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模板錦集5篇

來源:文萃谷 6.29K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讓我們對今後的工作做個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模板錦集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 學生情況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位數除以一位的除法,並能夠利用乘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初步認識了長度、質量單位,能比較正確地利用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另外已經能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能按照左西右東的順序觀察方位圖和地圖。能進行簡單的統計,並製作成方塊統計圖,對“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有一定的認識。

2、數學思考方面:

學生已經基本能夠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已經能在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進行思考,所不同的是不同學生的思考層次和水平。學生的表達能力也不斷提高,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地發展,同樣,少數學生的思考離要求還有一段距離,需要不斷地加強訓練。

3、解決問題方面:

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不斷增強,能根據一個場景和若干個條件,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能逐步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算法)解答同一問題。少數學生由於數學思考發展的滯後,也影響了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4、情感和態度方面。

學生們已經能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學解決生活實實際問題的積極性得到加強。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悦。同時我們也發現少數學生由於自身或家庭的原因,學習態度還不夠端正,對學生投入不足,情感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數與代數會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商是整百數活整十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

能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中間、末尾有0的情況)、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列比較簡單的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能筆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能估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百多或幾十多,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能説出估計的過程與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

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能讀寫一位小數和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

認識年、月、日,能區分大月、小月,能判斷平年、閏年,能計算一個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數。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認識千米、噸。知道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空間與圖形能指出由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成的幾何的三視圖,能比較兩個形狀相近的幾何體的三視圖有那些相同、哪些不同。能根據比較簡單的視圖要求拼搭幾何體。

結合實例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平移,能動手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能區別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能在1平方釐米的方格紙上數出圖形的面積。知道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統計與概率結合實例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

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限結果是整數)會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狀況。

會用平均數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2、數學思考經歷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分數、小數的過程,學習用數描述、表達西安市世界中的現象,發展數感。

經歷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數加、減法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在應用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發展抽象思維。

經歷探索簡單的搭配規律、尋求各種搭配方案的過程,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有條理地思考並發展符號感。

在簡單的幾何體及其三視圖的相互轉化活動中,在研究平面圖形的平移、旋轉、對稱的數學活動中,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特徵及平面圖形的變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探索廠方、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在研究求一組數學的平均數的方法以及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統計觀念。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

3、解決問題能應用在本冊教科書裏學到的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步或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能在理解面積含義及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主動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

初步學會根據要解決的日常問題到現實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數據,能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據的重要性,增強統計觀念。

增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能主動與同學共同進行學習活動,積極與同學交流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與所選用的方法。

教師的指導下,能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能利用估計,判斷解決問題結果的合理性。

4、情感與態度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數學內容,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初步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通過教科書裏的“你知道嗎”欄目以及其他渠道瞭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體會數學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和勞動中逐漸形成的方法、理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體會數學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教師的具體指導和組織下,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三、教學措施。

1、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教具、學具、教學掛圖、教學投影片、實物,加強直觀教學。

2、根據教材特點,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研究。

3、加強課題“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情景創設”的研究,以課題指導課堂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加強課程改革理念學習和課改實踐,不斷改變觀念,提高認識,實踐教法和學法的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5、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交流,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6、教學中注意與日常生活相聯繫,發掘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7、注意培優、補差。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上學期平均分62。66。及格人數39人,不及格人數25人。但90分以上的卻只有1人,總體成績不理想。本學期人數增多,但學生積極性較高,希望本學期能有所進步。

二、教學內容:

除法,認數,千克和克,加和減,24時記時法,長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觀察物體,統計與可能性,認識分數,整理和複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數與代數:

(1)認識“萬”,知道10個一千是一萬,瞭解萬以內數位順序表。理解10000以內數的意義,掌握數的讀、寫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

(2)會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整百數加整百數及相應的減法,整千數加、減整千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數乘一位數。

(3)能正確估計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得數是幾十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十多,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是幾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

(4)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知道0與一個數相乘得0,會驗算除法。

(5)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母不超過10),能讀、寫分數,在具體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較兩個幾分之一或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能正確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6)在現實的生活情境裏感受並認識千克和克,通過動手實踐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24時記時法,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換算。

2、空間與圖形:

(1)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

(2)理解平面圖形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3)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指出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由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視圖,能根據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

3、統計與概率:

