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
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1

當我看完三國演義之後,我對關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的,關羽義氣。但是他的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點,這個缺點導致了他喪命,那就是傲。

關羽很傲,導致他大意失荊州,劉備在漢中和曹操決戰,關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發點就是荊州北上,要是想從荊州出發,襄陽,樊城必須佔領,所以關羽就攻打樊城。

關羽的確厲害,樊城指日可下,正當這是,曹操於孫權結盟,圖區荊襄,之後平分地盤,所以孫吳出兵。

關羽打樊城的時候,馬良建議他不要傾巢而出,畢竟要留守荊州。而在關羽眼中,東吳羣雄皆鼠輩,所以他根本不把孫吳放在眼裏。

東吳大都督呂蒙,裝病,然後孫權讓陸遜擔任大都督一職。關羽更加不把東吳放在眼裏,竟然找一個書生擔任大都督,可見東吳後繼無人了。

關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將於禁帶七路人馬去解樊城之圍。龐德也隨着出征,並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關羽打。龐德當然打不過關羽,但是他放冷箭,射關羽左臂。這隻劍是毒箭,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關羽都不怕疼,關羽水淹七軍。真的很厲害。

但是呂蒙他們率軍攻下了荊州,關羽大怒,箭創迸發。最後退守麥城,死戰到底,最終死於孫權之手。

一代軍神就這樣死了,我心中很悲傷,關羽如果不是那麼傲,他當初要是聽了馬良的,守住荊州,就不會遭此大難。關羽忠義,我非常佩服,我會學習關羽。永遠不背叛兄弟朋友。

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2

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句歌曲在我腦海中響起,就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平靜的心情也泛起了波紋,思想也隨着歌曲彷彿回到了東漢末年,追溯歷史,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國四大中國名著《三國演義》。

這是一部記載了從280年之前110多年的歷史,內容生動、有趣,是以劉備、張飛、關羽三人的巧遇並結為兄弟,開始到最後渡江滅吳為終。如“桃園三結義”、“借東風”等都是家喻户曉的故事。

我認為書籍中的主人公為劉關張三人,其三人在建立蜀國並立下豐功偉業對充分表現了其忠義、仁的特點,而我最認為性格特點最給我喜愛的是張飛張翼德,為五虎上將之一,在長阪坡單騎救主公,智守凡口,嚴厲、講義氣,可謂是功不可沒,但可惜關羽被殺,便沒有了節制,胡亂喝酒,隨便鞭打士兵,以至於最後死於兩名手下小將手中,不僅如此,在之後賠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九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勢頭一落千丈。與此相對,魏國軍師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諷刺侮辱不搭理,態度良好,使一代奇才的諸葛亮找不到更多的突破口,以病死於五丈原。由此可見,當遇到氣憤、悲傷之事,應控制情緒,冷靜處理,用樂觀的態度克服它,如意氣用事,後果不堪設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謂四大中國名著精品,值得我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並探討感悟大道理,這留給華夏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忠仁,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都給予我們不同的道理,讓我們細細品味,讓我們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不愧為一本中國名著,值得一讀啊!

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3

1、《三國演義》第一回講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懷有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他們為此結為異姓兄弟,留下了“桃園三結義“這一千古絕唱。因為他們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難都沒有讓他們退縮,始終團結在一起,從來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後來的結拜都夾雜着個人利益,沒有被後人認同。我們現在結交朋友也是一樣,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遠,才能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去努力,去拼搏。千萬不要結交那些為了吃喝玩樂而走進你的人,更要遠離那些總是斤斤計較,只顧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國演義》第四回,講的是董卓廢漢帝自立陳留王為帝,曹操為了除去董卓獻寶刀的故事,讀起來扣人心絃,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個詭計多端,陰險狡詐這樣的人,但是曹操重視人才,唯才是舉的胸懷是舉世無雙的。曹操能為了國家,為了正義向董卓獻刀,他的勇氣就讓我非常地佩服,是一個正義之士,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壞”,他有正義的一面。這就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他光輝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因為別人做錯了一件事就認定他是一個毫無是處的人,應該有一個寬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三英戰呂布,劉關張三兄弟與呂布決戰,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主將作戰故事。雖然三個人和一個人作戰,但呂布毫無怯意,而且越戰越勇,勇氣和膽識讓人欽佩。我們學習和生活也要這樣,要苦練能力,要踏實地學習,只要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有深厚的文化儲備和紮實的基本功,就會藝高人膽大,不怕任何考驗,不懼怕挫敗,永遠以昂揚的鬥志去迎接各種挑戰!

