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優秀讀後感閲讀心得

來源:文萃谷 5.86K

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讀完這本書,你都有什麼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藝術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藝術的故事優秀讀後感閲讀心得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一

讀了這本書《藝術的故事》後,感覺它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也是我們學藝術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創新問題。《藝術的故事》從頭至尾就是講藝術怎樣創新,藝術的風格怎樣變化,一個新的風格怎樣取代舊的風格。舊的風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還會有死灰復燃的時候。這本書講了一個傳統不斷變化、不斷延續,一個藝術創新的問題,就這點而言最適合學藝術來讀的。

《藝術的故事》顧名思義不是一部高深的學術著作,作者開宗明義:本書打算奉獻給那些需要對一個陌生而迷人的領域略知門徑的讀者。因此作者的任務是用淺近的語言,讓讀者用嶄新的眼光去觀看藝術作品。簡而言之,這是一部通過藝術史來幫助人們欣賞藝術的通俗讀物。

記得德國藝術史家温克爾曼在觀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時説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什麼樣的輪廓啊!”顯然,藝術欣賞的首要問題就是形式問題。這也使我們想到了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爾夫林,他在《藝術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對形式分析的問題提出了五對概念,即線描性和繪畫性、平面和深度、封閉形式和開放形式、多樣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朧。這五對概念影響深遠,成了後來講授藝術形式的出發點。然而在《藝術的故事》中,我們卻看到了作者更簡潔的手法,他只用構圖設計的平面性和忠實自然的立體性這一對概念就完成了沃爾夫林五對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析法也是作者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在閲讀時將不難發現。

本書作者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個觀點:一方面,在藝術問題的解決上,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無論怎樣激動人心,都毫無例外的在別處激起了新問題;另一方面,藝術發展在一個方面有什麼所得或進步,都必然會在另一個方面有所失,主觀的進步概念無論多麼重要也不等同於客觀的藝術價值的提高。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藝術的故事》講述的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這故事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這樣的景觀奇妙:即一條有生命的傳統鎖鏈還繼續把當前的藝術跟金字塔時代的藝術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説,“藝術為何會有一部歷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給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説《藝術的故事》有一種藝術史的模式的話,那就是藝術問題史的模式。它不僅不同於藝術進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對那種已成了陳詞爛調的藝術是時代精神表現的模式。正是在討論藝術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時,作者建立了一個社會情境的模式,這個模式的主要內容就是藝術家所面臨的問題情境。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把手中的問題表達得如此清楚透徹,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本書不因用語淺近而降低理論的深度,正所謂“意深而文明”,使其寫作本身就成了一種藝術。

西文藝術史的研究,從作為一門學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研究重鎮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語國家,所謂的藝術史的語言就是德語的語言。從20世紀初,藝術史研究中出現了一種趨勢,即要為藝術史找到一種科學基礎,於是學者紛紛把目光轉向了心理學,併產生了很多心理學式的藝術史研究理論。其中有一種可稱為所見與所知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歷代藝術家堅持不懈地與妨礙他們精確描繪視覺世界的知識進行鬥爭。知道事物實際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為中軸線兩邊對稱,就會妨礙人們對側面像的描繪,要獲得純粹的視覺藝術就需要不帶成見地觀看這個世界,就是這場與知識的破壞力量的鬥爭,以及要恢復“純眼”的決心,使藝術從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藝術走向了印象主義的完全“知覺性的”藝術。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二

像本書作者説的,“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所謂藝術家,從前使用有色土 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畫個野牛形狀,現在則是購買顏料,為招貼板設計廣告畫;過去也好,現在也好,藝術家還做其他許多工作。只是我們要牢牢記住,藝術這個名 稱用於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只要我們心中明白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那麼把上述工作統統叫做藝術倒也無妨。”

從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文明看到19世紀的現代主義,感受到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突破,並且覺得整個藝術史和社會史是分不開的。藝術也像很多東西一 樣,是一座城,我們辛辛苦苦的構建一座城,一座穩固的堅實的城,然後又不斷從城裏走出來,尋求突破。偶爾,會因為走的太遠,再回過頭去看看曾建造過的城, 獲得啟發繼續前行。於是留下了一座座美麗的豐碑。

我覺得埃及藝術可能真的是個源頭吧。接着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克里特島的被埋葬的文明。很奇怪的 是,那些古代文明中的藝術都強調真實和精確。這和我們中國傳統的繪畫表現很不一樣。是什麼造成這樣的不同呢?待我之後再看看中國繪畫或藝術之類的書籍再做 探討。接着而來的,就是希臘文明。最引人注目的是優雅聖潔的神祗雕像,有着完美的人體和優美的曲線衣飾。然後是羅馬文明。有一説是認為羅馬藝術是對希臘藝 術的拙劣模仿。但是幸虧羅馬藝術保存了很多失落的希臘藝術,這才使我們還能遙想一下希臘藝術的輝煌。不過,羅馬建築方面的恢弘,實在讓人驚歎。想看看羅馬 鬥獸場、萬佛殿、凱旋門。巨大的拱支撐起來的萬佛殿,書上説光是從穹頂中間的一個圓洞中照進來的,但保證了佛殿內部明亮均勻的光線,想想就覺得很神聖。沐 浴那樣聖潔的光下應該心靈也會變得柔軟,得到淨化吧。不知道月光灑下來是什麼樣的感覺?迴歸正題,據説羅馬的奢侈放縱,因此留有不少的雕塑。

