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小故事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11W

只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

一則小故事的讀後感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它大聲號叫,猛烈地反抗。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説:“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

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 ”

如果這個故事有後續,八成是可憐的小豬沒有得到幫助和理解,可憐巴巴地稱為主人的桌上美味;若是它運氣好因為太瘦沒被殺,等它回到畜欄,和綿羊和乳牛的關係也不會再像過去一樣親密。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以為自己很瞭解他人,還會覺得別人的做法不可理喻,以致矛盾的產生。而事實是,大多數時候人只會以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在看問題的時候也只看到一個表象。比如公司的下級員工,總以為自己的上司只要坐辦公室喝咖啡陪客人吃飯就能拿高薪;比如某些學生,總以為大人們不用寫作業不用考試是如何的幸福。

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可這種複雜的生物偏偏有一種習慣,那就是把別人想象得很簡單。

對待同一件事情,立場的不同決定了觀點和態度的不同,而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上,永遠不會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立常經常有人感歎人和人之間不可能互相理解,其實説這句話的人本身是在強求他人理解自己的立場,這是不公平,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強求往往會帶來巨大的`矛盾和無法挽回的創傷。

我們能否避免這一切的發生?

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固然最好,但這的確是一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所以我想談一談當我們無法理解他人的立場時,應該做什麼,説什麼,相信什麼。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曾經大舉批駁過墨家的哲學,而且只有簡單的兩句話: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他並沒有拿出什麼有力的論辭,然而從古至今,很少有墨家學派的學者為此諷刺過王羲之,理由很簡單: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價值觀,對於某種思想,能讓大家各抒己見才是它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這是中國文人的風格。蘇軾和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激烈衝突並不會影響他們成為文學上的朋友。

當你認識了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就註定了要接受他的一切:他的優點和缺點,他的榮譽和恥辱,他的吹捧和侮辱。你一定要知道有喜歡他的人,就必定有另一個側面存在。你一定要知道這兩個側面沒有任何一個是絕對正確的,客觀總是相對,而主觀才是絕對。

人作為個體有太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價值觀。沒有理由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思想——世界因為有了不同色彩才有滋有味,我們不需要一個甜的發膩的世界。

如果你正竭盡全力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請不要忘記對方也正在做同樣的事,而“真理”又是什麼呢?無數的哲學家都為此把自己搞得發瘋。

請記住尊重是互相的,憑藉着叫囂和諷刺得不到它。

請記住讓步不是懦弱,勇敢永遠不用做給別人看,別為了面子把自己搞得太累,這不值得。

不要總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更不要為此失去冷靜。真理需要證明,但不需要叫囂;

不要固執己見,改變並不意味着背叛,改變只是一種成長。

不要追求虛榮的“勝利”,一個違心的對不起遠遠比不上相逢一笑泯恩仇。

當物質與反物質發生碰撞的時候,兩者都會泯滅。人何嘗不是呢?

所以請接受一個兩極世界的存在,並且明白它總會存在。

所以不要把別人當白痴,如果你沒有辦法接受一個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沒有理由要求別人接受你的。

此時此刻,我唯願能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