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6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1

在中國,傳統哲學對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朱熹認為日月星辰和仁義道德都是實際存在的物,中國哲學這種把具體和抽象混為一談,我認為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其影響是各個領域的,在藝術上,中國的畫作往往是具體和抽象相結合,具體的山石草木都有特定的抽象畫法,中國人一看都知道是石頭,外國人不一定看得明白。而西方寫實的畫作在中國卻不多見。中國的戲曲也是同理,很多抽象的東西代表了具體的東西。比如拿個馬鞭代表着騎了馬,在台上轉兩圈代表着行了很多路程,幾個人的打鬥代表千軍萬馬。這在西方也是不多見的。再有就是漢語。中國人講漢語有很多虛無縹緲的話,以前問“你吃了嗎”,其實不是在問你吃沒吃,而是一種打招呼或者寒暄的方式。古詩,歌詞等語言特點就更明顯了。

外國的詩、歌往往直白,很多詩詞如果翻譯成中文像大白話一樣,索然無味,像西方很多史詩,簡直就是像在講故事了,有些東西很具體。而中國詩詞則極少如此,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講得既不是月亮也不是霜,而是在努力營造一種意境。還有服飾上,西方服飾貼合人身,褲子是雙腿形狀的,衣服是身體形狀的,很具體,而中國服飾則是寬袍大袖。所以文化這個東西,真的是渾然一體的。

《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2

1、所謂大歷史觀,是將歷史放到更長的`歷史時期內觀察,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對比

2、宗法制的社會結構傳統、廣闊的國土、眾多的人口,在當時交通信息極不發達的小農社會背景下,自然而然就發展出了以道德為準繩,以士大夫階層為統治階級的形式,這是歷史的必然。

3、中國是一個道德觀念極其盛行的國家。常言道,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如果用在了要求別人身上,那多半要出問題。但這種觀點,一是很難落實,二是這本身也是一道道德標準本身。其實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是分受眾的,有些只適合士大夫為代表的的所謂精英階層;而有些則是針對底層民眾的。

4、越是深入歷史,越是發現歷史的現實性。以前讀書時候時候,教科書上賦予的歷史觀,在萬曆十五年這類書籍面前,已然全部面目全非。先不説教科書上那些傾向性的表達,即使是客觀表達,在你深入瞭解那些結論背後的事件人物以後,也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觀感。這就好像一條你認為很有道理的道理,但當你運用到具體事務中的時候,又會碰到諸多問題。當你終於在不斷摸索中明白了其真諦以後,雖然你仍然認可這條道理,但那種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5、最後,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去閲讀、思考。

《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3

《萬曆十五年》:個人認為這不算是一本歷史書籍,因為我用了四年時間,每看必有新的收穫。總體來説,講述了萬曆皇帝長達幾十年不上朝的一個心理描寫,並根據這個鋪展開來,講述了有明一代,封建官僚暨知識分子在面對孔孟之道、朱熹之理和紛繁複雜的現實時,是如何抉擇的。而這其中,海瑞選擇了道德的高尚,一生清貧,卻屢遭排擠;首輔申時行選擇了中庸之道,極力緩和,調節各方面的矛盾,晚年卻被彈劾回老家;一代名臣張居正選擇了改變,卻在死後遭遇了抄家和鞭屍。孤獨的名將戚繼光面對腐朽的明朝軍事財政制度,選擇了依靠張居正來完成自己畢生夢想,最終張死後被棄而不用;而李贄,選擇了面對選擇了坦白,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就是為了榮華富貴,就是為了封妻廕子,哪有那些道德君子所講的,匡扶天下,救濟黎民百姓。他們所有人都是悲劇,無一例外沒有我們現在人意義上的成功。在他們實現各自政治理想的一生中,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也許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黃提出“大歷史觀”,就是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去思考歷史事件,而萬曆十五年貌似寫的是1587年,其實是從這個長久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來書寫這一年,而60年後明朝即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