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的倒影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5.89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哥倫比亞的倒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哥倫比亞的倒影讀後感

《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的一本散文集,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木心的作品。在那之前,木心是我的南音老師經常提起的一個人,是木心美術館裏來回切換的幾段影像,是《從前慢》裏傳唱出的浪漫,對於他,沒有一個很確切的感知,但是充滿了好奇。而讀完這本書,我徹底被他打動了,這是一個多麼有意思的人啊!

關於中國的“人”與“自然”,他從《詩經》説起,歷經楚辭的蒼翠馥郁、漢賦的好大喜功、唐詩的“相看兩不厭”到宋詞的“興盡悲來”,自古以來,總是不相干的相干着,以至於絕妙好辭用盡、用竭之際,花木禽獸便化作妖仙,與人通款曲共枕蓆,恩怨悉如世情,詩詞歌賦中,早已將人的性情意志融入自然之中了。而諸子百家,常將自然用作道具舞台,粗略比較,唯道家近乎自然,但這樣的自然偏偏離正統很遠,自然在君王術數和功利實用面前,倒顯得虛無縹緲了。然而,自然並不理會世人對它的誤解,自然之景早已與歷史長河相融,以至去鄉已遠,所念的仍是那一草一木,一樹一景。“可見當時的紛爭都是荒誕的,而桃花、蒲公英、松菌、竹筍的主見是對的。”木心的幽默在字裏行間,但淡淡的鄉愁仍是跨越磅礴的自然之景蔓延開來。

寫到童年,木心隨母親上山做佛事,在山上得了老法師贈予的一隻越窯盌,十分寶貝,卻在下山回家時放在枕頭邊忘了帶走,直到眾人都下了山,船將起篙時才想起。小木心念念不忘,兀自登岸僵持,母親卻不勸阻,只叫船伕上山去取。好不容易等他取來,小木心捧着盌上了船,船向前行進,在舷邊靜坐的他又想起把盌舀了河水洗一洗,不料一脱手,盌便飛入水裏無跡可尋……“望着望不見的東西——醒不過來了。”幾筆描寫,深深的道出了失而復得,轉瞬又失卻的`絕望。然而母親得知後只是安慰他説:“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不要想了,這種事以後多着呢”。木心在結尾説,那浮氽的盌,隨之而去的是他的童年,讀到此,一片悲涼從心底裏湧出,但隨之而來的是釋然。如果説有什麼事讓人一瞬之間長大了的話,那“得失”必是無法逾越的一件。年少時,世上的好東西看來都唾手可得,然而,哪有那麼輕易的事情,只不過是有人在默默地為你支撐着那個世界罷了。

書分上下輯,書的下輯木心花了大篇幅為上海作賦。從前的上海,不過是江南一代流年不佳的一個小鎮,沒有出過什麼大人物大場面,但自鴉片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以來,時來運轉,經歷了畸形的繁華,歷經了人口的激增,漸漸形成了後來十里洋場與條數鉅萬的破落弄堂並存的格局。亭子間、“渾堂”、擁擠嘈雜的弄堂風光……都是舊上海別具一格的風景。上海人從來不會覺得日子膩,過得“興興轟轟”,別有一番滋味;上海人好面子,就連最寡淡的食物的稱呼也要偷換概念;上海人吃出了名堂,魚吃魚料,龍吃龍料,各地美食到洋派大餐,無所不有;上海人衣着講究,款式紛繁,四季皆有不同,塞滿了衣櫥也還覺得不夠……“近惡的浮華終於過去,近善的粹華也過去了”洋洋灑灑幾千字,雖不盡全面,倒也生動活現,一派老上海的面貌鋪陳開來,用詞辛辣又精準。

讀到此,書業已結尾,木心的細膩動人,木心的幽默饒人,木心的深刻讓人陷入沉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