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集合10篇)

來源:文萃谷 2.08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記讀後感(集合10篇)
昆蟲記讀後感1

昆蟲記是一本詳細描寫昆蟲習性和模樣的一本著作,是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著作!其中我最喜愛的一篇文章是嬌小的赤條蜂,原來一個幼小的生物也能被法布爾寫的栩栩如生!文章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為文章增添了許多活力!從法布爾的描寫中我重新認識了赤條蜂,他是嬌小的,而且它還是勤奮地,聰明的動物,文中把它比喻為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和一個精明的周全的狩獵者。通過法布爾的介紹,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赤條蜂都會增加幾分好感!

嬌小的赤條蜂在搏鬥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赤條蜂尋找毛毛蟲和赤條蜂與毛毛蟲大戰!赤條蜂與毛毛蟲的鬥爭當然是吃調峯佔上風啦!他可是一個精明的狩獵者哦!捉到毛毛蟲後,赤條蜂又像一個外科醫生熟練地用他的嘴巴夾住毛毛蟲的頸部,然後它的刺刺在毛毛蟲得頭和第一關節之間,最後將毛毛蟲癱趴在地,毛毛蟲只有一息尚存,由此赤條蜂又有了另一個稱號“屠夫”!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同情那隻可憐的毛毛蟲,因為它是害蟲,赤條蜂的行為可是為民除害哦!

讀完了昆蟲記,我感受到了法布爾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因為法布爾帶給我的動力讓我更加喜歡上了昆蟲,更加熱衷於觀察那些細小的生命,感受大千世界中的奇妙故事!

昆蟲記讀後感2

小小的昆蟲根本不明白死是怎麼回事,同樣也不知道自殺是怎麼回事。用人類的語言來説,就是即刻中斷生命極端痛苦的一種表現。我讀了昆蟲記中白蠍自殺的一篇文章後,我才知道昆蟲面對絕境時的選擇。

這篇文章講了法布爾為了弄清白蠍會不會自殺的事而自行實驗了一番,最後發現白蠍等其它的小昆蟲不會在絕境中放棄自己生命的道理。我也明白了提前結束生命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作者用一隻大白蠍來做實驗,把它放在一圈燒紅的木炭圍成的火牆裏。一開始,蠍子被火燙了一下,它倒退着在火圈裏打轉,一不留神又被燙了一下。只見它左一閃,右一閃不顧方向的亂蹦亂跳,結果被通紅的木炭燙了一下又一下。這下它發瘋了,揮舞着長槍,再反捲成鈎子,沒有章法的亂舞自己的鉗子。突然它變得一動不動,平卧在地上。當時作者認為它可能已死了,在最後的狂舞中有一劍刺中了自己,死去了。直到作者停下看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隻大白蠍並沒有死!當作者把它再放到沙地上時,它又變得活蹦亂跳,生機盎然。它的裝死行為讓我看到了昆蟲的生命觀,在死亡面前,它們也把生命看得無比重要,何況我們呢?

雖然那隻昆蟲並沒有自殺,但它卻告訴我們,生命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不能一遇到攔路荊棘和煩惱瑣事就把它摒棄。這正是昆蟲給給予我們的它們全然不知的道理。相比之下,我們人類常常感覺有勇氣和魄力從生活的苦難中自行解脱,這似乎是我們比動物高一級的標誌,但這一刻,我倒覺得我們變得非常渺小。

在有些人眼裏,只有人類才知道生命的狂歡後會怎麼去結束;只有人類才能預見自己的末日;只有人類對死才懷着崇拜之情,動物們無一能想到。但是,人雖然懂得這些,卻從未真正意識到芸芸眾生渴求生命的平等,當你看到被人圈養的動物時,它們的哀嚎可是對生命自由的渴望?它們的沉默可是對家園的思念?我想,這些或許都有,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它們,今天,我從昆蟲身上看到了,它們有着比人類更強烈,更直接,更偉大的本能!

