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物理比熱容測試題(附答案)

來源:文萃谷 1.32W

比熱容的概念;利用比熱容鑑別物質、解釋自然現象;熱量的計算.

高中理科物理比熱容測試題(附答案)

 一、填空題

1.質量相等的同種物質,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熱量_________;同一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温度時,_________越大的物體吸收的熱量越多;質量相等的兩種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升高相同温度時,_______小的吸收熱量少.

2.沿海地區的晝夜氣温變化不大,而內陸沙漠地區的晝夜氣温變化較大,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用兩個相同的“熱得快”分別給盛在兩個相同杯子裏的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熱,問:(1)在相同的時間內,哪個温度升高的快些_______________;(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個需要的時間長些_______;(3)從這個實驗可得出什麼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質量相同、材料不同的兩個金屬球甲和乙,加熱到相同的温度,然後分別投入兩杯初温相同、質量也相同的水中,最後發現投入乙球的杯內水温較高,那麼可以斷定甲、乙兩種金屬的比熱容c甲_________c乙.(填“>”“=”或“<”)

5.一個物體由於温度的變化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多少,決定於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已知鋁的比熱容是0.88×103 J/(kg℃),質量是100 g的鋁塊,升高30 ℃需要吸收_____ J的熱量,降低30 ℃放出_______ J的熱量.

6.甲、乙兩金屬球的質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熱量後,升高的温度之比為1∶5,則它們的比熱容之比為_______.

 二、選擇題

7.小明同學了比熱容後,聯想到熱水袋,設計了一種水暖背心,冬天將袋內灌滿熱水,穿在身上可暖胸背,他設計的原理是

A.水的比熱容大,吸熱本領強

B.水的比熱容大,降温時放熱多

C.水資源比較豐富

D.水的流動性強,穿起來柔軟舒適

8.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沒有吸熱過程和放熱過程,説熱量是毫無意義的

B.物質的比熱容與物體吸收的熱量、物體的質量及物體温度的變化有關

C.兩個物體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熱量也一定相同

D.熱總是從含有熱量多的物體傳遞給熱量少的物體

9.甲、乙兩種物質,質量之比是2∶5 會考,比熱容之比是3∶2,升高相同的温度,則吸收的熱量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10.根據表1和表2的,可以判斷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表1 幾種晶體的熔點

晶體 熔點(℃)

固態酒精 -117

固態水銀 -39

冰 0

表2 幾種物質的比熱容

物質 比熱容(J/kg℃)

水 4.2×103

冰 2.1×103

沙石 0.92×103

A.沿海地區晝夜氣温差異較大,而沙漠地區晝夜氣温差異不大

B.南極的最低氣温達-89.2 ℃,要測量南極的氣温應選用水銀温度計

C.汽車發動機裏常用水來幫助散熱

D.水達到0 ℃就會結冰

三、簡答與計算題

11.現有某種液體60 kg,温度從18 ℃升高到28 ℃時,吸收了2.52×106 J的熱量,這種液體的比熱容是多大?這種液體是什麼物質?

12.夏日,半天內一台太陽能熱水器的曬水箱受到的太陽光的輻射熱可達1.05×107 J,如果這些熱量被箱內質量為50 kg的水吸收,這些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

★13.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目前最大的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建成後,三峽水庫區的氣温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夏天氣温將比原來下降2 ℃左右,而冬天氣温將比原來升高2 ℃左右,請你解釋發生這個現象的原因?

國中物理電路圖基礎知識分析講解

【—分析講解】人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凡是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的,必定與綢子摩擦玻璃棒吸引。

一、知識和技能要求

1、知道什麼叫物體帶電和摩擦起電;

2、認識到自然界有兩種電荷;知道正負電荷是如何規定的;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知道電量及其單位,知道驗電器的構造和原理;

3、認識電流的形成、簡單電路及電路圖;

4、知道電源和用電器,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5、理解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的連接特點,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

 二、重點難點精析

 1.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説它帶了電,或者説它帶了電荷。習慣上把帶了電的物體叫帶電體。2.使物體帶電的方法:①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的方法叫摩擦起電。②接觸起電:用接觸的方法使物體帶電。

凡是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必定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吸引。這些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規定:

