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篇

來源:文萃谷 1.6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

因為喜歡暢遊書海,所以不管走到哪兒,我都會先找到當地的圖書館,辦一張圖書證,一逢週末便扎進圖書館,早出晚歸。

年少時,酷愛讀小説,有道兒女情長的言情小説,像《我為歌狂》《誰偷走了我的奶酪》;也有訴説刀光劍影的武俠小説,如古龍的《武林外史》;還有發人深省的世界名著,似《飄》。隨着年齡的增長,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心理、教育類書籍便成了案頭常見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便是其中一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共包括七章,作者尹建莉女士既是一位媽媽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書中內容大部分取材於她和女兒的日常交流。在這部著作中,她經常從一個母親的角色進入問題,卻始終以專業工作者的學識和態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閲讀此書讓我受益良多!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是第一章,它讓我知道:對孩子要承受的痛苦應如實相告,儘量不誇大也不過分縮小,絕不通過哄騙或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快樂為前提。“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書中所説的事情都是我已經親身經歷的事情,然而對比之下,相形見絀。比如,我會在孩子打針時,騙他“一點也不疼”;“逗”孩子時,可能開懷了自己,卻給孩子帶來了羞辱、擔憂和失落;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不僅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自卑怯懦,也讓孩子身心俱傷,而在犯錯後屢教不改,一錯再錯。作為母親,我不懂我的兒子,而作為老師,我又不懂我的學生。

看完“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這一章的內容,我突然瞭然: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而苦惱。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常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國小,甚至國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是:課外閲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閲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誰不善閲讀,他就不善於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閲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上國小時,我屬於那種不需要花費什麼工夫在功課上也能考得好成績的學生,可年級越高越會力不從心,而這跟我那少得可憐的課外閲讀量不無關係。對於這一點,尹建莉老師在書中也提到過。

關於閲讀,尹建莉老師強調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當然,閲讀有好壞之分,但這裏的好壞絕不是以“有沒有用”為區分標準,而是以“孩子的的興趣”為核心要素。在書中,她談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壞閲讀的幾個特點,其中説到“好閲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閲讀計較記住多少”時,她提到:書中的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説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説他白讀了。她打了一個既形象又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三個月前閲讀的書正如三個月前的一頓美餐,儘管我們可能根本不記得當時自己到底吃了什麼,味道如何,可當時可口食物裏的營養的確被我們吸收了。

此外,關於如何讓孩子愛上閲讀,她認為: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讀書亦然!而我亦深以為然……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評價《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能讓家長、老師以及那些關心教育的人從中得到教益。我想,的確如此。這正如我堅信閲讀不僅對孩子重要,還對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我同樣重要一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2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説過:“玩耍和聽故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家庭教育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把課外閲讀比喻為“魔杖”,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為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所以我在秦政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他的課外閲讀,在學前的時候,給他訂的《幼兒畫報》贈送的光碟上有很多歷史人物故事,他就特別喜歡看,像“卧薪嚐膽、田忌賽馬”等故事看了無數遍,倒背如流,這就提醒我想和他一起看中國歷史。我知道讀史使人睿智,因為歷史藴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會幫助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創造明天!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和秦政一起閲讀《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個習慣從未間斷過。我拿着書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地往下讀,他坐在我的旁邊,他聽得那麼專注。有時我故意讀錯一個字,兒子就能發現我的錯誤並且指出來。通過這種親子閲讀,秦政不但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認識了許多漢字,真可謂“一箭雙鵰”。

希望更多的家庭關注孩子的閲讀,讓書籍成為孩子的另一夥伴,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管我們家長平時工作有多忙,每天晚上哪怕抽出十分鐘的時間跟孩子一起讀一讀他們喜歡的故事或者科普知識,讓孩子帶着甜蜜進入夢鄉,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份幸福和責任!

