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通用14篇)

來源:文萃谷 6.6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讀後感(通用14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芳草萋萋,水影曳曳。一位女子在木舟上撐着撐不完的船。行雲流水,翻浪前行。木舟前放着煙草,草上掛着香泥。木舟尾託着大缸,缸裏盛滿了茶水。風兒推動了水波,撩起了髮絲,吹亂了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年,端午盛會,爺爺相隨,抱着黃狗,換了新衣,動了情愫。“小心水裏的大魚!”又一次穿透了內心。水中的魚兒在水面上翻了個滾,拍出了花,又掉頭扎進水裏。女子望着遠方出神,眼神中透着期待,期待那遠遠地岸邊一個模糊的身影,一曲高昂的山歌……

那可憐的翠翠還在渡着船等着心上人嗎?這是我讀完《邊城》心中的疑問。

我處事尚淺,閲歷不足,無法將這一部文學界的奇葩分析的透徹細緻,但我的確感悟出了許多。

初讀《邊城》我便深深地被沈從文先生的清麗靈動的筆墨打動了。與其他書不同,沒有太過絢麗華美的語言,也沒有膚淺通俗的普通。多得是輕靈中透着深邃,樸素中融着一絲悠綿。雖然很多的方言我無法理解,但是卻將湘西人民樸實積極的性格展現了出來,為小説增添了不少的親切感。我佩服沈從文先生將山村寫成桃源的手法,也佩服將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感知。

接着,我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這也是我連連歎氣的原因。山村姑娘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在一次端午集會時,愛上了儺送。卻遲遲沒有開口傾訴心扉,而是將這份感情留在心裏,靜靜珍惜。結果大哥天保以外去世,爺爺的雷中歸天,儺送不堪承受,獨自漂泊去了,留下了翠翠在村莊渡河。從初嘗愛情,到靜靜守候,到孤獨老去,這一愛情的悲劇,讓讀者無不為之惋惜不已。

如果翠翠提前做出了選擇,如果翠翠想儺送袒露了心聲,也許留下的會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了吧。

所以,我淺淺的悟出了一條道理,別讓祕密融化在心裏。

每個人都有祕密,或大或小。一定是自己所珍惜的,希望保存下來的。藏在心裏,生怕別人玷污了它。有時候,我們靜靜守護,有時候,我們靜靜品味,一個人,孤獨的享受祕密。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袒露祕密,對他人。將我們的心聲告訴別人,將我們的心扉向他人敞開。

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往往可以抓住機會,不做下令自己後悔的事。如果我們太過在意自己的祕密被他人知道而不屬於自己,就錯了。一個人的祕密告訴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就變成了兩個人共同守護的祕密,更加的有價值,更加的親密。有時候坦誠相待,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抓住機會,袒露心聲,比如在畢業的時候,告訴老師,你藏了多年的話,畢業後,也不會因這些話説不出來憋在心裏而後悔一輩子

還有,便是情字。

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儺送翠翠之間的愛情,天保儺送之間的兄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篇。情得真摯,情的深刻。

爺爺,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人。為什麼偉大?為什麼平凡?拿着不高的工資還處處想着他人。收集上等煙草,塞給他人,沏了一缸的茶水,供人解渴。並不富裕卻為人着想。對孫女翠翠無限的愛,不讓座熱石頭,怕她的病,在乎翠翠的感受,感情方面一直聽取翠翠的意見,傷心時給他講笑話,講故事,唱歌,這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老人,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質樸的湘西人民。與爺爺之間的親情,一直是翠翠心裏的最後港灣。有了它,翠翠才能保持純潔開朗的性格。

儺送與翠翠的愛情,只有一個字———純。沒有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沒有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也沒有天涯海角,驚天動地。也許最純的,最美好的,自然中孕育出的,男女之間令人嚮往的愛情,莫過於此,一個為了她,願落一個破船,一個為了他,孤獨撐船一生。

天保和儺送的兄弟情,也令我深深感動。當雙方都清楚了情敵關係時,兄弟二人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決鬥,而選擇了一個和平公平的方式,讓翠翠自己選。唱山歌。當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時,沒有糾纏,沒有埋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祝福,然後浪跡天涯。多麼瀟灑,多麼豁達。