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是正電荷,可用"+"表示;

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負電荷,可用"-"表示。

電荷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驗電器是實驗室裏常用的一種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它的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Q)。單位是庫侖,符號是C。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異種電荷完全抵消的現象,叫做中和。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為1.6×10-19 庫侖,作為元電荷。

 2.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①必須有電源 ②電路要接通。電源作用:是提供持續電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常見電源:乾電池、蓄電池、發電機。乾電池、蓄電池上有正極和負極,乾電池的正極是碳棒,從外表看,即為帶銅帽的一端;負極是鋅筒(展示乾電池剖面實物)。

在電現象中,有一些關於電荷的相近名詞,如:"正電荷"、"負電荷"、"電子"、"自由電子"、"正離子"、"負離子"等。這些名詞含義是不同的。在使用這些名詞時,可這樣區分:(1)在摩擦起電、接觸帶電等問題中,注意是電子在轉移,不能説成"自由電子"或&quot 國中英語;自由電荷"。(2)注意在泛泛地討論導體、絕緣體的微觀機制時,要説明是"自由電荷",即導體能夠導電是因為導體中有大量的自由電荷,而絕緣體中因自由電荷很少,所以絕緣體不容易導電。而金屬導體靠"自由電子"導電,酸、鹼、鹽水溶液靠"自由離子"導電,這些"自由電子"或"自由離子"都屬於自由電荷。(3)在定義中用"電荷"來定義。如電流定義為電荷的定向移動,而電流方向規定為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為電流方向。

  3.電流方向的規定:

電荷有兩種,電路中有電流時,發生定向移動的電荷可能是正電荷,也可能是負電荷。還有可能是正負電荷同時向相反方向發生定向移動。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在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在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是從電源負極流向正極。

電路圖的知識會要求大家畫出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的電路圖。

國中物理電路圖知識分析輔導

【—知識】電路圖是人們為了研究和工程的`需要,用國家標準化的符號繪製的一種表示各元器件組成的圖形。

電路圖

通過電路圖可以詳細的知道他的工作原理,是分析性能、安裝電子、電器產品的主要設計文件。在設計電路時,也可以從容地在紙上或電腦上進行,確認完善後再進行實際安裝,通過調試、改進,直至成功;而現在,我們更可以應用先進的計算機軟件來進行電路的輔助設計,甚至進行虛擬的電路實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分類

(一)、原理圖,又被叫做“電原理圖”。這種圖,由於它直接體現了電子電路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所以一般用在設計、分析電路中。分析電路時,通過識別圖紙上所畫的各種電路元件符號,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方式,就可以瞭解電路實際工作時的原理,原理圖就是用來體現電子電路的工作原理的一種工具。

(二)、方框圖(框圖) 方框圖是一種用方框和連線來表示電路工作原理和構成概況的電路圖。從根本上説,這也是一種原理圖,不過在這種圖紙中,除了方框和連線,幾乎就沒有別的符號了。它和上面的原理圖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原理圖上詳細地繪製了電路的全部的元器件和它們的連接方式,而方框圖只是簡單地將電路按照功能劃分為幾個部分,將每一個部分描繪成一個方框,在方框中加上簡單的文字説明,在方框間用連線(有時用帶箭頭的連線)説明各個方框之間的關係。所以方框圖只能用來體現電路的大致工作原理,而原理圖除了詳細地表明電路的工作原理之外,還可以用來作為採集元件、製作電路的依據。

(三)、裝配圖 它是為了進行電路裝配而採用的一種圖紙,圖上的符號往往是電路元件的實物的外形圖。我們只要照着圖上畫的樣子,依樣畫葫蘆地把一些電路元器件連接起來就能夠完成電路的裝配。這種電路圖一般是供初學者使用的。 裝配圖根據裝配模板的不同而各不一樣,大多數作為電子產品的場合,用的都是下面要介紹的印刷線路板,所以印板圖是裝配圖的主要形式。 在初學電子知識時,為了能早一點接觸電子技術,我們選用了螺孔板作為基本的安裝模板,因此安裝圖也就變成另一種模式。