昆蟲記讀後感3

在一個春和日麗的早上,温和的陽光灑滿大地。我走到房子的門窗前,打開窗通風,悠閒地坐下,隨手抓起一本名叫《昆蟲記》的書,津津有味地看着。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法布爾,在他樸素的筆下,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如同優美的散文,給予我們知識和思想。《昆蟲記》的主要內容講了昆蟲世界裏的奇妙,給我們描述了昆蟲的性格特點,為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如蜜蜂、螞蚱、螳螂、甲蟲等,雖然不是十分可愛,但也告訴了我們它們的好處和害處,優點和缺點。這本書還表現出昆蟲世界的社會主義,一個純真的世界,猶如一處夢想起飛的地方,引領到成長的終點。

看完這本著作,我心花怒放。因為我明白了興趣是人的老師,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老師。閒時觀察身邊的事,無論是大事情,還是一些不起眼的事,你或許能從中有所發現。在法布爾筆下的昆蟲世界,我學到了課外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帶給了我不少歡樂。不僅如此,平時在我對昆蟲做的一些事情百思不得其解時,只要翻開《昆蟲記》,謎題一下就解開了,就好像放下了沉重的包袱,擊碎了心中的大石一樣,輕鬆多了。

《昆蟲記》帶給了我快樂,更多的是道理和知識。它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是法布爾畢生精力的觀察研究,是昆蟲知識的集合要點。在《昆蟲記》的引導下,我要繼續探索神奇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讀後感4

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用一生的精力,觀察、收集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料,撰寫成《昆蟲記》。《昆蟲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作者“似哲學家一般地思考,似藝術家一般地觀賞,像詩人一般地表達”所吸引,我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更是一部科學鉅作。這本書字裏行間都透露着法布爾對昆蟲生命的.熱愛與尊重,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的興趣與熱愛。

書中記載的是生物界中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昆蟲,描述了昆蟲們是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的,讓我們瞭解了昆蟲們吃什麼樣的食物,怎樣捕獵食物,如何繁衍後代。

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最有趣的就是蟋蟀。蟋蟀舒服的洞穴十分寬敞,十分隱蔽,內部很清潔,牆壁很光滑。但它是一種不肯隨遇而安的動物,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這個洞穴可以隨這天氣的變化和它身體的增長進行修正和加深加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温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裏面不斷地泡泥出來。

可見蟋蟀是一位勤勞的工程師,我也應該勤勞一點,平時做不出來的題要多練習。我想對自己説;“我要向小蟋蟀學習做一個勤勞上進的人”。

昆蟲的世界真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前,我都不知道螢火蟲是一個兇猛的食肉動物。你別看它外表善良,事實上它十常心狠手辣。它的美餐是蝸牛,它吃食物的方法很特別。螢火蟲吃蝸牛頗有章法,每次先扭動一下,然後總要停一會兒,似乎要看一下這次扭動產生了何等效果一般。螢火蟲在吃蝸牛前,先把蝸牛弄成流食才食用。感謝《昆蟲記》,讓我懂得昆蟲的世界是多麼的豐富神奇!

法布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原來我認為平常的小昆蟲竟有那麼多的不熟悉,不瞭解的內幕。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許多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捕食的方式,我要向法布爾學習,做一個善於觀察,認真總結的人。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我讀完《昆蟲記》這本書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5

讀《昆蟲記》比《海底兩萬裏》要耗時很多,這也許是《海底兩萬裏》比它更好理解,故事性也更強一些吧。總之,今天終於把《昆蟲記》讀完了,原來昆蟲世界也是如此有趣,和海底世界一樣令人着迷。我知道了蟬是怎樣脱殼的,螞蟻是以蚜蟲分泌物為食,格朗多克蠍子和納博訥狼蛛誰更勝一籌……

