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

來源:文萃谷 1.16W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1

事務的英文: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

routine work; administrative matters; affairs

routine是什麼意思:

n. 例行公事;日常工作;慣例,常規

adj. 例行的;日常的;慣例的;用常規的

routine fire procedure

常規消防措施 School life is routine.

學校的生活平淡無味。Police routinely confiscate stolen property.

警察通常是沒收被偷盜的贓物。work是什麼意思:

n. 工作;職業;工廠;工作地點;產品;功;操作;作品;工程

v.(使)工作;操作;運作;起作用;使緩慢前進;經營

the works of a clock

鐘的活動部件 conscientious work

本着良心做的工作 The work is not advancing.

工作沒有進展。administrative是什麼意思:

adj. 管理的;行政的

Administration Staff

行政人員 public administrator

公定遺產管理人 Convention on Succes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Estates

遺產繼承和管理公約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2

我50歲的時候成了獨自去北極遊覽的第一位婦女。可是,我應該做些什麼來慶祝自己60歲的生日呢?沒有別的慶祝方式,只有去地球的另一端-南極洲。1997年11月1日,我開始了將近400英里的旅行。我獨自步行,滑雪。我的狗羣沒有跟來拉雪撬。另一個具有挑戰性而且危險的旅程即將開始了。

起初幾天天氣很好。雖然冷風刺骨,但風力不大,而且一天24小時陽光燦爛。但是變化悄然而至。第三天,我與暴風雪天氣奮戰了一天,接下來的一週裏,暴風雪更猛烈了,我只好整天呆在帳篷裏。

一天我剛走了兩小時,風驟然加大,我只好趁風力還不算太大之前支起帳篷。幾分鐘內,狂風怒吼,像是要把我和我的帳篷一併掀翻,但幸好沒事。

11月12日,風暴漸漸退去。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讓它過得特別一些。我在火爐上把一塊冰凍的蛋糕融解,在上面插了根蠟燭,點燃後,扯起嗓子唱起了“祝我生日快樂”。

幾天以後,我正在一個看似安全的斜坡上前進,突然,毫無預兆,我雪橇下的大地陷下去了。我掉到一個大坑裏,掛在了綁在雪撬上的繩子上。一個冰塊掉了下去, 我始終也沒有聽到它落地的聲音。坑底離地面有幾百英尺深。在我居住的山上,我曾無數次地練過自救,這時我小心翼翼地往上爬。花了很長的時間,我終於爬了出來。我真感謝我接受過的所有訓練。

我身體良好,而且我的所有設備運轉正常。我如此樂觀,以至於我決定第二天,也就是這次遠征的第22天,我要把每天的工作量增加到12小時。

第二天早晨我在雪橇上出了一次嚴重事故,摔傷了自己的腿。我的左腿不能站立,由於與地面碰撞,頭暈目眩。但是我知道,我必須站起來。 如果我一直躺在冰天雪地裏,很快會凍死的。我心中明白無論如何我得支好帳篷避風,於是我掙扎着跪起來。我爬起來跪在地上終於撐起了帳篷,把睡袋拖了進去,躺在了抵擋寒風的帳篷裏。

我必須做出決定。是等待情況好轉還是放棄?我必須考慮對我來説非常重要的我的家人,並做出正確的選擇。我這樣做無怨無悔。我已經面對了在極限氣候下單槍匹馬旅行的挑戰。這是一次我將終生難忘的經歷,而且它對我的餘生意味無窮。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3

原文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説》以貽(yí)(47)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説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説:"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説:"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説》來贈給他。

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裏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4

《師説》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説師説;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師説》翻譯/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得不到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流傳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塗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斷句,並不是我所説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説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説:"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們。難道不值得奇怪嗎?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説:"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當時的不良習俗所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説》贈送給他。

《師説》註釋

之:結構助詞,的。學者:求學的人。

所以:固定句式:用來……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傳授。

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乎:相當於於,在。

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儒家之道。

從而師之:跟從他(並且)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裏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難道。知,瞭解,知道。年:這裏指生年。之,助詞,無實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

出人:超出一般人。

猶且:尚且。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不及。

恥學於師:以從師學習為恥。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塗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句讀:讀,通“逗”,句子中間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

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問老師。

國小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相師:互相學習。

族:類。

雲者:雲,語氣助詞,無義。者,表陳述語氣,無義。

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阿諛,奉承。

復:恢復。

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裏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不齒: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齒,並列,排列。

乃:竟。

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歎,相當於“啊”。

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説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説。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讚許,嘉獎。

貽:贈送。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5

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聲音)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兑(yuè“説”)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兑命》曰:“學學半。”(前一個“學”字音xiào,本字讀作“斅”,意思是教育別人,後一個“學”字音xué,意思是向別人學習。)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

比年(隔一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説(yuè“悦”)服而遠者懷(嚮往)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蟻”)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以遜順之心)其業也。夏楚(夏jiǎ圓和楚方,一種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同後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綱要)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1]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