(四)、印板圖 印板圖的全名是“印刷電路板圖”或“印刷線路板圖”,它和裝配圖其實屬於同一類的電路圖,都是供裝配實際電路使用的。 印刷電路板是在一塊絕緣板上先覆上一層金屬箔,再將電路不需要的金屬箔腐蝕掉,剩下的部分金屬箔作為電路元器件之間的連接線,然後將電路中的元器件安裝在這塊絕緣板上,利用板上剩餘的金屬箔作為元器件之間導電的連線,完成電路的連接。由於這種電路板的一面或兩面覆的金屬是銅皮,所以印刷電路板又叫“覆銅板”。印板圖的元件分佈往往和原理圖中大不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在印刷電路板的設計中,主要考慮所有元件的分佈和連接是否合理,要考慮元件體積、散熱、抗干擾、抗耦合等等諸多因素,綜合這些因素設計出來的印刷電路板,從外觀看很難和原理圖完全一致;而實際上卻能更好地實現電路的功能。 隨着科技發展,現在印刷線路板的製作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單面板、雙面板外,還有多面板,國中數學,已經大量運用到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國防建設、航天事業等許多領域。 在上面介紹的四種形式的電路圖中,電原理圖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能夠看懂原理圖,也就基本掌握了電路的原理,繪製方框圖,設計裝配圖、印板圖這都比較容易了。掌握了原理圖,進行電器的維修、設計,也是十分方便的。因此,關鍵是掌握原理圖。

我們學習的常遇到的電子電路圖有原理圖、方框圖、裝配圖和印板圖等。

八年級物理試題之R=U I公式

【—八年級之R=U/I公式】對於物理R=U/I公式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做下面的題目。

R=U/I公式

對式子R=U/I的理解,國中政治,下面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

A、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B、導體的電阻跟通過它的電流強度成反比

C、導體的電阻跟它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強度無關

D、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則通過它的電流為零,此時導體的電阻為零

正確答案:C

希望上面對R=U/I公式知識題目的練習,同學們對此公式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做的很棒的。

九年級物理教案:摩擦力

教學目標

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動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

目標:

1.通過影響滑動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分析概括的能力,對進行學科研究方法的.

2.通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2)決定滑動大小的因素。(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説明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大小因素的實驗。

  教法建議

 1、現象教學,以實驗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現象.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演示實驗,作為是非常清楚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必須儘量做好.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選取生動的事例進行演示分析講解,這樣就能及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儘量讓他們動手.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即當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採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本實驗中的變量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3、可採用學生討論自學的方式教學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都不難理解,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通過學生閲讀課文、自己進行實驗研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提高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對於基礎不好或組織紀律較差的學生可採取部分內容引導,部分內容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學.

  4、適當補充靜摩擦的知識.

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知道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決定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研究決定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

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問題

教學工具:彈簧測力計、小車、鈎碼、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紙、洗衣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法1:從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感覺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讓學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動,體會手的感覺。

比如老師使用板擦擦黑板,筆在紙上寫字,學生用橡皮擦去鉛筆字,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滑動時,感到受到阻礙。

方法2:從新奇實驗引入,提高學生興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實驗: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並壓緊大米,向上提起筷子會很容易的將筷子拔出;重新將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會兒,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請學生分析討論並舉出身邊的摩擦現象從而引出新課。

手提空瓶的實驗: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頸部分(圖中覆蓋部分)向上提,提不起來;再將瓶子擦乾淨,用毛巾覆蓋在瓶頸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過兩次實驗對比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

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看出摩擦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要發生相對運動,指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還沒有發生,這種叫靜。

方法1:一般情況下,對於“相對運動”的要求較低,可一帶而過。對於的方向簡單情況可判斷即可。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解釋清楚“相對運動”“阻礙相對運動”的含義。可參考下面的講解。