(1)能用比較有效的方法蒐集、整理數據,會用表格或簡單的條形圖表達統計的`結果。

(2)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相等,有時大些或小些。會用“偶爾”、“經常”等詞語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二)數學思考方面。

1、經歷“在計數器上表示數→分析數的組成→探索數的讀法與寫法→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學習萬以內數的過程,以及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並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過程,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和符號感。

2、在探索口算、筆算和估算方法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發展抽象思維。

3、在觀察常用物體並把幾何體與其相應視圖進行轉換的過程中,在通過折、量、比,探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過程中,在動手圍、量、畫、算平面圖形周長的活動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4、在摸球、拋小正方體等活動中,經歷分類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用數據描述現象以及判斷可能性大小等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並在與同伴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解決問題方面。

能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簡單的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

1、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藴含大量的數學信息,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初步具有主動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逐步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經常與同學共同開展學習活動,經常與同學交流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初步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簡單地反思、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與形都能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逐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3、經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數學。

3、通過教科書裏的“你知道嗎”欄目以及報刊書籍、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瞭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初步感受到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4、在教科書和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習客觀地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

三、教研活動安排:

1、研究課題:如何構建全納的數學課堂。

2、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1)刻苦鑽研教材,認真備課,改進教學方法,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

(2)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倡導學生動手實踐、獨立探索、相互合作。

(4)加強學生的數感、提倡算法多樣化。

(5)盡力創設濃厚的、鮮明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

(6)面向全體學生,認真做好補差工作,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7)加強家校聯繫,取得家長的關心與支持。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除法,十五課時

第二單元認數,十三課時

第三單元千克與克,九課時

第四單元加和減,十課時

第五單元24時記時法,九課時

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十一課時

第七單元乘法,十四課時

第八單元觀察物體,六課時

第九單元統計與可能性,八課時

第十單元認識分數,十課時

第十一單元整理與複習,七課時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基本情況:

本學期是國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年級三(5、6)兩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課程標準教材?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問題方式都必須不同與以往的教學。因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必須儘可能性的創設情景,讓學生經歷探索、猜想、發現的過程。並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樹立素質教育觀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為做好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九年級數學是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為指導,按照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來實施的,其目的是教書育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此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通過九年級數學的教學,提供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唯物主義觀。

二、教學內容:

本學期所教九年級數學包括第一章 證明(二),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證明(三),第四章 視圖與投影,第五章 反比例函數,第六章 頻率與概率。其中證明(二),證明(三),視圖與投影,這三章是與幾何圖形有關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數 這兩章是與數及數的運用有關的。頻率與概率 則是與統計有關。

四、教學目的

在新課方面通過講授《證明(二)》和《證明(三)》的有關知識,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測、證明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並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論證、計算、和簡單的作圖。進一步掌握綜合法的證明方法,能證明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關的性質定理及判定定理,並能夠證明其他相關的結論。在《視圖與投影》這一章通過具體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在《頻率與概率》這一章》讓學生理解頻率與概率的關頻率與概率系進一步體會概率是描述隨機現象的數學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數》這兩章,讓學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種解法,並能運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數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體驗數學結合的數學方法。同時學會對知識的歸納、整理、和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五、 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證明(二)》,《證明(三)》,《視圖與投影》。代婁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反比例函數》。以及與統計有關的《頻率與概率》。《證明(二)》,《證明(三)》的重點是1、要求學生掌握證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學會推理論證;2、探索證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證明的多樣性。難點是1、引導學生探索、猜測、證明,體會證明的必要性;2、在教學中滲透如歸納、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視圖與投影》和重點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判斷簡單物體的三種視圖,並能根據三種圖形描述基本幾何體或實物原型,實現簡單物體與其視圖之間的相互轉化。難點是理解平行投影與中心投影,明確視點、視線和盲區的內容。《一元二次方程》, 《反比例函數》的重點是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種解法;2、會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像,並能根據圖像和解析式探索和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性質。難佔是1、會運用方程和函數建立數學模型,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和交流,倡導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頻率與概率》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活動,理解事件發生的頻率與概率之間的關係,體會概率是描述隨機現象的的數學模型,體會頻率的穩定性。難點是注重素材的真實性、科學性、以及來源渠道的多樣性,理解試驗頻率穩定於理論概率,必須藉助於大量重複試驗,從而提示概率與統計之間的內存聯繫。