(執政者)思慮要合於法度,徵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羣眾的聽聞; (如果)親近禮賢下士,寬容異己體恤百姓,可以聳動羣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兑命》篇中説:“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説,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兑命》篇説:“(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裏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閲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悦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説:“(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敍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急於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解答,(用以)反覆詳審學生的思維活動;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説:“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廣泛運用比喻,課內就不能寫好詩句;課外不學好如果做好家室,課內就學不好禮儀。不喜歡那些才藝學問,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羣眾交朋友,並深信所學之道,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兑命》篇中説: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即使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裏啊!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學內容的一定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説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是件愉快的事;啟發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積極思維。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並能獨立思考,可以説是做到了善於啟發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有人是失於貪多務得,有人是失於學習過於偏狹,有的人失於見異思遷不求甚解,有的人失於學習上不能持久,淺嘗輒止。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會教人的人,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能説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着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學境界中的難易甘苦等種種情況,才能知道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正確的與錯誤的不同思想傾向和教學方法,才能對學生多方面靈活的啟發誘導。能夠多方面啟發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所以説,當教師的,就是憑藉(老師)來學習成為君上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説:“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師”。就是説的這個道理啊!

凡是學習的關鍵,嚴師是難能可貴的。教師嚴格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留有提問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時間;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要引導啟發他們;告訴了他以後,仍不能理解,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管了。

(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訓練學拉車的小馬的人會先反過來,讓馬在車後跟着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反覆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能夠對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於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於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和,就不能鮮明悦目;學習不等同於五官,但五官不經過學習訓練就不可治理;師不等同於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能懂得五服的親密關係。

君子説,德行很高的人,不限於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着他發誓後才信任他;因時制宜的人無所不可不拘於一途。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學記》讀後感

《學記》大約寫於公元前的戰國末年,是“禮記”一書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詳,郭沫若認為像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作。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極為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雖然時隔20xx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實意義。雖然只有短短的1200多字的篇幅,但讀後深有感觸。下面從中選取幾個原則、觀點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是“教學相長”原則

關於“教學相長”,《學記》是這樣敍述的: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的意思是: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高深至極的道理,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必須親身經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求學者知不足,才會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學習;教者感到困惑,才會潛心鑽研,孜孜以求,自強不息。所以説,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這段話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可以説,一堂課下來,不僅僅是學生在學習,其實教師同樣也在學習,學生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思考問題,而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不斷從學生中受到啟發,更加鑽研探究更深的內涵,學習方法以及教學方式等等。總之,可以説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係,應該是一種雙主體關係,互相學習。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有的同學往往認為自己對一個知識已經掌握得很透徹了,認為這樣足可以完成任務,就停止繼續學習。等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才瞭解到自己學的只是一點皮毛而已。就拿我自己來説吧,最近老師決定給我們一次鍛鍊的機會,讓我們去微格教室模擬上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來分鐘,但卻是我們第一次真真正正講課。雖然從國小到大學,可以説聽過無數老師上課。現在輪到自己站上講台講課,不免有點緊張。我先選擇了一篇文章,回憶起以前老師的上課模式,再從網上找了一些資料,根據老師的要求,然而我很快就搞定這件事。覺得短短几分鐘也講不出什麼獨特新穎之處。等到上課的時候,因為我是最後一個,所以一直觀看別的同學講課,真讓我大吃一驚。她們教態自然,鎮定自若,而且課文講的有內涵,有深度。輪到我講時,我就開始手足無措,完全依靠課件,只是浮於表面的介紹作者、朗讀課文,與同學沒有眼神交流。可以説是一堂很糟糕的課。課後老師針對我的情況,給我提了好多的建議:上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程的構思以及上課形式等等。總之,讓我明白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且在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收穫良多。因此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還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很好地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必須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並且做到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共同進步。這樣,就能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同時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是藏、修、息、遊,內外結合

《學記》中説道: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後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意思是説:大學教育管理的辦法是:按照一定的時間或季節進行正課的教學(“春誦夏弦”“春秋教以詩書,冬夏教以禮樂”);休息的時候也必須有各種課外作業。課外不操弄樂器,練習手指,課內就調不好琴絃;課外不廣泛學習歌詠雜曲,課內就不能諳熟詩文;課外不學習灑掃、接待、處理雜事等,就學不好禮儀。總之,如果不提倡學習課外的各種技藝,學生就不會樂於學習,正課也就學不好。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專心學習,休息的時候盡興的玩弄雜藝。這樣,他們才能愛好學習,親近師長,樂於交友,堅持信念,日後離開了師友,也不會違背老師、學友的教誨和期望。主要是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而且連用三個“不學······,不能······”,強調了課外學習的重要性。雖然課內是正課,但課外學習是對一種知識的複習、鞏固和強化,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強調勞逸結合。做到書面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是一種積極接受的態度,從而離開老師地輔導也能自覺地學習。我覺得這一教育管理方法非常適用於現在的大學,大學的老師在上完課後應該適當的佈置點作業,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課後的學習。而且,課後多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到情、意、智、趣的統一。覺得這方面我們學校做的還不錯。學校每學期開展的社團活動,如普通話社團,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以及專業老師的輔導下提高普通話水平,如乒乓球、羽毛球社團,讓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之餘適當的放鬆自己,鍛鍊自己等等。還有班級組織的春遊踏青活動,讓學生走近大自然,感受優美的`自然風光,開拓視野,陶冶情操。還有走進福利院,青協活動,扶苗行動等等,給學生們創造了很多實踐的機會,學生之間以及與老師,與校園甚至社會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可以説從中受益良多。然而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做的還不夠,教師一般還是以教為主,純粹地傳授知識,很枯燥,而且顯得生搬硬套,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牴觸甚至厭煩情緒,感覺壓力很大。因此,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習內容,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活躍課堂氣氛,增加課堂形式的多樣性,而且教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總之,課內課外學習實踐的有機結合,無論是對學習水平的提高,還是綜合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是豫、時、孫、摩的教育原則