如圖9-4-3中一汽車水平向右運動,在某段時間內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對於地面的運動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此時箱子相對與地面是向右運動的,但箱子與地面間無摩擦。箱子相對於車的運動,是以車為參照物,箱子相對於車向左運動,車給箱子的阻礙箱子相對於車向左滑動,車給箱子的的方向應為向右,即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影響滑動大小的因素方法1:演示實驗,實驗中要設置好恰當的問題。1)怎樣來測定滑動的大小?為什麼?使學生理解勻速運動的物體,受的與水平拉力大小相等。2)請同學們猜想一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3)根據學生的答案來請學生設計實驗,教師進行操做驗證。學生的設計會有很多漏洞,教師不要急於給出正確答案,可適當提出針對性問題來加以修正,幫助學生掌握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採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最後得出正確結論:滑動的大小既跟壓力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探索與哪些因素有關?思考問題:1)怎樣測出的大小? 2)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驗證?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先討論,然後在老師不給出正確操作過程的情況下分組完成不同的驗證內容,最後由學生總結得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結論。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由學生討論並舉出相應的事例,準備適當的錄像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最後由學生總結出結論。結論:通過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過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變滑動為滾動,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來(加潤滑劑),可以減小有害摩擦。(三)鞏固練習1、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哪個措施的目的是減小摩擦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2、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槓之前總要在手上塗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槓上做迴環動作時,手握槓又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四)小結:1、不論那種方法都是由“大小的決定因素”中得出的。2、摩擦可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3、思考題:自行車輪胎蹩的時候為什麼騎起來費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摩擦與我們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活動

【活動目的】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寫出對於我們日常活動密切相關的摩擦的認識。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寫出專題報告,進行交流。

【參考方案】

可以從多方面瞭解摩擦。例如可以歸納摩擦的種類,摩擦的應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查閲有關,寫出專題報告,例如"體育中的摩擦"、"靜摩擦的應用"等等,還可以設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將會怎樣"等問題,自己確定題目,寫出專題文章。

【備註】

1、寫出專題報告。

2、寫出發現的新問題。

國中物理學習小技巧

1、細讀書,多設問,培養自學

教材的閲讀,主要包括課前閲讀,閲讀和課後閲讀.

(1)課前閲讀,有的放矢.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如閲讀“功”這一節,可列出如下提綱:①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麼?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説的“做工”有什麼不同?②做功必須具備哪兩個必要因素?有哪幾種情況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單位是什麼?通過閲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瞭解,弄清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

(2)課堂閲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閲讀,對於那些重點知識(概念、規律等)要邊讀邊記.對於關鍵的宇、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誌,只有抓住關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閲讀“重力的方向”時關鍵是“豎直”.閲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課文時,抓住“沒有受到外力作用”和“總保持”.精讀細摳,明確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在閲讀時,若遇疑難,要反覆推敲,為什麼這樣説,能不能那樣説?為什麼?弄清其原團究竟.

(3)課後閲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閲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新課結束或學完一章後,結合課堂筆記去閲讀,及時歸納,把每節或每章的知識按“樹結構”或以圖表形式歸納,使零碎的知識逐步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歸納,可以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結成體.以便加深現解,使知識得到昇華.

2、細觀察,會觀察,培養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物理獲得感性認識的源泉,也是物理學的重要手段.階段主要觀察物理現象和過程,觀察實驗儀器和裝置及操作過程,觀察物理圖表、教師板書等.

(1)觀察要有主次

如在觀察水的沸騰時,要圍繞下列問題觀察:沸騰前氣泡發生的位置、氣泡大小、多少,温度計的讀數怎樣變化?沸騰時觀察氣泡的變化,温度計的讀敷是否有變化?停止沸騰時,温度是否變化?……

(2)觀察要有步驟

複雜的物理現象,應按照一定的步驟,一步步地仔細觀察.如在”研究液體的壓迎”實驗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1)首先要觀察所使用的壓強計,用手指擠壓壓強計盤上的橡皮膜,觀察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兩邊液麪出現的高度差,壓強越大,液麪的高度差也越大.(2)將水倒人燒杯中,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觀察u形臂兩邊液麪是否出現高度差,報據觀察判斷水的內部是否存在壓強?(3)改變橡皮膜所對方向,再觀察u形管兩邊的液麪,根據觀察判斷水是否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其大小有什麼關係?(4)保持金屬盒所在的深度不變,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個側面,比較同一深度,水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有什麼關係?(5)將金屬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壓強隨深度增加怎樣改變?(6)觀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壓強和鹽水的壓強是否相同?

