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傳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4.24K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甘地傳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甘地傳觀後感

甘地傳觀後感1

這天看了《甘地傳》,再一次加深了對甘地的印象。

高中的時候歷史課上有他的一個説,那個時候覺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很傻,甚至有點自虐的傾向,但是在這天看了《甘地傳》後,我瞭解了他的那種思想。不一樣地方,不一樣國家的人有各自的思維習慣,有各自的信仰,又有各自的國情,因此不一樣的羣體對待事物的態度也不一樣。

甘地所在的那個時候的印度已經完全是英國的殖民地,那那個時候的中國只是半殖民,因此中國能夠為了趕走帝國主義而發起武裝鬥爭,而且我也堅信,如果在那個時候的中國實行非暴力不合作的話,中國就不會那麼快獨立。而至於印度,已經在英國的統治下,突然發起武裝鬥爭,只會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血腥鎮壓。因此甘地很聰明,利用他們自以為是禮貌講法律的國家,發起非暴力不合作户外,讓他們不得不讓印度獨立。

然而在看到最後的時候,突然覺得這位印度國父是那麼的悲傷。他也是一個人,一個瘦弱的老人,他為印度奉獻了一身,可最後,他們為了那個所謂的黨派紛爭,那個所謂的權利爭奪而忘了他以前的貢獻,甚至想要殺了他,而最後他也確實被殺害了。

真的很讓人心寒,好不容易爭取了印度的獨立,可又眼睜睜的看着內亂的發生,看着印度子民自相殘殺,這比那次屠殺更讓他心痛。

甘地是一個偉人,一個了不起的人,他那瘦弱的身軀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甘地傳觀後感2

這個題目不是我原創的,是借用的電影裏的台詞。要簡短地評價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電影裏這句話比較適當。

電影開頭即是甘地的葬禮,報道新聞的主持人説:這個盛大葬禮的死者,死時和他活着一樣。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財富,沒有任何財產,也沒有任何官銜,聖雄甘地,既不是軍事將領,也不是地方首長,也沒有任何科學成就可以誇耀,也不是一個有名藝術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貴人,在此齊聚一堂,向這位綁纏着腰帶的棕膚色的小個子,致最後敬意……

由這些葬禮致辭,我們可以感覺到印度人對甘地何其崇敬和熱愛。

電影的時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僅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萬士兵就統治了近三億的印度人民。這點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印度各個階層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種方式和英國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這點,於是呼喚大家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國的統治就崩潰了。

在甘地之前,有人領導印度獨立運動,最後沒有成功,失敗原因在於該運動只是為中產階級利益考慮。

在電影裏,甘地總是赤裸着上身,僅纏着自己製作的土布腰帶,拄着一根棒子,徒步印度,進入最底層的窮苦勞動人民中去,為他們的幸福奔波。甘地的偉大貢獻就在於他走到窮人中間,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他們,建立友好關係,使得他們為參加獨立而進行的鬥爭。甚至,甘地發動了所有的貧苦婦女。在甘地號召大家抵制英貨時候,要求大家用家紡土布代替進口機制布,從而讓所有的婦女都參加了抵制活動。

甘地一生反對暴力,反對以眼還眼。其實在有文明以來,幾乎所有的法典都是強調以眼還眼的,譬如,在古巴比倫頒佈的漢摩拉比法典中言:“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

可是甘地不這樣想,他説:以眼還眼,世界只會更盲目。這樣的想法充滿宗教情懷,基督教教義説:人打你左臉,就伸出右臉。佛教説:冤冤相報,何時結束?憤怒總是要結束於某個人,暴力總得中斷於某個人,否則一直傳遞下去,既不能解決問題,又傷害更多無辜的人。

有些人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誣衊為跪着反抗。完全不是,甘地認為:手段的不純潔,必然導致目的的不純潔。他認為印度即使為獨立而採取暴力手段,也是不適當的,因為暴力使得革命成功,但是也使得所謂的革命者登台統治印度之後,極可能以同樣的暴力對待人民。

甘地的非暴力革命是出自內心真正的需要,不是形勢所迫。即使在敵人力量非常微薄時候,甘地也是採取非暴力的不合作的態度,而不是趁機暴力行動結束一切。甘地顯然從內心裏尊重着對手。按我們儒家思想去理解甘地,甘地是內聖外王之人。

甘地説過: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所以,甘地一直堅持以愛和真理來領導印度的獨立活動。

幸運的是,甘地面對的敵人是具有現代民主意識和制度比較完善的英國,使得他領導人民非暴力反抗殖民統治,最後取得成功。如果敵人沒有道德底線,那麼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反抗,顯然是與虎謀皮。試想,如果中國人民採取這種方式抗日,一定是愚蠢之極。

甘地的非暴力反抗時候,最愛用的一招就是遊行、抵制、帶着人民故意觸犯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使得政府警覺並正視自己的不合理之處。甘地善於利用媒體力量,來宣傳他的運動和運動目的。這一切都表明了,在印度殖民地上,畢竟存在民主空氣,並不窒息。我看電影時候,固然對甘地尤其尊敬,也對殖民統治國——英國有着好感。

即使在某些國家裏,老百姓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反抗自己的政府,也不顯得成功。因為這一切需要政府具有廣闊的民主情懷去容納,否則最後一切都演變成暴力鎮壓。甚至在有些國家,人民連遊行的權利都沒有,那麼何來非暴力反抗呢?

