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怎樣學習才能上重點高中

來源:文萃谷 2.13W

會考招生政策是每年會考結束後大家熱議的話題,因為它是考生進入高中的關鍵,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8年會考招生政策,希望能幫到你。

國中生怎樣學習才能上重點高中

  國中生怎樣學習才能上重點高中

七年級

適應國中的學習節奏、方法和方式,做好文科的積累國小生進入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不會聽講、不會記筆記,會的做不對。

國小知識比較簡單,偶而聽一耳朵就能明白,沒養成聽講和記筆記的習慣。中學知識相對連貫性和邏輯性更強,一個點沒聽明白,另外一個點接不上,導致不會做題。所以國小時候家長(微博)可以有意識進行聽力和坐功練習,比如聽完一個故事後讓孩子進行復述,學習鋼琴和其他樂器,並不是要成為音樂家,讓孩子得坐得住,靜下心來。

國小時候有意識可以培養孩子做筆記的習慣,我看很多家長小升中時候幫助孩子記筆記,我認為這需要對孩子進行鍛鍊。記筆記記多了,慢慢就知道該記什麼,不該記什麼。

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個是改變思維習慣,一個是做好文科知識的積累。

改變思維習慣,中學和國小最大的區別,在於理科中以字母為主,而國小生總是把字母當成一個具體的整數去思考,舉特例不考慮一般情況。無法將數的範圍從自然數擴展到有理數和實數,需要很長時間去改變這種思維習慣。

文科知識的積累在七年級做好也很關鍵,七年級理科學習任務相對較輕,思維量不大。需要做好語文與英語的詞彙和閲讀的積累,想總成績撥尖靠的是各科均衡,不可能一科、兩科打天下。尤其是國小很多很聰明的小男生,語文和英語是弱項,到九年級想短時間補上來難度相當大,記憶量太大,不可能牢固和紮實。再加上物理和化學難度的增加,九年級只能疲於應付,很容易失去鬥志。七年級時間比較充裕,做點文科知識儲備工作很有必要。

家長做什麼

督促認真完成作業,檢查課堂筆記的整理情況,及時改正不良學習習慣。

八年級

做好文科積累和理科學習方法和思想的提煉

文科積累需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很重要,英語尤其是閲讀量三年需要達到15萬字。學習有餘力的可以考慮八年級開始閲讀九年級的文章,九年級能閲讀高一、高二的文章那樣會考(微博)是遊刃有餘了。

語文課外閲讀的積累也很重要,多讀多寫多背是家常便飯。當閲讀和寫作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就好辦了。興趣和愛好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和培養的。

理科數學的知識難度開始增大,物理開始學習。要讓隨時思考成為一種習慣,更重要!!!

數學從知識點上來説60%的知識點在八年級完成,需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作保障,難題是需要從基礎知識入手尋找突破點。七年級、八年級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很重要。提高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做一定量的基礎知識題目題目,理解定理、定義和性質的含義;

(2)通過做難題對知識點內涵深入理解,反過來再去重新審視基礎知識,能建立起知識點的數學模型;

(3)通過做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對知識點深入和透徹的理解,達到一個能靈活和綜合應用的高度。

理科學習需要學會質疑和歸納總結,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儲備很重要。

最高境界

把學會的思想和方法遷移到其他知識點和學科使用,那就是高中的大才,北清在向你招手!

家長做什麼

及時發現各科問題所在,和班主任、任課老師及時溝通。如果是理解上存在問題,可以適當報班。

九年級

各科知識成體系,提升高度和深度,適當學習高中知識

九年級上學期大概11月份左右,各科除化學外其他知識基本學完,融匯貫通是九年級的主題和目標。

文科的語文有大量的文言文和語文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七年級八年級有積累的同學會稍微輕鬆些。作文素材積累需要反覆對作文進行修改。

英語的詞彙、句型和閲讀也需要大量的積累,這時候開始感覺到時間不夠了!

理科的學習重點這時候是綜合應用,需要將三個、四個知識點綜合應用,需要良好的運算和思考作功底,思維能力好的學生成績優勢開始顯現!