這一個情字也令我感悟頗深。

我們要珍惜每一段感情,不管是來之不易還是天生存在,都應該我們用心去維護。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結果,如沒有一個情字,何談進步,何談和諧?互相體諒,互相鼓勵,別讓情線紛紛崩斷。這是寶貴的,也是自古以來受人讚美的。

還有就是那山村的美麗景色了,宛如水墨畫一般,那麼柔和,那麼恬靜。黃竹中鳥兒交遞相鳴,這是靈動,平靜水面上林立的吊腳樓,這是和諧,小河中的龍舟鼓點,岸上激動人羣,這是生氣。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動自然。

我們要保護這些人文美景,別讓世界上僅存的美消失。

我年齡尚小,望到我成熟幾分後再讀此名篇,盼望有些新的收穫!

邊城讀後感 篇2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徵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就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就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就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就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就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就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就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就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好處,只就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就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就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就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就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就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就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就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讀後感 篇3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淨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裏,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現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然而能夠破碎的人們必定真正地活過,那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這一段悽美動人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純真——“錯誤”卻又美麗的誕生

翠翠從小與爺爺和黃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識、相知再到翠翠的誕生,給我的感覺都是一個遺憾,一次錯誤。由於父母的相繼離世,翠翠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裏。然而在沈先生筆下,這個遠離都市喧囂與浮華的湘西世界卻憑着青山綠水,自然地養育並教育着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她純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麗的錯誤更生了一個美麗的可人兒,樸實的自然給予了女主人公恬靜、温柔、純淨、忠貞的性格。

誤想——“錯誤”卻又美麗的邂逅

當十三歲的翠翠端午節在碼頭偶遇到“二老”儺送時,一切的故事逐漸開始。翠翠在一個對的時間裏遇到了一個對的人,然而卻做了看似不對的事:在夜幕降臨的朦朦朧朧的河面上,翠翠等着早已回到家的爺爺。在她焦慮的等待過程中,翠翠與“二老”偶遇,然而,他們的邂逅毫無爛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種湘西特有的自然樸實和兩個人小小的誤解。沈先生以極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畫面嵌入兩人的相識,在“錯誤”去又美麗的邂逅之下,頗有幾分活潑的氣息,毫無矯揉造作之風。

誤聽——“錯誤”卻又懵懂的變化

翠翠斷章取義地聽鄉紳太太們説“二老”與碾坊主人的女兒講親時,心裏的醋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十五歲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説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麼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當真彷彿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生自己的氣。”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或許,這正是翠翠從未有過的母愛與做為女性的涉世,內心的孤獨,和不知所措的表現吧!所以,誤聽後,翠翠的生氣讓人更覺得是一種心痛,一種少女春情朦朧卻不知所措的心痛。

誤認——“錯誤”卻又悽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種淳厚的人性美對每一個人都有極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的推辭中,也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 ,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在農曆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為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的美妙歌聲,隨着旋律在夢中輕輕飄着,有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爺爺卻張冠李戴誤以為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裏容顏雖沒有如蓮花般的開落,卻因爺爺事後的隻字未提,錯失摘現實中的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為,爺爺的無心不説,雖如水一樣淡薄,明澈純淨,卻在冥冥的羞澀、遠遠觀望和小心翼翼的探問中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這個“錯誤”是悽美的,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錯誤”卻又執着的等待

當翠翠、儺送、天保還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時,“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灘時出了事,淹壞了。對於小説中的人物來講,這無不是個晴天霹靂。順順失去了長子,“二老”儺送失去了大哥,老船伕失去了孫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了,爺爺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與黃狗來弄渡船。在這一幅平靜滄桑的圖畫中,因為那些突如其來的變故,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結局最終未完待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會茶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淒涼樸素,當所有的憂傷凝結在這山中小城時,它厚重的背景是否還會像山川日月一樣沉靜?美的化身翠翠是否還會執着地等下去?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邊城讀後感 篇4

淳樸是否也是一種罪過?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的茶峒縣。一位終守渡船的老船伕,兩位體力強健的年輕人,在綿延悠長的民歌聲中與一位妙齡少女產生難言的情愫。書中巧妙的將時間濃縮,安排各種美麗的“偶然”,牽動讀者思緒。