羅 馬,有西羅馬和東羅馬。西羅馬亡與公元476年,東羅馬亡於1453年,又稱拜占庭帝國。西羅馬之後,歐洲各國除拜占庭帝國外,進入了封建領主制時代,人 們也稱它為中世紀。中世紀對雕刻事業是一個攔阻,因為基督教禁止雕像,而繪畫呢,也只是最為一種給文盲傳達教義的手段。那個時期的繪畫為了在一幅圖中融合 一個故事犧牲了空間或者其他真實性。繪畫技藝的傳承也是通過各種作坊,並且很多宗教故事都有固定的模式。整個繪畫領域似乎失去了想象力,刻板單一。但是,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一次斷定人類會屈從於這類束縛。(封建領主,教堂或城堡作為一個郊區的標誌性建築,尤其是教堂)11世紀哥特式建築的出現,也可以算是人 們在尋求另一方面的創新和自由。交叉肋、飛扶垛、彩色花窗,高聳入雲的哥特式建築給人另一種心靈的震撼。幸好,拜占庭還保存有一些希臘羅馬文明時候的財 富。而伊斯蘭國家由於他們的交易禁止宗教方面的繪畫或雕像,藝術轉向對各種富麗顏色及花紋的運用和搭配上(PS:土耳其地毯真的很華麗很好看有木有,I like!)。13世紀初,各種國際形勢的影響,迎來了文化的復甦,後世稱之為文藝復興時期。初期當然是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探索,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追溯。 找回以前的構圖……

最歎為觀止的就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最輝煌時期的三傑:達爾文、普羅米修斯、拉斐爾。達爾文對人體結構的精確掌握以及發明的漸隱法畫出蒙娜麗莎迷倒眾人 的微笑,普羅米修斯花費4年的西斯廷禮拜堂巨幅天花板壁畫以及偉大的人體雕塑,拉斐爾美麗聖潔的聖母像。

  藝術的故事讀後感篇三

“藝術”是個遙遠而崇高的詞。每當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見“藝術”兩字,便畏懼般地匆匆避開,深怕自己如赤子的無知引來對其的褻瀆。在中國,藝術的發展自商周的青銅器墓室中的壁畫至高山流水的音樂翩翩優雅的.舞蹈及唐煮宋點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們更多的是在追求對古時的悠遠的懷想而非致力於創造新鮮的血液。所以懷揣着一箇中國夢的我總是夢想,在我的中國我們的中國裏,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偉大藝術家,創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巔峯之作。

只因我在少時總是摒棄了對於藝術的親近的念頭,無論是童年時期的習畫或是書法,總抱着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此此類不成愛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當我真誠地懷着強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書畫傑作或是身邊同齡人引以為傲的大筆一揮的作品,便又為以前的年幼無知後悔不已。身處中國,目光所及之處是遍地開花的書法國畫古玩。面對市場上充斥的良莠不齊的作品,如何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至關重要。

但是敲開藝術領域的大門是件極其艱難的事兒,因為你永遠也猜想不到這個圈子裏的都是些什麼物種。他們或孤僻或癲狂或神經質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藝術家們的獨有特色)。書房裏曾有摞成一刀的書畫冊,其中的仕女圖我到如今也沒看出有什麼稀罕勁兒。然而讀《藝術的故事》時我看見貢布里希説過:“事實上,左右我們對一幅畫的愛憎之情的往往是畫面上某個人物的表現方法。”這樣的一句話打消了我對古代美女們豐滿肥美的臉龐以及狹長細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產生的反感。

當第一遍拿起書粗粗翻過《藝術的故事》,意料之中地看到第七章《向東瞻望:伊斯蘭教國家,中國,2至13世紀》。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藝術史的發展理所應當地作為超前所在。但是在中國,藝術愈來愈作為高端高雅的象徵,旨在人們並不是能夠輕易地夠到藝術的被拔的很高的高度。前段時間我的舅舅為我帶來一幅噴漆畫。他在意大利街頭閒逛時看到一位街頭藝人在現場作畫銷售。他花了十歐元買下一幅瀑布畫並帶回中國。顯然在國外,藝術是件自由自在的事兒。藝人們可以無所畏懼生活來源,以自己的靈感及對藝術的熱愛而輕鬆地活着。國內鮮少能夠看到有誰能夠坐在街頭帶有藝術家的漫不經心隨意瀟灑的氣質售賣自己的作品。我看到的更多是流於形式的出現:那些梳着馬尾的男人們。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哀,不是與藝術有關的男人都要留起長髮以此驕傲地向世人告知“我是藝術家”。所以我想,中國的藝術要腳踏實地實實際際,以此來真正的在品質上提升自己的高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