《學記》中指出: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即大學教育的原則是:事情沒有發生就加以防止,這叫防患於未然;在適當之時,不失時機地進行教育,叫作及時;教學循序漸進,不超越學生的年齡特徵,叫作順應自然;共同學習,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叫作觀摩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訣。讓我不禁感慨這些教育原則仍然受用於現代教育。“豫”是預防、預備的意思。希望教師能夠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也就是説老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即備課要充分,要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預見性,才能在上課的時候遇到問題做到臨危不亂,有條有理的回答問題,解決學生的疑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等問題發生以後,再想對策,那就會擾亂上課的秩序,甚至整堂課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某青年教師去給一個國小班級上公開課,是上李白的一首詩,針對這首詩她已經作了詳細的備課筆記。可是,整堂課下來,她哭了,她知道自己上遭了。因為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她幾乎都不能給予答案。因為她沒有做到“豫”,沒有從國小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她只是針對這首詩進行備課,卻沒有想到,國小生第一次接觸李白本人,而且又有老師的指導,當然想更多的瞭解李白這個人物,因此,提的問題都是李白本人的。雖然老師在備課中對李白這個人物有一定的瞭解,但涉及到比較精確的問題,是不可以隨便搪塞的。所以,這堂課上得很失敗。可以説,這堂課也給這個青年教師一個深刻的教訓吧。因此,老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熟悉材料,瞭解學生,認真備課。而且《學記》中也説道:發然後禁,則扦格而不勝。即如果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禁止,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會產生牴觸而不易消除了。“時”是及時、適時的意思。即針對學生的學習年齡,學習狀態及時教學。不能偏早也不能偏晚,學習的最佳時間也是學生接受知識效果最後的階段。只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時段,及時進行教學,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需要心理以及學習條件進行適時教學。不然就像《學記》中説的: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即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以後才去學習,那麼,學起來就會勞苦不堪,也難有成效。“孫”即循序漸進,順應自然的學習。然而現在的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完全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深淺及難易程度,只是一味的要求學生接受掌握。這使得學生學習壓力逐漸變大,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只想敷衍了事。所以現在又在強調循序漸進的學習,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接受能力,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層層遞進,層層延伸拓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時有一個緩衝的過程,像走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向上。這樣的學習,既踏實又有成效。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有繼續學習探究下去的信心和動力。否則就像《學記》中所説的: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即如果教學急功近利,或雜亂無章,而不是循序漸進,順應自然,那麼,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不能獲得成效。“摩”即互相觀摩,切磋學習。希望師生之間、朋友之間、學生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合作互助、探究討論學習。強調共事能力的培養,雖然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但是合作互助,探究學習對我們至關重要。能夠增強我們的團隊意識,培養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同時,吸取別人的優點,糾正自己的缺點,實現共同進步。而且,對我們今後走進社會,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人際交流和社會關係,打下了堅實的保護基礎。然而《學記》中對於相互觀摩的對象即交友、擇友也做了充分的説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即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思路就會狹隘,見聞就不廣博。如果交友不慎,行為就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盡談些不正經的事情,就會荒廢學業。所以,我們如果能將豫、時、孫、摩有機的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教育會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實《學記》還有很多實用獨到的教育見解,我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看了《學記》之後,讓我不禁佩服,感慨古人的學識之深,見解之獨到,以及考慮問題的全面性,思想的新穎性。將教育方面的諸多問題全面系統的加以闡述、概括。雖然已距離我們兩千多年,它對教育獨到精闢的見解,仍然是我們現在教育事業所遵循的。我也從教育原則,教學方法,師生關係等方面受益匪淺。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6

黃鳥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譯文

交交黃鳥鳴聲哀,棗樹枝上停下來。是誰殉葬從穆公?子車奄息命運乖。誰不讚許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赴泉台。

交交黃鳥鳴聲哀,桑樹枝上歇下來。是誰殉葬伴穆公?子車仲行遭禍災。誰不稱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化塵埃。

