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5篇

來源:文萃谷 6.8K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5篇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

一、工作目標

本階段的工作目標如下:

⑴ “十注閲讀法”基本成型,學生能較熟練的運用“十注符號”開展批註性閲讀,基本養成了“十注閲讀”習慣,通過“帶疑初讀”,基本能獨立完成學案第一環節的相關內容;

⑵ 深化、拓展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的內涵與外延。繼續加強小組合作成型化建設,小組長能充分的發揮職能作用,能科學合理的進行分工、實施信息的傳遞與整合,能得出組內的集體閲讀成果,有效的組織小組進行較有深度效度的合作學習;

⑶ 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小組的“立體化”建設。合作學習小組的“立體化”建設是合作學習小組凸顯合作效能和延長生命週期的根本保證,“立體化”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八個方面:“課堂合作學習機制的建設”、“小組學習習慣的建設”、“小組德育品行的建設”、“小組校紀班風的建設”、“小組清潔衞生綠化責任制度的建設”、“小組課外主題活動開展的'建設”、“小組家庭管理聯繫制度的建設”、“小組捆綁式學習發展的建設”。

⑷ 核心目標的教學基本達成,能做到一個“五環節課堂教學”與一個核心教學目標的緊密對應,基本實現“一課落實一個目標、一課得到一項發展“的教學目標。

⑸認真落實每兩週一節的“自主推薦課”,授課小組能自主選擇學習文本、自主提出學習目標、自主開展文本備課、自主進行文本解讀、自主組織班級學習、有質量的解答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

⑹嚴格按縣課題組要求撰寫和上傳上一實驗階段的相關材料和完成本實驗階段的材料撰寫和上傳任務。

二、工作要點

(一)加強學習,服務教學。

為了提高研究水平,課題組間周安排一定的時間培訓學習,並要求實驗教師全員參與,實驗教師必須有學習記錄。除了集體培訓外,實驗教師要加強自學,推薦學習資料有:《語文:表現與存在》、《文本細讀,徜徉在語言之途》及關於文本細讀的資料包。每位教師認真研讀以上書籍,及時記錄閲讀收穫。

(二)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小組的“立體化”建設研究。

1、充分理解合作學習小組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準確把握合作學習小組“立體化”建設八個方面的實質內容。

2、以合作學習小組為最基本的學校管理評價單位,將傳統的“學校管理→德育處管理→班主任管理→班級管理”管理模式更新為“學校學習小組管理制度建設→學習小組管理→德育處管理考評→班主任管理績效考評”的新型管理模式。將合作學習小組作為最核心的評價元素,將合作學習小組組長作為最基本的管理責任人,將班主任作為協助合作學習小組組長管理的最基本的責任人。

3、認真落實“小組捆綁式學習發展的制度建設”研究與“小組課外主題活動開展的建設”研究,將課外作業完成與評價納入“小組課外主題活動”中。

(三)繼續認真開展20xx年秋未完成的工作研究。

1、繼續開展“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各環節細節的成型研究。

⑴ 有效保證落實無干擾狀態下的獨立的“生態閲讀”,確保第一環節(結合十注、感知初讀)達到兩個基本標量,即“在讀中批註、在讀中感知”。

⑵ 教師應根據課文長度和深淺度明確上線閲讀時間要求(國小一般每分鐘400---600字)並逐步提高有效閲讀速度。

⑶ 一般情況下,應多采取“默讀”的形式,邊讀邊“靜思默想”,力求獲取最佳的閲讀初感。對於篇幅短小的詩歌、散文,也應該在“默讀”後再採用其他的朗讀形式。

⑶ 嚴格要求學生運用全縣統一的“十注”符號(舊版“十注”符號見學案、新版見“發展性閲讀博客”),如教師和學生有更簡便實用的創新批註符號,應大力鼓勵。

⑷ 認真開展落實對“十注”情況的檢查,記載、評比工作,每一至兩週必須讓學生上交課本進行全面檢查,,開展小組及個人評比,對“十注”完成好的給與獎勵,完成不好的提出改進要求。

⑸ )定期開展優秀“十注”展示,對其中有個性的、精彩的文句注、感知注、反芻注作者大力表彰宣傳。

⑹ )積極創新“十注”形式,廣泛運用點評句、對聯句、對偶句、排比句、短詩句進行標題注、文句注、感知注、反芻注。

2、繼續開展“自主推薦課”的研究。

⑴ 將該課程納入學校管理範疇,嚴格按每兩週一節自主推薦課排課。加強國小課改學校對該課程開設及管理工作。

⑵ 積極開展自主推薦課模式創新活動,強化教學的有效性。目前的模式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

A、文本主導式

以對文本的解讀為平台,以發表自己對文本解讀的成果為主要任務。教師預先將文本(文本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其他讀物,一般由學生自主選擇)解讀備課任務安排給指定的學習小組(即“導學小組”), 教師對導學小組的備課給與細緻的指導,並提出改進後,由導學小組分工授課,組織其他小組的合作交流,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給於及時的點撥、指導、矯正、評價。

B、學案主導式

以對學案的學習為平台,以帶領組織其他小組完成對學案的學習為主要任務。教師預先將某學案的備課任務安排給指定的導學小組,教師對導學小組的備課給與細緻的指導,並提出改進後,由導學小組分工組織其他小組開展學案學習及合作交流展示活動,導學小組要及時對展示情況進行矯正點評。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應及時對導學小組的教學組織給於點撥、指導、矯正、評價。

在以上自主推薦課形式中,教師指導、矯正、評價主體作用發揮的好壞是成敗的關鍵,從文本的選擇到活動的結束,教師始終要和導學小組一起開展教學組織研究,尤其在課前要對導學小組的備課、教學組織設計、問題的預設及應對策略給與詳盡指導。

三、活動安排

2月:

1、制定學校實驗工作計劃,上傳計劃。

2、召開課題組工作會,安排本期課題工作。

3、集中培訓:王崧舟《文本細讀與文本詩意的開掘》

4、小組合作學習培訓(2-5周)

3月:

1、參加縣課題組語文發展性閲讀教學模式20xx年春工作部署會暨小組合作培訓會。

2、組織實驗教師參加“語文發展性閲讀”論文評選活動。

3、各實驗班級加強小組建設,讓插班生儘快融入學習小組。

4、集體培訓:學習《文本細讀與國小語文教學》

5、第一輪五環節研討課(6年級)。

4月:

1、組織教師參加縣課題組“中國小語文發展性閲讀教學模式”“閲讀能力層級目標課”、“自主推薦課”課展示活動暨研討會。

2、第二輪五環節研討課(5年級)。

3、實驗班級“十注”批註評比。

4、集體培訓:學習《文本細讀,成就精彩的語文人生》

5月:

1、第三輪五環節研討課(4年級)。

2、實驗班級“十注”批註評比。

3、集體培訓:於永正談“文本細讀”

6月:

1、評選校級優秀學習小組。

2、實驗教師過程考核評價。

3、課題組工作總結會。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2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複課堂教學內容為主,以佈置作業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後續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為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鬆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後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於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後,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啟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為精神憩息的家園,那裏雖然頹敗卻並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後,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為了讓母親驕傲,為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於自已的路,母親已經成為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穫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後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説明,將地壇母親對於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説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餘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節,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後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覆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願流俗世人的宏願。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於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後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藴文膽、養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後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閲讀,這就實現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於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餘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

