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後感(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2.9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子兵法》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子兵法》讀後感(精選12篇)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

《孫子兵法》乃中國著名的一大兵書。其用兵之法有很多篇,而我看過的也就幾篇而已。

“兵者,詭道也”是説戰爭就是採用詭詐的計謀取勝的。告訴我們取勝不一定要生搬硬套,有時候耍耍小聰明利用詭詐的計謀同樣能夠取勝。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是説,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準備打,在近處打而裝作在遠處打,在遠處打卻裝作在近處打。告訴我們,不要給敵方看到自己真實的那一方面,要出乎敵方的意料之外,從而做到百戰百勝。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告訴我們,要準確地找到敵方的缺點,從而給對方致命的一擊。

這些戰術都可以運用到生活中來。在競爭中,如辯論賽,在辯論中要不燭地揣摩對方所想的,所要説的,然後再將對方引入一條錯誤的道路,使其麻痺,再根據情況使出致命的一擊,殺對方一個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文明社會的發展讓所有人都具有了“文明思想”——不違反道德規則。甚至同情對方,但如果要取勝,並不是必須規規矩矩的較量。即使採用詭詐的計謀取勝也並不是錯誤的。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是多麼多麼的高尚,多麼多麼的有能力,不可以或者是沒必要用不正當的手段來取勝。但是你也要知道,世界上並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過在“戰爭”中是不能用其它手段的。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找到了曹軍不熟水性的缺點,假投降來減少曹操的戒心,再利用火攻殺得曹軍全軍覆沒。在這次戰爭中,周瑜用幾萬兵力就將號稱八十萬的曹軍打得落花流水。有誰敢肯定地説周瑜做得不對呢?

所以説,不應該反對不正當的手段在平常生活中的應用。只要你的目標是取勝,只要你知道對方的缺點,那麼你就可以使計。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2

今天晚上,我終於讀完了《孫子兵法》一書。這一本書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篇章就是《軍爭篇》了。《軍爭篇》也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

這個篇章還講了四個故事。我最喜歡的一個古代故事就是“趙奢用計救閼與”。秦國為了擴大自己實力,準備去攻打旁邊的趙國,於是,他們率大軍攻打趙國,把趙國的大將閼與抓走了。趙國的國王派出了有勇有謀的趙奢帶兵出戰,去救閼與。趙奢走到離城三十里的敵方就停止了前進。修築工事,不準讓小卒輕言於秦作戰,違令者斬。過了50多天,秦國見趙國還沒有反攻,於是,就開始鬆懈了起來,趙奢覺得時機已到,於是就帶兵出戰,打退了敵人。我最喜歡的一個現代故事就是變形金剛引進中國的故事。變形金剛自從出了電影以後也開始銷售玩具,生產商還沒有引進中國市場。於是,生產商就調查到了中國孩子的家長喜歡讓孩子玩開發大腦的玩具。於是,生產商開始製作大量廣告,並自排了一些動畫片,結果,這個玩具在中國一上市,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軍爭篇》主要講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這麼一個概念。就是説將領一定要聽從君王的命令,孩子要聽從父親的命令的道理。戰爭一定要把敵方陷入困境,做小兵的,不能擅自行動,否則,可能會引起全隊大亂,那麼,這場戰爭肯定會輸得很慘。隊列一定要很整齊,這樣,才能使敵方陷入困境。還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把握時機,先到達戰場,佔領好的地形。當時,如果將領的軍隊是要長途跋涉,那麼就未必,可以使用一點小計,來取得勝利。

我還懂得了作戰時一定要佔領好領地,進入國際市場時一定要先進行調查,做一些有利的廣告,就可以使我方獲得了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勝利。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3

平和老師能把古代的《孫子兵法》甚至現代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理論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在教育教學管理上,用兵法裏的精髓來詮釋教育現象,那麼獨到那麼精闢,我更慚愧了,因為自己對《三國演義》,《論語》等古書的閲讀就像蜻蜓點水般,《孫子兵法》這樣的書更是沒有看過。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怎麼能在班級管理領先一籌呢惡補自己的教育理論書籍的不足,這是我學習《班主任兵法》一書後的又一個收穫。

《班主任兵法》更成了我的管理祕籍,我知道不可能照搬硬套平和老師的招數,形似不如神似,我總能從中找到解決的妙計。我們通常在孩子丟了東西后不是恐嚇就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收效總是甚微的。平和老師在《打草驚蛇》裏關於丟失的好譯通的調查,“鋪開場子,故意把草撥得嘩啦啦地響,為的就是讓蛇自己出來。”這招真靈!我還借用這招也破了一個“賽車大案”呢。感謝《班主任兵法》這個祕籍幫我打開了思路,給了我啟發。

