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本草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17W

錢本草讀後感

近理雜卷,得遇奇文《錢本草》,乃唐朝名臣張説所作,實屬短文中之短文、奇文中之奇文: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飢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貧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飢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予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上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張説,字道齊,洛陽人氏。武則天殿前召集賢良問治國之策,張對為第一。曾官拜兵部尚書、集賢院學士、左丞相之職。此文乃作者積四十年做官之經驗,十七年修史之根底,總結人生七十年之閲歷,苦心孤詣而成。其文大處着眼,小處落墨。借藥喻錢,借錢言藥。告誡世人不為金錢所病,不遭金錢所害;實為世人開了一副人生處世永適之方也。文章句句深刻而明瞭、精警而寓理。文中之“七謂”正是君子為人之道、為官之道、益世之道、長命之道。每人讀之,都會聯繫現實社會產生種種思索,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們想到錢是什麼。錢是財富的象徵物,是佔有、支配、使用的標誌。正如文中所言,“錢,味甘”,讓人羨慕、讓人渴望。手中有了錢,“偏能駐顏”,臉上泛光。男士派頭十足趾高氣揚;女士“採澤流潤”,披金掛銀,胸挺氣傲。然而,錢亦“有毒”;能“污賢達”、“令人霍亂”。錢乃“大熱、有毒”之物,如“服之非禮”、“取之不義”,則必被錢“毒”所害,輕則“弱志傷神”、銬鎖相加,重則-民憤難平、逆道被誅。“不以為珍”、“不取不義”,方能免為其毒害。

第二,讓我們想到錢之“毒”源於何處。錢之“毒”,源於主觀意志。主觀意志中對金錢的`貪婪,支配行為去“取之不宜”、“予之不宜”,而使身心受其毒害。對金錢的追求過於貪婪,就是埋下了“毒”之種子;就會不擇手段而“求之於不義”。

然而,錢“污賢達”但亦“畏清廉”。如果人人都能兩袖清風,正氣浩然,錢“毒”何在?錢“害”何來?由此可見,錢之毒由心生,錢之害由欲來。

第三,讓我們知道錢該怎麼“缺——“入不妨己謂之智”

無論從事何種行業,只要光明磊落,不走歪門邪道,不因錢之“取之不宜”而妨害前程、影響命運,這便是明智之人。謀取不義之財,靠大貪大摟大騙大盜發家的富豪們,則事終有露,報終有時,必將因“取之不宜”而“妨己”、害己、滅己。

第四,讓我們知道錢該怎麼花。錢大可至“能利邦國”,小可至“解困厄之患”;但用在大吃喝、豪賭狂嫖、行賄謀私上,則會使人“霍亂”。《錢本草》告訴我們應該“積散相宜”、“博施濟眾”。

《錢本草》為世人開了一副“七謂”藥方:謂道、謂德、謂仁、謂義、謂禮、謂信、謂智。只有做到這七點才能立足社會,人所敬之。

===========================================================================

《錢本草》-生如夏花

《錢本草》

作者:張説

唐朝名臣張説目睹世風日下,金錢至上的社會現實,寫有一小品文叫《錢本草》,全文雖只有區區兩百來字,卻含有褒貶,把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真是淋漓盡致,發人深剩

其文曰: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飢寒、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至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使無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練,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智傷神,切須忌之。”

此篇奇文,以錢喻藥,説藥言病,可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細思之,言得巧妙,析得精闢!張説開的這個藥方真是一劑包治天下人“錢脖的良方,把世人對金錢的態度剖析得入木三分。《錢本草》為世人開了這樣一副“七謂”藥方:謂道、謂德、謂仁、謂義、謂禮、謂信、謂智。以現在的話來説,就是“用錢要有度,這就叫‘道’;不把錢看做珍寶,這就叫‘德’;付出的勞動與所獲得的相適應,這就叫‘義’;不貪非分之財,這就叫‘禮’;樂善好施,這就叫‘仁’;交易不違約,這就叫‘信’;不讓錢傷害了自己,這就是‘智’。”他相信只有做到這七點方能立足社會,被人所敬之。這可謂儆戒古今的肯綮之言了。古人對錢尚能有如此清醒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更何況今人呢?因此在今天看來,《錢本草》對於腐-敗不廉者仍是一劑很好的靈丹妙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