合上《窗邊小豆豆》這本書,小豆豆那可愛的身影就彷彿在我眼前,讓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童年,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讓我們勇往直前的探索世界、發現問題,生活是那樣的快樂,成長卻又是那麼的艱辛!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每天的點滴生活,每天她那古靈精怪的想法,出人意料的舉止,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大人感到慚愧,當我們用成人的視角看孩子做的事都是淘氣,惡作劇的時候,而孩子卻在用他們單純的心與我們交往,與成人溝通。而所幸的是小豆豆的世界裏,有兩位善解孩意的大人——小林先生、小豆豆的媽媽。書中着重介紹了小林先生——巴學園的校長,他獨特的兒童教育法,使孩子們得以健康成長,開發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們成為富有愛心、同情心、自信、堅強的人。和孩子們做朋友,理解孩子們不可思議的想法,並引導他們,從而在學校的經歷使孩子們都要牢記在心底不忘。而最讓我感動的是,每到吃午飯的時候,他總在餐廳裏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總是設計無數有趣的活動,來調動孩子的情緒,在玩中有學,衝破自己的思想束縛,大膽的展示自己,忘記自身的缺陷,讓身體不健全的孩子忘記自己的不幸,並能敢於拼搏,而獲得的獎品卻是各式的蔬菜,讓孩子們帶回家,由媽媽烹飪,在晚餐的餐桌上吃到自己的戰立品,讓孩子們懂得,付出就會有回報!想到這裏,我彷彿在與小林先生對話,在向他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讓自己至身於孩子的視覺看他們,就發現那些淘氣、搗蛋鬼,卻是多麼的可愛,多麼的善良、多麼的與眾不同!

説了小林先生之後,一定要講另一個角色,就是小豆豆的媽媽,每當小豆豆有事情發生的時,總是媽媽在默默的支持着她,從沒有澆小豆豆的冷水,總是耐心的聽小豆豆的解釋,從沒有責備小豆豆的無知,而是先由孩子們去嘗試,去感受真實的世界,去感受每個人的不同!

通過看這本書,我們雖然不能把《巴學園》帶回家,但我們可以在家裏營造出巴學園的氛圍,從此拋棄家長的外套,不再大聲呵斥孩子,不再總是懷疑自己的孩子,不再為了成績而讓孩子垂頭喪氣,全面的分析孩子的優缺點,客觀實事求是的指出他的缺點,並讓他們有彌補過失的機會,相信我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勇敢的面對每天的進步與失敗。

最後,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打開自己的心扉,真心的與孩子交朋友,給他們一個公正的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他們自己的巴學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寒假得空,為了做個好媽媽,去書市一逛,買回一本,細細品讀,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動。

這本書是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並且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最主要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的內容不僅讓我懂得了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讓我深思為人師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學生犯錯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氣,繼而對其批評教育一頓。書中的作者認為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説”往往是最好的“説”。其實孩子犯錯之後心裏已很難過了,老師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説,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説法。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犯錯,改錯,在犯錯,再改錯的過程,孩子從犯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樂趣和生活的經驗。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需要理解錯誤帶來的價值,看到錯誤和正確同樣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冷靜,分析具體問題,對症下藥。

再者,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作者認為“強權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孩子要求獨立,孩子要求有自己的天地,他們不再好好地聽話,而是離經叛道。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會強迫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我們經常採用強權手段,讓孩子服從自己,其結果只能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要改變想法:孩子要求獨立,説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開始思考問題,開始長大,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感到高興,要以客觀、疏導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反抗。有一個故事,兩個母親得知了孩子之間早戀的事情,女孩子的母親勃然大怒,對孩子批評教育,並給她辦理了轉學手續,孩子哭着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和同學。男孩子的母親卻對孩子這樣説:“你確定你喜歡這個女孩?你會娶她為妻嗎?”男孩輕輕卻又堅定地點點頭。媽媽又説:“那你現在有沒有能力給她一枚美麗的婚戒,為她披上婚紗,並且舉辦一個浪漫的婚禮呢?男孩搖了搖頭。媽媽説:“那麼你該從現在就開始努力了。”男孩沒有受到批評,但他明確了自己現在的方向和任務。那麼大家喜歡哪種教育方法呢?

