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孝經》讀後感(通用22篇)

來源:文萃谷 3.14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經》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孝經》讀後感(通用22篇)

《孝經》讀後感 篇1

太陽紅彤彤今天老師讓我們開始學習《孝經·格言別錄》,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章————開宗明義。

老師讓我們反覆的讀,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可是一個字都不懂意思,我覺得這樣讀特別沒有知識性。當我讀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時候,我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就是不明白。過了一會,翟老師都給我們講述了一遍。原來,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大家的四肢和毛髮,都是父母賜予給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毀傷我們的身體,如果毀傷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表示你不疼愛父母。因為孝順父母的第一課就是不敢毀傷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我們的身體。

從這一刻我明白了,我們大家都要孝敬我們的父母。父母感冒的時候,我們給父母吃藥。父母回家的時候,我們要給父母端上一杯茶。父母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逗爸爸媽媽開心……

《孝經》讀後感 篇2

前幾天,老師領着我們學習了《孝經》第一章,從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順”有關係。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原來我猜的沒錯,主要內容就是圍繞着“孝”來寫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閒聊,孔子説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貴的品質和孝順的品德。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要孝順父母,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去損傷自己的身體,這是孝順的第一步,其次要學習,要報效祖國,揚名於後世。

學習過之後,我知道了古人和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都是要孝順父母,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為祖國增光!

《孝經》讀後感 篇3

今天我讀了《孝經》的開宗明義章第一。此文開門見山一下把孝是什麼給講了。孔子曾説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忠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的身體、毛髮都是父母給的,不能亂毀亂傷。這是孝的開始,立身、行道,成為一代忠臣,以顯父母,這是孝的結束。這應該就是孝的大概意思了吧。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孔子是非常温和,非常容易讓人接近的,但是又不失老師的威嚴。曾子很謙虛,恭恭敬敬的,這就更加激發了我讀孝經的好奇心。

學了這篇文章,我感覺我們不能在身上亂刺青,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要做到立身行道,我一定要先做到儘量的不要老是去向父母索取,要懂得給父母奉獻,回報父母。

我一定要學習先輩們的知識,做一個大孝子。

《孝經》讀後感 篇4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讀後感 篇5

今天,我讀孝經第八章,我感觸頗多。

這章一開篇就講了非常重要的4個字“孝治天下”。這4個字可謂是整章的軸心思想。

其實,堯舜為什麼能做到“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很大一部分就是“孝治天下”的功勞。只有孝治天下、以德服人。才能得到貴族和老百姓的支持。這是孔老夫子一生的願望。他之所以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將這種理念傳播給他人。所以,“孝治天下”很重要的。包括唐宗、宋祖這些明君,他們都是把德教傳播給百姓,以德治國。

這一章可真是收穫多多啊!

《孝經》讀後感 篇6

説到“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都是因為有父母的精心呵護,培養。所以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孝敬父母。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對待父母,我們應尊重他們,不應該用傷人的言語對待他們,父母的教誨我們都要接受,因為父母一定是為我們而着想的。

當我們與父母有矛盾的時候,也要耐心的和他們討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要學着去與父母分享,多和他們交流,讓爸媽和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親密。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盡孝,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將會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 篇7

今天我重新學習了《卿,大夫章第四》,雖然我早已背會,今天結合譯文對它有更深的瞭解:

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發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説的合乎理法的語言不敢説,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的行為不敢去做。説的每一句話,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被人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宗祖的香火。《詩經大雅雲》裏面説到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侍奉天子!

原來這就是卿,大夫的孝!作為人辰,就應該遵守自己對先王的孝!不能去做不合乎禮法的事,不能身在曹營心在漢!我們的班集體就可以當作為一個小國家,老師是皇上,其他班幹部都是官員,其他學生就如同老百姓。官員要起到一個領導作用,不能帶領學生胡作非為,要自己遵紀守法,去影響百姓也學會遵紀守法!

媽媽後記:這是身為官員對君王的忠誠之孝!

《孝經》讀後感 篇8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假期我很榮幸拜讀了孔老夫子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是中國儒家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身有傷怡親憂”告誡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若有傷害,父母會擔心,行孝第一步要保護自己、愛惜好自己。我們要像孔老先生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自己,珍惜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要感激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一副容顏、一個軀體、一顆心靈。然而,好多人卻不滿足,不滿足自己的容顏,羞澀閉門不出,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顏;不滿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還有那麼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這樣不愛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如何談孝父母呢?