如執教《品質》一文時,懷着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職業道德,什麼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藴藏在街道邊、巷弄裏,正如羅蘭所説,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週末等閒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為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為一次心靈的洗禮,發現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週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現的美,發現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現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為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3

為鞏固我校課堂教學改革成果,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使課堂教學改革更趨於理性,更符合我校實際,語文組在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開展了“課堂教學回頭看”活動。有重點的對部分同志的課進行了聽評。現對活動作以總結。

一、課堂回顧

王德廣老師執教的《羅布泊,消失的仙湖》,學生展示十分活躍,展示內容的處理很有層次性,每一個小的環節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學生參與。展示學生與聽課學生的互動,教師的及時的評價點撥,使課堂充滿了活力。李保義老師執教的《偉大的悲劇》,引導學生從“悲劇”和“偉大”兩個層面,多角度的解讀,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並且受到強烈的感染,是這次活動中水平最高的一節課。劉聽會老師執教的《土地的誓言》,通過歌曲《松花江上》導入,營造恰當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由於對展示內容沒有很好的整合,頭緒較多,課堂顯得有點亂,影響了教學效果。高顯海老師執教的《登上地球之巔》,按照“字詞教學——課文複述——重點理解——語言品味”的順序,呈現出教學線條之美。學生講解時能夠使用課堂展示筆記,教師點撥能夠突出重點。

二、取得的成績

幾位老師的公開課,充分體現了他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解。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回頭看”活動,我們看到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1、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可喜的變化

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態度,由開始的觀望、懷疑、嘗試、動搖到現在贊成、試驗、堅定不移的實施,是一個反覆求索,實事求是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培養什麼樣的人”的討論,認識逐步達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關注學生的一生幸福。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樂觀的生活,擁有愛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思想轉變後,教師關注的中心由“分數”轉到“人”上,由只重知識到能力培養上,到人文薰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養上。教師能夠正確處理課堂上師生角色的定位,能夠把課堂還給課堂的主人——學生。在“回頭看”的幾節課中,學生展示積極活躍,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主體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教師評價準確,點撥適宜,引導得法,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作用。

2、課堂展示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還記得在改革初期,學生展示的情形:膽怯害羞,聲音不高,照搬資料,只顧自己,不管聽眾,形式單調,缺少互動。現在的課堂,學生展示自然大方,質疑、糾錯、補充、討論、評價,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義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的感受更為深刻。學生朗讀充滿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在教室裏走動,讓我們想到古代詩人吟哦的情境。高廟中心學校的老師來我校聽課後,深有感觸得説:“我非常感慨自己能親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們展示自己的課。我先前是比較牴觸這種模式的,總想着這樣的模式是以犧牲學生為代價的,是圖表面的花哨和熱鬧。然而,當我真正坐在了教室裏,聽同學們展示自己的理解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哪裏是什麼課堂教學,這分明是學生思維跳躍的藝術展示,是那麼令人心動,令人心曠神怡。”

3、文本意識正在逐步強化

本學期初,我組在九年級公開課階段總結中指出:“不可否認,現在的課堂,師生的文本意識正在逐漸淡化。”“增強文本意識,是語文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通過聽課,我們覺得這一問題得到了初步的解決。四位老師,都在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做了自己的努力。李保義老師以“為什麼説這是偉大的悲劇?悲體現在哪裏?偉大體現在哪裏?”為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高顯海老師設置“從哪裏看出山勢險峻?”的問題,讓學生深入課文,體驗登上珠峯的困難,感受登山運動員的頑強意志及為國爭光的愛國情感,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

1、課堂展示內容缺少整合

通過聽評課,我們也發現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課堂展示內容缺少必要的整合。一個小組展示過字詞後,下一個小組展示還有類似的內容。有些課堂上,學生以問題訓練的形式展示,組間內容交叉的很多。這樣,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影響了展示進度。整合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多做一些引導,以爭取課堂教學的高效。

2、教師的點撥應突出方法的點撥

當學生對學習內容存在疑惑,學生展示遇到困難時,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發現,教師大多是就問題談問題,有時甚至直接向學生出示答案。這樣的引導,學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有可能依然茫然。所以,方法的點撥至關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剛剛邁出第一步,雖然是可喜的一步,但僅僅是第一步而已。艱鉅而繁重的任務,有待我們去完成。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着眼,努力探索,把教書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要在範剛校長的帶領下,大膽開拓,鋭意進取,為教學改革傾注智慧,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4

5月21日至22日,xx省第八屆國小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桐鄉市會展中心舉行。參賽教師是11個市的教壇驕子,代表了我省青年教師的最高教學水平。最後,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給大會做了總評及專題講座《語文教學走向生本》。

講座內容記錄如下:

一、本次活動的特點:

1、教材集中在中高年級,課型有精讀和略讀,首次出現了綜合性學習。

2、參賽教師理念正確,個人素質好,參賽課經過精心打磨,反覆實踐,各地教學水平更加接近,差距進一步縮小。

3、文本解讀比較深入,普遍關注語言,有比較明確的知識和能力點,安排書面作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真實、樸實、紮實、厚實正在成為我省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風格。

(一)xx:《懷念母親》。

教材處理詳略分明,以懷念生身母親的情感體驗為基礎,體會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使學生的認識漸次推進。抓住課文中日記“觸景生情”的特點,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地閲讀,練習寫作,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清晰。

(二)xx:《普羅米修斯》。

從理清人物關係入手,落實“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年段目標,同時理解和積累詞語。通過畫面再現和迴環朗讀,感受普羅米修斯造福人類的博大愛心和堅忍精神。

(三)xx:《臨死前的嚴監生》。

目標指向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引導學生經歷“見文——見形——見心”幾個階段,品味名著的精妙。根據文學作品特點,注重再現形象,讓學生對“一個名字”“一個場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xx:《遨遊漢字王國》。

在一系列好玩的遊戲中初步感受漢字的魅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大膽想象,激發了探索漢字奧祕的興趣。學生研究意向的選擇和交流具有很大空間,體現了綜合性學習的自主性。

(五)xx:《臨死前的嚴監生》。

呈現學習的真實狀態,尊重學生的閲讀起點,從字詞疏通開始,在細讀人物的動作變化中逐步感悟人物特點。課末引導學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觀點,課堂教學增量明顯。

(六)xx:《巨人的花園》。

體現童話特點,把課外閲讀的方法輻射到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閲讀策略:藉助“概念圈”認識花園和巨人的發展變化,利用幾何圖形講述課文主要內容,給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引入了新的元素。

(七)xx:《古詩兩首》。

引導學生從詩句中讀出畫面,讀出畫面後的情感,根據兒童認知特點進行“借景抒情”的啟蒙教育。兩首古詩的比較閲讀,在疏通字詞中滲透着學習方法和文化因素。

(八)xx:《七律·長征》。

基於學生學習起點,關注學生學習難點,從正音和理解詞語開始,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縮短詩歌與學生知識經驗之間的距離。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歌的章法,感受偉人的胸懷。

(九)xx:《魚游到了紙上》。

從標點入手,通過詞語理解、形象再現、前後對比、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細讀一個語段,感受青年的畫技高超。通過想象寫話,遷移運用課文寫人的方法。

