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6.02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1

本週是開學第六週了,地理課剛剛上完一章,剛開始由於教材不熟練,課本掌握的深度不夠,上起課來總覺得前後銜接不起來,總覺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不深刻,學習的興趣很高,但是總覺得練習沒有時間去檢查,去鞏固,這樣只好讓小組長代勞,讓組內去吧問題解決好,把解決不了的問題,課堂上老師再去解決。

上課時,以練習為主,把學生引導知識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一點我儘量去做,可是有時感到有些知識很是抽象,學生根本無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講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有時面對反應慢三拍的學生,老師讓他做的題目他總是不以為然,有時發現就是學到了那一頁他都跟不上,面對全部學生,面對每一個問題,面對有限的時間,在課堂上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讓每一個學生都由自主的學習引發到自發的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這確實也是一個境界。雖説教無定法、學無定則。面對知識的殿堂,不論什麼法,只要學生的成績有提高,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師們都認可的方法這就是好方法。

總之,要想提高成績就要下功夫,從教學方法上要做好,從學習方法上要做好,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要做好,從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做好。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2

一、地理複習時存在的問題

1、複習課事無鉅細,練習題也多為陳題,無新意,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複習效率不高。

2、教法單一、手段陳舊、容量小。

3、侷限於教材和預設練習、拓展不夠。

4、地圖語言使用太少。

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複習時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故考試時則暴露了更多的問題。

1、碰到一些新題學生束手無策。回答是五花八門。

2、容量大,學生只覺有做題時間,無更正檢查時間。一方面學生基礎弱,學習時沒有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説明學生未受這方面的鍛鍊。

3、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並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對一些專題方面的問題掌握不牢固,缺乏練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説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3

“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七年級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氣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氣温和降水兩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闡述完氣温和氣温的分佈、降水和降水的分佈之後,順理成章地進入氣候的學習。氣温和降水是學習氣候的前提,氣候則是對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氣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節教材的內容既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又是整個教材的難點所在,是兩大矛盾的焦點。從學生認識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基礎。學好這一節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能力和運用能力。作為教師,吃透教材,正確把握教材,重視本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本節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氣候的地區差異、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其中氣候的地區差異是重點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氣候類型、分佈及其氣候特徵都是進一步學習地理的基礎,所以應重點講解。

就本節課而言,某一氣候圖的判讀和繪製是一大難點,氣候圖是由氣温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合成的,綜合判讀非常重要。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能的遷移,迅速實現知能的轉化。可以温室效應、亞馬孫熱帶雨林、沙塵暴現象為例,引導學生試着用已學過的知識,解讀以上三大氣候現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措施。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課題為《世界氣候類型》,內容為國中地理的難點之一,我的教學目標為:

1、瞭解影響氣温、降水等氣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

3、學會判讀“氣候直方圖”。

4、從豐富多彩的氣候和景觀類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園。

5、在分析各氣候的成因中,促進學生形成觀察、比較、思考、質疑的科學研究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

2、直方圖的判讀。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成因。

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從大氣環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成因、分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氣候直方圖”判讀方法。

本節課內容豐富,全球的氣候類型必須面面俱到,為了吸引學生,我不斷變化方法,有的精講,有的簡講,有的讓學生講,並且利用照片、視頻資料展示常見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景觀,使學生對全球主要氣候類型獲得最感性的認識,最終不僅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地理課堂教學價值觀的滲透方面,本節的課內容涉及人與地球環境,科學的人地觀、環境觀在本節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在地理環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中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性,整節課滲透天人合一的人地關係理念。

在提及當今全球變暖的問題時,聯繫前一天在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引起學生關注社會,提高主人翁的意識。整節課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圓滿地完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5

一、反思轉變了自己的角色

去年剛接七年級地理課,很生疏,剛上課時,總怕學生掌握不住,課堂上重複一遍又一遍,可效果很不好,越怕學生掌握不住,學生越掌握不住。後來,我才發現問題出在我身上,上課的時候我不管學生聽不聽,總是“滿堂灌”,學生有厭煩的情緒,所以效果很不理想。經過學習和反思,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説:"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説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二班上課時,師志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説海拔越高,氣温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温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説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二、反思是否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如:七一班的女同學高曉霞,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着眉頭。有次我試着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説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後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後怎麼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製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着説:"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後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誇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幾天後,她主動舉手發言了,並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湧上我的心頭。

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後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後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七年級有關地理的教學反思6

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繫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閲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