平和老師能把班級工作做得這樣獨到這樣深入,緣於他對學生的那顆愛心,一個對工作執着熱情有責任感肯動腦的老師才可以做到這樣。我們國小多得像我這樣的女教師――對孩子温情脈脈的女教師,但我們也需要像平和老師這樣把愛深藏在心裏的男老師。也許在新的一學期我應該也來點“黔驢發威”,偶爾也來一些冷麪孔,恩威並施。因為教育不管和風細雨式還是電閃雷鳴狀的,不管是鼓勵還是懲罰,只要我們心中對孩子心存愛心,我們的教育都是正確的。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4

孫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論述了對待不同的敵人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而在商場中面隊不同的競爭對手,同樣也要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對於強弱不同的競爭對手,要採取不同的商業策略,以求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戰中經常採用的“避實就虛”等策略就是孫子兵法思想的運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商場也是一樣,沒有永遠的勝利者,也沒有永遠的失敗者;沒有永遠的強大,也沒有永遠的弱小。在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在產品、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否則,任何一個實力強大的企業,都會因停滯不前而被市場淘汰。因時而變,因勢而變,“飽能飢之,安能動之”。總之只要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業的經營者是企業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企業決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業的領導感情用事,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從而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可惜的是,此書是何時何人撰寫的,還不曾得知。

故古書有云:“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這兩部兵書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十分著名,讀完後能完全讓人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

雖然這兩本書都是兵法,但還是有所區別:《孫子兵法》分十三篇,分別有“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等等,幾乎完全包含了作戰時可能遇到的種種情況;而《三十六計》除了在戰場上,在生活中也能應用,其中有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計名,例如“無中生有”、“笑裏藏刀”、“調虎離山”、“渾水摸魚”、“空城計”、“苦肉計”等等,令人一聽就知道此計講的是什麼。

這兩部兵書完全體現了古人在沙場上的謀略智慧,能讓人明白許多在別處看不到的道理。

如果你想了解古代的謀略家、軍事家是如何用兵出神入化的話,那你真應該看一下這兩本書,讓你也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兵不厭詐”在商戰中,設下圈套,從而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正是孫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對於企業的經營者來講,一定要弄清對手的真實意圖,避免上當。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5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九地篇”的第三部分,順詳敵之意。

一、兵法解析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hui)。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傻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意思就是:

不瞭解各諸侯國計謀的,就不能與他們結交;不掌握山林、險阻、葦塘、沼澤地形的,就不能調動軍隊行軍,不任用熟悉當地地形的人來做嚮導的,就不能得地利,九種地形的利害關係,有一種不知道,就不能稱霸於諸侯、號令於天下的軍隊。那種能稱霸諸侯,號令天下的軍隊,如果進攻大國,就能使大國的民眾和軍隊來不及集中力量進行反抗,把他的兵威加於敵國,就能使敵國和其他諸侯國不能結交。因此擁有這樣軍隊的國家,不必要同敵國去爭着與其他諸侯國去結交,也用不着同敵國去爭着在其他諸侯國國內培植自己的權勢,只要伸張自己的主張,憑藉自己的實力,要實行超出軍法規定的獎賞,頒佈超出行政常規的號令,趨勢全軍兵眾就如同指揮一個人一樣,命令他們去執行任務,而不必説明作戰意圖,叫他們去奪取勝利,而不必説明可能遇到的危險。

把軍隊放置在形勢上處於危亡的境地,然後才能得到生存。使士兵陷於危險的境地,然後才能反敗為勝。

所以,用兵作戰的事情,就在於能偽裝順從敵人,並且詳察他們的意圖。要集中起兵力,攻向敵人的一點。這樣,雖然長驅千里,也能夠擒殺敵人的將領。這就是所謂的巧妙能成大事啊!

用兵作戰,要知諸侯、熟地形、用嚮導,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而且要精於計謀,這樣才能成為霸、王之兵,震兵威、權威於諸侯國之中。而“順詳敵意”的謀略,則是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和心理,投其所好,因勢利導,把敵人引向錯誤,再敵人暴露出弱點的時候,乘機進攻之,從而取得主動權。

《百戰奇法》説:“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鋭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能而示之不能”,屬“詭道十二法”之一,可簡稱“強而示弱”。這樣可以使敵人驕傲、上當,從而獲得全勝。

二、古今實例

戰爭是智慧和實力的較量。戰爭客觀地造就了兵家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隨行用勢,因敵權謀。用孫子的話説就是:“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所謂踐墨隨敵,就是説選擇作戰方向,制定作戰方針和作戰計劃,都應該隨敵情的變化而變化。踐墨隨敵是企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求生存、爭發展的有效法則。運用此法則,要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無論是企業經營計劃的制定,還是企業的產品和市場開發,都必須靈活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市場為導向,牢固地樹立樹立市場觀念。

企業的產品只有通過市場到達消費者的手中,產品的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因此,市場是聯繫生產和消費的橋樑。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企業家要善於把握市場調研、預測規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企業生產、流通銷售和市場服務的各個環節。企業家的市場觀念還必須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