六、教學措施

針對上述情況,我計劃在即將開始的學年教學工作中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新課開始前,用一個周左右的時間簡要複習上學期的所有內容,特別是幾何部分。

2、教學過程中儘量採取多鼓勵、多引導、少批評的教育方法。

3、教學速度以適應大多數學生為主,儘量兼顧後進生,注重整體推進。

4、新課教學中涉及到舊知識時,對其作相應的複習回顧。

5、複習階段多讓學生動腦、動手,通過各種習題、綜合試題和模擬試題的訓練,使學生逐步熟悉各知識點,並能熟練運用。

除了以上計劃外,我還將預計開展轉化個別後進生工作,教學中注重數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聯繫,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實際生活中藴藏的數學問題,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視實習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了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冊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根據本冊的具體內容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三年級一個班現有學生57人,男生32人,女生22人。二班現有學生53人,男生30人,女生23人,他們均來自周邊的自然村。學生已經有兩年的數學學習經歷,對一些基礎性的數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青島版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方面除了重視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的把全班同學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好學生的智力較好,很容易學會新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缺乏問題意識。中等生學習知識比較紮實,能夠自主學習,但思維不夠靈活,缺乏創新意識。差生接受知識比較慢,學習興趣不高,不善於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成績不佳。在教學中應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上冊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內容: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統計與概率。

數與代數:克、千克、噸的認識;除法的口算、估算;簡單的、稍複雜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筆算及驗算;混合運算;口算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混合運算;分數的初步認識與簡單的分數加減法。空間與圖形: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初步認識平移、旋轉現象;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會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實踐與綜合運用:感知影子長短與時刻變化的關係;合理安排雙休日。統計與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即含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意識。結合現實素材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並認識克、千克、噸,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4、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5、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6、結合實例,進一步感知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7、在東、西、南、倍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給定一個方向,辨別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8、通過具體的情境,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流想法。

9、應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測量等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初步瞭解分析、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10、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探索兩、三位數乘除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識。在進行估算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識。

2、在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徵及周長公式的探索過程中,提高學生觀察操作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分數的意義。

4、在解決簡單的混合運算問題中,體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乘除法”。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百以內一位數乘兩位數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結合實際具體情境,感受乘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一位數乘兩位數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並能正確地計算;經歷從實際情境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用乘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第三單元“千克、克、噸”。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質量單位——千克、克、噸。結合具體生活情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噸;瞭解千克、克、噸的實際大小;掌握千克、克、噸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實際生活,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3、第四單元“乘法”。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連乘。能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

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並能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並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能嘗試解釋估算的過程。

4、第六單元“除法”。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和連除,學習乘除混合兩步計算。能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感知除法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能正確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並能進行演算,結合具體的計算過程,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能從實際情境紅提出問題,運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5、第七單元“年、月、日”。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認識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瞭解平年、閏年,能判斷平年和閏年;體會引入24時記時法的必要性,認識24記時法;感受時間中的數學問題,培養時間觀念,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觀察物體”。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並從三個方向觀察由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進一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圖形可能不一樣;能辨認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立體圖形形狀;發展空間觀念

,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第五單元“周長”。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周長的概念,並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結合具體實物或圖形認識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八單元“可能性”。在本單元中,學生主要學習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進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發生是不確定的;在實際操作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在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中,配有題材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應用問題和實踐活動。學生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內容之間的聯繫;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語言文字

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普通話交流和使用規範字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點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呈現學習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運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下面結合具體學習內容,闡述本冊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色:

(一)內容的呈現體現了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

(二)內容的呈現注重了層次性和思考性;

(三)注重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繫,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努力形成綜合實踐活動的多樣化和專題化;

(五)內容的呈現方式靈活多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情感。

三、主要教學措施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本冊教材的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視創設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

(二)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三)積極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重視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教學評價措施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一)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關注他們的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應該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適時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級的學生往往需要聯繫已有的生活實際或具體事物來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對學生評價時,應重點考察學生結合具體材料時對所學內容實際意義的理解。

(三)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學生髮祥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可以考察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能否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能否嘗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否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五、課時安排

(一)乘除法……7課時(四)乘法……9課時(七)年、月、日…8課時

(二)觀察物體……3課時(五)周長……5課時(八)可能性……2課時

(三)千克、克、噸…6課時(六)除法……8課時(九)總複習……5課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