女主人公翠翠的誕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親和一位軍人偶遇並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後,便自覺有違道德,雙雙自盡。一個先天帶有悲劇色彩的孩子,卻在茶峒青山綠水的氤氲美景裏充滿對生活的樂觀與自然之美。小説的地點背景是一大亮點,作者運用較濃重的筆墨描寫一處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與自然真可以説是和諧相處。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黃狗,書裏沒有點明小黃狗從何而來,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離。即便如此親近的夥伴也沒有自己的名字,其實它並不需要名字。兩者心靈上的默契業已超出種羣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處達到了和諧,達到了統一。在這裏,人能和動物一起安詳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卻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悲劇。歡樂的景象襯托出的是深深的悲涼。

第二個偶然是翠翠與儺送的相見。在端午節的傍晚翠翠獨自在河邊等待遲遲未來的祖父,正好與剛剛上水的二老碰個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澀與儺送的粗獷能幹強烈碰撞。兩人各説各話,但都認為對方正回答自己的話,更是都曲解了對方的意思。這樣一來並沒有疏遠他們的距離,反而還萌生了愛情的衝動。儺送喜歡上了翠翠!這是小説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現在看似老套的劇情,仍煥發獨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後是其帶來的青春期的煩惱。翠翠進入青春期的表現被真實充分的展現,心中的祕密開始不和親近的祖父訴説,在渡船上望着新娘發呆,腦子裏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頭……為後文的發展添上一分神祕氣息。

第三個偶然是祖父的錯認,我認為這是全書最精妙耐人尋味的轉折,它直接導致了一個個悲劇接連爆發。祖父暗示翠翠的愛情由她自己決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過自己努力爭取。而茶峒縣最傳統的提親方式是通過山歌。兄弟倆決定輪流唱,公平競爭,看誰能真正令翠翠動心。為了愛情,不善於歌唱的大老也決定放手一搏,當然,必敗無疑。二老動人的歌聲飄進了翠翠的夢鄉,也飄進老頭的心房。祖父對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卻誤認為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親自去恭喜天保,得到這個消息,他沒有告訴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獨出外做生意了。而後不幸遭難,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儺送以為是因為祖父,哥哥才會出意外的,就漸漸疏遠了渡船人一家。這就直接演化為最後翠翠獨守空房的悲劇。

幾個偶然環環相扣,整個故事從頭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兩情相悦,終成眷屬應該才是他們的結局。茶峒縣環境優美,渡船人樸實善良,不曾收別人一分錢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縣城中又沒有大的變故像是天災或是戰亂。有喜到悲這種對立面的轉變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又出在了哪裏呢?

我並沒有找到答案。

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沈從文先生對環境的描寫把握細緻:山裏的日夜春秋,從萬里晴空到星漢燦爛,都不感奢華。而是讓人覺得書中的景物是亙古不變的存在,他們不是為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個地方,他們只是為了生存,為了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而我們很容易的就會把景物和人結合在一起,茶峒縣的縣民們也如山水般不慕求榮華富貴,善良樸實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過,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詮釋這個自然與社會環境。這是一個不失真實的世外桃源,可我認為最妙的,是身處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場。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結局。離結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他們只是執行了自然規則的最後一環。要説祖父去世直接導致了結局難免過於遷強。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儺送的心態轉變就是從這裏開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時遇險,做生意也難免會出一些意外,船總順順一家應該是很清楚的。二老對渡船人的心態不應因為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徹底轉變。要弄清其中的緣由,還要把故事繼續往前看。書中的一個細節十分微妙,老人在錯認歌唱者為天保後, 私下裏告訴他“成功”的喜訊。他知道老人是錯認弟弟為自己時,並沒有告訴弟弟。這是人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封閉自我常見的表現。正是這種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悲劇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劇的造成並無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樸忠厚的性格終導致了桃源裏的悲劇。它是深沉的,更是無解的!旁人無力改變,唯有歎息、歎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這個矛盾,構建出茶峒縣清純的故事。田園牧歌的筆法令人嚮往,結局又令人痛心。無解的矛盾,無解的故事,留下了我無解的思考:

淳樸是否也是一種罪過?