這本書並不像那些標準的科普書,從來沒有東拉西扯:這種昆蟲是什麼門什麼目,但又不在什麼屬什麼種。《昆蟲記》給人的感覺是很平易近人的,雖然是在描寫昆蟲的特點,但卻時常會令人發笑,感覺和作者一起走進了一個詩化的昆蟲世界,去探尋一些詩化的昆蟲的奧祕。就像天牛幼蟲是破壞樹木的罪魁禍首,終日在樹木體內以木屑為食物;螳螂的那對危險而完美的捕獵工具是如何為民除害的;松毛蟲會繞着花盆排着長隊轉圈圈;蟋蟀的住宅有多麼豪華,靠自己雙手奮鬥出來的才是最好的……。讓今人頭痛的科普文變得和戲劇小説一般有趣,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想要走近昆蟲,瞭解昆蟲,讓平凡的昆蟲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所以,在我看來作者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昆蟲學家,它更像是一個擁有特殊素材進行創作的文學家。他以千奇百怪的昆蟲為對象,以它們的生長習性為材料,用優美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的可愛之處。

記得羅丹的一句名言:在我們的世界裏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法布爾發現了屬於自己的美,在自己的眼中留下了永久的快樂的世界,並用文字把這些美這些快樂傳遞給我們每一個人。撥開生活的浮雲,就可以發現那份屬於自己的美。我們曾經不也是這樣嗎?希望大家都可以將美留在自己的眼中留在自己的心中,不一定要和法布爾相同,卻一樣可以讓你感受到無比的快樂。

昆蟲記讀後感6

螢火蟲每次要用鈎子對着蝸牛擺弄幾下。如果沒有人幫蝸牛脱離虎口那他就成了螢火蟲嘴下的美食了。那蝸牛救回來後,還要堅持每天幫他洗浴,清潔傷口,這才有可能出現奇蹟,讓蝸牛獲得了新的生命。由此可見,他的鈎子是多麼厲害呀!

螢火蟲還有點美德,當他捕抓到蝸牛的時候從來不獨食,他總會分給他的一些小夥伴們。

這就是兩面性的螢火蟲。

昆蟲記讀後感7

法布爾在《昆蟲記》裏具體説了12種不一樣昆蟲,他們分別是蝗蟲、天牛、長腹蜂、圓網蛛、蟋蟀、松毛蟲、螢火蟲、螳螂、蟬、寄生蟲、蟈蟈、肉藍蠅。

那我們先來説説蝗蟲吧,蝗蟲的長腿帶有鋒利的鋸齒,它的後腿能夠彈跳的很高,它有個壞毛病,專門喜歡偷吃莊稼,一般來説,它們下卵一次性能夠在20顆到30顆左右。

之後,講一講小天牛吧,天牛小的時候“最可愛”,竟然沒有五官,然後它們靠什麼進食呢?原先,它們只吃木屑生長,每隻天牛能夠生出2個天牛幼蟲。

再結着呢,我們觀察下長腹蜂吧,長腹蜂比較喜歡在暖和的地方悠閒的生存,它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是圓網蛛。

最終,簡單介紹下圓網蛛,它只要是飛的昆蟲都吃,它的家喜歡安在一些雨下不到的地方。

好了,在這我就不把這麼多的昆蟲一一解説了。下頭。説説偉大的法布爾吧!

法布爾,40多歲才有他夢寐以求的實驗室,在近花甲之年的法布爾還很淒涼地説:“雖然願望實現了,可是實現的也太晚了一些,他和其他的昆蟲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別人把昆蟲釘在木盒裏或泡在燒酒裏觀察,而他卻把它們放在很乾的瓶子裏養着,其實,法布爾也是一個民主主義者。法布爾一生犯了3個大笑話,這第一嘛,就是他在地上觀看螞蟻搬走一隻死蒼蠅,第二件事,一天夜裏,他提着燈籠,在田野裏看蜈蚣產卵,不知不覺就天已大亮,這第三件事,就是他爬上一顆樹觀察螳螂的活動,最終竟然被別人誤會,把他當做是可惡的小偷了。

讀完《昆蟲記》以後,讓我自我感覺收穫頗豐。因為我對昆蟲的瞭解,已經止步於僅僅對他們的厭惡來的那麼膚淺了。所以,以後,我應當看更多更多這些方面的課外書,來充實自我的精神生活!