4、《三國演義》第八回講到董卓身為太師驕橫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禮儀出行,還把自己的所有親屬安排到朝廷。另外,還建設豪華的宮殿,貪污財寶不計其數。多行不義必自斃,正因為董卓的驕奢淫逸使他被大臣們所唾棄,最後被自己的義子呂布所殺。現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認為自己有了權力與金錢就等於有了資本,目中無人,過着奢侈不勞而獲的生活,最後都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我們要學習那些勤儉節約,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5、《三國演義》第十回講到曹操舉賢納士,真心誠意的廣泛招納賢能,是自己的實力不斷壯大。這期間,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賢士之間相互舉薦,互相推舉的感人局面。荀彧最先來到曹操門下,他舉薦了程昱,程昱舉薦了郭嘉,郭嘉舉薦了劉曄,劉曄舉薦了滿龐、呂虔,二人又共同舉薦了毛玠。這種連環舉薦實際上為曹操確立三分天下的形勢打下了人才基礎。可以看出,當時的賢能之士都是比較大度和寬容的,能夠在封建社會下,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還敢於舉薦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現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難做到推薦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來領導自己,所以在這點上我們要向古代賢能之士學習。

6、《三國演義》第十二回,講的是曹操用計大敗呂布,攻陷濮陽城,呂布被迫棄城而逃。這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明白一個道理,武夫始終只能當將軍。呂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無謀,空有一身武藝和力氣,在深謀遠慮、詭計多端的曹操面前,就顯得很笨拙,很無能。其實,呂布的謀士陳宮幾次很好的建議和計謀,但不被重視,最可氣的是呂布與曹操會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還放走了曹操,看來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氣是不能成就大事啊!現今時代,我雖然不需要用什麼計謀,但是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領,更要有智慧和思想,要懂得用恰當的方法去贏取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7、《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講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呂布攻取了徐州城。從中我們看出呂布是反覆無常,重利輕義的人。以前認丁原為義父,因董卓以財寶相送,呂布便殺了丁原。後番又認董卓為義父,因王允和貂蟬巧使連環計,又殺了董卓。今番投奔劉備,因劉備、關羽不在,張飛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今社會,都要固守誠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則,不能因為有了利益就背信棄義,最終會落得千古罵名。

8、《三國演義》第十五回講到孫堅之子孫策,年18歲,為不能繼承父親遺志,圖霸一方而着急落淚,舊部朱治、呂範獻計,向袁術借兵。孫策以父親的傳國玉璽為證,借兵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並擊敗吳郡嚴白虎叛亂,至此在江東開創了基業。孫策18歲就有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負,他禮賢下士、嚴整軍紀、愛護百姓,被東吳百姓稱為“孫郎”。現今時代,18歲的人很難有這樣的遠大志向。周總理留學的時候,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鴻志,最後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總理。我們要學古人,學習革命先烈,從小立志,為實現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學習,掌握本領,這樣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9、《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講到曹操在行軍路上見麥田成熟,下令將士不許踐踏麥田,違令者斬。但是,曹操的馬因飛鳥得驚嚇,衝入麥田,破壞了大片麥子。曹操割發代首,將士悚然,無不畏懼軍令。曹操治軍嚴格,所以軍令暢通,軍紀嚴整。我們任何一個集體和團隊,也要嚴格各種紀律,用鐵的紀律來約束所有人得行為,讓想違紀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這樣才能夠步調一致,形成合力,這個集體才會有無往而不勝得戰鬥力。

10、《三國演義》第十九回講到劉備得到謀士徐庶之後,就很器重他,便讓徐庶當上了軍師。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學,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親抓以此逼迫徐庶來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沒有為曹操出一條好計策。這才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我們不難看出,不論什麼年代招賢納士、人員調整做好是遵從人的意願和想法,強扭的瓜不甜,只有讓人欣然接受,才能夠激發出個人的潛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否則,就會事與願違,互相桎梏。

11、《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講到曹操邀請劉備到小亭暢飲,煮清酒,論天下。席間,劉備問曹操,誰才是一統天下英雄?曹操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聽後大吃一驚,手中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這時正值雨季,雷聲大作,劉備忙撿起,不慌不忙地掩飾説:“雷聲一陣,嚇得筷子掉了”。曹操因此沒有多起疑心。後人有詩讚曰:“勉從虎穴暫趨身,説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説明劉備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很強的。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爾虞我詐的場景很少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談話還是很多的,這就要求謹言慎行,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甚至過於張揚都會招來人的反感,要機智、巧妙地回答,要善於保護自己,這樣才能夠在現代社會中贏得大家的歡迎和尊重。