(十)xx:《刷子李》。

為略讀課文設計別出心裁又富有張力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創意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特點。課文閲讀抓大放小,在拓展閲讀中進一步感受小説的寫作特色。

(十一)xx:《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針對學生和課文背景距離遙遠的實際,引領學生品味詞句,反覆朗讀,逐步走進伽利略面臨的責難境地,通過練筆感受他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十二)xx:《大瀑布的葬禮》。

以三個畫面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通過品味詞句、感情朗讀、前後對比,體驗忽視環境保護的沉痛教訓。在多角度的寫話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實現認識和語言的同步發展。

二、語文教學走向生本。

現代教學論認為構成教學活動有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我國的教學歷來重視知識的傳承,容易成為以教材為本;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容易成為以教師為本。目前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過於強勢,學生的學習處於被動地位,是一個突出的現象。

發展是硬道理。教育的硬道理就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不是教師的灌輸過程,而是學習者的自我建構過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利用學習環境,自主建構,學好學習內容。課堂不是教師自我表現的舞台,不應以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自己的設計為本。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生是怎麼學的。語文教學要走向以學生為本。

(一)文本解讀走向生本。

教師解讀文本最好經歷“普通讀者——教師——學生”的角色轉變過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讓孩子們來讀這個文本,哪些地方是他們自己可以讀懂的?估計他們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誤讀嗎?……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着他們向前。國小語文是打基礎,不提倡“深度語文”。

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會跟老師心中的答案完全一致,可能會有多種情況。根據對學生學習水平的估計預設不同答案和對策,並準備在課堂中按學生的實際狀況調整教學策略。

(二)內容選擇走向生本。

語文課的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對教材作二度開發。我們要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年段目標,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什麼、不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

兒童就該有一片童心,就該保持着童真童趣。過早地讓他們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之類的道理並不一定是好事。國小語文教學貴在符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能夠化難為易,深入淺出。

國小語文教學的定位應該在哪裏?

語言 + 文字=語文。

(三)教學過程走向生本。

教學應當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充分展開,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

針對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教學。學習這個文本,學生的原有基礎是什麼,哪些是學生已經知道的,不需要我們再講、再問。學習這個文本,學生的需求是什麼,有什麼困難,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錯誤,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們怎樣幫助他們。

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並且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個階段的目標已經基本達成,見好就收;學生還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改變策略,努力達成目標,這就是一個好教師應有的“課感”。

把課堂的舞台讓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的廣闊天地。學生學習的潛力是很大的。教師“示弱”,是為了讓學生“逞強”,“該裝傻時就裝傻”。

建議採取的措施:

1、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談感受,已經知道的就無需再糾纏。千萬不要把學生當“零起點”。

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質疑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提出“真問題”。

3、十分重視學生的錯誤,把錯誤看作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

4、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作業。儘量設計分層作業。

4、提倡“先試後導”、“先學後教”,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總結、運用的過程。

課堂上既要有時間讓學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要減少低效的感悟和討論。

(四)反饋評價走向生本。

教師要尊重兒童,平等地看待他們,努力去理解他們,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反饋評價要實事求是,堅持熱情鼓勵,耐心輔導。

新課程下的閲讀教學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學生去感悟老師自己感悟到的東西,而是老師在學生能夠感悟到的基礎上適當點撥和提高。老師要善於“順勢而導”,而不能“拔苗助長”。

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包括評價語言,先求正確、規範,通俗明白,讓國小生聽得懂。在此基礎上,再求生動形象,有文采,有文化內涵。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5

語文是聽、説、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而在我看來,語文不只是一門學科,一種能力,更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語文以其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出於對語文的熱愛,我選擇了做一名語文教師。

在多年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我對於語文的教學有着些許的心得與感悟。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為對象和前提的。傳統教學中,教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還記得擔任語文老師的初期,由於沒有經驗,一直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成果的反饋,發現這樣教學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於是,開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是老師與學生的交集,因此,對於課堂的安排和掌控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只是教學地位的轉換,而是對於學習的態度的轉變。學生不再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課堂為己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抓住教材中重點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有明確的知識追求目標。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要注重知識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現在學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浪費時間的隨波逐流。

3.讓學生在課堂裏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所以在對課堂的安排上,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

4.做到老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舞台。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談到創新能力,這其實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課題。我們從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中,以及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中,都可以看出創新的重要性。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便成為了培養學生的又一重要任務。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創新的小能手,只是在年復一年的學習中,xx了思維,同化了想法。而老師要做的,不再是統一學生對事物,對課文的理解,而是,鼓勵他們大膽的想象,跟着感覺去描繪自己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會因為同學的不經意的一個想法,而引起進一步的思考,從而體會出從前未曾體會到的涵義。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開拓了老師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民主的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xx。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為完整的人與人之間理解與溝通,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老師應該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係。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下創新基礎。我們經常説興趣是的老師。不僅如此,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嚮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是創新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熱情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大膽提出疑問,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4.培養學生髮散思維,是創新的關鍵。

以上是我通過教學實踐的些許心得與感悟,覺得語文的教學,其實是老師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在教學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會通過不斷摸索,和與其他老師的交流來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因為熱愛,所以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6

在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素質教育不得不加強。語文教學為提高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平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聯繫實際還要結合好課文,讓學生樂於參與課堂。國中語文學習是國小與高中的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獲得長足的發展。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也許對國中的長篇課文沒興趣,教師可挑選一些有內涵的文言文或者是有意義的童話故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如《田忌xx》這篇文言文介紹了一種巧妙的思考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農夫和魚》這篇童話故事教育人們做人不要貪心,否則會一無所有。這些文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他們學到一些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既教給學生課文知識,也能讓他們明白一些道理,給他們的成長道路照亮了一盞明燈。

二、注重課堂效率

教師要注重課堂效率,合理分配時間。一節課40分鐘,剛開始的10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的時候。教師要抓好這個關鍵時刻,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到這10分鐘來教學。重點就是把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的寫作意圖等詮釋清楚。在中間這一時間段,學生的興奮點會有下降的趨勢。教師可以在中間20分鐘內開展課堂互動,把課文與實際相結合,用生活來詮釋課文,這是語文與生活密切聯繫的體現。最後10分鐘,學生的興奮點已經降低,此時再講課效果較低。在這一時間段應讓學生做一個小複習,複習這一節課的內容以及課堂互動所學習到的。這種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快樂。

三、合理佈置作業

教師要合理佈置作業,從作業中不僅可以瞭解到學生學習知識的進度,也能促進教師反思,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有三點佈置作業的建議:

1.學生配套練習

這本作業是配套練習版的,專家已經為課文做好銜接,因此這本練習不可缺少,要重點練習其中的拼音、詞組以及課文的閲讀。這三大塊的練習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拼音,如果不好好練習積累,將會影響到後一階段的語文學習;詞組練習能增加學生的詞彙量;課文的閲讀不僅能鞏固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而且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整篇文章。

2.寫週記

寫週記是讓學生記錄生活,在寫週記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也能為學生保存一個記憶。記住過去的東西更能體現出語文的作用即記錄生活。

3.寫作文

作文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長時間不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那麼他們就會對文章的構造生疏,缺乏語言組織能力。國中可以教學生寫記敍文、散文、議論文等。記敍文主要由時間、地點、人物這三大要素組成,而散文則沒有這三大點的要求。