理科的綜合應用是建立基礎知識紮實的基礎上的。三到四個知識點的綜合,可以從一個知識點尋找突破口,將各個知識點的性質、定義、定理相互串連起來,尋找方法和思路。從不同知識點作為突破口有不同的方法,就有一題多解,比較各種方法尋找最簡捷的方法。多做這種訓練比多做題更重要,可以為做其他題目節約寶貴的時間。

很多同學認為題目我只要做出答案就可以了,不需要最簡單的方法,我可以用這個時間去做更多的題目。九年級學習最需要的是效率,強科需要的是深度和高度。(真正較量的是弱科誰更好!!!木桶效應)

很多同學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把題解出來就得了,不去做方法和知識體系的優化。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未必是最簡單的方法,計算和步驟相對較多些,存在多作時間和出錯概率增大的風險!(當然別無選擇時先做出來為上,這就是要平時多做一題多解的原因,就知道找到最簡捷的方法)想的多步驟少,想的少就寫得多算得多,這也算是一種守恆吧,呵呵!

真正優秀的學生是善於做方法和知識的總結、歸類、完善,循序漸進!記住巧來源於多做題多思考多總結。一題多解找巧法,多題一解找通法。有時候會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用學生的話説快沒血的時候可以救命,滿血迴歸,很給力!!!

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學習初高中有銜接的高中知識,文理科都一樣。

學習後做會考題目會輕鬆些,並節約時間。理科更是如此,使用國中方法做題需要添加輔助線,有時候容易卡殼,高中的方法會更簡單和快捷。對於選擇填空和直接寫出結果的題目使用,一是節約時間,二是從長遠來講為初高中的過渡打下良好的基礎。

家長做什麼

瞭解會考政策,確定目標校,針對弱科選擇合適的老師進行補習,做好心理疏導。

1、國中3年最容易解決的課程就是語文和英語,他們的規律非常相似,畢竟都是語言

2、不該錯的錯了”,表面是疏忽,粗心,實際是態度不認真,不重視,根治的最好方法就是平常的作業和訓練!我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分享一下,平時寫作業的時候,根據作業量評估一下,一要規定時間完成,就當考試;二要規定準備好草紙,做數學等科目時候,按作業的順序,需要列算式就在草紙上,不需要的也要寫好題號,按順序進行,直到作業或試卷完成。

  北京會考改革解決的不僅僅是教育均衡難題

“往年,學習成績靠前的孩子基本都會‘考’到海淀區的好中學去,經過從去年到今年實施的一些政策,現在學生們基本都留在了本區。”北京市豐台區一所優質國小的校長向記者透露。

隨着各地政府紛紛頒佈2015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政策,一年一度的“招生季”來了。

從去年起,我國的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教育部及各個地方出台了多項重磅改革措施,在義務教育階段,“均衡發展”可謂是改革的核心內容。

這一方面説明實現教育均衡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同時也説明,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不均衡現象普遍存在。

教育發展不均衡其實就是教育領域的“貧富差距”。與經濟、文化等領域類似,這種“貧富差距”首先存在於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它造成的是不同地區孩子 教育的不公平,在各級政府下大力氣加大財政投入後,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差距”同時也存在於同一區域內,比如,大城市的不同區縣,它造成在權、錢推動 下的無序擇校、或明或暗的擇校費、天價的學區房以及被功利主義折磨着的孩子。

由於北京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同時也是一個流動人口眾多的地區,這裏曾被稱為這種教育“頑疾”的重災區。

據瞭解,北京市朝陽區部分公立中國小(微博)中非京籍學生已經超過一半,有的甚至更多,保證這些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也是北京的職責。

眾多羣體的利益和需求交織在一起,不斷地增加着北京教育改革的難度。

北京一位教育界人士調侃道:北京教育就像一個插滿了管子的“危重病人”,要想徹底改變非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不可。

國中教育窄化為高中教育預備教育,改革會考(微博)對義務教育有實際影響

“今年的會考政策變化很大,對我們這些非教育強區來説是利好。之前很多對改革持觀望態度的教師或者家長(微博),今年會考後一定會有所轉變!”豐台區那所優質國小的校長説。

近來,我國圍繞義務教育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並不少,包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減負,但是,最終的成效並不理想。不少人説:只要“指揮棒”不變,所有改革都白搭。

有輿論認為問題的關鍵出在大學聯考(微博)。大學聯考是當前最大的“指揮棒”。但是,作為義務教育終點的會考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很多“小升中”甚至“幼升小”的擇校,其實都是盯着那些能讓自己的孩子考上好高中的學校,也就是會考成績優秀的學校。

會考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國小產生實際影響的考試。

“當前,國中教育存在‘窄化’的問題。”北京市委教工委書記苟仲文説。整個國中3年就是為了會考這一次考試做準備,服務於高中選拔學生,以考試升學的 目標代替了育人目標。這樣,國中的教育內容窄化為考卷內容,評價標準窄化為考試分數。國中教育的`獨立價值被忽視了,國中被窄化為高中教育的預備教育。

“既然大家都認考試,那我們就從考試改起。”北京市教委一位權威人士説。

今年北京市的改革重點是會考。

去掉難度係數小於0.2的考題,不讓九成學生成為考試陪練

在今年3月公佈的《關於做好2015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降低難度”。

怎麼降呢?