12、《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講到曹操讓張繡寫書招安劉表。賈詡説:“劉表喜愛結交文人名士,要派個名士才可以“。孔融推薦一人,名叫禰衡,字正平。曹操召見禰衡,禰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將貶得一無是處,還自誇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曹操見其狂妄,讓其做一名擊鼓的樂官,後被曹操用去招降劉表,因粗言不遜被黃祖所殺。可見,古往今來的英豪,不論是有多大的才學,有多大的本領,都要謙虛謹慎,要靠真本事説話,不能妄自菲薄,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被大家所唾棄。這也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超羣,也不要自賣自誇,要靠實際的工作成績來贏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評。

13、《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講到關羽探知劉備在袁紹處時,寫書信封,辭謝曹操。信中説:關羽早年追隨劉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辭別,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當初的承諾不能違背。曹操掛回避牌,遵守許諾,放關羽離開。可以説曹操對關羽的愛護是罕見的,傾其所有,但是關羽仍不忘故交,不棄故盟,這就是一種誠信,是大義,因此備受後人推崇,被尊為武聖人、武財神。曹操在這件事情上也是講誠信,沒有為難關羽。互守誠信成就了這段佳話。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信息飛速發展,但更需要講誠信,講擔當。特別是自己答應的,或者許下的諾言,一定要遵守,一定要踐諾,方能立身,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14、《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講到關羽一路上護送劉備夫人,過曹軍五個關口,斬殺六將,直奔汝南與劉備相見。一路艱辛,一邊要保護嫂子的安全,一邊還要與曹軍周旋,還受了箭傷,但是不言退卻,更無怨言,足見關羽的作戰之英勇,意志之堅定,忠義之慷慨。我們現代人既要學習古人這種為了一個目標,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努力,甚至是犧牲自己的膽識和魄力,更要學習這種俠肝義膽,為知己盡職盡責的情懷,只有這樣才能結交一生一世的朋友和知己。

15、《三國演義》第三十回講到袁紹起兵七十萬攻打曹操,袁紹謀士沮授建議不要速戰,袁紹不聽;許攸建議分幾路軍馬攻打許昌,還建議派重兵駐守囤積糧草的烏巢,袁紹還是不聽;最後沮授急諫派兵救急烏巢,但袁紹還是不聽。謀士的多次建議都沒有被袁紹重視,喪失了一次又一次贏取勝利的機會。最後許攸投奔曹操,沮授不降被曹操所殺,最後眾叛親離,大敗而亡。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要善於傾聽身邊人的意見和建議,兼聽則明,不要固執己見,尤其是大家都一致的建議,更要重視,並加以改正,這樣才能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差錯,才會立於不敗之地。

16、《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講到袁紹與曹操黎陽決戰失利,在軍中數日後吐血而亡。三子袁尚即位,引起長兄袁譚的不滿。袁譚借曹操之手打敗袁尚,後曹操又反水追殺袁譚。最終袁氏兄弟兩敗俱傷,被曹操從中漁利,攻破鄴城。袁氏兄弟沒有在關鍵的時刻團結一致,對抗曹操,而是引狼入室,企圖獨立門户,最後卻落得自取滅亡。脣亡齒寒的故事猶在耳邊,我們要懂得,不論是在外敵當前,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要明白,只有自身團結起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無往而不勝,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17、《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講到曹操統領眾將入冀州城,一日,大將許褚騎馬入城,遇見許攸,許攸大喊許褚:“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許褚大怒,言道:“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你安敢誇口!”許攸不知深淺,大聲説:“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許褚拔劍殺之。許攸自仗有功,近乎到了沒有他人的地步,妄自菲薄,把功勞全繫於一人,完全忽略了別人的努力,最後招致殺身之禍,純粹是咎由自取。現今社會,不論我們有多大的本領和才能,或者取得了多大的功績,都需要謙虛謹慎,尤其是取得成功的時候,要看到別人的努力和付出,沒有人能夠獨立取得成功。尊重別人的努力,不過多粉飾自己的功勞,就能團結更多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18、《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講到劉備險遭蔡瑁追殺,的盧馬越過慈溪,方脱離險境。還心有餘悸,在山間遊走,遇見了司馬徽。交談中説到:你有今天的禍事因將軍左右沒有知人善任的人才啊。”劉備説:“備雖不才,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司馬徽告知:“關、張、趙雲,皆萬人敵,,但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後來劉備得到了徐庶,有得到龐統和諸葛亮,都是輔佐劉備的治國能人。可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古人有云,一個好漢三個幫,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都是這個道理。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要覺得自己和身邊人就是最優秀的,要善於結識和團結有才學的人,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