四、語文教學和生活實際相聯繫

假如教師只在課堂上硬搬硬套,不瞭解學生的想法,是很難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的。教師要注意多和學生溝通。學習語文追求成績不是目的,要讓語文走進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如果一個學生的語文成績很高,卻不會把語文知識運用於生活中,那麼這個學生並沒有把語文學到家。

作為一名合格的國中語文教師,光是做好課件是不夠的,要從課堂到作業再到課後這三個環節,層層把握好語文教學。全面培養學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開展素質教育,從課堂走進生活,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其實語文教學並不難,最關鍵的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多換位思考,瞭解學生的想法,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制定出一套合格的教學方案。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愛上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並終身受益。語文教師有這個責任與義務給學生傳授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爭取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片天地。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7

新一輪課程體系改革如火如荼,語文課堂教學花樣翻新,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我們學年組在本學期着手開展了本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

一、具體措施:

開學不久,我們二學年課題組三位成員依據課題方案和教學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計劃,明確本學期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即: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的有效性研究。每月三個老師輪換上研討課。老師們都能認真鑽研教材,開展集體備課,精心預設教案。在研討過程中,我們按照以下步驟進行:集體備課,確立教案認真聽課,詳細記錄專題學習,展開評課集思廣益,達成共識。我們將本課題作為學校教研組研究的課題,每次的活動都紮實有效。

二、點滴收穫:

心理學研究表明,幻想是兒童的一種天賦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強幾乎是所有兒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級教材中童話佔很大的.比重,而童話這種文體,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讀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兒童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如何讓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呢?通過學習很研究,我們一致認為,老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通過讀一讀、講一講、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種形式,親近文本,走進文中的角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通過研討,認為應該改變第一課時的程式化,學生的“讀”要富有層次性,每次“讀”都要有相應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索,努力改變了第一課時的“讀”的泛化現象。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合理,既解決了第一課時的共性問題,又能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課前預習,課中紮實,課後延伸”。

現在的課堂是書聲琅琅、“讀”領風騷。如何使朗讀指導更有效?和於莉、管雪鋒兩位老師經過探討,認為朗讀不僅是技巧的指導,更是引領學生深層次地讀悟,教師可以採用多種讀悟方式,立足文本,創設情境,體現朗讀過程的層次性和朗讀目標的有效性,注重朗讀評價,豐富學生的語感,定會取得良好效果。

三、存在問題: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本課題研究的涉及面比較廣泛,我們只能選取目前課堂教學中急待解決的問題開展研究。也許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甚至可以説是蜻蜓點水,很希望得到專家的專業引領。但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在紮實地做着,所謂“摸着石頭過河”吧,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每一節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8

3月12日,在黨灣鎮二小的多媒體教室裏,正在舉行“塘裏塘外”發展共同體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參加此次研討活動的有來自黨灣二小、瓜瀝明德學校、坎山聯興國小三所學校的中高段語文老師,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朱華賢老師現場指導。

成立“塘裏塘外”發展共同體,是三所學校的共同舞台,此次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是共同體成立以來的首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讓老師在課堂中研究,在課堂中反思,在課堂中提高,在課堂中見證成長。

在此次的研討活動中,黨灣二小的徐彬彬老師、馬燕芳老師、王琳老師,分別為大家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按照教研員朱老師的觀點,徐老師的課充滿詩意、馬老師的課充滿熱情、王老師的課充滿想象。她們的課堂教學,不僅為本校的語文老師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同時,也向明德學校、聯興國小的老師,展示了黨灣二小語文教師的風采。

下午,教研員朱老師就三堂課進行了點評,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朱老師強調:語文課,必須引導學生對語言有更為深入細緻地解讀,課堂問題的設置,必須具有更為明確的指向性。之後,朱老師就當前以及今後國小語文教學的課堂規範,分16點進行了詳細地解説,給了老師們更為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課堂常規準則。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9

一、學校舉辦這次活動的目的:

在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課堂教學要講究藝術,只有鍛鍊,才有提高:督導評估、等級評估時也要聽課,而且教師課堂教學的水平也必須達到優質課的水平。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教師們高度重視,充分準備,總體上比上一次有提高。14位教師,有12位使用了多媒體,並且課件選用得當,另外2位也作了情景圖畫。其中《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動畫形象、逼真。有的根據課堂教學需要,找了實物(如蒼耳、蒲公英、小白兔);從課前教師的緊張和課後的放鬆心情可以看出;從學生與老師的配合也可以看出教師們課前坐落大量的準備工作。

2、教學設計上,教學目標的定位適當,層次清楚。

3、教法上滲透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如《四季》一課,教師指導第一節,後四節就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做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小組合作説説每一句的詩意:《我是什麼》在細讀文章後,老師問:“從哪些地方肯出我是水?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答案。”

4、課堂常規比上一次好。好的課堂常規是上好課的基礎,這來源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相機指導:如把手舉規範、看誰聽得最認真。

三、存在的不足

1、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説,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無非就是讀讀寫寫,閲讀教學的課堂一定要有朗朗的讀書聲。可有的度一遍就讓學生説文章的順序,學生能説了嗎?有一節語文課學生一句課文都沒有讀,就是教師分析、講解、提問。語文課的“講”,是講不深,講不透的,要注意講的“適”度,不可“失”度。

2、讀的指導、示範上有待加強和提高。有的班級學生讀書死氣沉沉,精神不足,沒有感情可言,有的老師示範聲音太小。

3、作秀太多,真實很少。有的課,教師已經演練了許多遍。問題才提出,學生就能立即回答出來,而且可以説上正確答案,一看就知道是演練、安排過,是在表演。要求學生背誦,才半分鐘就抽學生背誦,而且學生也能背誦了。

4、板書不太簡潔、精練,有的書寫太隨便。其中有一節課,老師在課前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除此以外沒有如何板書。

5、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好壞不分都給予表揚。

6、教師的口語瑣碎、有口頭禪。

7、有的課堂學生紀律亂,教師沒有及時維護。

8、“生成”與“預設”的關係。應尊重學生的發言,不要急於肯定或否定,要留有時間。有的問題超出教師的預設,可以大家一起討論,課堂解決不了的,可留待課後探討。

(綜合科)

梅老師上的《學畫中國畫》

1、注意事項指導到位。學生第一次學畫國畫,用到毛筆、調色盤、顏料、水、宣紙……容易把桌子、教室弄髒,教師告訴學生應該如何給毛筆加水,下面應該放一個廢水桶等。

2、掛出來的國畫,儘管是4張,但都是同一類型,只有起到一張的`作用,教師可以選用不同種類的幾張來展示

3、濃墨、淡墨,毛筆水分太飽滿和太枯畫出來的效果如何,教師可以在宣紙上演示給學生看。否則,有的學生浪費了三四張紙,還沒有學會用墨、用水。

4、時間沒有把握好,學生作品沒有展示。

瓊老師上的《Unit2 Look At Me》

1、有課件、圖片,低中年級的學生好動,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認識卡片上的單詞,並把它貼到人頭圖像的相應位置,指一指各個部位,這些方法都很好。

