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來源:文萃谷 2.96W

課文《孔子游春》是以“遊春”為線索,先寫大自然之春,在寫師生情融,令人感慨萬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孔子游春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到你喲。

孔子游春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孔子游春讀後感範文篇一

這學期,我在語文課本中學到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叫《孔子游春》。這篇課文讓我對孔子多了一些瞭解。 孔子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帶着學生不在課堂上課而是以大自然為他的課堂,也不用課本,一切自然景色和事物都成了他教學生們的最好課本。

課文上説的是孔子帶弟子們去泗水河邊遊玩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孔子一直看着泗水河的的水,弟子們就問他在看什麼,孔子説他在看水,還借水説出許多道理,説水是真君子。弟子們明白了孔子的用意,還佩服孔子能從司空見慣的水中悟出這麼深奧的道理。孔子的用意是想讓弟子做個像水一樣的真君子。

過了一會兒,孔子向弟子們詢問志向,弟子們都説出了志向後,又問孔子的志向是什麼,孔子回答道:“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這段話意思是説所有人在晚年能夠安享幸福,朋友之間都能信任,年輕的.弟子們都能夠懷有遠大的理想。孔子的一段話都讓我體會到深刻的含義,他真是一個充滿智慧、博大胸襟和愛天下人的人。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意味深長,孔子是古代的聖人,他沒有高科技還能把學生教得這麼好,我真是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孔子游春讀後感範文篇二

最近,我學習了《孔子游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孔子帶着弟子到泗水灑畔欣賞春景。孔子看着美麗而又迷人的景色,看到了水,便借水喻理,教育弟子們要做一個真君子。孔子還和弟子們談論名人的志向。讀了這篇文章,我認為孔子是一個善施教化、充滿智慧的人。誰能想到,一個普普通通司空見慣的水,竟能被孔子説出這麼多的特點,説出如此富含哲理的宏論,真讓人難以想象。孔子以水育人,也真讓人難以想象啊!

由我看來,水不就是水嘛,潔淨透明,除了這個特點炎外,我也找不到別的特點,但在孔子眼裏,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還善施教化……孔子真是聰明過人,讓我們嘖嘖讚歎,敬佩不已啊!孔子認為,大自然就是書本中的知識。孔子不僅善施教化、充滿智慧,而且還很謙虛呢! 上完這篇課文,我還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孔子的故事。我就選其中兩個來談一談吧!從前有兩個兒童在爭辯太陽在不同時段離我們近還是遠,孔子聽了,也沒有説認為我是老師,我的説法就是對的,而是在認真聽兩個兒童到底説的對不對。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孔子拜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他真是謙虛、精益求精啊! 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平等待人的人。在古時候,人們都認為只有有錢人、當官的人家才能上學,那些窮人就不能讀書。但孔子不這樣認為,都是人,我們應該不分貴賤、不分卑微、不分富有和窮苦,都應該接受平等教育,而且窮人也有自己的長處啊!孔子這種有教無類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游春讀後感範文篇三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孔子讀書的名言。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孔子這個人了,就是對他不夠了解,只是學習過程中,一直沒有學到這個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級就要畢業,我還以為我再也學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課學到了孔子這個人。

我們學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孔子帶弟子們支遊賞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談志向。其實這篇文章表面寫孔子和弟子游賞,實際是寫孔子借水和弟子們談怎樣做人。其中,孔子説的話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温柔,它好像有民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句話表達了四層意思。1、水仁厚無私;2、水温文爾雅;3、水百折不撓;4、水求真求善求美。這句話並不是孔子在正直讚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質希望弟子們能做一個像水這樣的人,做一個真君子。

通過我學這篇課文,我瞭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從《兩個小兒辯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過學習《孔子游春》這篇課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從孔子帶弟子們遊玩,教育弟子們看出來的,他把自己想教的東西通過實踐來表現出來,陸游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況下,弟子們才會記得更牢。

真不愧説孔子是“千古聖人,萬世師矣”呀!


猜你感興趣:

1.孔子游春教學反思

2.國小數學北師大版

3.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4.六年級語文科教學反思

5.《大學》裏的道德反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