交交黃鳥鳴聲哀,荊樹枝上落下來。是誰殉葬陪穆公?子車針虎遭殘害。誰不誇獎好針虎,百夫之中輔弼才。眾人悼殉臨墓穴,膽戰心驚痛活埋。蒼天在上請開眼,坑殺好人該不該!如若可贖代他死,百人甘願葬蒿萊。

鑑賞

詩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分為三層來寫。首二句用“交交黃鳥,止於棘”起興,以黃鳥的悲鳴興起子車奄息被殉之事。據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的解釋,“棘”之言“急”,是語音相諧的雙關語,給此詩渲染出一種緊迫、悲哀、悽苦的氛圍,為全詩的主旨定下了哀傷的基調。中間四句,點明要以子車奄息殉葬穆公之事,並指出當權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羣的“百夫之特”,從而表現秦人對奄息遭殉的無比悼惜。

詩的後六句為第三層,寫秦人為奄息臨穴送殉的悲慘惶恐的情狀。“惴惴其慄”一語,就充分描寫了秦人目睹活埋慘象的惶恐情景。這慘絕人寰的景象,滅絕人性的行為,使目睹者發出憤怒的呼號,質問蒼天為什麼要“殲我良人”。這是對當權者的譴責,也是對時代的質詢。“如果可以贖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願的啊!”由此可見,秦人對“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針虎,重章疊句,結構與首章一樣,只是更改數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個奴隸之死卻隻字未提,則此詩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殉葬的惡習,春秋時代各國都有,相沿成習,不以為非。《墨子·節葬》篇即雲:“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不過到了秦穆公的時代,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人殉制度是一種極不人道的殘暴行為,《黃鳥》一詩,就是一個證據。儘管此詩作者僅為“三良”遭遇大鳴不平,但仍然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7

  【原文】

范文正公輕財好施,尤厚於族人。既貴,於姑蘇近郊買良田數千畝。為義莊,以養羣從之貧者,擇族人長而賢者一人主其出納。人日食米一升,歲衣縑①一匹。嫁娶喪葬,皆有贍給。聚族人僅②百口。公歿逾四十年,子孫賢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廢弛。 (選自《澠水燕談錄》卷四)

【註釋】①縑(jiān):細絹。②僅:將近。③令:善,美好。

  【譯文】

范仲淹輕視財富,喜歡施捨他人錢財,尤其對待族人時特別寬厚。他富貴之後,在姑蘇靠近外城的地方買了好的田地數千畝,當做義莊,用來養活跟隨他但比較貧窮的人,他選出一個輩分高而且有賢能的人來管理他資金的進出,每個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細絹做衣服,另外婚喪嫁娶,都會給他們錢。聚集的族人將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後四十年,子孫賢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規矩做法,不敢廢止。

  作品介紹

筆記文是一種隨筆記錄的文體,“筆記”之“筆”即文筆之分的“筆”,意謂散記、隨筆、瑣記。筆記文包括史料筆記、考據筆記和筆記小説。在魏晉南北朝時已有此體,其淵源還可以遠溯至東漢。唐代筆記已多,到宋代又有發展。用“筆記”兩個字作書名的,則始於北宋宋祁的《筆記》3卷。宋代的筆記文以史料筆記一類為最發達。其主要特點在於多就“親歷”、“親見”和“親聞”來記敍本朝的軼事與掌故,內容較為切實,不乏第一手材料。《澠水燕談錄》就是北宋史料筆記中的代表性作品。

“談謔”,也就是説玩笑話。這種“談謔”式的著述動機,是宋代筆記的普遍傾向,是當時士大夫階層的一種風氣與時尚。王闢之在作於紹聖二年(1095)的《澠水燕談錄》序言中寫到: “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縣,身不脱乎飢寒,不得與聞朝廷之論、史官所書;閒接賢士大夫談議,有可取者,輒記之,久而得三百六十餘事,私編之為十卷,蓄之中橐,以為南畝北窗、倚杖鼓腹之資,且用消阻志、遣餘年耳。”,很直接、明白的寫出了自己的創作心理:編《澠水燕談錄》的目的是為了做酒後談資,做晚年消遣。但是,我們從序言中“今且老矣,仕不出乎州縣,身不脱乎飢寒,不得與聞朝廷之論、史官所書”之句能夠讀出王闢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年老但關心政治的情懷;從“有可取者,輒記之”等句看出王闢之在記錄、整理佚聞趣事時,是有政治傾向性和審美傾向性的,並不是不加選擇,隨手編成。所以,從序言中可以看出,《澠水燕談錄》雖然表面上是一部談謔類的悠閒之作,但實際上藴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判斷,是一部創作動機嚴肅、目的純正、品位高雅的史料筆記。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雲:“今考此書,皆記紹聖以前雜事”。共分為十七類: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高逸、官制、貢舉、文儒、先兆、歌詠、書畫、事志、雜錄、談謔,記錄了360多個故事和片段。

從寫作特色上説,《澠水燕談錄》的價值有三:

