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亂》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6.67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安亂》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安亂》讀後感

《長安亂》是一部發生在古代的小説,作者認為安排在現代來寫似乎沒有那麼自由,它講述了一位少林弟子名叫釋然,他從小生長在少林,和其他人待遇不一樣,因為一場饑荒,一個少女闖入了他的生活,大家給他取名叫喜樂,揹負着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後他和喜樂離開了少林,意外地當上了盟主,但很快下來了,和喜樂隱居在山林中,最後喜樂病死,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本書可以從三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是釋然,沒遇到喜樂之前,他和師兄釋空一起玩耍,並對一切都感到好奇,敢於嘗試,敢於冒險。這和人的一生很相似,在童年時期,總愛問為什麼,家長説危險不能做的事情,卻越想去幹。第二階段釋然慢慢長大了,突然間一次饑荒帶來了喜樂,他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這時候,他考慮起死亡這個話題,他並不怕死,只是擔心他死後喜樂該怎麼辦。人越長大,身份越多,身上的責任也就越重,顧慮也就越多。第三階段是喜樂留下了一個孩子便去世了,他變得更加豁然了,不再被自己的好奇心所驅使。都説人四十不惑,人到中年時對很多事情都已經明白,變得更加睿智沉穩,或許是再也折騰不動了,或許是已經看盡世間百態。

長安和亂是反義的,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不統一是外亂,統一是內亂,人心亂,有什麼辦法。心裏的事情沒什麼辦法。在和平年代,大家都覺得什麼事情都是美好的`,卻沒想到人世間是多麼地複雜,大家表面笑臉相迎,暗地裏勾心鬥角,拼個頭破血流,作者還用古代的官場反諷現在政府中的腐現象,官員對民眾的事不聞不問,即使知道也不會立即處理,直至事情鬧大了,便使用武力來,擺出一副“政府權威”的樣子,政府的威信在人民心中逐漸降低,這是作為政府值得去反思的。民眾就沒錯嗎?民眾也有錯,在文中,主人公有時候甚至認為民眾是愚蠢的,人們喜歡看熱鬧,並且容易受一些不法分子煽動變得激憤,這種情緒容易在人羣中蔓延,最後雪球越滾越大便難以控制,我們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這是愚民的表現,公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不隨意傳播流言,做一個有素質的合法公民。

韓寒在前言裏寫道他對這本書沒有什麼很大的把握,但一點點,就可以,他喜歡其中的一些部分、一些章節、一些對話,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有的時候也不錯。我喜歡裏面的一句話“只要控制自己的慾望,原本缺少的東西也可以變得很多。”也許我未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但一點點就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