還有,怎樣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閲讀具有神奇的力量,閲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閲讀所帶來的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能讓孩子的學習輕鬆、快樂,學習的成就感又會加強閲讀的興趣。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作者認為閲讀是需要誘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讓孩子本身對閲讀有興趣,從閲讀中得到快樂。在對書的選擇上,作者提出,不看“有用”的書。她堅持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要素,不以大人所謂的“有用”為選擇標準。孩子有所不同,他們的閲讀興趣也不一樣,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的自由與權力,讓他們讀自己喜歡的書,這樣孩子的閲讀興趣會更濃厚。所以,少一些推薦,多一些自由的閲讀空間。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作為一位母親的冷靜與細膩。很多教育資源就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教育問題其實非常容易解決,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我很喜歡杜甫的“漫卷詩書喜欲狂”,書是我們精神的食量,我們能從書中獲得快樂,讓我們愛上讀書吧,開卷有益。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4

感一:"暴力"作業問題

尹老師的家庭教育不同於傳統的家教。書中記敍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看到這裏,我也想到了很多。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有時也會佈置孩子們寫單詞寫N遍,自己覺得這樣的作業毫無意義,但有時也很無奈。所以,我看到尹老師的做法後也產生了共鳴。我想,以後在佈置作業方面,還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不是一味追求數量,以致在抄寫過程中讓孩子對這門學科產生反抗情緒。我想,這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是老師的初衷。

感二:讀書給我的啟示

尹老師在書中談到第一次拿起一本書給女兒講故事,不是講,而是讀。逐漸地,由開始的媽媽指着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改成由孩子指着,媽媽來讀。孩子指到哪,媽媽讀到哪。這樣,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讀得多了,許多"白字"就自然解決了。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閲讀基本上。語言是相同的,英語也不例外。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就是這個道理。我想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走過很多誤區,先教學單詞,再學句子,覺得這是一種學習的規律,但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完後,在課下再問卻一問三不知,這也着實讓我困惑過,讀後感《轉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所以後來再聽了市裏優質課以及省級優質課後,瞭解了英語教學的最新動態:在語境中學習單詞與句子。語言不是一個孤立的,它由很多要素組成,而這些要素的學習需要放在句子和語篇中來學習,這樣孩子們學起來輕鬆,老師也輕鬆,事半功倍。

感三:獨立自主成長

書中很多的事例,我也經歷過。而我的父母和尹老師的的做法卻截然相反。當然我不是否定我父母的做法,只是來做下比較。作者書中談到了女兒9歲時單獨乘坐17個小時的火車從煙台到北京的事例,讓我很感動,我很羨慕圓圓有這樣一位豁達的媽媽。有了獨立出遠門的經歷,對圓圓來説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到後來她獨自去青島乃至週末逛街樂不思蜀,她的媽媽都持支持的態度,難怪在引言中談到她女兒的自主自立。這些都是媽媽的功勞啊!我從上學前班一直到高中,都在家門口上學,到學校騎自行車最遠不到10分鐘的路程,每天往返於家和學校之間,週末爸媽從不主張我出門,即使迫不得已出門也規定好幾點之前回來,更別説自己出遠門了。也許,現在對家的依賴性都是那時慢慢積澱下來的。我們不能説自己父母的出發點不好,他們也是為我們的安全着想,我們都可以理解。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長大後不同的性格。

感四:由瑤瑤不愛吃飯想到的

小侄女快三週歲了,吃飯成了一家人發愁的問題,上了寶寶座就要下來,不願意吃飯。嫂子着急上火,卻也拿她沒有辦法。我媽説小孩餓餓她就好了。嫂子不捨得,硬往嘴裏喂,瑤瑤不僅僅不買賬而且滿地跑,這下可麻煩了。我看到尹老師在書中對孩子不愛吃飯支招:餓幾頓。我心裏一樂:我媽還真有招數!接着,在全家的勸説下,嫂子就忍耐了一下,不給瑤瑤吃零食,飯前只喝水、吃水果,第一天效果不明顯,第二天她還真的主動叫着上寶寶座吃飯,雖説吃得不多,但總算有進步了。可見,對孩子的愛不該是溺愛和強迫,應該用智慧來疏導孩子。大愛無痕嘛!

