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來源:文萃谷 2.3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徵,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徵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作用,找到保護環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着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那麼,巴西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節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2)農業發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業的發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業的發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作物大量出口(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發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於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麼?

結論:

亞馬孫河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流經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是全年多雨區,流域內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幹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流量極大,河口地區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佈着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麼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生的氧氣,至少可佔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麼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佔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佔世界的一半,河裏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可惜的是,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業: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闢牧場,發展畜牧業,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展礦業: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着滾滾濃煙。

n開闢農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總結:

非法採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農業開墾也吞噬着珍貴的原始森林。由於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後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後,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作為雞、豬等養殖場的飼料。最後,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着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説,是人極端追求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整心態。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徵。瞭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於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瞭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麼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週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於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麼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週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週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