19、《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講到劉備為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三次到隆中拜請。前兩次均為諸葛亮遠遊而不得見,第三次也是一波三折最後才駕到諸葛亮。可是,諸葛亮在睡覺,劉備求賢若渴,但又心懷敬意,所以沒有打擾,一直等到諸葛亮醒了,才敢説出來由。諸葛亮倍受感動,並與劉備促膝長談,這才有了“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歷史典故。俗話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很多事情其實就差一步就可能成功了,但是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堅持住了,最後獲得了成功。我們現代人要從中明白一個道理,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要明確目標,排除萬難,百折不回,這是成功的祕訣。

20、《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講到荊州劉表病重而亡,蔡瑁和蔡夫人假擬遺囑,令次子劉琮為荊州之主,然後舉哀報喪。蔡夫人和劉琮擔心劉備和劉琮興師問罪,躲至襄陽,卻聞聽曹操引大軍徑望襄陽而來。內部不穩,又有外賊侵擾,劉琮在威逼之下寫了降書,軍前投獻。操大喜,立劉琮永為荊州之主。古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歷史有很多巧合,很多末代君王都是靠賣國求得片刻安寧,但是最後能夠善終的人沒有幾個,多數是死的很慘,遺臭萬年。歷史的教訓告訴我,不論外敵多麼強大,只要我們同心同德,共仇敵愷,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21、《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講到曹操大軍到樊城,劉備聽從諸葛亮計策,棄城奔往襄陽。劉備擔心城中百姓遭曹操加害,就令人昭告百姓:“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百姓異口同聲説:“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劉備和將士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但曹操追兵將至,誘人勸劉備放棄百姓,直奔襄陽。劉備流淚説:“做大事,就要以人為本,現在百姓歸附於我,我怎麼能棄之不管呢?後人有詩讚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可見,劉備深得民心,是他在危難時刻,真的想着百姓,沒有自顧性命,而拋棄百姓。古來就有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古訓,水能載舟也可覆舟,只有真心地位百姓着想,才能在羣眾中站穩腳跟,才能成為羣眾信得過,真心擁戴的人。

22、《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講到劉備孫權聯合抗曹,在採桑共議抗曹之計,諸葛亮與東吳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辯論時局形勢,張昭先發制人,揶揄諸葛亮三顧茅廬才肯出山,諸葛亮聽罷,啞然而笑説:“鵬飛萬里,其志豈羣鳥能識哉?反脣相譏,這才有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典故“舌戰羣儒”。在二十幾個名臣謀士面前能夠收放自如,侃侃而談,這心中必有成竹。這與諸葛亮博覽羣書,通曉古今歷史的學識基礎是分不開的。我們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能夠推銷自己,把自己的觀點和思想變成行動,需要有紮實的功底和深厚的內功,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多學習,多積累,不論是哪方面的知識,只要是有用的多學總是有益處的。

23、《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講到舌戰羣儒後,周瑜覺得諸葛亮將是東吳的大患。所以想找機會斬殺之。一日,教請孔明議事。周瑜命諸葛亮在十日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説:“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鄭重周瑜下懷,於是簽訂軍令狀。其實諸葛亮很清楚要是人工造箭,十日根本完成,這是周瑜在想辦法加害自己。但是為何三日能造出箭來呢!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他知道曹操多疑,又觀察天象,三日內必有東風大霧,這樣可以扎草人,借曹操的`箭。這才有了“草船借箭”的著名典故。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要想做好,真的要多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換一個思路一定會有更好的收效。

24、《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講到曹操率水軍於長江赤壁操練,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明,平風靜浪,曹操在大船上看到水軍、汗軍訓練嚴整,很是高興,於是擺下酒席宴請眾將,酒喝至半夜,曹操會想自己多年的經歷,借酒醒作詞,命左右以歌和之。曹操作為文學家絕不為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等千古佳句都反襯出了其在文學上的造詣。所以我們來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客觀地去認識和了解,不能武斷地下結論,憑藉文學作品的記載就説曹操就是壞人,這樣不客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是有多面性的。