感受還很多,自己慢慢體會吧。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我們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再實踐,願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來越融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5

前段時間,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同樣作為媽媽,也同樣作為教師的我,將全書通讀一遍後發現原來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

本書的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老師説:“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説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悦。

三、對閲讀極其重視。

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閲讀的,從閲讀的重要性,閲讀的方法,到閲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説,閲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課外閲讀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閲讀實質上構成了孩子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了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看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6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幼兒園發給老師讀的書,在逛書店的時候也常常看到這本書,所以懷着好奇心拿起這本書閲讀,還真不錯。雖然我沒當過媽媽,可是這本書卻給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很多啟示。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當中,提出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作者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在“像牛頓一樣”一文中,作者提出家長要“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經過作者的對比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可以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可以引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革命,改變很多家庭教育的錯誤觀念。有着極強的實用性,能很好地借鑑,是父母和老師教育孩子的工具書。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大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大人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作為老師,在幼兒園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很多機會。我們班的孩子很喜歡勞動,所以吃飯的時候我會請值日生,不僅幫助老師做事情,還激勵他們吃飯,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人性的真實、文化素養、價值觀、愛的能力等等,都在這樣一種關係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是兩個成年人合寫的生命自傳,是讓他們最親愛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啟蒙教材。幸福的環境不僅僅包括家庭,還包括了幼兒園這個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老師、小朋友,每個孩子都要學着和周圍的人相處,老師可以嘗試着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的精神環境,經常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有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範文網 ) 會抱着大毛巾來幼兒園,抱着小書包睡覺。老師多關注下他們,抱抱他,多和他交談,他慢慢有了熟悉感,就願意主動去適應環境。

在打針有點疼這章中,我意識到,可以嘗試着讓孩子去接受一些我們認為他們不能接受的困難,並不是要一直讓他們活着童話中才是幸福。我也意識到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着他們,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們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

小孩子其實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確地把理由陳述給孩子,孩子是會聽懂的。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適合孩子,要根據每個孩子只能教育方針。有的孩子很調皮,你大聲罵他不一定有效果,嘗試從他的“軟肋”出發,知道他想要什麼,嘗試和他溝通,告訴他如果你完成老師交代的哪件事情就獎勵你什麼,效果還不錯。

在給小板凳揉揉痛這節中,我發現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作為一個大人我們常常以為只要孩子能笑了,對於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我們是可以去責怪的,但是換個角度去思考: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讓她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在培養“好習慣”過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對,恰恰就培養了壞習慣。方法用對了,好習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確的方法,其實遠比錯誤的方法簡單易做。

家長掌握着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線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

兒童無小事,所有的小事對孩子來説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確觀念,不誤導孩子,就是幫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會以做大事的氣質回報家長。

我們每位家長的手裏何嘗不是一塊玉呢?只不過多年後,有人手裏的玉變成了藝術品,有人手裏的玉因為不會雕琢而變得失望。我們不能因為大人的失誤把這塊玉變成鋤頭下的土。這本書無疑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思維,用不一樣的角度去想問題。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7

平日我喜歡看《意林》、《讀者》、《思維與智慧》、《青年文摘》等刊物,短小精悍,禪意的芬芳、古典的浪漫、人性的善、光陰的花朵……。聽了劉老師推薦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借過同事的,竟然愛不釋手,當然,好東西不忘分享,看完也給身邊的為人父母推薦,反響各不相同。大多數的朋友都會説感謝,回頭買一本看看。當也有奇葩的人,奇葩的事。有其他部門的同事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説看書,你有空了也可以看一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很好!“她杏眼一瞪,繼而一臉的不屑:”我從來不看那樣的書,我自己就是個好媽媽,我看別人做什麼!“看她那不可一世的模樣,忽然想到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成語。我暗笑:這樣狂傲的媽媽能有什麼樣的寶玉呢(話説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寶玉)?閒話扯遠了,言歸正傳。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尹建莉老師的親身經歷,媽媽用心培養,女兒茁壯成長,從性格上,從學習上,從接人待物上,細心的媽媽都不忘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看書反觀自己, 養兒子完全是散養式,沒有規劃未來,沒有刻意為他做什麼,除了讓他回憶起來是個美好的童年,沒有輔導班的壓力,沒有東奔西跑的童年,挺安逸。

尹建莉老師的觀點大部分同意,個別部分不贊成。有人説,她是專家,你還有不贊成的麼?説真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她的教育方式適用她的孩子,不一定適用所有孩子。她是專家也不意味着所有的觀點都正確呀。比如她書中提到,幫孩子做作業。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她家圓圓自覺將懂得知識寫一遍足夠了,可是碰見不自覺的孩子不是偷着樂,天天讓媽媽寫,這是其一。其二,是圓圓的老師讓孩子抄寫數學定義,她干涉並且到學校找老師質疑。如果是平頭老百姓,估計孩子的今後要受老師的冷暴力,要坐老師的冷板凳了。

