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文萃谷 2.0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學記》讀後感(通用6篇)

《學記》讀後感 篇1

《學記》作為戰國時代的教育論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國時代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觀點。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説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地位,《學記》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學記》中關於教育目的的闡述,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影響着我們的教育政策。

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家有着十分濃厚的“入世”思想,從孔夫起,儒士對虛無縹緲的怪力亂神采取回避的態度,所謂“不語怪力亂神”,倡導修齊治平,經世致用。這種思想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在《學記》中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九年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受教育者達到“大成”——達到“大成”與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讓“近者説服而遠者懷之”。因此,中國的教育活動帶有十分強烈的世俗功利。特別是隋唐以後,學得滿腹經綸,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國士的人生目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前一句是知識分魂牽夢縈的追求,後一句是窮愁潦倒時的自我安慰。縱使曠達如李白、蘇東坡輩,受了深厚的老莊出世思想影響,也是以蹭足金鑾殿為人生第一殊榮。

但《學記》把教育看作為是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有着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知識分把從政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從垂髫發矇時開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上焉者立志“致君堯舜上”,追求“青史留名”還是值得稱道的。知識分把出仕佐助君主治國平天下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不管怎樣,這一切,有助於統一知識分的思想,從而有助於統一全體人民的思想,有助於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到社會的主導地位。中國的封建社會能夠苟言殘喘2000年,中國文明2000年間能薪火不斷,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傳統道德傳承2000多年,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沒有分崩離析,應該説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沒。

不過只是把教育的作用侷限在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是十分片面的。立足過去,是教育天生的一大特點;面向未來,教育卻很難做到。教育總是比較保守的。特別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傳統,總喜歡“白髮老章句”,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特別是從安史之亂後的中唐開始,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日益成為一個爛熟的桃,把教育的作用侷限在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往往就是為當前的社會政治服務,而不是為社會政治的發展服務,其消極意義就愈來愈突出。

教育應該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為社會政治服務,另一個是為人身的發展服務。這兩者之間,在現代社會,後者應該更重要,應該是通過教育培養出個性和諧發展的社會成員。通過所培養的社會成員來服務於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戰國時期,士在諸侯爭雄的社會格局中,可以自覺地選擇自己的“主”,可以唸叨着擇主而事。知識分可以獨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較獨立的人格,首先考慮的是創造新的學説,而不用考慮迎合某一特定的統治者,——反正統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總是能找到買主的。這時,人的發展和為政治服務是比較統一的。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爭鳴。而秦漢以後,為政治服務就變味了,變成了為皇帝一人服務,知識分往往放棄了自身發展的需求片面的去迎合社會政治的需求。由於中國封建社會教育把教育的作用定位於直接為社會政治服務,客觀上制約了中國封建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學》中雖然把“格物”定為教育的開始,但是此“格物”絕對不是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中所設的學科“格物”。《大學》的“格物”並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蟲魚,“格物”的對象是社會生活中的人事關係,自然和人的“天人感應”,後來有一幅對聯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內容:“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儒家所想格的“物”,無非是研習祖宗傳下來的一些典籍,揣摩當今聖上的旨意,把人生的樂趣定格為“金榜題名時”,並不把獨立探索大自然的奧祕作為人生自我實現的途徑。這應該是中國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只有零星技術發明,缺乏純理性的系統的科學研究的原因之一,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然科學相對落後的原因。孔夫不是罵想學“稼圃”的樊遲為“小人”嗎?

教育過程中只“格”社會關係的“物”,只強調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把教育視為社會政治的附庸,忽視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教育上就是波浪滔天,教育成了社會的風向標。任何一次社會變革,教育都受到衝擊,受到破壞。這樣,一方面使中國知識分、中國人民關心政治,關心人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是中國知識分的個性普遍受到壓抑,因循守舊多,標新立異少,唯上唯書多,這已經深入到國民思想的深處,影響着中國社會的發展。

我們現在讀《學記》,不僅要肯定其積極意義,更要認識其侷限性。誇耀祖宗是中國人的嗜好,我們已經誇耀了2000年。我們現在要提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肯定教育必須為社會服務。但是,人的個性受到壓抑,人人以關心政治為務的是絕對不能提倡的'。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並不一定就是把每一個社會成員培養成政治舞台上的“生、末、淨、醜、旦”,每一個削尖腦袋往政治上鑽,只能説明這個社會的政治已經有問題了。

教育首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個性和諧發展的社會成員,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到來的21世紀,我們搞素質教育更要倡導教育要張揚個性,發展個性。

《學記》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並肩》。"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後決定回國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學是怎麼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麼樣的。看完我不僅驚歎!"太棒了!"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生!如:上課講話、發糖、看電影、發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後返回中國了,在後面,她寫到:"再見了!可愛的人兒們!"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嗎?!美國現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麼?是因為教學,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讓同齡不再產生"去美國"的想法!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麼弱的,以後的以後,一定很強吧!

