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備的通史知識框架

來源:文萃谷 3.09W

我們在進行高中歷史複習時,可以運用多元史觀構建通史,從多個角度切入知識點,有利於多方位對歷史知識體系有深入的認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必備的通史知識框架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

一、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的出現的背景

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提供了舞台。原本屬於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在社會身份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而設汲於爭霸事業的諸侯對人才的渴求.更助長了士階層的聲勢和崛起。

學術環境寬鬆活潑,使文化人有可能進行獨立的、富於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宮廷文化官員紛紛走向下層或轉移到列同,直接推動私家學者集團興起(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2)儒家學派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軻,鄒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説,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和弟子的言論後來被彙編整理成《孟子》一書。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説——仁政學説。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説。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人的內心本來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周人.現存《苟子》一書。萄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性生來就是惡的,但憑藉後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3)道家學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後被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楚國人。他曾做過東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有關”禮”的知識。其思想言行被後人整理為《道德經》.又稱《老子》。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認為諸如有和無、難和易、貴和賤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

老子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老於嚮往“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純樸風氣。

戰國時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説.

(4)墨家學派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主張“兼愛”,這是無等差的愛.不論“王公大人”還是普通“萬民”,都不分輕重厚薄。墨子還主張“非攻”。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羣眾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同時期的顯學。

(5)法家學派

韓非是戰國後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法律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權術是君主控御羣臣的工具;勢力是君主的政權、威勢,即權威。法、術、勢三者不可分離。

二、.科學技術

指南針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歷史最為久遠。早在戰國時人們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發明瞭指南儀器——司南。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關於日食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我國對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記錄。

戰國時期的《石氏星表》記載了已測定的120多個恆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春秋時期已出現九九乘法口訣,至遲秦秋末已發明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籌算計算法。

三、文字、文學和藝術

(1)甲骨文

距今約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

(2)《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保存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3 )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楚辭與《詩經》不同,不是整齊的四言體,而採用自由靈活的句式。屈原本是楚國的大夫,熱愛祖國,後因小人誣陷離間而被流放,他把滿腔悲憤化為詩歌,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

《離騷》是其中的名篇,屈原運用大量象徵、比喻的手法,把神話傳説、歷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幽花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幅雄奇瑰麗的圖畫。《離騷》真摯地表達了詩人遭遇不平之後的哀愁和對楚國與人民的摯愛.以及對黑暗政治的強烈憤慨。

4) 繪畫藝術 戰國楚帛畫《人物龍鳳圖》.構圖精到,墨線細若蠶絲。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要點

秦朝的大一統

1.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同內建立丁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權力的高度集中成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1)至高無上的皇權 秦朝權力高度集中的標誌,首先表現為皇權至上。秦王贏政統一全國後,“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對王號已不滿意,從“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稱“皇帝”。贏政自稱“始皇帝”,他妄想皇位永遠由他的後裔承襲下去,“二世三世至於萬世”。秦始皇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

(2)秦朝的中央官屬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組成的中央政府。

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承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和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管理軍務。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還有很多重要官職,合稱九卿。他們分管着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圍大權最終操縱在皂帝一人之手。

(3)廢分封,行郡縣 郡縣制起源於春秋後期,各大國在新喬並的領土上不再進行分封,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襲。戰國時期,各大國已廣泛實行郡縣制。

秦統一之初,有人向贏政提出分封的建議。贏政否定了分封的主張,堅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

【選修4】秦王贏政兼併六國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管理遼闊疆土的問題。在國家政治體制方面.丞相王綰提出實行分封制。李斯力排眾議,建議全國“皆為郡縣”。秦始皇採納了牽斯的意見,決定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秦代的地方政權機構,共分郡、縣兩級郡沒郡守,縣置縣令(長)。縣以下有鄉、裏等基層機構,鄉有鄉吏,裏有裏典。鄉吏有“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税;遊徼,循禁賊盜”

秦統一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40餘郡。

【選修4】秦始皇大力開拓疆域,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在北邊築起萬里長城;在南方,派兵攻打嶺南(今廣西、廣東一帶),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由秦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選修4】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後2000多年統一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對於鞏固、加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2.鞏固統一的經濟文化措施

【選修4】秦始皇下令廢止使用六國舊幣,頒行統一的新貨幣;廢除六國舊制,統一度量衡,官府製作標準器發至全國;建設交通,修築馳道、直道,建立起以成陽為中心的水陸變通網絡;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通行全國。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區間的聯繫和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3.秦的暴政

【選修4】秦始皇徵調太急,賦斂過重,刑罰嚴酷.尤其是是建宮殿和驪山墓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苦難。

一些儒生鼓吹“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秦始皇採取了李斯“焚書”的建議。又因一些儒生和方士指責始皇“樂以刑殺為威”.逮捕460餘人.全部坑殺。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控制思想.摧殘文化.造成惡劣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

兩漢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1.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

(1)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

西漢初年.劉邦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想以此鞏同皇權、穩定劉氏的天下。

後來諸侯王羽翼豐滿,中央和封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漢景帝時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平定了叛亂。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一前87#-在位)即位後,實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力量削弱。這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2) 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

為強化皇權.鞏同國家統一.漢武帝採取了建立中朝等重要措施。選用一些級別較低的官員,作為皇帝身邊的辦事人員,直接對皇帝負責。

2.兩漢的社會經濟

(1) 農業生產的發展

西漢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時.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並能同時完成翻土、滅茬、開溝、起壟等工序。自此之後,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西漢時還發展起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西漢時陸續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在手工業方面.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税以困辱之”;並嚴禁商人購置土地;實行鹽鐵官營等,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西漢時,由於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國絲綢遠銷歐洲,使中國獲得了“絲國”的稱號。

3.兩漢時期的文化

(1) 西漢初的黃老之學 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西漢初期統治者接受秦朝滅亡的教訓.適應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從漢高祖到武帝即位約70年酌時間裏,黃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導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在社會上居於支配地位。

黃老之學是指道家學説中的兩派,“黃”指黃帝的學説,“老”指老子的學説,它包括治身(養生)和治國兩個方面。

(2) 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隨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漢武帝即位後,進一步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他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懦學被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董仲舒(前179一前l04).廣川(今河北景縣西南)人.武帝時.舉賢良對策.他上《天人三策》。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採納。後辭官在家講學著書。其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説。他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因此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

董仲舒的學説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有積極的作用.這是漢武帝採取董仲舒主張的根本原因。同時,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在政治上佔據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同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周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 造紙術的發明 西漢時已發明植物纖維紙,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能書寫的纖維紙。這種紙原料易得,亂麻、樹皮等都可以用做造紙的原料.並且紙張質地細膩,集中了縑帛與竹簡的優點,被時人稱為“蔡侯紙”,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要發明。

(4)數學成就 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中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九章算術》的出現標誌着我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運用十進制記數系統計算的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5)醫學成就 《黃帝內經》編撰於戰國.成書於西漢.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東漢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系統論述r“望、聞、問、切”四滲療法.成為中醫臨牀醫學的經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