最讓我贊成的是尹建莉老師提出的閲讀,讓孩子喜歡上閲讀。 閲讀能讓人心情平靜,多讀書,讀好書,讓書香溢滿人生。兒子一到五年級雖然沒有參加到培訓班,但《三國演義》、《水滸傳》看的滾瓜爛熟,你如果問他一八零八將的結局,他能説的一清二楚。平時也喜歡給他買書,但説實在,當媽媽的在這方面也缺失,沒有刻意地培養他這方面的習慣。去年,兒子過生日,告訴他,這次生日禮物是貳佰元的教育基金,你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書籍,兒子到了書店,愣是琳琅滿目的書籍,愣是無從下手,於是,我幫他挑了三本,他儘管看了無數次的《水滸傳》,結果又是一本《水滸傳》帶回家。

給朋友的女兒買了一套《媽爸不是我的傭人》等一系列六本書籍,共計73萬字。回家告訴兒子:“這是妹妹的生日禮物,你可以先看,不過一定要愛惜。”當別的小朋友在各大公園玩耍時,他則是背英語,吃飯,看書,我也在一旁看書,我説這一天,是家庭閲讀日。沒想一天半的時間,兒子竟然看完了這一系列書,看完高興地對我説:“好書。妹妹一定喜歡。”以後,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讓我還贊成的就是擇友問題,孩子交的朋友很重要。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這一點也喜歡,越通過暴力對付孩子,越讓孩子看不起父母,會覺得你除了動武,你還會什麼?孩子不能發自內心的尊重你,所以,教育是個技術活,需要動用心思和不斷地學習。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8

利用放假的時間,我讀了尹建莉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只感到相見恨晚。看了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使我在今後的日子裏,無論是做家長還是做老師都有了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方法,更好的心態。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要想有一個又乖又聰明的孩子,除了先天條件以外,最最重要的是媽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素質。孩子就是一張純潔的白紙,他的人格,智力,情感等等都是在周遭的環境中慢慢建立和培養起來的。如果小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做出讓大人們認為不好的行為,其實那些都稱不上是錯誤,只不過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小事。硬是歸結為錯誤的話,也應該先尋找錯誤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先從大人們身上去找問題的根源。大人們的一句話,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説好媽媽是個關鍵。那如何成為一個好媽媽呢?這是一個很難很重大的課題。每個媽媽都想當好媽媽的。可是往往到最後總是會抱怨“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再實踐,願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越來越融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9

很久之前看過這本書的電子版。幾年過後一點印象也沒有了。最近又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一個月時間斷斷續續看了兩遍。做個讀書筆記。加深讀書印象。

這本書一共7個章節。每個章節有5—9個案例及分析,專門講述一個主題。

這本書我個人學到的育兒體會如下:

1、作者多次強調了課外閲讀以及朗讀背誦經典古詩詞的益處。指出課外閲讀是提高語文和作文水平,以及培養個人思想品德和三觀的重要手段。關於課外閲讀,作者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主要強調了課外閲讀的數量,要快速泛讀大量課外讀物,不要糾結於是否讀完能記住或是沒有印象。指出以下要點:好閲讀要儘量使用書面語;要求快快讀不要精讀;在乎讀了多少不在於記住多少;讀字不讀圖(漫畫書、;不讀縮略本讀原版。對於我來説,刷新觀念的點在於,不在乎是否記住,要快速閲讀這兩個點上。

2、作者指出的一個觀點,是我以前沒想到讀完書後認同的觀點。即童年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階段,有着它本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要把童年當作是成年的一個預備階段,光想着如何為成年做準備。我自己的觀念,一直覺得在童年階段要打好基礎,爭取學會若干技能,尤其是把那些需要花費時間比較多又注重童子功的技能,在國小前學好。從而忽視了童年本身的價值。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把童年這個階段過得精彩紛呈。以後要儘量讓孩子體會到童年的快樂,體會到這個階段本身的意義。

3、要學會激發兒童體內的“善”,而不是總是催生體內的“惡”。例如孩子做錯一件事情,他本身是內疚不安的,會有爭取不再犯錯的決心。這個時候家長就輕輕拿起,不要再就着事情批評教育孩子。否則孩子自我批評的矛頭就會對向家長,覺得家長的嘮叨批評煩人,同時為了面子上過得去,反而拿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態度。好事變壞事。要知道,孩子都是通過錯誤來成長。