當今的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市場行情朝夕不同,一些有利於市場發展的時機有可能轉瞬即逝。企業家要儘快瞭解市場情況的變化,要善於把握準確的信息,抓住時機,搶時間,爭速度,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總之,企業家要堅持一切為着用户的思想,敏感地感受市場的供需脈搏,關注市場的變化,以富有獨創性的經營佔領市場。市場觀念是企業家的一個首要觀念。作者:白羊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6

第一次聽説是華彬是在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中,吳老師引用了華彬對“以正合,以奇[jī]勝”的理解,觀點與眾不同,由此我也收藏了他解讀《孫子兵法》的全集,這周終於有機會一飽眼福了。

今天我們先看看《華彬講透孫子兵法》的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

從某種意義上講,前三篇的思想跟市場經營的思想很像,《計篇》像是管理學中的SWOT分析(SWOT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作戰》講的是費用預算和資源保障,《謀攻》講的是戰爭中的基本原則,如上兵伐謀、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開篇説“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這第一句便表明了孫武的戰爭思想,在他看來,打仗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關係着國家和百姓的生死,所以全篇都在講“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不打仗就能贏,或者是先勝而後戰,將贏得戰爭的把握提到最高,損失降到最低。

人們常常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並列,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兵書,高中的時候我還買過一本書就叫《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但是《孫子兵法》的“計篇”中計字是計算的意思,是戰略層面的實力比較,《三十六計》中的計字則是奇謀巧計的意思。

《三十六計》講的是怎樣以弱勝強,貪巧求速;《孫子兵法》講的是實力決勝,是最笨拙的贏法。所以這兩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孫子兵法》一直説的是怎麼把自己培養成“大腿”,再跟“胳膊”打;《三十六計》則側重講怎麼以“胳膊”的實力扭過“大腿”。

我們做任何事業,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打贏了項羽,步步都有精巧的計謀,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項羽在SWOT的戰略面實力分析中就已經輸了,所以項羽輸本來就是大概率事件。

打仗和經營一樣,自強才是硬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時,交戰就是那麼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不要老想着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是隻能錦上添花,500分的實力怎麼調整也考不到700分。

所以《孫子兵法》並不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籍,它追求的理念是以絕對優勢取勝,真正的勝戰往往看起來平淡無奇,“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就像泰森能一拳KO一個普通人一樣,要多做這種幾乎沒有懸念的事情;而四兩撥千斤那樣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則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就像中了五百萬大獎,我們不應對它有所迷戀,更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自己的實力會差到那種程度。

在《作戰》篇中,孫武強調了打仗就是打錢糧,像書裏常説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運送糧草的成本是極高的,比如秦國t攻打匈奴,從山東運糧食,兩百石運到一線就只剩下一石了,因為路途遙遠,往返路上牲口和人都要消耗,一來一回,實際成本是可使用軍糧的200倍,這個數字讓人震撼。

所以他在書中多次提到“因糧於敵”,也就是日本人當年提出的以戰養戰,搶奪敵人的軍械、糧食,從而大幅降低對腹地的資源需求。

除了降低物資的成本之外,他還提倡降低人力成本,想方設法讓士兵全心全意地為了勝利而戰,甚至可以使用俘虜作戰。

後世兩位偉人繼續將這個戰爭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是拿破崙,他打破了歐洲歷史上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制度,將戰爭發展為人民的戰爭,甚至婦女、兒童都可以參戰。直接依託於人民,全民皆兵,人民供給吃穿、兵源等所有一切用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謀攻》篇中,孫武重點強調了自己“求全”的思想,就是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連敵人也能保全,在損失最低的條件下贏得戰爭。他的整個軍事思想就是“慎戰”和“不戰”,所謂“兵不可玩,武不可黷”。

孫武反覆説的一個觀點就是“先勝而後戰”,也就是隻在有絕對勝算的情況下才能打仗,不然就要忍住,有戰略耐心,不斷地去為戰勝了做準備,直到條件成熟。

在《謀攻》中,最重要的觀點是以多勝少,打不過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歷史從來都只偏愛以卵擊石的英雄事蹟,幾千年來發生了不計其數的戰爭,能被人牢記的都是那些雞蛋打碎石頭的故事。這在管理學上叫“沉默的證據”,真正的大概率事件因為平淡無奇,都被人們選擇性忽略了,所以在世人心目中以少勝多倒像是主流事件一樣。

另外一個思想就是知己知彼,這裏只打開談一點,類比到經營活動中,知彼並不是知道競爭對手,而是客户。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客户的訴求,才能做出最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整天盲目研究競爭對手是瞎耽誤工夫,有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和友商一起出局。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7