《學記》讀後感 篇3

《學記》這篇文章,在沒讀之前並沒有感到陌生,因為上學時曾學過、也背過。畢業這幾年來,還從沒有再讀過,慢慢地就不會背了,甚至淡忘到只記住了一些備考時經常用到經常用到的話語,但也總是不求甚解,“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等,但也總是不求甚解,只為考試拿分。寒假期間,有幸在校長的帶領下又拿起了《學記師説勸學解》這本書,尤其是再讀《學記》這一部分。讓如今從學生到教師剛剛完成身份轉換的我,有了和當初不同的心境和理解。其中論述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令我深思。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揚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學路上,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與關愛,同時,真誠地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另外,我們自己也需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無止境,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快,若是我們止步於當下,當我站在三尺講台上,我又該如何講授知識呢?在同學們突發奇想提出觸及我們盲點的問題,我該怎麼辦?難道要用諸如:不要説與課堂無關的話題,之類的話語來打壓嗎?自然是不能,所以我唯有不停地學習,不斷更新我所擁有的知識。書本教會我們的,遠遠不止課文上的那些文字,我們需要開闊我們的視野,看到更廣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學習進步。

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就目前來説,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很多的社會實踐經驗與教學經驗,我想將這《學記》中的理論知識珍藏,帶着它一起去走我的學習教育之路,時常再看看,我相信我會有更多的收穫的!

《學記》讀後感 篇4

從《鬧學記》中,似乎可以窺見一個生性開朗活潑、為人親切大方的三毛,她的個性讓她的生活充滿了樂趣,斑斕如七彩雲霞。這一次,三毛來到西雅圖,在一個簡單的國際語言班裏學習。做學生是最辛苦的,卻也是最單純的,單純地汲取知識,單純地結交朋友,沒有那層利益的冷色,到處洋溢着温暖。正如三毛在過境時,海關關員問她:“你為什麼要來到美國?”三毛説:“我來等待華盛頓的冬天。”多麼詩意的心思呀。

讀着三毛的《鬧學記》就會想起自己已經走過的那些刻骨銘心的求學過程中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沒時間原諒。”一直好喜歡這句話。很真實的反應了我們在學生時期的性格特點。那時年少,還記得在課間使,我們為一道數學題而爭論得面紅耳赤嗎?還記得我們因為彼此的誤會而傷心落淚嗎?還記得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語言而笑的沒心沒肺嗎?還記得……多麼幼稚卻又美好的日子,現在時常會回想起那段日子,雖然有時過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純的一段日子。時常在想如果每天都能像九年級那年一樣美好就好了,但是時間過了就過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振作起來,向前邁進吧,加油。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沒時間原諒。”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在當時就不僵持,就原諒彼此,珍惜彼此。為什麼有些事有些人非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會懂得珍惜,為什麼當時我們不可以後退一步去原諒、去珍惜。因為年少時的倔強,我們不肯低頭,我們不願原諒,可是最後還是會後悔。多少美麗的錯過是因為年少時的倔強,雖然回憶美麗,卻讓人心酸心碎心疼。所以,年少時,少一點倔強,多一份寬容;少一段僵持,多一些原諒,也許,悽美的故事就會少一些,圓滿的結局就會多一些。這樣的回憶不是更美好嗎?

那時年少,有時間僵持 ,沒時間原諒。珍惜每件事,珍惜每個人,認真過好每一天,這,就夠了。

《學記》讀後感 篇5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我最愛的書也是《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希望你們有時間的時候也能好好看看這一本書。

你知道的,教人聰明的書已經很多了,愛吃小羊的狼也很多。但是你卻不知道,在這世界上、在歷史上、還有一隻善良、天真、充滿了幻想和好奇心、充滿了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小狼。他的名字是——笨狼。笨狼其實是你、我、也是他。

我在小時候,也是另一個朋友教我讀的。也許就像羅丹所説的:“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也像魯迅所説的“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屠格涅夫也説過“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其中有幾個小故事是令我難忘的,第一個小故事是《井底之蛙》:“打中了!眼鏡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興地撿起粉筆頭,跑上去還給眼鏡蛇小姐,“這節課,你第十一次打中我的鼻子了!”

第二個小故事是《把愛藏進郵筒》:笨狼説:“又是一個國王。從前的國王太多了,會打起來的!”牛博士説的這個國王是個愛吹牛的國王,故事太精彩了,一會兒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笨狼也沒心思擔心國王太多會不會打架了,他被故事所吸引,比誰都笑得響。

第三個小故事是《誰的音樂書》:鵝太太滿不在乎地説: “把他的名字畫掉,寫上‘笨狼’,記得寫大一點啊!”“好啊!我的字一直就寫得很大!”笨狼高興地説。他掏出筆,把棕小熊的名字畫掉,寫上了“笨狼”兩個字。

我很喜歡這隻小笨狼,也希望能像他一樣童真、幽默、温暖並快樂着。也希望你在聰明過頭、自傲的那個時候,能夠想起小笨狼。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學記》讀後感 篇6

《學記》裏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度需要不斷地探索。《學記》裏有一句“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師要時常靜觀默察,不必多説話,使學生在內心自覺地受到啟發。當老師過多的干預後,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

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開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對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沒有想着如何去解決,而是立馬向老師求助:“老師,他碰我。”

這時怎麼辦?是把他們拉過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告訴求助的孩子自己去解決?

生活是自己的,老師不能代替他們生活,不能總是及時幫助他們處理遇到的問題,老師更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思考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想作為一名幼兒老師,適度的放手與沉默是必要的。《學記》中寫道,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去引導他們。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裏面每一句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