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傳記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來源:文萃谷 2.07W

在學習了萬方多難造就的詩聖杜甫這一課之後,你對杜甫又有了哪些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詩聖杜甫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詩聖杜甫傳記優秀讀後感心得作文

  詩聖杜甫讀後感篇一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後世被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

杜甫的一生是充滿磨難的,他曾經讀書、漫遊;困居長安;陷賊、為官;西南漂泊。他傳奇的一生對他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經歷風雨難見到彩虹,古人已深悟了這方面的道理。你看那吳承思寫《西遊記》讓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把真經取到説。這難道不是作者的弦外之音嗎?膾炙人口的散文《海燕》的作者高爾基,五歲邊浪跡天涯,但可貴的是他把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作一所社會的大學,孜孜不倦,滴水穿石,終於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一代文豪。正如一位哲人所説:“大海就是佈滿暗礁,越是以險惡出名,我越覺得通過重重危難尋求不朽是一種開心樂事。”

正因為杜甫有這樣的心態和麪對人生的精神,才能鑄就他“詩聖”的偉大成就!當今由於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惡勞的思想,遇到困難繞着做,貪圖安逸坐想其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長更是處處包辦代理,把風雨留給自己,把彩虹讓給孩子,這裏面潛藏着一種危機。一種失去承受人生磨難的能力危機,因此我們應該時刻謹記,風雨彩虹的人生哲學,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於面對挫折,成就人生事業。

  詩聖杜甫讀後感篇二

閒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歎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着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遊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着握筆的雙手遨遊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歎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註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歎詩才。“詩聖”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後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讚歎無法壓抑。

歎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於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築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於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飢、民寒訴説。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文

  詩聖杜甫讀後感篇三

或許,杜甫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盤,想着自己的利益,長安十年裏,儘管他真真切切地羨慕李白的瀟灑生活,但是杜甫依舊不肯放棄謀取一官半職的想法;儘管杜甫明白官場的黑暗,甚至親身經歷過中書令李林甫的陰謀,但在所進之賦中仍舊無比誇讚那些勢利的權貴們。對於汝陽王李璡和駙馬鄭潛,杜甫一方面在贈給他們的詩中説他們對待自己“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難”,私下裏卻説自己“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看到這,我不禁覺得“虛偽” 、“趨炎附勢”這些詞用在此時的杜甫身上也毫不為過,杜甫似乎與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終究是杜甫。《杜甫傳》向我們刻畫了這樣一個後來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窮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仍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仍為“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而哀歎“天地終無情”,仍為“積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個自身難保、未老先衰的人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着想,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擔憂。這時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將自己的生命與百姓緊緊相連,這一刻的杜甫,絕不再是虛偽的渴望謀求一官半職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於享樂的杜甫,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們一直敬仰的偉大的詩聖杜甫!

從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詩人到偉大的聖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轉變,而在這轉變之後,究竟是什麼導致的呢?

或許有人會毫不猶豫回答説是經歷,是杜甫一生遭遇的無數的坎坷和磨難。對,這個回答自然是正確的。十年長安的仕途之路讓杜甫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官場黑暗,四處流浪的痛苦經歷讓杜甫深深體會到人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僅僅靠此就能造就我們的一代詩聖?試問 ,難道像杜甫這樣仕途不順的人很少? 難道像杜甫這樣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難道像杜甫這樣目睹人民處於水生火熱中的人很少?但是,詩聖又有幾個?不也僅僅只有杜甫一個。經歷固然會對杜甫的轉變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他的經歷,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顆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內心的種子,一顆叫做“同情百姓”的種子!

假如杜甫沒有在內心埋下這顆“關心百姓”的種子,那麼無論他經歷多麼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麼多的百姓不幸,也只會變得更加麻木,對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對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從剛來到長安開始,杜甫除了與別人一樣驚歎長安耀眼的事物外,還比別人多一樣東西,那便是對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顆種子。以後的日子裏,無論是當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終帶着這顆同情百姓的種子,儘管有時虛偽,儘管有時趨炎附勢,儘管有時自身難保,但那顆種子卻一直在他的心中,並悄悄地生根、發芽、生長。而杜甫的自身經歷,無論是因被統治者擱置而壯志難酬,還是因四處流亡而目睹百

姓的種種痛苦,全都成為那顆種子的養料。最終,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讓那顆種子變成了參天大樹,而杜甫,也成為了為百姓的災難而憂,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詩聖!

從平凡甚至虛偽的人到最後讓人敬仰的聖,看似天大的轉變,或許,從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顆種子起,便已成為一個必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