《孫子》就是《孫子兵法》,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曾經在吳王闔閭手下當軍事顧問,寫了這本十三篇的兵書。後世的孫臏就是他的子孫。中國自古就有寫兵書的傳統,黃帝李法,周公司馬法,姜太公六韜都已經散軼。《孫子》作為後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書,歷來是名家研究的重點。曹操、杜牧等都做過註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孫子》作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孫子》整體上是一本教人怎麼勝利的讀物,世事的規則往往大抵相同。勝利既可以是行軍作戰的勝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勝利,端看讀者自己要如何運用。整本書不算註解只有將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兩千年也沒有絲毫褪色,使人獲益匪淺。特整理筆記。

一、上卷·計篇

勝可知,勝負開始在行動之前。

如何決定是否要打一場戰?孫子認為應該考量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也就是人和(道)、天時地利(天地)、將領(將)、指揮體系(法)。以這五點的長短衡量一場戰爭勝負。現實往往比書本精彩,兩方對陣很少有一方壓倒性的五點全是優勢。那麼在五種因素各有勝負之時,如何斷定勝負?

人和往往是決定性因素。孟子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民、士兵若是有與國家共存亡之意志決心,則可勝過一切不利因素。毛主席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提到“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鬥如此頻繁,仍能夠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依靠的就是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同樣的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得民心者的天下,得軍心者駕馭軍隊有如手足。五種因素,道之一者乃是根基,在此基礎上再談其他因素方有意義。當然天時地利、將領指揮對勝負同樣有決定性作用。縱使上下一心,但忽視客觀困難,選人適當,制度混亂同樣要造成失敗。

當衡量各方面因素,勝算多者則有勝勢。所謂勝勢,就是用自己的優勢條件去壓制對方的不利條件以最終達到勝利。當然,對方也不可能看着自己被抓着短處打壓。所以就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優勢,也要善於隱藏自己的戰術意圖。“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否則反而可能被對方抓住自己的戰術意圖反將一軍。同時在操作上,要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最大化行動效率。

具體應該如何操作?有八項指導原則:利而誘之,通過利益調動敵人;亂而取之,等待敵人內部混亂乘機攻取;實而備之,對待基本盤穩固的敵人應當時刻戒備,待敵人情況變化再做具體打算;強而避之,避敵之所長不做正面衝突;怒而撓之,激怒敵人直至敵人指揮錯誤;卑而驕之,通過恭敬讓敵人自大做出錯誤指揮。佚而勞之,通過調動敵人使其疲勞;親而離之,破壞敵人內部團隊穩定,待內部混亂攻取之。

當然,按照四大天王一定有五個人常識,八項原則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自己的戰術一定要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否則無論採取什麼戰術,勝利都是空談。

夫戰者,決勝廟堂而後於人爭利。毛主席就曾通過敵我雙方的客觀情況以及國際形勢的分析對戰爭整體做出了無數正確判斷,寫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論持久戰》一系列不朽鉅著。

凡事先運籌帷幄,而後可以決勝千里之外。

二、上卷·作戰篇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打勝仗,首先要有物資準備,不可以拋開物資消耗去談戰爭。一千萬人的大軍是挺威風,但是一千萬脱離生產的軍隊,吃喝拉撒是任何國家都不能承擔的。所以有兩項基本原則:

第一,兵貴神速。用兵時間越久,物資消耗越多。寧願手忙腳亂一下打完,不可以花裏胡哨磨蹭半天。磨蹭到最後國力虧空,自己就開始內部出現問題走向瓦解。這樣是不可能獲得最終勝利的。長期作戰容易拖垮國家,頻繁的發起戰爭也是高風險亡國因素。忘戰必危,好戰則必亡,歷來窮兵黷武的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遠的漢武帝晚年發佈罪己詔,近的美帝國主義在阿富汗、伊拉克深陷戰爭泥潭。都是鮮活的例子。

第二就是要取之於敵。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運輸糧草、作戰工具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負擔。所以務必要取之於敵。我小時候唱的游擊隊之歌就有句歌詞“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戰勝敵人同時補充自己,則越戰越強,自然立於不敗之地。毛主席在土地革命也曾對沒有繳獲的勝戰提出批評。在低弱我強的情況下,即使是以一換五也是必敗無疑,必須勝敵而益強才有取勝之機。

三、上卷、謀攻篇

戰爭不在於殺敵而在於取勝。

打仗不是搞種族滅絕,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利益訴求,所以要用最有效率的手段。百戰百勝未必就是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不費一兵一卒完成戰略目標才是真正的戰神。訴諸武力,其實是不得以而為之。武力用多了就會出現上文國家財政虧空的弊端。

若是不得已非要動用武力,有幾個原則。十則圍之,我軍力遠遠勝於敵軍,可以四面將敵人團團圍住進行毆打;五則攻之,而我軍力在敵軍數倍以上,則可以盡情的正面進攻;倍則分之,若我軍力兩倍於敵,則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正面作戰,另一部分作為奇兵攻擊敵人側翼或者後方;敵則能戰之,若勢均力敵,設奇兵、打埋伏,各種手段全用上;少則能逃之,若是兵力不足地方,則依靠地形進行防守,不主動出擊;不弱則能避之,實在打不過就跑。不可再堅守陣地。

