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水詩的意境賞析

來源:文萃谷 2.84W

山水詩,就是以自然山水為主要審美對象與表現對象的詩歌。我國山水詩的第一個藝術高峯出現在唐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維山水詩的意境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王維山水詩的意境賞析

一、王維山水詩的創作因素

王維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篤信佛教,特別是作為禪宗的虔誠信徒,他以禪的眼光觀照空靈境界,使其山水詩之禪境臻於極致;而卓越的藝術才華是其山水詩的意境美構成的又一個因素。所謂“天與其性,發言自高”,王維少年時就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九歲知屬詞,工書隸,閒音律”,後世尊其為水墨山水畫的鼻祖。他在音樂、繪畫方面的造詣,使其詩歌意境創作融詩、畫、樂之美,共同表現出空靈輕盈,和諧靜謐的意境。王維的山水詩之所以極富詩情畫意,能營造意與景的空靈秀美之境,正是緣於他的個人氣質修養、藝術才華以及思想觀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維山水詩的意境美

1.詩畫美

蘇軾曾評價王維的山水詩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15歲時作詩所寫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彩畫”(《題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詩人少年時胸中便有自然丘壑。詩畫相融,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是王維山水詩的一個顯著特點。

例如,王維隱居終南山時寫《終南山》一詩:“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藹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這也是王維以畫入詩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個字,竟是偌大一座終南山的傳神寫照。彷彿與天相接、與海相連的終南山中,雲霧茫茫,青藹濛濛,陽光照耀之下,千巖萬壑之間,光色變幻,陰晴不定。“分野中峯變,陰晴終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間的青山綠水畫。尾聯中,詩人側首遙望,“隔水”問宿處,人物神態栩栩如生,也入畫意。詩中景觀的遠近,明暗、動靜如在目前。詩人循終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處,不覺日暮,欲尋宿處,完全適意而為,和終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體。對終南山景所作的這些細緻入微的刻畫,也正是作者澄心觀照自然山水的結果。

2.禪意美

詩人王維向佛傾禪,棲心禪學,所以,在許多詩中,佛道無限、禪意盎然。“禪”即“禪定”,意為“靜慮”,即息慮凝神,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禪僧居士多隱於山水之間,去領悟寧靜、悠遠、恬美、心靈與自然宇宙合而為一的禪境。

王維的後半生潛心修禪,正如《飯覆釜山僧》中所言“已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詩人在《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中,這樣寫道:“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秋日,寒山山色越來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終如一的守恆。柴門之外,倚仗臨風,聽晚樹蟬鳴,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空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閒情、無拘無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禪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嗎?

3.音響美

王維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使其能夠在其山水詩創作中憑藉自己對聲音的'敏鋭感受,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籟,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傳達出自己體驗到的理趣,透露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例如,《遊感化寺》中言“……谷靜惟鬆響,山深無鳥聲。珠峯當户拆,金澗透林鳴……”;《青溪》中言“……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李處士山居》中言:“……背嶺花未開,入雲樹深淺。清晝猶自眠,山鳥時一囀”;“……颯颯鬆上雨,潺潺石中流。靜言深鬆裏,長嘯高山頭”(《自大散關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在這些詩中,詩人捕捉到的自然天籟,或欲襯托環境之幽,“谷靜惟鬆響,山深無鳥聲”“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或描繪出自然界中萬物的無限生機,“颯颯鬆上雨,潺潺石中流”;或傳達出詩人的閒適情致,“清晝猶自眠,山鳥時一囀”。

從上述三個方面可以看到,王維憑藉他精樂善畫的藝術才華和精通佛理禪機的個人修養,在繼承前人追求情、理、景相融的基礎上,以畫禪樂入詩,達到了“入神”的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