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 篇1

看到《都江堰》這個標題時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名字多麼的熟悉啊!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督造者是秦代的四川郡守李冰。對它的瞭解僅限於此。但它到底是怎麼樣的?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裏的《都江堰》,他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藴和政治意義。文章讀罷,我被餘大師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隨即想到了我們現今的工程、現今的社會,感觸頗深。

文章在寫都江堰之前先描述了一下長城,在多數人心裏,長城才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我們文化的精髓。但餘大師筆鋒一轉,來了句“但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人們再重修起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文章中通過它與長城的這一系列對比,都江堰那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透過這鮮活靈動的都江堰,我已被李冰父子深深的感動。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幹部要甘做人民公僕”的從政準則是相似的。

李冰原先並不懂水利,但任蜀郡守的他卻領悟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自此,他以使命為學校,苦鑽幾載,終於總結出至今仍在水利科學中發揮着積極作用的治水三字經“深

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他憑着踏實的心態、務實的做法和誠實的作風率領當地百姓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建造了都江堰,造福當地百姓。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為後來為官者的一個路標。

龐大的工程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結合,僅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客觀實際、科學事實和實事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續兩千多年仍在為人類服務,關鍵在於一直遵守“深淘灘,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這科學結論,這結論來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線,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請教百姓得來的。正是李冰尊重事實,科學取證和不懈努力才留下這偉大的工程。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的同時,也對於現在社會的某些存在現象感到痛心!時隔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巨大的進步,那時零星的知識現在都已被總結為系統的理論指導着我們的發展。可如今的工程建設卻令我們擔憂,“豆腐渣”工程屢次被電視、新聞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價都是慘重的。為何在百年、在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造福人類,而號稱現代化高科技的工程,卻如此不堪?這讓我們產生一種很無奈的感慨。這些“豆腐渣”工程進行刨根到底,還是當權者急功近利心態在作祟,為搞政績,惘顧事實!不尊重客觀事實,未經細緻周到科學論證就貿然動工,不願意做些為百姓有利但短期內又無法體現政績的實事!現在的某些當權者就沒有像前人李冰那樣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在心態上沒有擺正,分不清是對物質佔有的慾望重要還是自己身上應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們不能活在名與利的陰影中,一心想着追逐名與利,只會一味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及相處上的阻礙罷了,於民於國均百害而無一利!水利給人的感覺就是厚實、默默無聞、奉獻。希望我們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種精神:“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 篇2

利用閒暇之餘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閲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餘秋雨先生的文篇。對於我來説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這篇充素着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並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瞭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餘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儘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為人類做着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築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為民的作為。都江堰有着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築,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餘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一一體現。在書中的文字需要一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一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嚮往。還有一種讚歎的情愫。讚歎歷史偉人創造出這麼一項奇蹟。我不經想要一覽都江堰的風采!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 篇3

從本篇開始,作者開始描寫祖國的文化遺蹟。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餘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藴和政治意義。

作為兩千多年的人工工程,至今仍然發揮這其本值,確實比現在只存在殘值的萬里長城要了不起得多。難怪作者説:“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説,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蹟的第一線,也毫無愧色。”,“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在這一點上可以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摘抄: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出現過一項並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這項任命與秦統一中國的宏圖有關。然而,這項任命到了李冰那裏,卻從一個政治計劃變成了一個生態計劃。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都江堰調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學總結。

青城山是道教聖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把水作為教義的象徵。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