所以善戰者在一場具體戰爭打響時,首先要知道敵我力量,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判斷是否可以一戰。知己知彼則百戰百勝,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戰必殆。

當然孫子在具體戰爭中的原則依然受到戰役整體原則的制約。兵力不足就防守,打不過就跑。聽起來是個很簡單的原則,實際上古代打了敗仗後從根據地轉移的,基本很少善終。經常半路上部隊逃散最後自己變成光桿司令然後被土匪流寇殺死。為什麼工農紅軍能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實現根據地的大轉移?歸根結底還是在一個“道”字,與最廣大人民羣眾走在一起。人和是一切戰爭的基礎,拋開人和談任何戰略戰術都是沒有意義的。

四、捲上·形篇

勝利是一種龜縮的藝術。

戰爭的勝利需要有己之不可勝與敵之可勝兩個方面因素齊備。首先是自己要像個鐵皮王八一樣沒有任何破綻,然後再等着敵人露出破綻。善戰者可以讓自己沒有破綻,卻不能讓敵人露出破綻。露不露破綻,決定權在敵人自己,所以勝利需要等。這就有點像某些金融大鱷的投資策略:平時手裏拿着大量的資產,不作任何大動作。一旦有人出現破綻(比如97年東南亞幾個國家的外匯不足)馬上出手賺一筆大的,打的這些國家頭破血流。

但是敵人即使有了破綻,也不會大搖大擺顯露出來。一個善戰者必須能夠通過各種細微情節,在敵人的破綻尚未顯露之前就預先判斷。這樣的話,戰爭的勝負就變成了簡單的一加二大於二。我方天衣無縫,沒有任何劣勢,敵方出現破綻。勝利的走向,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般轉向我方。一個好的指揮者,要善於控制自己不露任何破綻,耐心等待敵人自亂陣腳。勝利不需要有破釜沉舟這種驚天逆轉,一切就應該如同春雨滋潤大地,無聲無息但卻不可抗拒。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8

初次讀《孫子兵法》是在十一二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有着少年獨有的“虛榮心”,為了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學名著。現在再讀《孫子兵法》,感受到了許多幼時不曾感受到的觸動。

《孫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歷史了。歷史的長河沖毀了許多“曇花一現的經典”,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着許多“堅如磐石的經典”,它們經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難,依然頑強地存留在那裏,飽受磨礪的它們更是沉博絕麗。《孫子兵法》存世兩千餘年,從千年來的代代相傳,可以窺見其內容的精妙之處,否則也不足以支撐它的賡續。

在我個人看來,每個人對於歷史都有自己的見解。把原著翻譯成白話文或許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從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讀原著。雖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較於白話文更難理解,但可貴之處在於,每個人不同的翻譯方式得出的不同結果。我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孫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無限接近,也可以視作一種樂趣吧。

《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爭策略,是我國最早的兵書。但是,通過學習與解讀,它不僅僅可以適用於戰爭,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可以運用到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這是一本兵書而錯過了一本好書。《孫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別從戰略運籌、作戰指揮、戰場機變、軍事地理、特殊戰法五個大的方面講述孫子的軍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計篇》中,孫子提出,作戰在五個方面,道、天、地、將、法。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時地利皆在,將領忠心智慧有謀略,兵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第二篇《作戰篇》中,孫子講究速戰速決,忌諱作戰時間過長,過度消耗人力物力。第三篇《謀攻篇》講到不費兵力使敵國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此外,還要有高明的將領,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於敵人軍隊的數量打敗敵方。第四篇《軍形篇》中,注重做好充足的物質準備。第五篇《兵勢篇》講述作戰中的偶然因素,兵力的合理配置、士氣的高低,都對作戰有影響,最好是出奇制勝。《虛實篇》講求創造機會,使兩軍對戰時我強敵弱,以多勝少。《軍爭篇》注重作戰先機的重要性。《九變篇》講究隨機應變,對不同的敵人採取不同的戰略。《行軍篇》講述行軍途中的準備。《地形篇》講述不同的地形要採取的策略方法是不同的。《九地篇》通過地形對我軍作戰的優劣,將九種情況對應的地形分為九個,逐一分析不同地形對作戰的影響。《火攻篇》從名中即可看出這一篇着重於講述以火作戰。《用間篇》則講求作戰要智取,注意間諜的使用。從孫子十三篇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孫子講究的是以多勝少,有十足的把握才進行戰爭。同時,戰爭要利用有利條件和注意使用謀略。通過用最小的國家消耗來取得戰爭的勝利;利用優勢,出其不意,獲得戰爭勝利。

