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賞析及點評

來源:文萃谷 1.02W

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賞析及點評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賞析及點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賞析及點評

1 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

王羲之在某地當官時,有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告狀。年輕人説,因家境貧寒,一無所有,父親臨死前曾向某鄉紳要一小塊荒地,用來埋葬自己。鄉紳滿口答應,並講明只要“一壺酒”的酬謝。埋葬了老人之後,年輕人很快送去一壺酒以表感謝之情。哪知鄉紳把臉一翻,大聲怒吼,竟説當時講明是“一湖酒”。年輕人有口難辯,一湖酒怎還得起呢?無可奈何,來到王羲之處告狀,請為他作主評理。

聽罷年輕人的訴説,王羲之問:“你説的都是實情?”年輕人説:“是”。“你講的都是真話?”“不敢有假。”王羲之略作思考,就匆匆打發年輕人回去了。

第二天,王羲之若無其事,悠閒地到了鄉紳那裏。鄉紳早就仰慕王羲之的大名,很想求他的墨寶。於是盛情款待。談話間,鄉紳提出求寫墨寶的.意向,王羲之並不推辭:“那好辦。”於是揮筆寫了《禾毅論》。鄉紳喜出望外,為了表示對王羲之的謝意,鄉紳問應送點什麼禮品,王羲之順口説出:“只要一活鵝。”鄉紳暗暗心喜:“那算得了什麼?”第二天,鄉紳就提一隻活鵝送到官府,王羲之把臉一沉:“當時説好一河鵝,現在怎麼送來一隻鵝?”原來當地“活”“河”同音,鄉紳辯解道:“大人,鵝是以只計數,從不以河計數的呀!”王羲之反問:“既然鵝以只計數,難道酒是以湖計數的嗎?”鄉紳恍然大悟,從此再也不向年輕人討債了。

2 一壺酒與一活鵝的故事點評

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個同音的字而鬧出笑話,而故事裏的鄉紳卻利用這個來欺負家境貧寒的人,這樣就是不對的行為了。王羲之的聰明才智值得我們學習,必要的時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拓展

人物生平

坦腹東牀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

王羲之(6張)

王羲之16歲時被郗鑑選為東牀快婿。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鑑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説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説:“那好啊,我家裏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裏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説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着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見靠東牆的牀上一個坦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説:“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説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牀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無其事。”郗鑑説:“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牀快婿”一説就是這樣來的。

成就影響

書法造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衞夫人(姨母)學書。衞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衞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衞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説:“羲之從衞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衞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衞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脱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衞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衞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師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着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