4、作者提出一個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的方法。通過不斷強化來培養孩子的快樂和自信,讓孩子越變越好。永遠給孩子積極肯定的暗示。

5、對待作業的態度。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兩點最重要,即興趣和信心。所以家長要多多呵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的信心。要求孩子把一個字詞寫很多遍,有一個錯字就要多寫幾十遍的這種做法,被作者成為暴力作業。作業不是寫的越多效果越好。寫作業時的心情也很重要。心情好的時候記憶力也處於巔峯狀態。心情不好即使寫很多遍可能還是記不住。因此對於作業,要培養孩子寫作業時的興趣。比如一個字,寫三到五遍如果孩子能記住,就不需要再寫很多遍。對於暴力作業,家長要儘量避免。

6、對待分數,家長要平常心對待。因為學校和社會對分數已經看得太重,家長要雲淡風輕,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個平衡的狀態。考好了不獎勵,考差了不批評。讓孩子把學習本身作為重點,分數和獎懲只是手段。如果孩子把獎懲作為目的,學習作為手段,就會本末倒置。作者提出了一個小技巧,我個人覺得值得借鑑。即如果孩子沒有考100分,但是之後完全掌握了錯題,那麼就用鉛筆在分數後面寫上算上這道錯題的新分數,給孩子成功的體驗。成功的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悦。

7、“管制”與“被管制”並不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儘量讓孩子在思想和行動上獨立。

8、不要總是懷疑孩子有“多動症”,“感統失調”等疾病。要多從家庭教育中找原因。孩子出了問題,不要想着花錢把孩子送進教育機構進行糾正,而是要家長自己花時間和精力改正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模式。外人的目的是商業運營,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幸福。作為家長,不可忽略自己肩上的責任,不可尋求責任外包。

9、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孩子會有不安和自責的心理。家長要泰然面對,讓孩子明白被人欣賞和欣賞別人都是很好的優點。成人要用乾淨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孩子自尊自愛,才能在與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的端莊自在,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

前一段時間在對教育7歲的兒子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小傢伙很難管教。在我感覺到頭痛時,我徘徊於書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書。無意中看到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拿回家讀起來,方覺得如獲至寶。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本書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記。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

本書分七個章節分別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應有的智慧、小事兒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每一章節觀點的闡述都是結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就這樣如同在對面聊天中娓娓道來。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讀後讓我感觸挺深。下面我就分別談一談。

第一章中有這樣兩個小故事《打針有些疼》、《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是孩子小的時候最為常見的事情。我們作為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也明白鼓勵孩子要堅強,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比如:在面對打針的問題時,我們習慣性的邊哄孩子邊説“一點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實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打針哪有不疼的,可我們為了哄孩子就隨口説了一句錯話。孩子聽了這句話,如果相信的話,等真正打上針才發覺疼,那麼在孩子的內心裏他們還能相信大人的話嗎?在《打針有些疼》的案例中,老師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實的告訴孩子,不要誇大也不要過分縮小,然後激發孩子的勇氣。在《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老師提到了培養孩子善良和豁達品質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養成對別人有更多的愛心和理解,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是終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識字、學數學和閲讀。這些好的學習品質都是要從2、3歲開始培養的。看了這些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對於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啟發。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關於培養孩子優秀品質的問題。對於孩子説謊的問題,書中明確提出“孩子天生不會説謊”。那麼説謊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於壓力。所以我們大人千萬不要給孩子製造説謊的條件。在《可不可以批評老師?》這個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勵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真誠的、儘量有高度的看待問題。注意培養孩子的批判的意識。我們當下的素質教育提倡發展孩子的個性,但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主見,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痛,擔心孩子走入社會之後會怎麼辦。無論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在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畢竟我們擔負着教育祖國未來的重任,祖國的未來如何,掌握在我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師手中。

最後,把本書序言中的一則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失去價值。實際上他是在告誡父母們當孩子來到身邊時就如同手捧一塊美玉,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讓美玉成為無價之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只能讓美玉失去原有的價值。引申到我們老師身上,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這塊美玉的同時,還要雕琢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儘可能的成為無價之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