2、缺少語言環境。英語課堂上應該儘量不用漢語。

江老師上的《雙人跳繩》

1、教學環節完整,體育訓練於遊戲活動相結合,學生樂學,易學。

2、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來幫助教師的教。跳繩時,教師講解,會的學生示範。

3、學生課前準備不足,跳繩索沒帶夠,訓練時有的學生就在那裏亂,還影響了其他的同學。

勇老師上的《少年拳第一套》

1、課堂教學密度適中,達到了學習體育知識與鍛鍊身體的目的。

2、遊戲與體能訓練結合。

3、如果在課前對幾個比較難的動作進行一定的指導,那這節課上學生訓練就比較規範、整齊。

四、幾點説明

1、課堂教學歷來爭議比較多,同一節課、同一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會產生不同的觀點,以上只是我個人的陋見,有的不一定正確,還望大家指正。

2、今天我所説的,不是語言的巨人,而是行動的矮子,我這裏説話不艱難,大家上課卻付出了很多。

3、無論是哪一點不足,希望大家對號入座,產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我一起探討課堂教學的最優化。(lgh)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0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7)(8)班的語文教學。這兩個班雖説是差班,但大部分的學生都有上進心,上課認真,能積極舉手發言。在中段考和期末考中,(8)班成績在普通班中較好,而(7)班卻很差,遠沒有達到我所設想的要求。總結一學期來的教學,學生成績難以提高的的原因,除了學生本身基礎校差、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較懶散外,我施行的語文教學四法也欠缺科學性和藝術性。所謂“四法”,是指閲讀法、講讀法、討論法、練習性。這四種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方法。

先説閲讀法,它是以默讀和良讀等方式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方法。默讀和教師範讀或由學生朗誦的朗讀在授課過程中常用,而早讀中的朗讀對缺乏自覺性的差班班來説是最重要的閲讀形式。可縱觀全校20個班,我們的語文早讀形式都比較古板,都是象統一性的齊讀課文。長篇、短篇,白話文、文言文,一律的大聲朗讀,雖人多聲浪高,氣氛熱烈,可不能各盡所需,倘若領讀生領讀不當,很浪費一些學生的時間。以我教的兩個班為例,早讀真可謂人聲鼎沸,可要背誦的東西已教過大半個學期,要他們背誦,卻有20%的學生一句也背不出,更難達到什麼“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另外,上課時,由於講授慢,時間過長,讓學生朗讀的機會極少,加上學校給語文教學的錄音機極少,很難讓學生欣賞範文錄音的朗讀,這些都是造成學生朗讀水平較差的原因,也是本人在閲讀教學中的一大忽視。

再説講授法,它是教師以口述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我的的語文教師大部分採用這種方法教學。在其他老師的試教課中發現,許多語文老師在講授知識時都是:起始課,介紹作者與寫品時代背景,正音,朗讀;分析課,解釋詞語,疏難句,分析段落,歸納中心;總結課,總結寫作技巧,佈置作業。三個教學步驟十分刻板,只是注入式的滿堂灌,缺乏啟發性,很不科學,難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考試時,問題的形式一變,學生就解答不出。因此,我們在講授時應該注意講述、評點、串講、複述、講評的科學性。以我所教的兩個班來説,由於兩個班上課的氣氛不同,所以我的授課態度和教學方法也有所出入。(8)班的學生性格活躍,接受能力強,大膽發言,因而上課氣氛較輕鬆幽默,每次上課先指導他們自學,藉助字典、詞典自己動筆圈、點、注,弄清生字的形、義,弄懂疑難詞句的意義。然後進行質疑從啟發誘導着眼,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根據學生實際講解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議論、領會、掌握。最後以華師附中所出的精巧習題訓練,鞏固他們所學的知識。由於在(8)班上課較靈活,也許這正是他們每次測驗考試在普通班中成績較好的原因。而在(7)班,有感於他們那種沉悶氣氛,上課的方式正是採取傳統教法的三大步驟,很多時候都是採取注入式的教學,教參有什麼就傳授什麼,加上很多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所以每次測驗或課堂檢測,(7)班成績總比(8)班差一大截。

至於我們的學生在表達能力方面較差的原因,是我們極少彩討論法教學。由於我們平時只注重灌輸式講授教學,導致我們的學生常常言不達意。在這個學期中,我一共佈置了七篇作文,其中學生寫的最好的是第二篇“我的”(填熟悉悉人物)。兩個班共有用25人得當80分以上,而平時只有5個左右。究其原因,那次的作文正是花了整兩堂課,採用討論法指導的結果。通過討論自由發問,逐個指導,先立範例,確定中心,再根據中心恰當選取材料,結構從外貌、衣着、神情姿態的`描寫、特別鏡頭的刻畫,過渡到結尾的真情實感的議論。師生間互相討論,增補缺漏。這種教學方法所用時間較多,因而很少採用,故學生在表達能力方面難以得到訓練。

最後説一下練習法。練習是教學中的最後一環節。“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指的都是要多練,但我們學校的學生連一本最起碼的練習書也沒有,單是完成課本中的幾條習題又怎能提高成績呢?我們學校的學生語文成績上不去,很大一個原因是練習訓練太少,除了書面訓練少,口頭訓練也少。我所教的兩個班,有20人沒有按要求買練習書,結果每次測考他們的成績都處於低分率。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成績,必須要合理、科學組合使用讀、講、議、練各種教法。當然,除了教師與學生要積極配合外,還必須有其它條件來輔助。諸如用掛圖來加強學生的直映能力,用聽錄音範讀來加強欣賞能力,用野外活動來開闊視野,增加寫作題材,用練習冊去訓練他們的綜合能力等等。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1

一、課題的提出

提出《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一課題,基於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語言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言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

2、《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要求,並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就必須把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3、我們發現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語文習慣比較差,對學習語文缺乏興趣,整體語文水平偏低,特別是學生的習作水平比較低,語文綜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於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凝固了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

4、從語文自身的特點來看,語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來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語文和生活之間本不應該有厚厚的障礙,語文教學應和學生心靈相通,語文課堂應和社會生活相融,使語文從應試語文、課堂語文走向生活語文。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語文還是文化,包含着無限的人文底藴,是充滿了智慧、魅力、靈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擊人的心靈,就會產生巨大的人文價值,影響到人的情感、素養、思想乃至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決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堂,必須和生活緊密相連,追求“語文教學生活化”和“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只要研究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改進教學方式,不僅讓孩子樂學、善學,還能提高教學效率,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活化”是指讓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文中解脱出來,給學生一個認識周圍環境的機會,通過接觸現實世界,產生對世界、生活的愛,從而獲取知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論、生活教育理論及其他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將語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願望,將教學目標內化為學生這一生活主體的需要,探索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克服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言智能的弊端,保證讓其他各元智能的發展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2

根據縣課題組對語文發展性閲讀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工作的安排,我校結合縣教科所的課題實驗方案,對“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推薦課、讀文心譚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實踐,有了一些收穫。現對我校20xx年春期“國小語文發展性閲讀教學模式實驗研究”階段工作總結如下:

一、研究概況

今年是“中國小語文發展性閲讀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升格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子課題的第三年,是課題研究的第六個實驗階段。第一階段(20xx年春)我們着重對課堂教學模式五個環節運行的穩定性、流暢性、實效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的切入點是“小組合作的成形度”與相關小專題研究。第二階段(20xx年秋)的研究方向是“層級目標課”“自主推薦課”的開設與評價及相關小專題研究。第三階段(20xx年春)在持續第一、二階段研究內容的基礎上,開展了“讀文心譚”課的開設與相關小專題研究。第四階段(20xx年秋),隨着“豐都縣中國小‘閲讀行動計劃’—羣文閲讀研究”誕生,發展性閲讀家族添口加丁,擁有了一位新的家庭成員,在此背景下,“三課”研究應運而生。第四階段,重點開始了“自主推薦課”““讀文心譚課”“羣文閲讀課”的實質性研究。

同時,“豐都縣中國小‘閲讀行動計劃’—羣文閲讀研究”於20xx年秋完成了第一實驗階段的研究任務,20xx年春進入第二實驗階段。 我校承擔了這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遂將兩個課題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異中求同。

二、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嚴格實施了導學案教學制度

1、基本上把握住了導學案的使用流程,做好“五步三查”環節。

2、真正落實了集體備課活動。

本學期注重了落實集體備課活動,學校對教師利用教學案上課進行了嚴格的考核。在每次的集體備課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備文本解讀:即以教研組為單位集體研究學案中的基礎知識題的識記要點、點撥要點和拓展範圍,形成統一的指導方案 ,力圖通過對學生完成文本基礎題情況的檢查和評價,教好的落實所學課文的文本基礎知識,並獲得對文本的大體感知。

二備核心目標:即教師集體研究學案中的核心目標相關教學內容、解題思路、點撥方法。充分預見學生在完成核心目標試題中可能提到的問題,要在充分的熟知文本的基礎上,準備好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備擴讀材料:本期的導學案都配備了擴讀材料,每段材料都根據核心目標的需要有2—3小題的試題設計,這三個小題都明確指向核心目標,與置疑探讀的兩個小題緊密呼應,突出向能力轉化的遷移功能和運用功能。在集體備課活動中,注重對擴讀資料的解讀指導。

(二)初步形成了“三課”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

1、“讀文心譚課”:

課題組成員落實“選文、讀文、寫文、展文、評文”六環節,注重不同心譚課的教學和評價,通過一期研討課、示範課的輪番上陣與潛移默化的浸潤,將“讀文心譚課”的關鍵流程進行打磨,使學生對“讀文心譚課”的關鍵流程諳熟於心,通過不同形式地閲讀、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我們的閲讀就達到了目的。在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整合學生語言積累,進行寫文訓練,提高了寫作能力。每週開展一次“讀文心譚”活動,展文與評文相結合,讓學生以書為友,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厚情感、陶冶情操。

(1)選文是關鍵

譚者,可謂之天方夜譚,由興而發,緣感而發,漫無邊際,侃侃而談。在選文的過程中,學生談興高漲,自由發揮,積極主張。在推薦文本中,學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悄無聲息地助推了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這時巧給力,幫助學生如何從立意、主題、人物、情節、語言、構思、寫作手法等方面推薦文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選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

①、結合教材選擇:根據語文教材按“單元主題”編排的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選擇與單元主題相匹配的文章。如與教材配套的新編《語文閲讀》《學語文之友》就是很好的選文材料。

②、結合形式選擇:教師首先就是閲讀榜樣,應將自己平時所積累的好的作者好的書籍介紹給學生;同時教師還要與時俱進,及時介紹好的新書籍,讓學生學會關注新的閲讀動態。

③、根據不同時期的“時代熱”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首先要感興趣,其次才是閲讀,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才能深度閲讀。在班級好書推薦活動中,發現很多學生喜歡讀楊紅櫻老師的小説,於是就因勢利導選一些楊紅櫻老師的作品進行閲讀,效果很不錯。

(2)讀文是重點:讀文采用十注法圈點批註,勾畫好詞佳句和精彩句段,在旁邊批註你欣賞的理由。引導學生長於口譚,激發學生的讀文興趣。老師先找出文章的一個切入點,如文章主題、描寫方法、寫作手法、細節描寫,甚至是一句話,某幾個詞等等,但凡能與學生心靈產生碰撞的觸發點,能打開學生的話匣子都行。不拘泥於形式,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談,靈活自由。

(3)寫文是核心:閲讀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學會“從讀學寫”,學生在讀文中獲得了寫作方法、表達技巧,有了讀文交流的鋪墊,寫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不會再無話可説、無情可表。寫文的設計也應該從小處入手,切記題目過大、過空,讓學生望而生畏。要設計一些學生易於表達、善於傾訴的話題。

(4)、展文與評文相結合

2、“自主推薦課””:

注重教學小組的培養,將能力引導課中所學到的方法充分運用到自主推薦課中,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隨着學生知識的不斷豐富,能力的不斷提升,現在學生上自主推薦課已初具雛形。在自主推薦課中,由於學生知識面和能力的侷限性,可能會出現他們課堂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給予正解判斷的時候,此時就要我們老師及時給予點撥。讓他們在今後的教學中真正獨挑重擔。

(1)合作時點撥:學生在合作學習時,由於認知水平有限,有時難免會出現偏差。此時,教師深入每個小組時,就應該及時給予矯正。而在授課小組出現了知識或價值觀方面的偏差甚至錯誤時,教師更應及時發揮自身作用,巧妙引導,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向。自主推薦課並非就是學生的事,老師在課堂也可與學生進行角色換位,幫授課小組解決疑難。

(2)展示受阻時點撥

在自主推薦課中,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巧妙的一句話就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

(3)、利用評價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在適當的時機,用中肯、豐富、準確的語言,能直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點撥功效

3、“羣文閲讀課”:

在專題和主題的選擇上狠下功夫,甄別不同主題文本,落實專題形成方法。與讀文心譚課相結合,將專題與習作指導結合,使羣文閲讀不僅是品析,更是一種歷練。

(三)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通過課題研究,實驗教師邊教學邊研究,把自己也當成一位研究者。在研究中積累經驗,在研究中服務教學,服務學生。教師們瞭解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確立起新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實驗班級學生在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口語(書面)表達能力、閲讀能力等均高於非實驗班學生。在“先鋒杯”專題賽課活動中,實驗班學生受到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三、主要收穫

1、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我們驚喜地看到:教師隊伍的素質得到了整體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科研意識得到增強,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上課、説課、評課、課件製作、撰寫論文等項項有能手。課題教師在各級各類活動中多人次獲獎。

2、通過課題研究實踐,教師的科研意識明顯增強了。目前,我校課題研究已形成了一種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新局面。學校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有力的推進,在實驗中不斷完善的“十注”閲讀法得以在全校語文閲讀教學中廣泛使用,小組合作學習高度成型。

3、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提煉,本期共撰寫成果論文上交10篇,各類刊物發表1篇,期末參評論文10篇。教學反思10篇,課堂實錄2篇,教學、案例設計5篇,這些凝聚着老師們心血的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老師們的科研能力與興趣。

4、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在這階段的實驗中,我校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也開放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通過課題實驗,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口語交際能力、閲讀能力、語文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課題班級的老師都反映很多以前害羞不敢開口説話的同學都漸漸變成了一個個開朗、活潑,樂於交流、善於交際的好學生了。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獎達300多人次。