25、《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講到周瑜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道,據守的正是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曹操此時只有求關羽放過,於是説:“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懂了惻隱之心。無奈下放走了曹操和張遼。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關羽是忠義之人,但是他去犯了大錯,為以後曹操建立霸業提供了可能。其實,現今社會中,也會經常有這樣事情發生,如果因私廢公,為情義而放棄工作原則,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失,自己也會深受其害。

26、《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講到曹仁率軍攻打東吳南郡,周瑜用“詐死”計騙曹仁偷襲,後於曹仁鏖戰,曹仁大敗。周瑜收眾軍,徑到南郡城下,見旌旗佈滿,城樓上一將喊道:“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周瑜大怒,攻城不下。周瑜想先取荊州、襄陽,然後卻再取南郡未遲。可為時已晚,諸葛亮已騙的兵符,巧取荊州、襄陽。周瑜聽後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此時看來周瑜的計謀還是不周密,但是更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氣量不夠,為自己暴斃埋下了隱患。在失敗和挫折面前,我們不應意氣用事,要冷靜思考,總結經驗教訓,為走出困境找出出路,而不是大發脾氣,自釀苦果。

27、《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講到張飛取得武陵後,關羽請命,帶五百精兵直取長沙。長沙太守韓玄平生性急,輕於殺戮,很多將官都很厭惡他。老將黃忠出城與關羽廝殺,不料戰馬失蹄,落於馬下,關羽沒有趁人之危,放了黃忠。第二日交戰,黃忠佯敗,關羽隨後猛追,黃忠兩次拉弓沒有搭箭,最後一次射中關羽盔纓,關羽才明白老將黃忠有百步穿楊的本領。韓玄看黃忠不肯殺關羽,就很懷疑黃忠通敵,並準備斬首。這時魏延救下黃忠,並率眾將斬殺了韓玄。看來不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需要明察秋毫,要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隨意下結論而枉費忠義之心,否則會作繭自縛,落得孤家寡人的境地。

28、《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講到周瑜獻計孫權,以孫權妹妹孫尚香為計,騙的喪妻的劉備入贅,然後以劉備要挾索要荊州。孫權以為好計謀,但是,孫權的母親知道後,暗自相看劉備,覺得是個人才,就訓誡孫權,並把孫尚香真的嫁給了劉備。最後劉備賺得美人歸。可以看出,周瑜的這等腌臢計謀只能是自取其辱,氣度不夠、謀略不遠,即使是騙的劉備,也會被後人恥笑。所以,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不能只算計別人,否則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9、《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講到周瑜因氣量小而暴斃。諸葛亮聞信前去弔唁。期間,見龐統並舉薦去劉備處。東吳失周瑜,魯肅力薦龐統。但孫權看其相貌醜陋而棄之。轉投劉備,也因相貌而被屈任耒陽縣縣令。龐統看如此輕視自己,就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有人密報,劉備就派張飛前去核實。見龐統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就想治罪。龐統命公吏,將百餘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斷。龐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後劉備予以重用。以貌取人歷來是名儒大賢出仕的絆腳石,這些道理帝王將相哪有不懂得道理,但是能夠做到的卻很少。因此,如今我們交朋友也好,找合作伙伴也好,都要看其真正的才學,要看一個人的內在素質,而不是以貌取人,而失之交臂。

30、《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講到韓遂與馬超共同抵抗曹操,曹操營寨都難立,幸得高人指點,以冰鑄城。但仍不能擊退西涼兵馬,謀士賈詡獻計,丞相親筆書信一封,只交給韓遂,中間朦朧字樣,於要害處,自行塗抹改易,然後封送給韓遂,故意讓馬超知道。馬超必疑,然後互相離間,不戰自敗。結果真的如賈詡所言,馬超深疑韓遂,追殺之,韓遂被砍左手,眾將公敵,西涼兵馬自亂,曹操乘虛而入殺退馬超。這是曹操的離間計,其實歷史上這類史實很多,但中計之人多為魯莽武夫或嫉賢妒能的小人。以史為鏡,告誡我們要充分相信你身邊的人,不要因為別人的挑撥或者重傷而去傷害你的親人或者夥伴,千萬不做“親者痛仇者快”的傻事。

三國演義章節讀後感4

1、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讚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麼説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温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麼肉麻。

2、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説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歎馬良死得過早,二則歎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説《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裏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迴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4、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裏,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5、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裏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麼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

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6、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裏説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麼説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7、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

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8、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麼説沒什麼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裏引用了這句話。

9、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説過的所有的話裏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麼一説,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説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10、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説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