意義,口號意義要重於實際。

"決不能拋棄一個平民","為國而戰,為人民而戰",活生生一個美國軍隊的徵兵廣告。這是專業影評給予該片的概括。該片的主題頗多,對我而言,最多的感悟在於和平之不易。我們要感恩現在和平穩定的社會。鼓吹為國而戰者,實質卻是為發動戰爭製造藉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於狹隘的愛國主義而找的戰爭的種種理由,往小説是禍國殃民,往大説則是影響世界和平、破壞宇宙秩序。

看過這部影片,我感到我們需要擔負起拯救世界危機、維護世界和平秩序的重擔(宇宙安定,從我做起!歐也!)--從今天開始,我劈柴餵馬,開始關注糧食問題,買一處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今天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從今天開始,不如不相見,便可不相戀;從今天開始吃素齋戒,為和平祈福。

《洛杉磯之戰》觀後感4

熄燈一小時之前,看了[[2012]].其實一直以來,對如此類型的影片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前幾天去看了《洛杉磯之戰》,回來和同事討論觀後感時,大家都將其於[[2012]]做了對比。不過當年大熱的[[2012]]卻還一直沒看過。所以今天特意看了一遍。相比之下,還是會覺得《洛杉磯之戰》更勝一籌。 《洛杉磯之戰》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現實與人性的故事。我更傾向於將其當做文藝片來看。説來可能會有些牽強,嘿嘿…電影一直從士兵的角度,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同時也不忘記世界的大主題“人脆弱,人性強大”,普通人努力自救、彼此扶持、捨己為人的人性光輝讓我深深感動。這種寫實風格與科幻題材碰撞時,巧妙的把情感因素揉入進來,那種激勵的心理導向,很能深入人心。# s& p- z) g) h這種題材,難免少不了“英雄主義”,只是這次不再講述一個英雄,而是一羣。雖然這一羣英難對於眾生如此渺小,可世界需要英雄,現實生活需要英雄,當“英雄主義”不再是套路的時候,這是現實的寫照。看看日本的地震,衝進核泄露區的戰士們,看看新聞報紙上那些平凡生活中不凡作為的個人……他們永遠是很小很小的單位,但他們的確是“英雄”,如果人人都是“英雄”,那“英雄”就失去了原本的含義。《洛杉磯之戰》通過“英雄”來表現殘酷,依賴,膽怯,堅強,激昂,不息的人性。在日本大地震及核的泄漏的現實大背景下,卻能讓人們得到不少温暖的安慰。

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士兵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戰場上每一個死去的戰士都是“英雄”有些看得見,有些看不見,別説一個二小時的電影,就是人一輩子也説不完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蹟”,《洛杉磯之戰》通過幾次表現英勇事蹟,來表達對那些無人知曉的英雄的歌頌。少尉在歷盡千辛萬苦找到那個已經快精神崩潰的下屬之後,忍不住破口大罵道:“你再走散,我會親手找到你,然後殺了你!”這一刻,我想沒有人會為之震撼吧。

我不是軍事迷,但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節奏,二個小時裏,沒有拖沓與無聊,你除了有不能接受運動鏡頭帶來的頭暈,還有那身臨其境的一顆緊張的心。

想來連我自己都會覺得奇怪,竟然會如此投入地看這樣一部如此題材的電影。但是帶給我的感動卻一直都在。

媽媽説總是説我太認真,看電影也會稀里嘩啦地感動良久。

好朋友也會對我説不能太認真,不過電影而已。

我總是笑説“認真但不較真啊”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