四、主要不足

雖然取得了一些隱性和顯性的收穫,有許多問題仍然擺在我們面前,在此提出,作為我們前進的方向。

1、課改的動力不足。實驗教師三分熱情的現象尚存,沒有把模式貫穿於所有語文閲讀教學。

2、實驗班級中小組長的職責有待進一步強化。能夠真正勝任起本模式組長職責的學生不多,導致一些小組的“主帥”不力,學習效果不很理想,特別是在傳遞和表述環節,顯得十分被動。

3、針對“導學案”的二次備課研討活動落實力度不夠。

五、今後打算:

第一,繼續使用《導學案》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學案進行補充和改進,創造性地使用學案。

第二,實行五環節模式課抽查督導。

第三,推行研討課自主申報制,每期每人兩次研討課。

第四,紮實開展“四課”研究,邀請總課題組專家現場指導。

第五,改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性評價。

第六,紮實開展針對“導學案”的二次備課研討。

探索乃永恆,奮鬥無止境。課題研究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要全身心地投入,長年累月,堅持實踐,才會有所收穫。所以課改路上,我們只有跬步前行,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3

語文課堂教學正面臨着新時期的挑戰,新的形勢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雖然語文教材的形勢幾經變化,但教學中的主體仍是學生,因此,我們要在鑽研教材和分析學生方面下功夫。

常規的語文教學,我們曾忽視了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沒能讓學生充分啟動思想的機器,從而走了不少的彎路。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説:“人不過是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也是根會思想的葦草,而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既然人能通過思想而強大起來,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就該切實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這方面的潛力,通過深入思考學習並掌握知識。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擠佔了他們思考的空間,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關於這一點,長期以來,也成了廣大教育者探討的熱點。

早就有不少的專家學者多次提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外因,學生是內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學要進行雙邊活動,師生互動,課堂氣氛要活起來;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等等。但一落到實處,我們難免感到有點力不從心,認為課堂上需要傳授的知識太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老師講的內容就少了;放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多了,老師講的時間就少了;區區四十五分鐘,經得起這麼三番五次的折騰嗎?記得有一次教研室的幾個同志聽我的課,當時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講的是“語病類型分析”,大量的舉例、頭頭是道的分析,自我感覺還很不錯,可聽課的同志評課時説:“就是沒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當時我聽了還有點不服氣,説:“這點也想到了,就是怕耽誤時間。”在坐的幾位老師也都有同感。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最後總結説:“給學生一些時間去思考,好像是耽誤了講課的時間,其實這樣正好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可以讓他們更充分地參與課堂,會把知識學活、學紮實、融會貫通。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而這種口頭表達的過程也正反映了他們整個思維的過程。如果説課堂時間緊、沒時間讓學生説,那麼,試想一想,學生哪有時間去積極思維、沒有思維,談何學生參與課堂,學生不能很好參與進來,老師講的課還有什麼意義?所以這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個成語叫‘對牛彈琴’,我們彈得固然好,但也要聽聽聽眾的反應。”誠然,平心而論,這確實是出力不討好的做法。一上課,老師就滔滔不絕地把準備好的內容毫無遺留地兜售給學生,自我感覺也真的不錯,聽出門道的學生倒也充實,筆記也作了幾大張,但自始至終,學生充當了接受知識的機器。如果不給學生參與課堂思考的機會,這裏邊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然後給他們時間説出思考的結果,儘管有時不全面,甚至錯誤,那麼經過老師的點評、分析,學生就會在糾正錯誤中提高認識,學到知識,培養了能力,印象也更深刻,記憶會更久遠。這就好比一潭死水總不如不斷激起朵朵浪花的潮水更動人。

有人説學語文更多的是靠感悟,就是這個道理。“悟”到的東西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思考、感受出來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講解過程替代學生的思考認識過程。所以課堂上老師不應唱獨角戲,學生説得不好,讀得不好,老師就急,一切都想包辦,其結果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江蘇有個洋思中學,每天前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但真的到了那裏一看也沒發現老師有什麼奇特的功能,只是有一點道出了箇中原因:課堂上老師講的很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他們的教學模式是“先學後講,當堂訓練”。老師把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悟,真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就能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文本直接對話,讓他們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體會。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掌握起了才更牢固。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認為高中語文課文篇幅長、學生功課繁多、作業繁重,而課堂上時間有又限,捨不得把時間給學生,怕學生一讀就講不完了,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只有讀得充分,才會想得周到,悟得透徹。還有人只信奉講讀,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講解,卻不能相信學生自己會讀懂,竟認為那是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只要捨得把時間留給學生去讀書、去思考,並適時地加以引導,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六部教學法”中,至少有四步純粹是學生的行為,佔了整個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他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嗎?學生沒有學好嗎?課堂上,老師就好比牧羊人,他要把羊羣趕到牧場上去,而“啃草、消化”的過程是別人萬不可越俎代庖的。所以老師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宏觀控制課堂,引領學生去尋找肥美的“草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啃”、“消化並吸收”。

用心多讀方能見成效。一次學校組織各科老師到省城聽專家授課,我們抱着幾分神祕慕名前往,要目睹一下專家是如何用金手指點石成金的,可結果出人意料,他無非就是讓學生先讀了一遍,然後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説:“沒”。再讀,然後又問:“讀出點兒意思沒?”學生説:“有點兒。”“既然有點兒了,就説説吧。”於是學生各抒己見,當然還很不完善。接着又讀又問,直到下課。學生的體會隨着一遍一遍地讀而逐步加深,這就是讀中思考的結果。古語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既然讀就要用心去讀,如果像小和尚唸經那樣有口無心,讀一萬遍也沒多大成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建立在認真思考基礎上,每讀一遍,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注重感性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我們要大膽放開手,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並給以精心指導,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感悟創新能力。這也正是時代的要求。相信吧!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給他們充分的想象空間,定能創造出奇蹟。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4

這一學習,我繼續努力推行學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爭取做到備課有效,課堂高效。現將一學期課堂教學工作具體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

這一學期,我重點關注的是學生閲讀能力的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上我不僅僅教課文,更多時候是把課文當做一篇閲讀題教學。這一學期的兩次公開教學《白鵝》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都嘗試了自主閲讀教學法。例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自主閲讀題目:

默讀課文2段,完成習題

(1)、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2)、在這段話中找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

蒼白——()凋零——()

(3)、小錢為什麼會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用“”畫出有關句子。這句話把比作,讓我們體會到。

(4)、想象説話:十八歲,多麼美好的年齡!

當同齡人吃過晚飯後,攜着父母的手在綠蔭道上漫步時,而小錢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當同齡人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時,而小錢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當同齡人在球場上時,而小錢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當同齡人時,而小錢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5)、骨髓移植容易嗎?從、等詞可以看出。

(6)、理解:輾轉:。(方法:想象説話理解詞語)

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自主閲讀課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圈畫讀音,尋找反義詞,勾畫重點句,想象説話,並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詞語。正因為有了學生主動、認真地深入思考,之後的交流非常順暢,課堂上舉手的同學明顯增多,教師只是在旁適時點撥,指導朗讀就可以了,我真的很欣慰這樣的舉措。語文教學本來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什麼不把課堂還給學生呢?為什麼不多給些時間讓孩子們去思考、去交流呢?為什麼不能把課文當做一篇閲讀題來指導孩子們完成呢嗎?