邊城讀後感 篇5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着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户人家等着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祕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豔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祕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説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裏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着遊動,在渡船上爺爺反覆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説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裏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敍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象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邊城讀後感 篇6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邊城讀後感 篇7

短篇小説《邊城》,就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就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ji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ji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就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就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就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就是純潔美麗的化身,就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就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就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就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就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就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就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就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 篇8

短篇小説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小説《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小説《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小説《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小説《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説《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小説《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小説《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小説《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 篇9

天氣已經轉涼,雖然沒看到滿地落葉,但是秋天好像已經來了。廣州漫長的夏天剛剛過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歡送。風吹起來確實很舒服,乾燥而且温度合適。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點冷了的感覺。再後來,捂着衣服也覺得冷了。

沈先生筆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的淳樸。在這種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現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給錢卻有人一定好給,而且還扔下就走;擺渡的有人給錢卻不收,人家硬給了還不好意思買點茶啊煙啊回饋坐船者。而關於愛情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唱兩首好聽的歌就可以讓姑娘跟你遠走高飛;水手和**的約定,居然也比現代的很多愛情可信。就是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讓生活在狂熱都市中的我們,感覺到了一絲接一絲的涼爽。

天保的死當然不應該算是老人的錯,只是湊巧老人暗示他應該怎麼去求婚,而得不到結果的情況下出船淹死。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尋死。但是中國人對愛情的含蓄,在極端壓抑的情況下,總是變現出極端的行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個例子,兩人相愛了卻不敢私奔,最後居然選擇殉情,一開始我真的有點想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想想,正是一種極端應對極端的表現。可見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清新單純的愛情故事,都不是咱過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灣。如果沒有遼闊的大海,明亮晶瑩的水珠也很快會乾涸;如果沒有堅固的巢穴,羽毛再豐滿的鳥兒也會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個家,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學語時便已經雙雙離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鄉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帶着一條忠誠的大黃狗相依為命。三年的端午佳節、中秋良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慢慢成長着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告別童年、邁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從無憂無慮到初涉煩惱的翠翠。在她的身邊,生活着一羣人們。天保、儺送、老船伕、楊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這是一個邊遠小鎮。似乎與世隔絕,翠翠與老祖父在茶峒,似乎還有了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就是茶峒,有着幾千家庭成員的茶峒。茶峒人是質樸敦厚的中國人的代表。在那個民風樸實的地方,生活着這樣一羣人。幾十年來,老船伕默默地為東去西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用一根幾十年的光陰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纜,擺渡到溪東,擺渡到溪西,在小溪兩岸之間穿梭,在過渡人之間忙碌。這一條潺潺的小溪啊,見證了老船伕幾十年來的辛勞。

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一處偏遠的地方,有着這樣一羣人們。他們每天都各行各業,忙碌中帶着勞動得到的喜悦;他們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處;他們互相之間沒有祕密,一壺小酒,一碟花生米,談笑風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訴人生的煩惱;他們直率、坦誠,會大聲地訴説心中的不滿,大但地表達內心的愛慕;他們盡力地去幫助別人,別人也盡力地幫助他們,並不是為了幫助後的報酬或者是一聲謝謝,只是在人與人互相幫助之中獲得的快樂。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這樣的生活,應該就是陶淵明所説的世外桃源吧!邊城,這茶峒小鎮,不正是世外桃源嗎?甚至可以説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吧。光陰飛逝,與小説中相比,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橋高速縱橫交錯。街道繁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燈紅酒綠。現在當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伕拉着竹纜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擺渡了,也不用為翻了船,死了牛而傷心了。平心而論,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僅僅是這些嗎?這繁榮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間天堂嗎?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質樸的民風,那美好的氛圍。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中,已經沒有了那邊遠小鎮中那木質結構房屋的古樸典雅了。

城市裏的人們似乎變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變,變得市儈。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擠兑,人與人之間充斥着祕密。由於繁榮,所以有了利益衝突;由於繁榮,所以有了諂媚溜鬚。這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帶來了飛黃騰達,斬去了質樸和睦。我們在一艘艘疾馳的快艇上看到了錦衣玉食的人們,在一條條渡船上看到了勤勞坦誠的人們,我們更應該上哪一條船呢?其實讀到最後,我們不禁會歎息,這樣的邊城,這樣的純潔小鎮,還是會有無人可救的悲劇發生。