(3)觀察時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鋇第一運動定律”前做有關演示時,當觀察了同一高度處的小車從斜面上分別經過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時運動的距離越來越遠後,要認真思考:小車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大小跟什麼有關?當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受摩擦力很小時,運動的距離很大嗎?當小車在光滑的平面上(無阻力)運動時,運動的距離將有多遠?經過觀察、思考、推理後,加深對定律的理解.

3、勤實驗,會操作,提高實驗技能

實驗是研究物理的基本,它對激發學習物理的,培養觀察分析能力,提高實驗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實驗應包括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邊學邊實驗和小實驗.演示實驗起着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通過演示實驗可以通過分析物理現象,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更好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

在學生實驗中,要接觸實驗器材,瞭解實驗目的和原理,嚴格按使用規則和程序親自操作,作必要的記錄,根據實驗內容得出結論,呀襖做到手、眼、腦並用.通過實驗,自己去“發現”規律,學到探索物理知識的方法。

4、多思考,細比較,培養學生的能力

孔子説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動力.在物理學習中,要結合結合教材中的“想想議議”,進行巧妙的設疑,多動腦積極思維,多質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並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時,可先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認識到浸在液體裏的物體不論是上浮的還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幾個思考題:(1)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作用,為什麼鐵在水中下沉?木塊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樣重的鐵塊和木塊同時放在水裏又會怎樣呢?(3)用鋼鐵製造的大塊在輪船為什麼又會浮在水面呢?

然後通過對放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對教材上的各種結論,不僅要善於從正面提出問題,還要善於反向思考.如“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而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物體是不是都沒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過反向思考,有助於弄清結論成立的前提,並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知識本身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區別.如某些現象相似,但實質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測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學習中一定要積極思維,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找出異同和聯繫,掌握知識的本質.例如,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就可列表比較.質量和重力、壓力和重力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等,都可以列表比較.通過比較,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培養自己的科學.

5、善,會,提高效益

為了使學到的知識牢固地銘刻,必須加強記憶.如圖表記憶,順口溜記憶,理解記憶,類比記憶,系統記憶,形象記憶等,這些巧記、妙記,都能縮短記憶週期,使知識信息貯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學記憶,就可以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智慧的倉庫”.在新的學習活動中,當需要某些知識時,則可隨時取用,從而保證了新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的迅速進行.

(1)理解透徹,記得牢

理解是提高記憶質量的前提.對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額定功率”、“實際功率”、“比熱”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否則更易發生混亂.

(2)語言簡煉,記得快

可將一些重要知識編成順口溜,以幫助學生記憶.如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編成:“一物一線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編為:“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哪來哪去,角度不變”;電路識別可編為:“簡單電路四元件,源器線加電鍵,逐個順次是串聯,電路分叉屬並聯”.

(3)反覆強化,記得準

對有些知識,需反覆強化記憶.即凡涉及到該內容時就不斷強化剛形成的條件聯繫,並及時運用、鞏固,以加強記憶.

6、廣訓練,精練習,提高學習成績

練習是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練習包括課堂練習、作業練習、實驗操作練習、單元練習及綜合練習等,在練習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點:

(1)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適量練習.既要有知識覆蓋面,又要有適當的知識梯度.

八年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剖析

目的:研究凸透鏡成像具有什麼特點?

猜想:根據問題回答,加上“可能”二字。

器材:光具座(相當於白紙、直尺、固定座)、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

主要過程:依次將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屏安裝在光具座上 七年級,調整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點處,移動蠟燭到較遠處,通過移動光屏承接到像,記下物距和像距;再移近蠟燭,移動光屏承接到像。多實驗幾次,記下數據。

結論:物體在凸透鏡2倍焦距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物體在凸透鏡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光路圖理解,特別三條特殊光線的應用)

質疑:1.凸透鏡的焦距和光具座的長度有何要求?答:在10cm—20cm之間,大於40cm。

2.實驗中有時光屏無法找到像,有那些原因?答:其一,選用的凸透鏡的焦距太大(或光具座的長度相對太小,)無法接到像;其二,蠟燭焰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其三,蠟燭和光屏放在了凸透鏡的同一側;其四,蠟燭放在焦點上或焦點以內。(4點)

3.實像的特點和成因?答:能用光屏承接,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