二、存在問題:

當然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很多問題,如:備課不精心,投入力度不夠,有時候額按不符合;課堂上關注後進生不夠,教師講的`深情並茂,學生還是一頭霧水;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如:概括課文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仍需教師很好的培養。

三、改進措施:

首先,繼續認真鑽研文本,吃透教材,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不能只有一桶水,要多蒐集一些拓展性、有生成性的資料編入導學案,最大限度培養學生的能力。

其次,精心設計導學問題,問題要做到少而精,能起到統領課堂的作用,練習題要精選,圍繞重難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還有,多關注學生的能力,把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語文課堂教學總結15

一、活動概況

1、安排周密,過程豐富,體現了競賽的公正性。主要有四個特點:上課降序排列,科學公開;內容每天一選,同課異構;評委每天一換,隨機抽取;結果每天一結,隨時入庫。

2、賽點學校積極配合,為評委和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服務。

3、本學科重新制定了評價細則,體現了學生為主、閲讀為主、實效為主的原則。所有老師都能在一節課完成教學任務,興趣先導、整體推進、注重方法、文化積累,是活動的一大特色。容量較大、學段鮮明、氣氛和諧、目標達成,是我市增量閲讀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展示。

4、鄉鎮及局直學校教師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同台對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從入圍上課環節的數據看,局直有40人(包括城關和尹莊兩個鄉鎮)、鄉鎮有30人;從過程看,多數人能面向全體、精心整合,目標簡明準確,時間分配合理,發揮了主導和主體的雙重作用,教學效果較好;從結果看,局直學校相對突出,鄉鎮學校也出現了一些優師優課。

5、所使用的學生課前均未和授課教師見面,但從課堂看,學生素質普遍較高,能用不同方式閲讀,個體思維活躍,表達能力較強,完成任務較好。

二、突出亮點

凡是説課中涉及到的課文均未入選,也就是説,每個人都面對的都是全新的、相對長而難以處理的內容。但由於近年來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還是表現出了很多亮點。

1、能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樂學、愛學業。很多教師教學起點把握合理,導入新課科學藝術。市二小的楊**老師教學的是《一個這樣的老師》,開課就以“你喜歡什麼樣的老師”為話題和學生交流,然後誠懇地説,我希望這節課我就是這樣的老師……市一小的張**老師把學習內容展示在白板上,學生自由自主地在上面批註修改,過程真實自然。市二小的來**教學《在學校的最後一天》時,利用圖片和音樂,把學生提前拉倒了畢業時難捨難分的場景,將課文內容的背景再現,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形成了作者和讀者的共鳴。

2、能利用已有資源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幫助學習,突破難點。多數老師都重視學生的自學批註,重視閲讀方法的選擇和指導。有的老師還適時出示學生的摘錄筆記樣板,和學生交流。市一小的何**等老師教學《勞動的開端》時,鼓勵和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來體會勞動的意義。西閆一小的李**老師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讓他們用瀏覽、速度、默讀等方式來學習長文《在學校的最後一天》。中州實驗學校的張**老師,教學時,激情充沛,語言準確,教學節奏把握較好,用自身的優勢帶動起了學生的積極參與。

3、自主讀識環節紮實,多形式的讀和展示成了課堂的重頭戲。大部分教師都找準了課堂的起點,用智慧豐富了教學過程,保證全體學生完成保底的任務。楊**、韋**、來**等老師都是不惜花費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進行初讀。楊紅苗設計的檢測題不只是認讀詞語,還有對重要信息的把握情況,如凱蒂旺普斯?懷特森是什麼人?這裏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市一小的田春麗,緊緊抓住“卓爾不羣”和“鍥而不捨”兩個成語,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逐層閲讀,效果較好。

4、教師能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活動中大家公認的好課都是以教師的高度、深度、廣度為前提,以跳出語文教語文為理念,重組教材,整體推進。楊**老師的教學簡潔有效,就是圍繞不斷拓展的表格來引領學習,層層深入,達到了讀者對人物充分認識的目的。韋**老師在教學《跳水》時,抓住了小説的特點,設計了聚焦目標、聚焦字詞、聚焦情節、聚焦人物、聚焦創作等環節,由“不知所措”的認讀及文中所指,從曲線圖的引領到對人物的品評,教學無痕,效果突出,特別是最後的續寫:他趕快一頭鑽到船長室裏……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紛呈。河濱國小的秦奕潔教學《城市的標識》時,從環節的設計到語言的組織,語文性及藝術性較高,特別是在設計檢測題時,有意識地將詞語進行了分類排列,既解決了教學難點,也為下面的分層奠定了基礎,為我們提供了長文短教的有效經驗。實驗三小的劉**等老師教學《絲綢之路》時,能聯想到國家剛剛出台的“一帶一路”戰略,並用相關資料提升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城關鎮解放國小的張**老師教學的`是《為了他的尊嚴》,她設計兩個中心議題來引導學生學習交流:搬不搬磚,對乞丐有什麼不一樣?對來婦人來説,磚放哪兒都一樣,為什麼還要乞丐去搬?由於議題集中且有價值,就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來自學。

5、課堂拓展方向正確、教學有效。很多教師用實際行動落實了我們平時提出的從閲讀到閲讀、從閲讀到表達、從閲讀到教育的三向拓展,取得了教學的實效。張**老師在教學《為了他的尊嚴》時,設計了換位思考的內容:假如你是獨臂乞丐,你生氣是因為……假如你是獨臂乞丐,你感激是因為……,在教學的最後,又和學生一起進行了很有效的提升:曾經,尊嚴時葉挺在牢房中的……是晏嬰在和楚國……;曾經,尊嚴也是朱自清……,是失去國土……,既總結了學過的內容,又提升了認識,語文味很濃。來**老師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寫真情、送真情卡活動,既是巧妙的讀寫結合,也是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當學生代表把真情卡送給自己的班主任老師時,那場面另所有的人感動。中州實驗學校的李**老師教學《欲速則不達》時,讓學生想象:當齊景公回到都城看到自己的老丞相已經去世,他心裏會想些什麼?這樣做學生能設身處境地去思考,能將自己的認識藉助人物來表達出來。

6、教學中注意方法的發現和滲透。市一小的張**老師在教學《永生的眼睛》時,當學生認識了新詞“角膜”後,隨即提供資料,讓學生了解其意思,然後指導寫字,接着呈現過渡語:這節課講的就是關於角膜的故事……這種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就是在向學生滲透學習方法。

三、突出問題

1、不少教師過於依賴教參,對教材研讀的表面化、教學的雷同化,是這次同課異構中出現的最突出現象。課堂上個性化的東西太少,個別人甚至成了他人的傳話筒。

2、雙基教學重視不夠,很重要的自主讀識環節,被一些老師一帶而過、一測而過,在他們眼中,誤把學生的課前預習當做了初讀的完結。在讀悟環節,不少教師牽引的痕跡太濃,課文長了,他們把教師的替代當成了捷徑,有的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讀用環節,還有的老師也想拓展,但沒有時間、沒有方法,一切都形同虛設。

3、不能處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係,對一些課文偏重於思想教育。應試教育的殘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老師竟然在在學生交流後出示了統一的標準答案。

四、今後建議

1、評委素質還需提高,特別是每天一換,從某種程度上看,還是有前後不一致的現象。

2、各學校要狠抓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質疑能力,能説清楚的話、説完整的話、説自己的話等。

3、課改的深化對教師的研讀教材提出了新要求,必要的培訓和競賽也要經常舉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