1.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為後世對北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對一些政治家、文學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東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詩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史料。

王闢之長期擔任北宋基層地方官吏,交際範圍主要是官場,所以對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傳聞故事非常感興趣也十分熟悉。書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讜論、名臣、知人、奇節、忠孝、才識等篇記錄了大量明君、賢臣的歷史事蹟,如“杯酒釋兵權”、“開卷有益”的宋太祖趙匡胤、“治最為天下第一”並修岳陽樓的滕子京、力主革新變法的王安石、品行高尚的司馬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以及大將軍狄青、名臣寇準等,很有史料價值;同時,王闢之又是一個文人,對詩人、書畫家等文藝界的軼聞趣事非常關注,如著名文學家蘇軾、歐陽修、尹洙、蘇轍,山水畫家李成、著名詞人柳永等人的事蹟也時時出現在書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官制”、“貢舉”、“文儒”等部分,準確、翔實的記錄了當時的官制、科舉情況,為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舉提供了大量真實的佐證;“歌詠”、“書畫”部分,記錄了大量詩人、書畫家的創作經歷和藝術理論,是我們研究宋代文學史、書畫史時不可不讀的參考文獻。

王闢之是臨淄人,晚年大部分時間又在臨淄度過,所以《澠水燕談錄》記錄了大量北宋時期臨淄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和事,比如以著書扶道為己任、著《山東野錄》七篇的臨淄人賈公疏;教子有方、少寡情慾的臨淄長壽老人麻希孟;博學醇德的臨淄名儒趙師民等。書中對范仲淹知青州的事蹟也記之甚詳,有近十條之多。

另外,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還在有意無意之間創造了幾個第一:

第一,《卷八。事志》中有我國對“瓦當”的最早記載,這在瓦當的收藏、研究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因而意義極大。原文是:“秦武公作羽陽宮,在鳳翔寶雞縣界。歲久,不可究知其處。元祐六年正月,直縣門之東百步,居民權氏浚池,得古銅瓦,五皆破,獨一瓦完。面徑四寸四分。瓦面隱起四字,曰羽陽千歲,篆字隨勢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陽舊址也。其地北負高原,南臨渭水,前對羣峯,形勢雄壯,真勝地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百八十八年矣。武功遊景叔方總秦鳳刑獄,摹刊於石,置之岐陽憲台之瑞豐亭,以貽好事者。”由此可見,從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始,瓦當就已經成為文人雅士案頭的賞玩了。

第二,我國古典文學史上關於“三蘇”並稱最早也源於本書。據《卷四·才識》記載:“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壯歲猶不知書。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為吾學也。”焚其文,閉户讀書,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書説。嘉祐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公獻其書於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高等。於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本書還記載了許多蘇軾的事蹟,對我們今天研究宋代文學有很珍貴的價值。特別是書中提到,宋使張芸叟奉旨出使遼國,在幽州的旅館裏發現有遼國人在牆上抄錄的蘇軾詩歌,還聽説范陽的書店曾經刊刻蘇軾的詩集等事,對我們研究蘇軾詩歌的影響和傳播有重要意義。

第三,對青州範公亭、範公泉的記載是最早的。《卷八·事志》記載:“皇佑中,范文正公鎮青州,龍興僧舍西南陽溪中有醴泉湧出,公構一亭泉上,刻石記之。其後青人思公之德,名之曰範公泉。環泉古木茂密,塵跡不到,去市廛才數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往往賦詩鳴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瓏,珍禽上下,真物外之遊……最為營丘佳處。”

第四,書中對“虹橋”的記載是最早的,以至於不瞭解王闢之歷史的某些當代橋樑史專家給王闢之冠以了古代橋樑專家的稱號。據《卷八。事志》記載,青州太守夏竦見城中的橋樑常被大水沖壞,便想辦法改建。這時,他正好得到了牢城中的一個“廢卒”。“廢卒”就是關押在監牢的殘廢士兵。這個人有“智思”,也就是有超常的智慧。這個“廢卒”取來數十根大木,相貫為橋,無柱的虹橋就這樣造出來了。這是我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的“虹橋”之一。

另外,“開卷有益”、“高下其手”兩個成語源於本書,對淮安點心“蜂糖糕”、江南“建茶”、紙牌、麻將的前身“葉子”、安南椰子等物產的記載也是較早的。書中還有 “用長鬆治麻風病”的最早藥方。

2.作者站在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立場,歌頌了愛民尊賢、勇於納諫的明君以及廉潔務實、克己奉公的清官; 讚美了一些文學家高潔傲岸的品質和靈敏機智的創作才華;對弄虛作假、不切實際、殘害百姓等醜惡現象進行了諷刺和批判。

比如《卷一。帝德》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真宗曾經對一個外放到地方做官的郎官印象很好,稱讚他品德高尚,做事得體,答應在合適的時機把他調回中央,委以重任。但是這個郎官回京之後託關係,走後門,到處當朝重臣。事情被真宗知道後,便沒有重用提拔他。這個故事表現了宋真宗對那些者的憎恨,讚揚了宋真宗堅持原則的品格,對今天的人們很有教育意義。