正是這種坦誠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劇的發生。在城裏,當兩個人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時,他們可以毫不顧忌地採取各種手段,各種策略取勝,結果自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但在邊城,因為處處替他人着想,所以處處有顧慮,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時,往往一讓再讓,一忍再忍,最終都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慟,則會產生兩個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無邊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邊城,促成了天保、儺送二兄弟的悲劇,促成了翠翠的悲劇,也促成了翠翠媽媽的悲劇。凡事都有兩面性。邊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詞了。也許,生活中處處存在邊城。也許,邊城只是一個浮雲一般的夢吧。

邊城讀後感 篇10

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説,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在沈從文的世界裏,邊城便是他自己的世界。所謂浪漫,其實大半是一種特質,他的文章從而定下了自己的基調,他的筆觸一再的重現着他的世界。當整個世界都在奔向繁華的時候,他卻穿山越水,終老邊城。

沈從文常説,美麗總是愁人的。然而他自己卻從來不刻意用筆去寫這種愁,《邊城》充斥着這種淡淡的憂鬱。整部作品是美麗迷人的,山水之美,人性之美,愛情之美。悲劇隱藏在若有若無的故事中。讀完之後,我只是感受到遍佈於全身的惆悵,卻找不到它的痕跡。無跡可循無處不在的中國式憂傷,每個人都應該從這裏讀出一些什麼。

小説最吸引我的兩點:淳樸的人性和悽美的愛情

關於人性,沈從文自己用小説隔絕了都市,他筆下的人物卻用山水隔絕了人性的醜惡。《邊城》裏面的山水我個人很願意理解成是小説里人性之美的外化。也只有那麼美的山水才能孕育出那麼純樸的靈魂,也只有那麼善良的人民才配得上那片美麗的山水。我很羨慕邊城裏面的那種生活,並不一定是日出日落的生活方式,確一定要是人性的純樸。老船伕和翠翠是邊城這片山水養育出來的男人與女人,船伕是勤勞質樸的老人,翠翠是天真無邪的精靈。人性美是這部作品很吸引人的一方面,如同憂傷一樣,沈從文並沒有去直接刻畫這種人性,只是山水無言,人性本善。這種人性美體現於小説的對話,沈從文實在是小説語言的大師,《邊城》裏面的對話時是美的人性的直接流露。它還體現在每個人與人的相處,隱藏在每年端陽時節縣城的熱鬧景象,賦予了每個過往渡河的遊子。甚至吊腳樓邊的妓 女,河畔的賣肉人家,船伕死後照顧翠翠的老馬兵。每個出現的人物都是被山水洗淨的靈魂,美麗的翠翠、死去的天保、遠走的儺送、船老大順順、堅強的老船伕...美麗善良的山水,美麗善良的人羣。

關於愛情,很多時候,我都會覺得,月老有時也是會糊塗的吧,否則人世間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情怨糾葛。會不會有一天,他也會把紅線亂牽?徒惹人間一段段的糾纏心事?美麗善良的翠翠就一定是被糊塗的月老搞混了,紅線的那頭既然系在了二佬儺送心上,又何必説與天保大佬聽。

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關於自己最初的愛情,其實都會很具體到某一件物象或者事件上,那是我們情竇初開時的一種凝聚物,就像多年以後柯滕記憶中那件被沈佳宜的圓珠筆弄髒的白色襯衫。你做過關於它的夢,來堆砌你對愛情的全部嚮往。在古時候它可以是一支玉簪、一雙玉佩、一封信,在往前推,它或者可能是你跟他看過的第一場電影、第一次的旅行、第一次的牽手。對翠翠來説,它是兩年前的端陽儺送在河畔對她説過的那句話:

