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會考歷史重點知識歸納

來源:文萃谷 2.41W

會考複習即將展開,九年級的學子即將進入緊張的備考階段,歷史這門考試是比較容易考好的,但是前提是我們的學生將重要的知識都鞏固好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歷史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用!

汕頭會考歷史重點知識歸納

  會考歷史必背知識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記憶口訣:

一、狀元實業家張謇

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1894年狀元及第、“公車上書”第一人,有“狀元實業家”之稱。

2.背景:《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

3.目的:挽回中國的利益,發展本國工商業。

4.口號:“實業救國”。

5.內容:

(1)1899年5月23日,大生紗廠開工試車。

(2)1905年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3)創辦墾牧公司、輪船公司、麪粉廠、油料廠、冶鐵廠;興辦學校、圖書館、博物院、氣象台、醫院、公司和劇場等文化教育機構。

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7至1918.11),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好景不長,大戰結束以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萌芽(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了些民族工業萌芽,原因:

(1)外商企業的刺激;

(2)洋務運動的推動。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

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衝級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

3.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隊中國經濟的掠奪;

(2)辛亥革命的衝擊作用。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

4.受挫與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9年至1949.4):原因:

(1)帝國主義經濟實力捲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

(2)由於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三、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畸形

1.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發展;

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沿海地區開放較早,自然經濟解體較快);

3. 總體水平比較落後;

4.兩大實業家:

1.張謇

2.榮氏兄弟(榮宗敬與榮德生)→被陳毅稱為“紅色資本家”

5.拓:榮德生之子榮毅仁後來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社會生活的變化

記憶口訣:

一、近代交通、通訊工具在中國的出現

1.19世紀初輪船(1807年8月,原職業是畫家的美國人富爾頓·羅伯特製作出“克萊蒙特”號;1814年傳入中國)、火車(英國喬治·斯蒂芬森在1814年製造出了一台能夠實用的蒸汽機車;1825年傳入中國);作用:使人們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電話也傳入中國。商人用它來傳達生意;記者用它從外地發回新聞報道;老百姓與親友聯繫也用上了電報。

3.1876年,英國商人修建了一條從吳淞口到上海的鐵路,稱為淞滬鐵路。這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1881年修築的唐胥鐵路是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條鐵路。(近代鐵路大多沿海分佈)

4.我國建造的第一艘火輪船是“黃鵠”號;

5.1880年,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輛蒸汽機車“龍號” 運行於唐胥鐵路

6.貝爾1876年在美國發明瞭電話。電話發明後的第六年,即1882年,上海的外灘也開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家電話局,開始時只是供租界裏的外國人使用,後來,一些有錢的中國人家裏也安裝了電話。20世紀30年代,撥打號碼的自動電話才逐漸取代了人工接線電話。

7.“德律風”=電話

二、文化生活的變化

1.西方發明的照相和電影也傳入我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作用),也為後人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1)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有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舞台片《定軍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黃忠);

(2)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

(3)《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4)在近代,上海的電影業是很發達的。

2.1872年上海創辦《申報》。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瞭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1897年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當時使用的課本和字典很多是由它出版的。

三、社會習俗的變化

1.裝束:剪辮、易服、廢止纏足

2.禮節:廢除跪拜禮,改為鞠躬、握手

3.稱呼:“老爺”→“先生”;“大人”→“君”

四、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侷限性

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有限的。輪船隻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現;鐵路的數量也很稀少,電影和報紙,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於照相,則只是極少數有錢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會習俗方面,傳統的習慣勢力也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

五.近代生活改變的原因:

(1)西方列強侵入

(2)中國學習西方的結果

(3)中國人民革命的影響

  會考歷史知識難點

英國的工業革命、交通運輸的變革、工業革命的影響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廣闊的市場。開始的時間:18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標誌着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4、過程:紡織業三種機器:珍妮紡紗機(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螺機和水力織布機。

工業革命的標誌:1769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1785年,改良蒸汽機開始作紡織的動力機;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機器製造、冶金、採礦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技術革命;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基本上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交通運輸的變革: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造了第一艘汽船“克萊蒙”號。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輪船和火車的發明促進了陸上運輸業和水上運輸業的飛躍發展,是世界交通運輸進入了“汽輪時代”和“鐵路時代”

5、影響:工業革命是生產技術上劃時代的變革,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直接導致了工廠企業形式的出現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促進了城市的興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長。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革命後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

開始時間:19世紀下半葉;原因: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發明: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提出電磁學理論。

(1)電訊技術:貝爾(英)電話 1876年;馬可尼(意) 無線電報 19世紀90年代

(2)內燃機:戴姆勒(德)汽油機 1883年;狄賽爾(德)柴油機 1892年

(3)交通工具的革新: 卡爾·本茨(德)製成第一輛汽車 1885年;

福特(美)製成第一輛四輪汽車 1896年;

萊特兄弟(美)製成飛機 1903年。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①經濟條件—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②奠定了思想基礎—空想社會主義理論;③階級條件—歐洲工人運動的興起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3)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聯繫在一起,吸收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的古典哲學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2、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受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託,為同盟起草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它的發表,標誌着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意義:《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鬥綱領,從此無產階級有了自已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會考歷史基礎知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現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超:美國是唯一超級大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舊的終結→新的尚未形成→現在“一超多強”→將來:向多極化發展。)

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具有決定性作用。

3、中國在積極“推進多極化進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舉三例史實對此分別加以説明。

史實:(1) 參加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有利於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經濟發展;(2)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進經濟全球化趨勢;(3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4)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5) 協調國際事務,中國參加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等。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1、原因: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經濟都不能孤立地發展下去,於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

2、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全球性的經濟組織)成立,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既是一個機遇,也是挑戰。中國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繼續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外國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保持國家主權獨立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尋求國際合作。

4、2001年,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領導人會議(APEC);2001年,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1、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2、標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3、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核心)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

4、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化的社會。

生物工程:克隆技術;

5、特點:①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

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遇滲透;

③新技術稱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6、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引起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名稱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

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

19世紀70年代(1870年以後)開始,

20世紀40—50年代開始,

延續至今。

標誌

標誌:1785年,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重要標誌: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20世紀90年代,人類開始進入了信息時代。

新能源

動力:蒸汽;能源:煤炭

動力:內燃機

能源:石油、天然氣

原子能

影響

①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成了亞非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落後。

①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快速發展;

②造成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

①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②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共同結果

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啟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