昆蟲記讀後感8

就在你看這一句話的時候,全世界約有40只螞蟻和7個人類誕生;約有30只螞蟻和4個人類死亡。

螞蟻是一種體型小但數量多且繁殖速度極快的生物,全世界的螞蟻數目超過兆萬隻。而這些螞蟻中有一種十分善戰的品種——紅螞蟻。這種螞蟻不善於哺育兒女,不愛找尋食物,他們專門搶掠鄰居家不同種類的螞蟻,把別的螞蟻的蛹搶到自家來,在夏季,這支長達七米的隊伍會前去遠征。當偵察兵發現螞蟻窩時,它們就變成散兵,一齊亂鬨只的鑽入敵人的老巢,不一會兒,就帶着戰利品回來了。

《昆蟲記》中,法布爾將他們比作捕獵奴隸的亞馬遜人,那樣貪婪、懶惰。但我覺得將他們比作一支軍隊更貼切。就像是“征服王”亞歷山大率領的長征大軍一樣訓練有素、野心勃勃。他們,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人性中貪婪、好吃懶惰的陰暗面。

昆蟲記讀後感9

當看到《田野地頭的蟋蟀》的插圖時,我不禁大吃一驚:呵,這可不就是暑假時我家門口滿地都是的那種黑黑的蟲子嗎!他們每天都在這裏唱歌,歡快的蹦噠着,有時還會飛到人的身上來,可我卻從來沒有細細觀察過他們。

在這一點上,我與作者法布爾擁有相同的環境,可法布爾寫出了鉅著《昆蟲記》,而我什麼都沒做。原因正在這裏,法布爾因為懷着一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與科學探究精神,耐心的觀察蟲子,而我卻對此不屑一顧,因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要向法布爾學習這種科學探究精神,對身邊的一切保持一顆好奇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昆蟲記讀後感10

今年暑假,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仔細閲讀了《昆蟲記》,在讀完這本書後讓我認識了一位具有耐心、謹慎、精巧、機敏的法布爾。更加令我最敬佩的是法布爾的精巧、細緻,他觀察的每一種昆蟲都寫的那麼詳細,即便是很小的昆蟲都寫得很生動細緻,真的非常了不起!

書中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也體現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痴迷:“一塊地,這就是我的夢想。”這塊不值錢的土地,在法布爾眼裏卻是多麼具有價值!這是他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夢想,就是這一塊土地!

法布爾用了一張胡桃小木桌陪伴他終老,這份執着與堅持也見證了法布爾畢生對昆蟲的痴迷與無悔。法布爾的昆蟲實驗室在荒石園,法布爾的後半生就隱居於此,他用了畢生的精力投入到荒石園中,並把荒石園打造成為了全世界自然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書中介紹了不同昆蟲的不同習性和各自捕食方法,這來源於在法布爾小的時候就對昆蟲很痴迷。法布爾經常放鴨子時偷偷地去捉甲蟲、追蝴蝶。因此沒少受到過父母的責罵,但他仍然執着於對昆蟲觀察。法布爾經常把捉到的昆蟲都用樹葉包着塞進口袋裏,然後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慢慢地拿出昆蟲讓它們活動起來,仔細觀察昆蟲的每一個細節並記錄下來。

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逐漸把法布爾引入了昆蟲學的最高殿堂。因此,法布爾也創作了一部不朽的昆蟲史詩——《昆蟲記》。法布爾事蹟也告訴我們:選擇任何一件正確的事情,無論面臨多少的困難,只要我們認真、細緻、堅持並全力以赴,一定會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