小心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

儺送和翠翠可能都不知道,“魚”一直象徵着愛情和婚姻,那片心海,也是從此泛起漣漪了吧。

然而愛情在這本書中一直得不到美好的結局。翠翠的父母,那位絕美的湘西女子和質樸的屯防軍人,為了愛情雙雙殉情。在大佬天保同時愛上翠翠後,兄弟兩個輪流為翠翠唱歌,後來天保退出了這場愛情,一身好水性的他葬身魚腹;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與老船伕產生隔膜、誤會,終於遠走他鄉不再歸來。而老船伕因為擔憂翠翠的命運,身心憔悴,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氣絕身亡。那座象徵茶峒風水的白塔也傾塌了,只剩下了翠翠,只剩下翠翠孤單單地生活在這美麗的人間。

一直很惋惜的是,當初如果翠翠勇敢的説出愛,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她跟儺送明明相愛,可以有那麼多的機會在一起,然而每一個巧合事件的發生都在把這段愛情推向悲劇的命運。那麼多的遺憾,就是這婆娑世界。就像電影《那些年》裏,柯滕跟沈佳宜明明可以在一起,確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誤會彼此錯過。數年過後,縱使大家相見莞爾,但在那段時光裏究竟是誰辜負了誰的愛情,誰的承諾靠不了岸,誰又可以講得清楚。有時候太不像電影或小説該有的情節,反而是像極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之所以為這些故事感動,是不是説,這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初關於愛情的定義?是不是説,這才是最接近我們真實愛情的底色?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小事情都會把愛情推向一種未知。也正因此,是不是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與學會把握?

只是,請你一定要相信:春天要看花,夏天要聽雨,秋天看落葉冬天看飛雪,天氣晴好的時候要去看海,年紀正好的時候一定要去戀愛。正如我始終相信多年以後儺送會回來的,邊城裏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等待着他,可人如玉,與子攜藏。正如我一直相信愛情。

也許時光如水不再來,那我便將這青春凍結討你歡。我是寧靜淳樸的山水,你是美麗無言的情郎。遊子遊子你快快回來,戀戀舊日好時光。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

邊城讀後感 篇11

《邊城》是一首詩,詩一般的山,詩一般的水,詩一般的湘西苗家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大部分地方因戰亂而千瘡百孔,但是湖南湘西的茶峒如白河之水一般平靜,沒有當時戰爭帶來的硝煙。這裏依然是觸目蒼翠的青山,青綠的竹林迫人眼目,清澈透明的河水,遊於水中的船隻,沿河的吊腳樓還有白塔......一切都是那麼清新質樸,如同世外桃源,沒有絲毫雕琢,不染一點塵埃。“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白河中,蜷伏於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沈從文《邊城》)。

美麗的山水孕育出來更美麗的人。

風景如畫的茶峒養育着一羣淳樸善良與世無爭的村民。他們之間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利益之爭。他們和睦共處怡然自得地生活着,把相互關懷照應當作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人性中最原始淳樸美好的品質都集中在他們身上。爺爺勤勞.樸實.恪守盡職.樂善好施,“凡是求個心安理得”。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為路人擺渡,不論晴雨,都守在船頭。過度人堅持要付錢,他必硬塞還給人家,還精心為過渡人準備上等煙草,泡茶給人家解渴。只求為別人服務,卻從不要求別人的報答。自己的獨生女兒與駐防的一名士兵私下戀愛,最後士兵服毒自殺,女兒殉情,他毅然擔任起撫養外孫女兒的責任。時間隨着白河的水流逝,翠翠大了,他又一心為翠翠找個如意郎君而整天周旋於順順.天保.攤送之間,可偏偏弄巧成拙,導致攤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灑脱的船總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危,“自己在糧子裏混過日子,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有這類人聞名來求助的,他莫不盡力而為。當爺爺撒手西歸時,翠翠什麼都沒了,順順帶來了白棺木匣子,送來了米和酒肉,還打算接翠翠家去住,鄰里村民也都幫着料理爺爺的後事。在這裏沒有地位之分,權勢之別,更沒有勾心鬥角,有的是以誠相待,彼此關照的美好情懷,便是那些不得已而做妓 女的,也永遠那麼渾厚可信,“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加可信”(沈從文《邊城》)。

