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讀後感14篇

來源:文萃谷 8.1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雷雨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雷雨讀後感14篇

雷雨讀後感1

最單純不過《雷雨》,最按髒不過《雷雨》

曾聽説:暴風雨前夕是平靜夜。而在周家的暴雨前卻是放肆的風浪,一點都不平息,直到這一股風將每個人都拋下懸崖……

故事的第一齣場人是個猥瑣的下人——魯貴。他是個狗一樣的人物,他有狗一樣靈敏的嗅覺,能嗅到周公館每個人的弱點和把柄,甚至是自己的女兒也不放過,他嗜賭,被催債,不但沒能讓女兒過上好日子,還利用女兒對周大少爺的感情,挖着女兒的工資,然後逍遙。

四鳳真是個命苦的孩子,她有母親的愛,卻在遙遠的濟南,有哥哥的疼,哥哥也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掙扎,他有個父親,在身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建議,反被推入災難的深淵。

“悶”——是雷雨的主題。“怎麼這麼悶”每一個出場的人都少不了這樣的心情。而只有十六歲的衝兒,永遠天真着他自己的世界。他像一個無憂慮的孩子一樣出場:“四鳳,四鳳……”“我找了你一早上”原來從始至終,他都在呼喚自己的愛,而那女孩卻躲藏不願呼應。

雷雨讀後感2

我個人認為周是有“可愛”的地方,只是侷限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年輕的時候英俊瀟灑、才華出眾,敢於愛上侍女侍萍並生下2個兒子,這個時候的他難道不可愛嗎?用教案上的話説“憑着他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人品才學,用當時的倫理道德世俗觀念來看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婚戀之事,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和侍萍擺在了脱離階級地位差異的同等位置上,從心底愛上了侍萍”。

難道説這個時候的周樸園不“可愛”嗎?可是在故事簡介里加了“引誘”2字。我覺得當時周樸園愛魯侍萍應該是真心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侍萍也實在是太可愛了。後來為了娶“有錢有門第的闊小姐而趕出侍萍,周才變得”可恨“,30年後他才”可悲“。恩格斯説了”婚姻都是由雙方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

所以周和侍萍的愛情是真的,婚姻是不可能的。只是説明侍萍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所以説愛情也需要理智。

雷雨讀後感3

本故事的源頭,周樸園,因為他的貪婪和無情而導致一場悲劇的發生。《雷雨》是以周樸園一家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人物之間的矛盾來展開的戲劇衝突,故事情節曲折、矛盾衝突頻繁,具有很強的戲劇性。

全劇的主人公有周樸園、侍萍、蘩漪、周萍、周衝、四鳳、魯貴、還有魯大海,雖然只有八個角色,但全劇的劇情節奏感很強,故事情節環環緊扣。矛盾的衝突穿插在文章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也是導致自己最後的下場的一個關鍵,而到了最後魯四鳳、周衝、周萍死了,魯侍萍、蘩漪瘋了,魯大海不見了,唯獨周樸園是完好無缺的,但我們都知道他失去了一切。《雷雨》中非常深刻地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和資產家的醜陋、狡猾,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個悲劇收場,這個故事的原型更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雷雨讀後感4

文章一個亮點自然是作者對情節的描寫,作者單單描繪了一天裏發生的各種事,卻揭露了10幾年來的恩恩怨怨,足見其寫作功底的高超。

周樸園看似冷淡,但內心還是對孩子有着深深的愛;周蘩漪雖然有違婦道,但也體現了她對周萍執着的愛;周萍深深愛着四鳳,卻迫於種種壓力,只能以酒解愁;四鳳天真,純潔,心地善良,她深愛着周萍,卻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後的實情,奔出大門,最後竟和周衝一同電死。這些,在作者的描繪下,各個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鮮明。

雷雨讀後感5

幕拉下,客廳安靜了。是的,雨後就不再悶熱了。

死是最美的結局。周衝最單純的愛終於可以陪着四鳳了,四鳳也不會在迷藏似的躲藏了;如果沒有死,專制,殘忍,又道貌岸然的周樸園永遠也不會發現比封建禮教更重要的是家庭。要不是那樣的結局,我想繁漪會抑鬱地終老,被青春遺棄,被愛情遺棄,被思念吞噬,最後被現實毀滅。

如果説,我説如果,結局是,四鳳接受了周衝,周衝也按自己的心願,給了四鳳知識,但是誰説周樸園有愛情的當初不是周衝呢,有了知識的'四鳳又會成為是另一個侍萍的輪迴。

一場雷雨,就讓命運到此為止了。

雷雨讀後感6

真摯的愛情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文采佳人被刺死在無情的現實中。

繁漪,一個美麗而富有才華的女性,一個追求個性解放渴望愛情的小女人。她的一生是悲慘的,周樸園奪去了她的天真爛漫,將她困在周公館這個大牢籠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絲雀,但她是個具有真性情的人,她渴望自由,渴望愛情。

周萍的出現使她看到希望,讓她那顆死寂的心又活了過來,從此如燎原之火一發不可收拾,也許是她的年輕貌美,也許是她的詩情畫意讓周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吧。但她們的愛情是不被現實禮教所接受的,所以在這重壓之下週萍放棄了,做了逃兵,不顧繁漪的苦苦哀求,“義無反顧”地愛上了四鳳——他同母異父的妹妹,這是個祕密,也是這個祕密最終打碎了周公館這個大牢籠。