“夫孝,始於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着我們受凍捱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説:“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又有幾家父母閒居在家裏,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羣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們的孝又在何方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着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各種文化席捲而來,一些人對於“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認為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生活費就是行孝,有些人則認為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實,何為行孝?《論語》裏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孝”,就是以禮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關照。以禮相待能夠讓人與人保持距離,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的順從父母去作越禮之事。以禮安葬,以禮祭奠是對先人的追思,是對自身的鞭策。如果誰遇到了這樣的父母留下違背於禮遺囑,不該遵循,應按照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簡而言之: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但是又必須是在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範圍之內進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雙親生養了我們,撫慰我們、養育我們、庇護我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的浩瀚無邊,我們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所以,趁着還有機會,趁着我們此身未老,我們應該及時行孝。做兒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説説心裏話,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多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父母排憂解難,讓父母衣食無憂,幸福地安度晚年;當父母疾病纏身,生活上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能精心照料他們,不嫌棄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不要認為是一種負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盡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説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卧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願,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裏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做一個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要愛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時,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會有多少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父母不讓自己做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堅持去做,讓父母傷心,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都不孝敬,談何尊重、愛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於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複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因為不懂事,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應該多為我們的父母想想,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裏,即使自己事業有所成績,我們也要時刻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經》讀後感 篇9

幾天前,老師給我們講了講《孝經》第四章,大概內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説的言語不敢説,不是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如果你們按這些要求去做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所説過的話,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大雅?民》裏説:“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聽了老師的解説後,我差不多已經讀熟了,我想,用不了幾分鐘我就能背會了。

《孝經》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聖着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禮貌底藴。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温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後感 篇11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裏,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禮貌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着傳統的美德,都能夠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温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當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當先為父母着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構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構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歡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可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温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着兒女,而不是兒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應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當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包含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讀後感 篇12

其實第一次接觸孝經不是在教室,也不是在圖書館,而是在電視上,當時的電視劇裏出現了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就覺得心底一陣感動,由此就把孝經全部略讀了一遍,這句話全句是這樣的:《孝經·開宗明義章》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閒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訓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雖然很多都讀不明白,但是全文給我的感覺,孝義大於天。

我們與父母有着不可隔絕的親密,是他們造就了我們,如果沒有他們,或許我都不知道我現在是在哪裏。孝道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一種禮儀,就算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它,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做一個孝順的人,做一個敬老的人,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以後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孩子們,才會知道要怎樣對待自己才是正確的,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確的。如果我們不重視它的培養,那麼設想一下,等我們年老了之後,身體力行都差強人意,甚至身體殘疾,卻無人贍養,那是多麼蒼涼啊。

孝,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這句話我深有感觸,我記得有人説過,如果一個人不孝順,那麼就算他再有錢,地位再高,也不是值得人尊敬的。的確,我們燦爛的中國文化歷史遺留給我們的其中一點的祖訓就是要我們尊老愛幼。尤其是尊老、敬老,在中國人們的思想概念裏這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一個人不孝順,那麼這個人到哪裏都不會被人看好。

我覺得,我國古代那些文化遺產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説真的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僅是在陳述這樣一個事實,更多的是時時的教導我們、提醒我們,做什麼、怎麼做才是真正正確的。

《孝經》讀後感 篇13

《中華孝經》是一部關於“孝道”的名著。裏面有許多“孝”的文章,當然,其中也有些反面例子,比如《離家出走的孩子》。

有一天,一個小男孩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就跑出了家門。媽媽站在門口大罵:“出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那個小男孩兒跑呀跑,一轉眼兒就天黑了,小男孩兒也感覺餓了。這時,他看見了一家麪館,就跑了進去。麪館的老闆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阿姨。小男孩兒吃完麪,就要付錢,誰知他的口袋裏沒有帶一分錢。小男孩兒的臉一下子紅了。阿姨見了,就問:“小朋友,你怎麼了?”小男孩兒説:“我沒有帶錢。”阿姨就説:“沒關係,我請你吃。”

突然,小男孩兒大哭起來。阿姨驚奇地問:“你怎麼了?”小男孩兒哭着説:“您對我這麼好,要是我媽媽也像你這樣就好了。”阿姨問:“為什麼?”小男孩兒答道:“我媽媽今天和我吵架了,媽媽還把我趕了出去。而您,卻免費給我吃麪。”阿姨説:“你怎麼能這樣想呢?你媽媽平常為你做了多少事啊!而我只不過是為你做了一碗麪而已。”