通過研讀《孫子兵法》,發現其中的一些思想拿到我們行政學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任何領導者都應掌握審時度勢、通權達變之道。領導者在管理時,恰當地使用策略會使團隊更加團結向上。領導者要清楚所處行業的知識以及企業的知識,對於競爭者更是要了如指掌,正如書中所講的知己知彼,才能一舉將敵人拿下。領導者還要有良好的協調能力,《九變篇》中的戰略戰術可以參考。但是有一些方法放在今天就不是那麼合適了。《孫子兵法》第十三篇中,提到使用間諜,但在今天的法治社會中,間諜活動是違法犯罪的活動,是不可以進行的。對於其中的內容,我們要有取有舍,找到適合自己的並且將它變成自己所儲備的知識,並在人際交往、工作學習、日常生活中用到這些知識。

通過將《孫子兵法》與行政學的聯繫,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本書籍的優秀之處。好的書籍不僅僅對當時時空的人有啟發作用,在過了幾百年幾千年之後,仍然對人們有着啟發作用。在學習行政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多學習像《孫子兵法》這類的書籍。在學習課本內容之餘,豐富自己的見識,加深對行政學的認識,更好的瞭解行政學這一門學科。也希望我對於《孫子兵法》的一點點認識,可以激起您對於閲覽這本書的慾望,同時也歡迎更多的人與我討論學習本書,一起體驗不一樣的樂趣!

《孫子》就是《孫子兵法》,齊國人孫武所著。孫武曾經在吳王闔閭手下當軍事顧問,寫了這本十三篇的兵書。後世的孫臏就是他的子孫。中國自古就有寫兵書的傳統,黃帝李法,周公司馬法,姜太公六韜都已經散軼。《孫子》作為後世能看到的最全的古兵書,歷來是名家研究的重點。曹操、杜牧等都做過註解。杜牧甚至把自己注《孫子》作為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孫子》整體上是一本教人怎麼勝利的讀物,世事的規則往往大抵相同。勝利既可以是行軍作戰的勝利,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勝利,端看讀者自己要如何運用。整本書不算註解只有將近六千多字,短小精悍。但其中所凝聚的智慧火花即使穿越兩千年也沒有絲毫褪色,使人獲益匪淺。特整理筆記。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9

《戰爭論》與《孫子兵法》的相似,學界多有論述。我是先讀了《孫子兵法》,後才讀《戰爭論》,當時亦驚詫於兩者觀點之多處相似,《孫子兵法》更早《戰爭論》問世若干年,且語言更為精煉優美。

遺憾地是,以上種種,大象公會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孫子和《孫子兵法》只是下一個快要倒下的中國神話。

大象公會説:“它在後世大受歡迎,與其説是可讓武將們受益,不如説是因為更適合文人知識分子談兵論政的緣故”

進一步探討大象公會的文章,拋開其若干引用的準確性不談,單看其邏輯,似有不少值得推敲之處:

比如,他説“中共很快發現《孫子兵法》作為統戰工具的價值——國民黨將領們實在太愛孫子了。1938年,為向國民黨將領宣傳運動戰思想和軍事辯證法,毛澤東指示郭化若在《八路軍軍政雜誌》上發表《孫子兵法之初步研究》,……”

所以,想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就自覺主動地注意鍛鍊自己的性格,才有可能如願。而那些沒有修養,只有幻想的人,在關鍵時刻,一定會事與願違的。

另外,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和管理人才時,也必須把治理個人慾望和情感方面的問題放在一切問題的首要位置。正如劉備所説:“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若在慾望和性情方面“姑息養奸”,將來必定會給集體或國家造成極為慘重的損失!而且,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老天爺也不會讓他去做大事的。怨天尤人是於事無補的。

現在許多領導在使用人才時常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其責任在於領導而不在於被使用的人才。

因為領導們在使用這句話的時候都忘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須在對所使用人才的品行和才能有着全面的瞭解。否則,一味盲目地信任,只會造成終身遺憾。趙藩曾説:“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0

度假區中心國小《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學家所推崇,在經濟領域、領導藝術、人生追求甚至家庭關係等放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初讀《孫子兵法》,只覺得晦澀;再讀《孫子兵法》,腦袋會思考了,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如今,又捧起《孫子兵法》,想寫點感悟,與專業相關的東西。

商場如戰場,很貼切的比喻。《孫子兵法》是套源自戰場的理論,那麼在商場上,我們對其加以變通的理解,很多理論、原則都可以借鑑。

1、用人之道。當今企業,都提倡以人為本,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孫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在《始計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強調將帥在治理軍隊、領導部屬時要賞罰分明、恩威並重;“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種能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裏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將帥”,孫子十分重視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這與現代企業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珍寶如出一轍。又如,“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些強調的都是將帥的重要性。其實,對於士卒,也強調了其作用。“視卒如愛子”企業強調團隊合作,關愛員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也是必要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企業是一個團隊,團隊合作是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如果企業內部不能同心協力,必然使更多的資源浪費於內耗之中。