翠翠人如其名,她生於翠色 逼人的環境中,天天浸在青山綠水裏,她有一雙清明碧玉般的眸子。“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一般,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可愛的小翠翠無憂無慮地與爺爺.黃狗生活着,日子如詩似畫。小翠翠漸漸長大了,端午夜,初次遇見二老攤送時,翠翠為一件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事沉默了一個晚上;中秋節留下的熱鬧印象不知為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無意中提到什麼事情時會臉紅:她喜歡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喜歡説關於新嫁娘的故事。嬌好無比快樂無比的翠翠多了幾分隱憂,她已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對二老微妙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感到日子裏有點痛苦。她的心裏很朦朧,朦朧得她自己也弄不明白為什麼。她獨自坐在巖石上,向天空一起雲一顆星凝眸,爺爺問她在想什麼,她回答:“在看野鴨子打架(意思是翠翠不想什麼)。”可同時又問自己:“翠翠你真在想什麼。”心裏又答應:“我想的很遠,很多。可我不知道想些什麼。”翠翠內心莫名其妙的隱憂,讓她感到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快,讓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時間成長着她,催促着她,使她在“另一件事情”上負點兒責。她與攤送的愛情朦朧地開始了。

上帝總是愛捉弄人。翠翠的愛情慢慢地籠上了悲劇的氣氛。攤送為了翠翠可以不要碾坊,天保走“車路”,打算接爺爺的渡船。兩兄弟同時愛上同一個姑娘,但他們不是為這個而反目成仇而是按照當地人所認可的對歌習俗,公平競爭:在月下為翠翠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歌。天保作為哥哥,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開腔先唱。可弟弟一開口,天保便自知不是對手沒有再唱。翠翠“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攤送的歌)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在各處飄着,上白塔,下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山懸半腰--去做什麼呢?摘虎耳草。翠翠與攤送已是心有靈犀了。爺爺把唱歌人張冠李戴,偏對天保説:“你唱得好,別人在夢裏聽着你那歌,為那個歌帶得很遠,走了不少路!”天保心裏已清楚弟弟與翠翠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於是他成全了弟弟,帶着失戀的憂傷走了這讓他送非常愧疚,同時父母要他娶團總的千金,而羞澀翠翠對他表現出躲閃和冷淡,於是他選擇放棄,離家出走。順順一家因天保的死對爺爺和翠翠心存疙瘩,一心只想為翠翠找個好歸宿的爺爺經不起這麼嚴重的打擊,心力憔悴,在一個雷雨之夜悄悄地走了,只留下孤獨的翠翠在漫長而茫然的等待中過日子。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浮起來的年輕人走了。翠翠的愛情朦朧地開始,更加朦朧地結束。

翠翠和攤送彼此相愛,他們的愛情沒有任何“附加值”。翠翠並不是因攤送家地位顯赫而去高攀,攤送也並沒因翠翠是貧弱孤女而不愛她。這是世界上最最純淨的愛情,本來近了卻又無可奈何地走遠了,直到無歸期的等待。一個自然的愛情故事竟有一個如此不自然的結局。

邊城讀後感 篇12

本期#瞰名著#的嘉賓是來自高三一班的陳子言同學。帶來了他對《邊城》茶峒中那孤單少女的認識。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何為愛情?或許是初次見面時,在對方的眼睛中看到了耀眼的星空,又或是素未謀面之人,從對方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種力量,照亮了前方的路。何為親情?或許是短暫的關心與照顧,又或是一生的陪伴與牽掛。