再比如《卷二。讜論》中記載,宋仁宗的時候,京城出現日食,但由於當時陰雲密佈,京城的人都沒看見。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以此奏請皇帝,認為日食是不祥之兆,可現在在京城卻沒有看到,這説明皇帝吉祥,天下太平,應該大宴羣臣,慶賀一下。司馬光勸諫皇帝説:“日食,全國其他地方都看見了而唯獨京城看不見,老天好像在説皇帝您正在被陰邪小人所矇蔽,天下人都知道而唯獨朝廷不知道,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不應慶賀。”宋仁宗聽從了司馬光的勸告,沒有進行勞民傷財的祝賀儀式。在這個故事裏,司馬光仗義執言、耿直機敏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宋仁宗勇於納諫、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精神也可見一斑,賢相、明君的風範在極端的篇幅裏展現無遺。

又比如《卷九。雜錄》中有一個故事《遊僧》,揭露了江南某寺院讓僧人扮成羅漢堂裏的羅漢,裝神弄鬼,騙人錢財的伎倆。這個故事説,江南某縣郊野有個古廟,只因地僻山險,所以人煙稀少。一次,有位遊方和尚到那古廟,便想出個吸引香客的妙法。廟裏有500 羅漢,他穿戴上一個羅漢的衣服、笠帽,拄着那羅漢的禪杖,下山到縣城去剃頭。剃時有意亂動,割破了頭頂,這時他就解下了衣帶,敷上了白藥,並留下那禪杖作為抵押,約好日期叫剃頭匠到廟裏去,説將要送他一千錢相酬。剃頭匠按照約定的日期去了,剛要進廟,看門人就扭住他毆打起來,説:“廟裏羅漢丟了禪杖已半年了,原來是你偷的啊!”剃頭匠説明了他得杖的經過,與看門的人一起去見方丈。大家感到很奇怪,於是一起打開羅漢堂,只見門上的鎖已生鏽,羅漢的座榻上佈滿了灰塵,好像很久沒有打開門的樣子。剃頭匠審視那丟禪杖的羅漢,衣服、笠帽都是他所見到過的,頭頂上還有割傷的地方,血漬和藥敷的情況也和原先一樣。羅漢座前有一千錢放在那裏,都是些古錢,穿錢的繩子都快朽爛了。大家都驚歎起來。這件事馬上傳揚出去,於是天天都有施捨錢財的人來,這古廟也大大地興旺起來。幾年後,和尚中有人為錢財爭吵,騙人的把戲才泄露出來。

還比如《卷十。談謔》裏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説是王安石變法時,有些士大夫很喜歡談論水利。有一人説要抽乾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農田。別人便問他:“梁山泊是古代的鉅野澤,面積有好幾百裏,現在抽乾了它的水來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間洪水彙集,把它們容納於何處呢?”劉貢父剛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説:“這有什麼關係,只要在梁山泊的旁邊鑿一個大湖,面積大小正好與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納那些積水了嗎。”滿座的人大笑,那個胡説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無地自容。這個故事既諷刺了一些不學無術、不切實際、誇誇其談的官吏;又讚美了劉貢父的機智、俏皮,讓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總之,《澠水燕談錄》並不是一部完全以介紹知識、記錄史實的純史料性的著作。作者往往以小見大,寓深刻的褒貶於字裏行間,其思想內涵還是豐富而深刻的。從這個意義上説,這部作品並不是“無為而作“,而是“有為而作”。當然,由於歷史侷限性和階級侷限性的原因,書中也有不少宣揚愚忠愚孝、因果報應、玄虛迷信的東西,這是我們在閲讀此書時所必須注意的。

3.《澠水燕談錄》在藝術上頗有造詣。其語言簡潔,敍事洗練,格調高雅,幽默詼諧。雖寥寥數語,但往往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寓意深刻。

比如《卷十。談謔》中記載了一篇歐陽修不喜歡佛教的故事:“歐陽文忠公不喜釋氏,士有談佛書者,必正色視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問:“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賤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驢名小兒耳。”問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文章篇幅雖然極為短小,但敍述簡潔清楚,行文迭宕,把歐陽修正直、幽默的性格充分展現了出來,很有喜劇效果,給人看後輕鬆一笑,有一種觀看小品或相聲的感覺。

再比如《卷二。名臣》中,作者寫司馬光品行高尚,德高望重,深得百姓喜愛,沒有正面、直接的去寫他的愛民事件,而是用“士大夫識與不識,稱之曰君實”,“下至閭閻匹夫匹婦,莫不能道司馬。”的側面手法寫出了司馬光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格魅力,特別是用“熙寧末,餘夜宿青州北溜河馬鋪,晨起行,見村民百餘人歡呼踴躍,自北而南。餘驚問之,:傳司馬為宰相矣。”的典型事例,側面寫出司馬光熱愛人民、在人民中享有極高威望的事實,整段文章手法巧妙,表現了作者對司馬光愛民的由衷敬仰。