小男孩聽阿姨説的話後,恍然大悟,他放下筷子,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快到家門口的時候,小男孩看見了焦急的媽媽在四處張望,他撲到媽媽的懷裏,卻發現媽媽的眼裏也含着淚水……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對別人給予的幫助知道感激,然而卻對自己的親人的恩情卻渾然不知,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在這本書裏面,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叫《董永賣身葬父》。裏面講的是董永的父親去世了,他想為父親辦個喪事,可是他家裏一貧如洗。於是他就寫了一個賣身契:“家父不幸西歸,家無分文葬父。若肯幫我葬父,願當牛做馬。永不反悔!”路過的百姓看見了無不落淚。有一個大財主看見了,心中很高興,就假裝好心地對董永説:“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你把你父親埋了以後,到我家來織上細絹三百匹,你就可以走了。”這對董永來説是很不公平的,但是他還是同意了。

在董永走到半路的時候,他遇見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那位女子説:“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給你為妻。”董永同意了。於是,倆人到了財主的家後,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三百匹細絹都織完了,財主只好放他們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戀戀不捨地對董永説:“我是天上的織女,由於你感動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來幫助你,現在時間到了,我該回去覆命了。”説完,凌空而去。

多麼動人的故事!我看完這個故事後,深受感動。董永為了埋葬父親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賣身”來“葬父”。他雖然貧困,但是他卻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孝,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

《中華孝經》這本書裏面記載了許許多多類似董永這樣的故事,我們要以故事裏的主人公作為自己的榜樣。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們要把它們作為自己的警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幹那樣的事情。

《孝經》讀後感 篇14

《孝經》裏有一句話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每個人都是託體父母來到人間的,又在父母的呵護下一天天成長起來的,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所以孝養父母是天經地儀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敢問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你能愛誰?你不愛別人誰又能愛你。不孝父母之人不可交。

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這個人絕對沒好報,他的人生和事業都不會順。這是天道,這是規律。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我們村有一家人不孝順父母,老人六十多了,還去新疆摘棉花,回來後掙的錢被小倆口要走,不讓老人花。

先是丈夫建築出事,摔下來,花了好幾萬。妻子又動手術,花費好幾萬。鄰居們都説,遭報應了。其實這不是迷信,這是天道規律。哪些事業大發展的人絕大多數都孝敬父母的人。

厚德載物,從來不是句空話,百善孝為先,孝是最大的德。當我們真正從各方面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才會順,孝順可以這樣解釋吧。

《孝經》讀後感 篇15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説“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人又怎麼能不孝。

《孝經》讀後感 篇16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説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説:“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説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説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説,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説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説,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鐘,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説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孝經》讀後感 篇17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很喜歡《孝經》裏的這句話。要知道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對我們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我們的每一根毛髮都來自於父母,每一寸肌膚都來自於父母,我們要好好保護好自己,不要傷害到自己,這就是孝心的開始啊。

“仲尼居,曾子侍”,這六個字能看出孔子在上課,曾子就侍奉在老師身邊,文字雖然簡單,可是我已經能夠想象出這樣的畫面,説明曾子是個尊敬老師的好學生。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大孝子,在《二十四孝》裏我讀過他的故事。書中記載着,曾子有一天上山砍柴,結果家裏來了客人,他母親一個人在家,不知道怎麼接待,怎麼辦呢?因為過去沒有電話,所以她就咬自己的手指。結果她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裏就覺得痛,家裏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就趕緊跑回家裏。回到家裏一看,家裏來了客人。母親告訴他:“兒子,我不知道怎麼找你,只好咬手指,我想十指連心,你一定能夠感受到。”所以你看呀,曾子純孝就有這樣的感應。我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他媽媽咬手指,在那麼遠的距離,他居然能夠有這個感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曾子心地純孝,心裏沒有其他的妄念,

只有孝親這個念頭,念想到自己的父母,才有這樣的感應。然而,現在父母經常叫我們別貪玩,好好學習,可我們時常就是玩瘋了,喚不回來。這多有不該呀。

我也要做個尊師孝親的好學生、好孩子,與老師、與父母有心靈的感應。認真體會《孝經》裏面的每一字、每一句,因為它能教會我做人的道理: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也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它能教會你們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經》讀後感 篇18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説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説:“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説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説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説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讀後感 篇19