2、企業文化。“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在戰前做周密的計劃,對戰爭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做出不同的估計和安排,也就是説,要打有準備之仗。這點對人力資源戰略和規劃作出了很好的詮釋,面對日益複雜、變化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組織內更高的員工要求,組住對戰略已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規劃是一種預測性活動,簡而言之“算也”。一個年度開始時,企業要制定本年度的戰略,對人員需求、培訓、績效考評、薪酬管理等做好規劃、未雨綢繆,就可以從容應付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什麼都不準備在當今高速運轉的市場環境中,勢必淘汰出局!“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其中要點在“勢”而不在“人”。正如將帥看到戰爭中的“勢”一樣,企業主管應把握商場上的“勢”,及時組織合適的人力,抓住商機,而不是被動地對下屬求全責備,人員的組織架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須能因“勢”的變化而變化,讓合適的人才在合適的位置上,掌握好機會,發揮出作用。這裏所講的“勢”與“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中所強調的“勢”類似。商場上各種信息瞬息萬變,紙上談兵、墨守成規、按圖索驥只能被商場的大海所吞噬。敵變我變,關鍵在於誰先,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發制人。

3、激勵機制。“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要使軍隊英勇殺敵,就應該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要想奪取敵人的物資,就必須藉助於物質獎勵。企業若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個頗具戰鬥力的團隊,就應該提倡一種“同仇敵愾”的企業精神。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一樣的道理。企業良好的績效管理還需要輔之激勵手段,如物質獎勵。隨着人們對需求的不斷提高,從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在會上的一番表揚可能來得更有效。這點於“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中強調的“避實擊虛”的效果一樣。企業在極力員工時,要儘量做到投其所需,避開員工已得到滿足的需求,去滿足員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實現激勵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孫子在治軍上強調文武兼施,賞罰並重。在企業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賞罰並用,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使人人爭先,個個努力,形成良好的企業氛圍。

《孫子兵法》是商戰中的“聖經”,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飛速過度的時代,也就是在各個行業的商戰中從一統“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飛速向“戰國”發展的時代,《孫子兵法》對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具有深淵的指導意義和實際的使用意義。

《孫子兵法》只讀一遍等於沒讀,要多讀多思考,才能發覺其中無窮的智慧。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1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是中國兵學的奠基之作,為後世兵法所取法,故被稱為兵經。它不僅是中國兵學之祖,孕育了中國兵學,而且對世界兵學產生着越來越大的影響,已成為現在世界兵學的重要來源,被列入世界兵學之寶庫。

《孫子兵法》大約於公元前515年在處於戰亂頻生的春秋時代面世,孫武這位吳國的軍事思想家,憑籍《孫子兵法》這十三篇驚世軍事經典鉅著,除了在中國歷史上奠下了千秋百世的基礎外,甚至於2500多年來的古今中外,充斥着無可替代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空軍元帥斯萊瑟亦發表下列言論:孫子的思想的驚人之處,就是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言論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一樣。中國出現了一位軍事家,就是孫子。他為其國家贏得戰爭勝利的能力,亦為他帶來了權力和聲望。

《孫子兵法》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可以用於治軍,用於現在戰爭,而且可以用於治國,用於經濟管理,用於商業競爭,用於體育競賽,等等。因而,它越來越受各有關方面的重視,被應用於各種行業。之所以如此,在於它產生於我國古代的一次社會重大變革的年代,集中反映了當時新出現的社會關係。即:富國強兵,文武並設,以全勝爭於天下。統觀全書,無處不洋溢着爭勝的精神。所謂爭勝,不僅是要在戰場上克敵制勝,更正要的是在政治力量的對比,軍事實力的對比等等;所謂爭勝,也不是單車上軍事的勝利,而是要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做出全面的戰略部署,爭取不戰而勝。

第一篇《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裏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宏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進程和最終結局進行預測,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計”不僅是計謀,還有計算,比較綜合國力,是自己實力的比價,也是對自己的衡量,只有明白了自己和對手才能夠取勝,現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能光看自己的某一方面,還有看總體還請對的不足和有力的地方,可以提前知道和預測結果,這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經常見到的電視劇中很多就是講的計謀,所以這一篇還是運用的比較廣泛的,具有很大的實際意思,也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其中,“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即使現在戰爭也是要計算國力的,當國力差別很大時就會出現不對稱戰爭的,就像美國打伊拉克那樣,戰爭是那麼容易的被結束了,這就是國力的差距。

第二篇《作戰篇》講述的並非是實地的戰爭,而是籌措戰爭,做好戰爭準備,提供戰爭保障。,戰爭的消耗和戰爭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作,始也,有創辦和籌劃等義,所以戰爭要速戰速決,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取得最大的戰果,同時能夠為我所用那是更好。本篇着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生活中我們也是要先做好準備的只有做好準備了才能贏一切,對於戰爭講的是速度不能拖得時間太長,這樣對誰就不利的,最好的作戰就是即戰勝了對方也獲得了很大方的收穫,收穫對方的東西,要取得全勝。本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提出了“兵貴速,不貴久”的論點,這點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需要,不要把什麼事情拖得太久,要早點解決,好好地解決點,一切要遵循這樣的論點。