總之,《澠水燕談錄》在文學性上是比較突出的,其行文洗練,言簡意賅,生動風趣的風格對後世的筆記體小説創作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在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風格的痕跡。

綜上所述,《澠水燕談錄》史料性強,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北宋的歷史;思想性高,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社會、人生;藝術性好,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一些人物小傳、小小説的技法。所以,説《澠水燕談錄》是一部很有價值和生命力的名著,是毫不為過的。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8

《傷仲永》原文

傷仲永

——王安石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人材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譯文】

我聽説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説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説:“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先生説: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譯文】

[1]《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節。傷,哀傷。

[2]金溪:地名,現在江西省金溪縣。

[3]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隸,屬於。

[4]嘗:曾經。

[5]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6]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7]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

[8]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為,這裏作動詞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10]自是:從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寫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縣的人。

[14]稍稍:漸漸。

[15]賓客其父:請他父親去做客。賓客,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

[18]扳(pān):同“攀”,牽,引。

[19]環謁(yè):四處拜訪。

[20]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1]先人:祖先,這裏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親。

[22]稱(chèn):相當。

[23]泯(mǐn)然:消失。這裏是毫無特色的意思。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歎息的意思。“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敍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時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體介紹】

本文分為三段,先敍後議,屬議論體文字。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諡號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韓愈,蘇軾,蘇洵,蘇轍(三蘇) 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強調為文“以適用為本”。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説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傷仲永》本文就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9

  【原文】

《關雎》——《詩經·國風·周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

關雎(jū):篇名,《詩經》每篇都用第一句裏的幾個字(一般是兩個字)作為篇名。

關關:鳥互相應和的鳴叫一聲。

雎鳩:鳥名,又名魚鷹,雌雄有固定的配偶。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淑女:美麗純潔的女子。窈窕,美好的樣子。淑,善良的,品德好的姑娘。

君子好逑:能給君子做好妻子。君子,周代對奴隸主貴族男子的通稱,這裏是對男子的美稱。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通“仇”,匹,這裏指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淡水湖泊中,夏秋季開鮮黃|色*花,根莖可食用。

流:指順水勢採摘。

寤寐:醒來和睡去,即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寤(w&ugra一ve;),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牽掛。

悠:長,指思念綿綿不斷。

輾轉反側:身體翻來覆去,不能入睡。輾轉,轉動。

琴瑟友之:彈着琴瑟和他親愛地在一起。琴瑟,兩種樂器。

芼(m&agra一ve;o):選擇,採摘。

鐘鼓樂之:敲鐘擊鼓使她快樂。樂,讀l&egra一ve;,使……快樂。

  【翻譯】

在那河中的小島上,一對對雎鳩在歡樂和諧地歌唱着。美麗善良的姑娘,那是小夥子理想的擇偶對象。

河水中那長長短短的鮮一嫩的荇菜,順着流水左右採摘得正忙。美麗善良的姑娘,無論白天黑夜,小夥子都把它想。追求她追不上啊,日夜都縈繞在心頭上。憂思長長夜漫漫,翻來覆去不能忘。

河水中那長長短短的鮮一嫩的荇菜,兩手左右採摘忙。美麗善良的姑娘,小夥子彈着琴瑟向她表示愛慕之情。河水中那長長短短的鮮一嫩的荇菜,兩邊仔細挑選採摘。美麗善良的姑娘,小夥子敲鐘擊鼓讓她心歡暢。

  【賞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周代詩歌三百零五首,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十五國風,大多是民間歌謠。這首詩選自“國風”之“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寫一位男子對一位姑娘的思慕,以及他追求美滿婚姻的願望。“關雎”是《詩經》第一篇,取詩中第一句的一、三兩個字合成篇名。

作品可分為三章,前四句為一章,五至十二句為一章,十三至二十句為一章。

第一章:開篇以雎鳩和鳴起興,喻男一女相悦,是完美的一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小河,綠草茵茵,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水中嬉戲鳴唱,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採摘荇菜,她撩一撥起了少年男子的無限情思。這一章的妙處就在於運用舒緩、平和、形象的語言,以輕快甜美的筆調,描述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愛情場景,打開了愛情故事的開端;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興起,渲染了和諧悠揚的氣氛,並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領全篇,形成了全篇的基調。

第二章:寫男子思念女子之情。

“參差荇菜”是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小洲上生長荇菜即景生情。姑娘的“窈窕”攪亂了小夥子平靜的心,使小夥子決意要追求她,可是那姑娘的態度又不確定,這弄得小夥子日思夜想,牽腸掛肚,難以成眠。體現在詩中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表述的是小夥子艱難執着的追求過程,深切的相思之情。這是愛情故事的發展。