雷雨讀後感7

就如同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在翱翔活動中心上演的白話劇《雷雨》特比好看、特別讓人投入,首先現場的氛圍和音箱效果特別好,其次是演員們的真情表演和投入使得在場的觀眾也不自覺地融入到其中。

如果只是在電視上看的話,則很明顯地無法感受到現場的氛圍,而且更加無法感受到演員的投入。首先,演員們需要説唱,我自己感覺這可對演員們提出可高的要求了,尤其是要保持這麼長時間的説唱,還要保持聲音的清晰度,估計不僅需要肺活量不僅很好,需求需要內功十足。若看電視,則無法深刻地體會到演員們的深情投入。

正因為演員們的真情投入和現場的氛圍才觀眾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雷雨》這部文學作品的深刻含義,理解到當時舊社會人民的窮苦生活和當代新社會、新生活的來之不易。

雷雨讀後感8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是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公館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少年看上自悲的傭女,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就更命苦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然被她青春美麗與温柔所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麼能夠和她廝守一生?他為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着患病的二兒子傷心地離去。原以為故事結束了,誰知道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到一起,錯綜複雜的關心又上演了,簡直是一團糟。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經久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的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被無聲無息的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

雷雨讀後感9

説討厭哪個人物,其實並沒有。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制度壓迫下可憐的畸形人。其實每個人生出來都是張白紙,後天的性格多半是當時環境的影響,此所謂一張白紙好作畫,當他們所處環境的人都這樣時,他們自然會隨大流,認為這是正確的。所以,社會環境很重要。

這場雷雨,撕破的不僅僅是大地蒼穹,更是撕破了醜陋的封建教條主義。我們生來自由,崇尚自由,更要追求自由。

雷雨讀後感10

悲劇的魅力所在便是,它給人以夢想,卻歸於虛無。讀者擁有上帝視角,升到了上帝的座位,來憐憫地俯視這羣等待贖罪的蟲兒。這部劇裏,我痛恨周樸園的刻薄冷漠,我哀傷魯侍萍的悲慘命運,厭惡周萍的軟弱,我只可憐周衝,那個活在夢裏的天真男孩。

在這苦悶的環境裏,愈是絕望地向外伸出手,愈是如一羣“跌在沼澤裏的羸馬,愈掙扎,愈深沉地陷在死亡的泥沼裏。”

雷雨讀後感11

“魯家小姐”——四鳳。這是個可憐的角色,多年的風雨洗禮後,再回到周公館,看到和聽到周撲園對她所做的保留,看到自己的相片時也許內心象打翻五味瓶一樣的難受,也驚愕,也憤恨,也想忘記。但是命運的巧合想圈套一樣牢牢鎖住她,接女兒回家的日子竟成了世界末日,葬送自己的女兒,兒子……

沒有哭泣,沒有眼淚,這個滿目滄桑的老人,是這麼堅強的過了這麼多年吧……

雷雨還在瘋狂咆哮,一聲槍鳴後:

“萍……”繁漪真的瘋了。

“萍兒……”周樸園終於要挽留兒子了。

雷雨讀後感12

拿起這本《雷雨》,我就不禁想到了別里科夫——一個把自己套在套子裏而最終有死在套子裏的可憐蟲,我覺得周樸園比別里科夫更可憐。

他是個衞道士,為了維護他所謂的合理而有秩序的封建社會等級門第婚姻,他狠心地離棄了為他生了個兒子的侍萍。他要維持他“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逼繁漪喝藥,他告誡繁漪,“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他永遠是冷峻又毫不退讓地捍衞着自以為正確的處世原則和家教門規。

他同時也是個犧牲品,遭受了失去愛人的痛苦和心靈的永久折磨,妻子的桀驁、兒子的畏懼,家裏永遠的昏暗、鬱悶、死氣沉沉……

如果別里科夫是自願鑽套子,那麼周樸園則是無奈地跳進墳墓。我不是為周樸園辯護什麼,讀完劇本,我只為他因為封建禮教的衞道士身份而成為犧牲品感到悲哀!

雷雨讀後感13

悶熱的夏季,錯綜複雜的關係,從十幾年前到現在的罪孽終於爆發。他愛自己的後媽,也愛自己的侍女,他的懦弱讓自己走上毀滅的道路。

他愛美麗的四鳳,被新思維影響到單純的他,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她受盡冷漠與欺凌,愛了兩個不該愛的人,在喝了幾年不該喝的藥後,步入深淵。

她被命運無情地折磨,只想好好過上安穩日子,卻只能眼看着女兒走上和自己一樣的悲慘道路。他作惡多端,在光線的外表下,莫大的醜陋與些許的真情激烈地交戰,終於讓自己愛過的人、愛着自己的人吃下自己種成的苦果。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讓一切罪惡在這呼嘯的狂風,傾瀉的雨點,震耳的雷聲中,得到它應有的結局吧。

雷雨讀後感14

從讀者的角度看,《雷雨》主要表現為召喚結構所帶來的情緒感染,這種感染力來自貫穿於文本的倫理衝突,包括母子關係的紊亂、兄妹關係的不倫、父子關係的緊張、兄弟關係的對立、繁漪的追求與報復,等等。

“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而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曹禺在《日出》中的這段描述揭示了處於底層婦女的悲慘命運。知識女性陳白露有愛情的追求,有生活的希望,但現實的黑暗,使她最終淪為墮落與死亡,她那短暫的一生間接地描寫那個年代社會道德的敗壞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