第三篇《謀攻篇》講的就是以謀略取勝,不站而屈人之兵,告訴我們最大的勝利就是讓別人屈服而不是戰勝它,做到做小的代價和大的收穫。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第四篇《形篇》講攻守,攻守都要立足於實力,但此篇又着眼於攻守之勢,而攻守之勢和實力又不一致。根據實力對比而為攻守形勢,實與形為表裏,無實當然不能成其形,但同樣的實卻可以有不同的形,而強調的則是形。所謂形主要指的是軍事部署、指揮調度、戰術變化等等,而目的則是最有效的發揮軍事實力,做到能守能攻,立於不敗之地。孫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形”,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土卒的多少,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第五篇《勢篇》“勢”有狀態、權位、勢力、氣焰等意思。本文的意思主要講的是在戰場上通過齊整變化造成敵人的兇猛快捷的態勢,重點是:以奇用兵,突擊敵人,即所謂“出奇制勝”也。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孫認為,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戰場的勝敗,在於削弱和消滅敵人,保存並壯大自己。要保存並壯大自己,就必須削弱以致消滅敵人;不削弱敵人就不能保存自己和壯大自己。二則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相反相成。所謂奇正,就是從這裏提出來的。而要造成有利的態勢,就必須正確組織和部署兵力,善於指揮調動軍隊,擅長出奇制勝,即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奇”、“正”是相輔相生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是無窮的。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善於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換奇正的戰法。至於戰場上,則更是正反為奇,奇反為正;正中有奇,奇中有正;皆奇皆正無奇無正。要掌握主動,隨機應變才能把各種事情都處理好,做到內外兼修。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善於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第六篇《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要取得主動,就要善於誘敵以利,調動敵軍而不被敵軍所調動,就要善於瞭解敵情和隱瞞我軍的意圖、行動和用兵規律。如能做到這些,就能掌握主動,集中我軍兵力,分散敵軍兵力;利用敵軍的弱點和錯誤,以眾擊寡,避實擊虛,因敵而制勝。是避實擊虛,以實擊虛,而本篇就講的更加的廣義瞭如誘敵深入,以逸待勞,引敵遠去,分散敵人等,更重的是虛實結合,真真假假,讓對手看不到,也看不清自己的意圖,這樣可以擾敵人,打亂敵人的部署,做到麻痺敵人,一切就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努力,任何的虛實只是相對的,可變的,能動,至於什麼時候用,那要看瞬息萬變的情況,一切只有遇到的情況的不同才不同的,往往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孫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就是這樣的道理,一切要發現敵人更本性的問題才能解決關鍵的,不要被外邊迷亂,一切要看到本質,認清事物。掌握精神才能靈活運營,能夠什麼時候用實,什麼時候用虛,把握好這個點。

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的。兩軍相爭時,最困難的莫過於要懂得將迂曲視為徑直,以不利為有利,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之地,先取得制勝的有利條件。要先取得制勝的條件,必須避免輕率冒進,把握各國的動向,瞭解道路、地形,重視嚮導,善於欺騙敵人,根據情況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長指揮軍隊,根據軍隊的土氣、軍心和軍力,因敵

《孫子兵法》讀後感 篇12

即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書,然後,時間的悠久,歷史的變革,並沒有讓這本兩千五百歲的書籍與我們產生隔閡。然後,《孫子兵法》對筆者而言是親切的。

印象中,與權謀有關、與兵法聯繫的文字,必定帶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讓人難以啟齒的陰險。

然而作為“世界三大兵書”之一、“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的《孫子兵法》是熱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勵人心的。

作為兵法,《孫子兵法》倡導“慎戰”,第一篇《始計篇》便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戰思想。第二篇《作戰篇》便講述了“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的戰爭與經濟與人民生活的關係。第三篇《謀攻篇》道明瞭“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的至上兵法。

諸如此類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導戰爭的進行,實則處處彰顯和平的思想。

在軍事領域,世界處於和平狀態,莫不因為《孫子兵法》提出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一偉大兵家理論,才有不單純以武力解決紛爭的國際局面。

而對筆者個人而言,《孫子兵法》是良師是益友,其書五千言,包羅萬象,深入淺出。將許多對個人發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來。

生活就是戰爭——同人爭,同天爭,同萬物爭,同疾病爭,還有同自我內心不合真理的意念爭。

台灣學者林英華在《孫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條原理,作為人生的座右銘。

而在閲讀《孫子兵法》的過程中,筆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讀一次便會肅然起敬”,“而益發覺察自我的藐小”,於是愈發激勵着自我前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