往常的會考中,總有一些題是隻有少部分人能做出來的。比如難度係數在0.2以下的題目。

這個難度係數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只有不足20%的考生會做這道題,最終能完全做對的也許不足10%。

其實這個難度係數是為會考的選拔功能服務的、為高中選拔學生服務的。這就像一個“坑”,學校上下會為了這10%~20%的好學生努力。但是要知道,無論學生如何複習,總有80%~90%的學生是拿不到這道題的分數的。這種情況下,那90%一定會成為10%的陪練。

整個國中的教育生態被這種選拔影響着,甚至可以説一些“尖子生”就是靠做題做出來的。

有權威人士透露,北京市幾年前曾經作過一個研究,當年會考有5%的考生完全做對了一道難度係數最高的題,3年後對這5%的學生的大學聯考成績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他們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仍然保持在原有的梯隊中。

“這表明,這類題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負擔。”這位權威人士説。

所以,今年會考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各學科試題0.2難度係數的題目全部取消。就是要扭轉這種“為了最後那幾道難題而海量做題”的局面,真正的尖子生是9年的學習積累出來的,而不是考出來的。

但是,“取消難題,也不意味着試題出得很‘水’,而是要有思維量,題目在‘寬’和‘廣’上做文章。”一位業內專家説。

説到底,這種變化就是要改變目前教育中“分層發展”的局面。有人曾開玩笑地説:如果能考到650以上,大猩猩都能上清華(微博)北大(微博)。這個玩笑雖然誇張,卻非常尖鋭地指出了分層發展在招生過程中看“分”不看“人”的弊端。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説我們的學校是“勺子長、鏟子短”,這其實在諷刺以“選拔”和“分層”為特點的教育,使學校“掐尖兒”的能力越來越強,而對學生進行加工的能力卻被弱化了。

會考的這個轉變,就是要使孩子不再為了高分而學習,而是讓他們從國中起就開始關注自身的特長和喜好,也使學校從重視分數轉變為更加註重如何為每個孩子提供更適合的教育,使得我們的教育從“分層發展”轉變為“分類發展”。

只有這樣,教育的均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因為只要在“分層發展”的模式下,即使“均衡”了,又會有新的“牛校”冒出來。而“分類發展”,學校、家長關注的都是學生的特性。這時候,評價的標準就不是分數了,而是適合不適合。

改革説到底是調整利益分配,關鍵是明確動誰的奶酪

改革改到深處是利益的調整和分配。

如今皆大歡喜的改革越來越少,教育改革也同理。

去年以來,北京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廣。無論是取消共建、限制擇校,還是推進名額分配、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每一項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意味着觸動一些固有的利益。

“我們現在根本不是‘招生’的,而是變成‘接生’的。”北京市一位名校校長説。

這其實就是一種利益的博弈。

長期以來名校在資源分配、生源分配等方面都是受益者。現在,名校不能再跨區招生了,優質高中名額下放到國中校的分配方式也更向普通學校傾斜了,傳統的教育“弱區”有了更多的機會,普普通通的孩子可以輕輕鬆鬆獲得名校的學位……

這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明確‘動誰的奶酪’,又要‘把誰的利益放在首位’。”苟仲文説。

其實,這麼多年來教育的改革層出不窮,但是最終“雷聲大雨點小”,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從學生的利益出發。這次北京的改革則實實在在讓佔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有了“獲得感”。

不過,均衡不是平均主義。教育均衡本質上應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和諧的均衡。所以,只有一直把學生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才能對政策作出最為及時和恰當的調整。

但願,北京會考的改革解決的不僅僅是教育均衡的難題,更能找到讓教育迴歸本質的鑰匙。

  一封心理醫生寫給九年級家長的信

孩子進入九年級,您一定感到這是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希望儘自己所為來支持孩子的學業吧?我們都知道有許多種方式表達對於孩子學習的重視和支持,比如常常與孩子談話,強調會考(微博)的重要性;比如天天給孩子燉雞湯,從早餐到夜宵全都精心準備;比如胡蘿蔔和大棒一起用上,許諾考好了有什麼獎賞,又威脅考不好會如何糟糕……這些做法,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要讓孩子有良好的狀態來複習和考試,家長(微博)怎樣做才最好呢?