在現代社會,甘地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精神,還是具有積極意義。——————————

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説他最接近神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對人文的關懷 自身的修養 人格魅力 身懷大愛啊

真的很慚愧自己對甘地瞭解甚少 看完本片敬仰萬分啊 一個人要多麼的愛別人才能做到這個樣子呢 而且不失自己的風格 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想電影也只是表現了甘地一生中很重要的幾個鏡頭而已 從他開始為印度爭取自由起 一定遇到了很多很多困難 然而他走了那麼遠肯定不止是他的運氣 真想知道這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是怎麼走過一生的 看到一半時我開始仇視那個殺死甘地的人 即使瞭解宗教仇殺這種動機也無法原諒這樣的人 可是快看完時 突然沒了這種感覺 只是覺得無奈痛苦而已 不是替甘地痛苦 他到去世之前做了太多太多事情 他的離去也許是可以讓他安靜的休息了 我是替那個殺了他的人痛苦啊 他殺了甘地 他要怎樣的仇視才能殺了甘地啊 我回頭一定會好好看看關於這段故事的背景 其實甘地一定會因為他所做的事而最後離開人世的 我想能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是很厲害的了 也許有不少人 都像甘地一樣為人民自由而犧牲過 卻不曾有這樣的收穫 甘地是神選中的人吧 或者説 甘地的成功一定是天時地利人和 我真不敢想象甘地跟中國作對的話會是什麼後果 大英帝國重視他們的高傲自大 他們是有修養並且有靈魂的人 在中國的話 估計直接監獄幹掉 然後隨便發個什麼玩躲貓貓死了之類的.。。。(扯得好遠。。。)

説説電影本身吧 做的很有真實感 主演把甘地表現的很到位 人格魅力還是自身修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説本·金斯利本人很像甘地 這真的是神奇啊 如此好的一位演員可以演甘地 我們真是幸福

其實這部電影很多對白都很精彩 但是我沒有一一記錄 是想以後看書 看看哪些真正是甘地説的話 那些一定會寫下來 多麼有智慧的一個人啊

摘:

甘地:我聽説過“生活雜誌”甚至也聽過您的大名 瑪格麗特布魯克懷特 可是我不明白你跟你的雜誌為什麼會當外面的世界正打的天翻地覆時 對一個坐牢的孤單老頭有興趣

記着:你是我知道 唯一自己織布縫衣的男人

甘地:(看看自己身上裹得布)是的~不過這實在算不上什麼成就~

甘地傳觀後感3

一個光着頭戴着圓眼鏡的老頭,以其獨特卻又和平的方式贏取了國家與民族解放,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甘地傳》用一種蕩氣迴腸的寫實拍攝手法表現了一代偉人充滿坎坷卻堅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傳》所描述的故事是從史實改編過來的。甘地在印度歷史上確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統治的精神領袖,他發起和領導了聲勢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國統治和英國商品,手紡車運動便是其中的一項內容,旨在杜絕對英國紡織物的需求。甘地贏得了許許多多男女老少對他的愛戴和忠誠,包括各種宗教信仰的歐洲人以及幾乎不同政治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偉大的一生:影片從甘地被暗殺開始倒敍。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還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年輕的律師甘地在南非旅行時,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決心為維護同胞的權利而鬥爭。回國後,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讓印度人自己紡織,拒絕購買英國人的衣服,他甚至讓人民自己製造鹽,以種種方式來尋求解放,併到全國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鬥爭終於使英國殖民統治者移交了權力,贏得貧苦人民的信任和愛戴,然而他在印度獨立後四天遭暗殺。

影片從主角恢弘的葬禮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來粗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隨後鏡頭一閃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現甘地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時,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採用人性化的視角。影片的後半部分筆墨濃重地刻畫了觸目驚心的種族大仇殺,讓觀眾與甘地一同在這場浩劫裏反覆傾軋、難以脱身,讓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們原本寬容的心靈。

在視聽語言方面,音樂隨場景的變化而變化,符合情境。整個片子節奏有鬆有馳,基調統一,音畫和諧,情節動盪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點的。片中飾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國、東印度和南非的血統的本-金斯利。由於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統和氣質,導演邀請他出演史詩傳記片《甘地》。金斯利成功 地將和藹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現於世人面前,把這位偉人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體現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愈加豐滿起來,變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憑藉對甘地這一具挑戰性的角色淋漓盡致的刻畫,無可爭議榮獲奧斯卡影帝頭銜。影片獲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奧斯卡獎。

整個影片的鏡頭特點比較活,如推拉鏡頭用的比較多,也有跟鏡頭。角度常用俯仰,這樣有利於觀眾看到演員有做動作時的一個空間位置關係和調度關係。整體來説,影片中的鏡頭符合了導演所要表現的效果的要求。從光線色彩方面來講,光線很多用的是輪廓光與側逆光。在色彩上,服裝與環境的搭配顏色的搭配比較和諧。在當時動盪的時代裏,演員的服飾大多是暗色調的,以黑白居多。

整個影片的節奏比較緩慢,只有後面一些爭鬥的畫面節奏稍快點,符合觀眾觀看的心理。影片也適時的加以背景音樂,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禮上,哀傷而又莊嚴的音樂,讓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變化。

這是一部質樸的英雄史詩,展現了印度聖雄甘地奮鬥 的一生。導演兼製片人為這部影片籌劃二十年,最後用三年的時間,僱傭八十名英國演員和一百名印度演員並完成了這部巨片。無疑的,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萊塢影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