第三章:寫男子求得女子之後的親愛歡樂情景。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承接“寤寐求之”,是“寤寐求之”的理想結果,描述的是追求既得之後的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鍾古樂之” 中的“友”和“樂”,用字頗有分寸,各有輕重,深淺不同,既寫出了小夥子心中的快興滿意,又不涉於侈一靡一,正所謂“樂而不婬*”。這一章是全篇精髓之所在。寫出了生動逼真的歡一愉快樂的形象。

縱觀全篇,作品寫的是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這首詩在寫法上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興”,即“興起”,也就是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作品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二、這首詩還採用了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美。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 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以修飾動作的,如“輾轉反側”;用以摹擬形象的,如“窈窕淑女”;用以描寫景物的,如“參差荇菜”,活潑逼真,聲情並茂,體現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三、用韻方面,這首詩採取了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着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 “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寫法分析部分選自《中華文學鑑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有刪改)

介紹事務的英文怎麼説10

  原文

有司空公子,富貴不齒,盛服而遊京邑。駐駕平市裏,顧見綦母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長矣。徒行空手,將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貴人。”公子曰:“學詩乎?”曰:“學矣。”學禮乎?”曰:“學矣。”“學易乎?”曰:“學矣。”公子曰:《詩》不云乎:‘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禮》不云乎:男贄玉帛禽鳥,女贄榛慄棗修。’《易》不云乎:“隨時之義大矣哉。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豈隨世哉。雖曰已學,吾必謂之未也。”

先生曰:“吾將以清談為筐篚,以機神為幣帛,所謂‘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者已。”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雲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富者榮貴,貧者賤辱。而子尚賢,而子守實,無異於遺劍刻船,膠柱調瑟。貧不離於身,名譽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

昔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教民農桑,以幣帛為本。上智先覺變通之,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使內方象地,外圓象天。大矣哉!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損。難朽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君長者豐衍而有餘,臣僕者窮竭而不足。《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豈是之謂乎?

錢之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匱。無遠不往,無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勞講肄;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錢之所祐,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後富貴。昔呂公欣悦於空版,漢祖克之於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錦繡,相如乘高蓋而解犢鼻,官尊名顯,皆錢所致。空版至虛,而況有實;嬴二雖少,以致親密。由此論之,謂為神物。

無位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入紫闥;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諍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始終。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輳,門常如市。諺日:“錢無耳,可暗使。”又日:“有錢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故日: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仕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行。

子夏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吾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天有所短,錢有所長。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天;達窮開塞,賑貧濟乏,天不如錢。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故曰:“君無財,則士不來;軍無賞,則士不往。”諺曰:“官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何異無足而欲行,無翼而欲翔!使才如顏子,容如子張,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歸,廣修農商,舟車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和塵同光,上交下接,名譽益彰!

  翻譯

有司空公子,富貴不齒,盛服而遊京邑。駐駕平市裏,顧見綦母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長矣。徒行空手,將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貴人。”公子曰:“學詩乎?”曰:“學矣。”學禮乎?”曰:“學矣。”“學易乎?”曰:“學矣。”公子曰:《詩》不云乎:‘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禮》不云乎:男贄玉帛禽鳥,女贄榛慄棗修。’《易》不云乎:“隨時之義大矣哉。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豈隨世哉。雖曰已學,吾必謂之未也。”

先生曰:“吾將以清談為筐篚,以機神為幣帛,所謂‘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者已。”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雲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富者榮貴,貧者賤辱。而子尚賢,而子守實,無異於遺劍刻船,膠柱調瑟。貧不離於身,名譽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

昔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教民農桑,以幣帛為本。上智先覺變通之,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使內方象地,外圓象天。大矣哉!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損。難朽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君長者豐衍而有餘,臣僕者窮竭而不足。《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豈是之謂乎?

錢之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匱。無遠不往,無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勞講肄;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錢之所祐,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後富貴。昔呂公欣悦於空版,漢祖克之於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錦繡,相如乘高蓋而解犢鼻,官尊名顯,皆錢所致。空版至虛,而況有實;嬴二雖少,以致親密。由此論之,謂為神物。

無位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入紫闥;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諍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始終。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輳,門常如市。諺日:“錢無耳,可暗使。”又日:“有錢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故日: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仕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行。

子夏雲:“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吾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天有所短,錢有所長。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天;達窮開塞,賑貧濟乏,天不如錢。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可以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故曰:“君無財,則士不來;軍無賞,則士不往。”諺曰:“官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何異無足而欲行,無翼而欲翔!使才如顏子,容如子張,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歸,廣修農商,舟車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和塵同光,上交下接,名譽益彰!

  註釋

①本篇選自《晉書·隱逸列傳·魯褒傳》。本文名為論,其體實近似賦。

②體:形體

③乾、坤:指天、地

④動靜:指金錢的流通和儲蓄

⑤行藏:與"動靜"同義。節:規則

⑥便易:便於交易

⑦"不患"句:不用擔心有所損耗

⑧象壽:象徵生命長久

⑨"不匱(kuì潰)"句:意謂金錢的不匱乏象徵"道"的運行不息

⑩孔方:古錢幣外圓內方,故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