希望養育健康的孩子,自己先要做健康的父母。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心態,自己先要反省和調節自己的心態。同樣是為孩子端上一碗雞湯,有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支持和温暖,有的時候卻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和不安。之所以造成這樣大的差異,就是因為端雞湯這個行為背後傳達的含義是不同的,而歸根究底是父母自己的心態造成的。

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它的命名來自於一個美麗的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是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他深深地愛上了自己創作的一個少女雕像,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感動了愛神,最後使雕像獲得了生命。在心理學上,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教育者真誠的期望和信任可以使學習者的行為逐漸接近教育者的心理預期,所以又稱期望效應。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但自信是從哪裏來的呢?一方面固然受到以往學業成敗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信心。考試成功一定會提高孩子的信心嗎?不一定,如果父母對他説:“這是偶然情況,不要驕傲啊!”孩子會感覺到,父母認為自己“通常”甚至“正常”時是考不了這麼好的,自己並不是真的聰明、學習好,只是這次運氣好。考試失敗一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嗎?也不一定,如果父母對他説:“你確實不應該考這麼差。我想這 是一次失誤,你可以從這次失誤中得到寶貴的教訓。”這時,孩子會感到,在父母心中,自己是比較有能力的,這次失敗並不代表自己會永遠失敗下去。

父母要真正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積極的期望才會傳達出來,否則,雖然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而努力注意自己的言行,並不一定得到好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師學習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以後,誤以為積極的期望就是要多表揚和鼓勵學生。於是,當她看到班上一個成績比較差的同學做出了一道不是很難的數學題時,就非常高興地表揚他。可是,這種做法讓這個同學心裏頭很沮喪,他想:“這麼容易的題,如果是別的同學做對了,老師根本不會表揚的。可是我做出來了老師就這麼高興,可見老師覺得我很笨,也許我是真的比別人笨吧。”這個例子中,老師所犯的錯誤並不是不該對學生表揚、鼓勵,而是這個老師在心底裏其實就是覺得這是一個“差學生”、“笨學生”,這種消極的信念通過她的行為傳達給了學生。家長們可以捫心自問:如果自己都並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考好,那麼又憑什麼去期待孩子的好成績呢?

為了支持孩子更好地迎接會考,父母也要調整自己對大學聯考(微博)的認識。誠然,大學聯考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但是,如果認為“學習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以後你就什麼都不好”??這樣把整個人生的幸福都壓在大學聯考一件事上,是一種不符合實際的極端看法,孩子的考試焦慮由此而重。有的九年級學生曾經説,“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家長的壓力之下,就象個囚徒;飲食起居都被照顧的很好,還又請家教又買 書,他們自己卻節衣縮食。” 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傳達一種“會考對於整個家庭都是無比重要的”信息,讓孩子想都不敢想如果會考失敗了會怎樣。

對於會考重要性的認識,通常不是輕視了,而是過分地誇大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好象漫不經心,於是感到非常着急,恨不得天天對孩子講道理,強調會考的重要性。但實際上,許多這樣的孩子不是不重視會考,而是感到會考太重要了,重到自己無法承擔和正視。這樣的心態,就像有的人在感情上用情很深又很敏感,所以不敢輕易陷入戀愛一樣,表面上的不在乎是一種自我保護。這些孩子可能會感到:“如果會考失敗了,那簡直是糟透了。”而這種讓人非常焦慮的想法常常 是父母長期的言行傳達給孩子的。所以父母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會考成績不理想,結果會怎樣?”答案不會是世界末日。社會正在變得更加多樣,有許 多種方式可以獲得文憑和教育機會、增長個人能力、獲得好的工作、追求個人幸福。

父母有了健康的心態,對於許多事情的判斷和處理自然合情合理,“過猶不及”,“無為而治”;相反,沒有解開自己的心結,就好象歪嘴和尚,好經也會念壞。就像大家都知道,孩子需要傾聽和理解,但自己焦慮萬分的父母,常常把溝通變成了單向的灌輸施壓。有一個平衡健康的心態,父母才能真正傾聽孩子的苦 惱和需要,理解孩子的自身特點,為孩子提供温暖和支持。

有心的父母在關心孩子的成長中總是不斷地反省自己,也不斷地學到東西。九年級也是這樣一個過程。衷心地祝願您和孩子一起度過積極健康的一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