正是因為有愛,才讓這個世界變得温暖而粲然,讓人與人之間少了一絲生疏,多了一分親近。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翠翠與她的爺爺相依為命,在這位純真的少女心中,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為了某些目的的不擇手段,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愛儺送。那是小鎮的龍舟比賽,她第一次見到了儺送,一顆年幼的少女心彷彿還不懂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當在兩年後的龍舟比賽中再次見到了儺送,那顆壓抑的心靈終於被喚醒,她知道自己被這個少年吸引了,她不會所謂的同情,因為愛情不需要施捨;她也不會周旋於兩兄弟間,複雜的糾纏不清,她的心意明確,然後便付諸於行動傾灑滿腔愛意!在那個命運安排的夜幕,月色演繹的十分曖昧。儺送如天神一般從水面突然浮出,一滴滴的水珠從髮梢流過稜廓分明的臉龐,流過年輕結實的胸膛,流過強壯有力的大腿,也流進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的心。於是,她的眼裏與心裏再也沒有了別人,那不經意間流出的幸福的傻笑,那為了愛情,為了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的義無反顧的執着,那堅守的諾言,與望穿秋水的等待與無盡的絕望和黑暗……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中,是多麼的可貴,多麼的可遇不可求,也許,翠翠就是她媽媽的化身,她的媽媽,為了翠翠忍辱負重,為了愛卻也拋下了翠翠殉情而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她的媽媽無疑是勇敢的,為了愛而不懼生死,而翠翠為了愛,可以熬過那無盡的等待與煎熬,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也許,翠翠沒有如她媽媽一般的結局是因為,她心中始終都相信,在某一個月光如水,寂靜無聲的夜晚,痴痴的望着渡口,那個眸中有星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會撐船來到她的夢裏,來到她的面前。正如書中所説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而那堅如磐石的手足之情,同樣是也是人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難能可貴的緣分。

能成為親兄弟的人,想必都有着不淺的緣分,他們必定如出一轍卻又截然不同,儺送與天保的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個性豪爽,廣交朋友,一個心思細膩,歌聲動聽,但他們卻又愛上了同一個姑娘,作為哥哥的天保在得知弟弟儺送也愛上了翠翠時,他並未暗地使壞從而破壞儺送與翠翠之間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獲得先機,而是選擇與弟弟公平競爭,這是當哥哥的氣度,也更是他為人的光明磊落,當他明白了實情之後,深知不能勉強,他便選擇了悄無聲息的離開,卻沒想到一別竟是永別,不僅再也無法與他的心愛之人相見,也再也無法與他至親的手足並肩,天保的離開,既是為成全弟弟的幸福,更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失望與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可偏偏,天不遂人願,老天爺狠心的奪走了這個善良的人的生命,而儺送在得知哥哥的死訊之後,悲痛欲絕,認定哥哥之死與老船伕有關,因此最終也離開了翠翠不知去向,哥哥的死讓他在親情與愛情中糾結與搖擺,最終他選擇了逃避,去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一點點的忘卻這一切,在這一點上他們兄弟又是相像的,對於他們來説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他們忘記一切之時,卻也是重新開始之時,他們二人,一個為了成全另一個,一個為了對方的死訊而殘忍放棄了與心愛之人相守的機會,何為兄弟,如此看來,便是互相成全而已。

永遠有多遠,是今生今世,是一輩子,是時間無垠的盡頭,是歲月亙古的決絕。有人曾説今生有緣做親人,那是一輩子的緣分,任誰必定都是無比珍惜,視若珍寶的。

作為旁觀者,書中的爺爺是如此的淳樸他熱忱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將真摯的情感奉獻給他人,而翠翠,無疑使他所有熱烈情感的來源,媽媽的離去讓爺爺成為了翠翠唯一的親人與依靠,在爺爺心中,翠翠便是他的全部,他想為翠翠安排好一切,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説笑話、唱歌,他將翠翠放在了心尖上,這份關心那樣真誠,那樣温暖,如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着翠翠的心田,正是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讓翠翠在父母雙亡的童年之下依舊能快樂無憂的長大,也正因如此,面對爺爺的離去,翠翠更加無法接受,那個夜晚,那麼黑暗,那麼冰冷,心愛之人不見蹤影,至親之人離開人世,撫養她長大的親人,那個為渡河的人排憂解難的老船伕,最終變成了棺材裏冷冰冰的一具屍體,本以為如此善良純樸之人會與所愛之人相伴到世界盡頭,但最終,也只能感歎一句,天不遂人願,人能奈何天!

那一晚,月光倒映在湖面上那麼清晰,那麼明亮,屋內,那個面龐清秀的女子正做着香甜的夢,夢裏,爺爺在湖面上撐着船,轉過身,便是那個男子朗月入懷般的笑容,夢裏,翠翠幸福的笑了……

邊城讀後感 篇13

短篇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 篇14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閒。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着耳朵聽祖父講城裏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裏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迴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户人家等着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祕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豔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祕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説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裏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着遊動,在渡船上爺爺反覆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説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捨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象那裏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敍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