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風箏讀後感作文500字左右

來源:文萃谷 1.26W

《風箏》是魯迅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看了《風箏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想?《風箏》的讀後感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箏》的讀後感作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課文風箏讀後感作文500字左右

  《風箏》的讀後感作文篇一

讀《風箏》有感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啟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的。

  《風箏》的讀後感作文篇二

我看了《風箏》這篇文章後,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了魯迅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歡風箏。魯迅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歡玩風箏,而魯迅又不讓這一個小兄弟玩;每一次這位小兄弟想玩時,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風箏。小兄弟不能玩風箏是還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他買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風箏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非常高興。而魯迅卻把這些行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魯迅忽然覺得似乎多日沒見這位小兄弟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花園拾竹。魯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積雜物的小屋裏,推開門,果然在什物中發現了他,他正在做風箏,魯迅看到了馬上把風箏給踏壞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裏,後來他怎樣,魯迅也沒有留心。

然而,魯迅的懲罰終於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魯迅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在那時候,他們又見面了,談起了童年的往事,魯迅正想求他的寬恕,小兄弟卻説什麼都忘記了,魯迅的心從此只得沉重着。

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魯迅是一個很不喜歡風箏的人,認為風箏只是沒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後,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那時很後悔,因為魯迅以為玩是浪費時間的行為, 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魯迅小時候家庭很困難,常要拿東西去當鋪,每天都要幹家務,所以他認為玩是很浪費時間的,他自己不玩,還很固執,不讓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長大後後悔了。

我以後不能學魯迅那麼固執,對人要寬容。

  《風箏》的讀後感作文篇三

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因為:

魯迅有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魯迅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裏,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裏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髮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之得沉重着。”

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歎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鬆,只得沉重着,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着做,正説明自己也不認為遊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髮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幹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