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人倫之大本,窮理之要道。

《孝經》,一部弘揚中華孝文化的儒家經典之作。世人奉為圭臬的儒家經典,聖賢恪守不二的立身之本。孔丘曾説:”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呂維祺也曾説過:”《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也。“

《孝經》出自孔子故居牆壁藏書中,據傳孔壁藏書為孔子裔孫孔鮒於秦末時所藏,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建宮舍,推到孔子故居牆壁始被發現。

《孝經》這部書,據説是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呂維祺《孝經或問》中稱:”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漢書·藝文志》上説:”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孝“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社會上奉為圭臬,人之所應遵守的德操。

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稱之為孝文化。傳統的中國社會,是植根於孝道上的社會,因而孝道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古希臘、羅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文化中,孝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其原意為”奉先思孝“。據文獻記載,《孝經》大約產生或大興於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反始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至孔子,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為”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係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孔丘著的《孝經》共分為兩大部分——二十四孝圖、孝經。其中《孝經》分為十八章,以孔子與曾子問答的方式闡發孝治思想。

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徳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軍,終於立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順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

第十三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義和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事軍章,講孝子與事軍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唐玄宗親自注解《孝經》,曾國藩把《孝經》下發到每位士兵的手裏,李嘉誠用《孝經》的思想做企業管理。《孝經》雖然篇幅簡短,但字字珠璣,旨趣深遠,義理宏深,而聖德無處其右,明五其治則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國、平天下,則宇清、國安、家和、人樂。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為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

孝,是評定一個人道德品行修養及做人的標準。孝。也是一個企業和團體在人事資源上重點考慮的要點,是一個生命得以繼續繁衍下去的階梯,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發展壯大、被敬重、被敬仰膜拜的無形力量,它無堅不催,事不待發。

説到孝,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自日趨年老的父母,那漸漸渾濁的雙眼、瘦削的腮骨、佝僂的脊樑、日漸降速的步履、那蹣跚的背影,是啊,曾經父母膝下頑皮的我們,一眨眼就出落成青年了,父母對我們無所需,無需什麼巨大的回報,只求我們能常回家看看,留意父母,保持通話,哪怕是簡簡單單的家常飯,都能給忙碌準備佳餚的父母增添喜色,是幸福,是温暖,是由衷的欣慰。朋友們,正像我這種隻身在外,與父母南北各一方,在外讀書打拼,父母在遠方只是想要我們經常地問候,交流自己的成就、讀書歷程,無論辛酸,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是個有主見的人了,可以放手任其自由發展了。報喜不報憂,是我們遠離父母的學子們常常做的事,唯一是不讓父母擔心惦記。父母之恩,永難報,但作為兒女的我們要有一顆時常陪伴父母的心,即使不能陪在身旁,也要常報安、報優。讓父母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孝對父母是其一,我們還要尊兄敬弟,愛夫護子,珍愛身邊的每一個親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學、領導,這都是孝的一種體現。實際踐行的孝,不僅會使自己活在一個其樂融融的氛圍,也會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與氣質,增強親和力,與人溝通更具主動性……

行萬里路,踏千條河,力求踐行《孝經》傳天下。

《孝經》讀後感 篇20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説,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説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説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為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己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説説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説一句真誠温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樂而不為呢?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讀後感 篇21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説,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説,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説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説,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説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於今天來説,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並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説,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感 篇22

據説,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曾説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説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歎先賢的聰慧與睿智。

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祕化和絕對化。儘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並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户曉的教科範本。隨着時代的進步,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捨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我們的家庭並不是很和諧,並且我其實一直在心裏就對爸爸懷着一直恨意。是他讓我們長期以來處於痛苦中。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心裏就有被刺痛的感覺。但是後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村,培養我這樣一個大學生,是一種神聖的榮譽。

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校之後,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校。

那時,正值08年秋,我的18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捨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後,我可以對着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温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

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太小而轉手到我手中)。

那天晚上,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後,根本沒有什麼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校的飯卡,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後看來,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並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因為最後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

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着我一路探尋的經過,心中就有一種酸楚。

忘了是哪天,他陪着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去火車站買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堵車,來回花了3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

安頓好了以後,爸爸帶着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20。當時並不知道可以免費進去。

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着我。雖然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長頸鹿的錄像,存在我的手機裏。只是被我稀裏糊塗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去吃,不要太節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後再也沒沾過。

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着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於是他也開始流淚。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籃球場上,學弟學妹們還在訓練着。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裏,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