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園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9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憩園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憩園讀後感

憩園讀後感1

《憩園》是巴金先生在國外發表的獲獎作品之一。他主要記述了“我”姚家的憩園裏借住時,看到的憩園的新主人和原主人的生活片斷。憩園的女主人和原主人楊家小孩是作者極為青睞的兩個人。

女主人姚太太,年輕漂亮,每一次出場都帶着微笑,一種可以温暖人,照亮人心的微笑。她是“我”的朋友的續絃妻子,是姚家小少爺小虎的後母。她善良,明辨事理,卻不能自己做主。特別是對兒子小虎的教育上,知道小虎在其外婆家沾染上不良的習慣的後果嚴重,也作出了派車接小虎回家的行動,但面對丈夫姚先生滿有把握和外婆家的排斥時,卻不能據力(理)以爭,每每與丈夫意見相左時,總是被丈夫一兩句的好話解除不快,很快和好如初,很快再次露出陽光或是滿月般温暖的笑容。

姚太太的思想算是新派人物,愛看小説和電影,但是母親或丈夫讓陪着看老戲時卻從來沒有表示過不喜歡。

姚太太是善良的,不僅姚家上下交口稱讚,“我”食客也深深感受到她待人的真誠與和善。言語不多,温言軟語卻能説到別人心理,而且好還有一雙黑亮的會説話的眼睛,特別是姚太太無論是高興還是憂鬱,都帶着微笑。

她善良如菩薩,美麗如星空,潔淨如月光。只能仰望。“我”這樣住在姚家的一個朋友,用這樣一處眼光來審視她的美麗善良、明辨是非的年輕女主人,沒有半點的“歹意”和雜念。

我看到了她在羨慕“我”“能自由自在地往各處跑”,她是一隻籠子裏的小鳥,雖然羨慕別人的翱翔天空,但她還沒有要飛的耍願望和決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善良若水的女人,作者對她卻太殘酷了。

在書中,作者子是一位作家,在姚家居住的這一段日子在創作了一個車伕和瞎女人的故事。書中的“我”把他們安排成了悲劇人物,瞎女人跳水死了,那個車伕瘋了。姚太太聽完這故事後懇求“我”為什麼不讓那車伕和瞎女人得到幸福?書中的“我”答應了“為了你的緣故就讓他們好好地活下去罷”。書裏故事雖然滿足了姚太太的這個善良的願望。

但卻“我”要離開姚家的前兩天,讓姚家的小少爺游泳時淹死了。然而,就在這兩天裏,姚家夫婦還是在巨大的悲慟中安排了對“我”餞行和送別,而且還是那麼誠懇。“我”就在這時離開了憩園,儘管小虎有很多的頑劣和惡習,但他的意外死亡對厚道待友的姚先生來説痛失愛子還是太不公平了。無論文章中多處露出“我”對姚先生的不滿和明言相勸,但老姚卻是永遠地寬宏和沒在意。老姚在教育孩子有時有些無知的意思,但對待朋友上是一片坦誠,待若上賓,無可挑剔。也就是這樣,作者這樣的安排,讓姚先生痛失引以為榮的兒子,而朋友卻在這時像是一個毫不相干的人離開了一個毫不相干的環境,一幅曲終人散的畫面。

劇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一直讓“我”牽掛的憩園原主人,楊家小孩。倔強、早熟卻悲傷。在整個故事中,淚水漣漣卻又心思縝密。因父親的不爭氣敗壞了家產,致使他們離開了這個園子。面對父親的無能、敗壞品質和一家人悲慘的遭遇,總以愛的心思、同情的心思去理解,不管父親做的多麼不對,多麼對不起一家人,他只可憐父親。

故事的結局有點淒涼,不如人意。

憩園讀後感2

《憩園》是我很喜歡的一部巴金的作品。它不似巴金《激流三部曲》那樣一開始就顯露它的光芒,卻總有一種叫人愛不釋手的吸引力。作為一位激情型的作家,巴金在早期的作品中,往往化激情為快速流動的文字,酣暢而淋漓。而在《憩園》中,作者也已入了不惑之年,青年時期的熱情,已經漸漸冷卻,代之以冷靜的思考和分析,因而反映在作品中,就似乎添了幾分厚重。就像錢理羣説的那樣:“到了四十年代,巴金的整個創作風格變了,由熱情奔放的抒情詠歎,轉向深刻冷靜的人生世相的揭示。”《憩園》這部作品在巴金的整個創作生涯中,是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的。儘管很多人認為比之《激流三部曲》來,它不是進了一部而是退了一步,更有人認為它是巴金《第四病室》、《寒夜》、《憩園》這三個長篇中最差的一個“。然而,巴金本人卻對此毫不理會,仍然對它情有獨鍾,並一再宣言:”我今天還是比較喜歡它,它是真實的。“

這部書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人稱敍述視角的運用。首先作者選用第一人稱的敍事角度,實現了由全知視角向限知視角的轉變。在巴金前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是用全知視角來完成的。《憩園》不同於前期作品,作者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之外,作高屋建瓴式的全景鳥瞰,而是化名”黎德瑞“走到了故事中來,拉近了作者和讀者間的距離。

再就是雙層的敍事結構。值得人們注意的是《憩園》裏還寫了第三個家庭——勞動人民的家庭的滅亡,這就是黎先生筆下所寫的”一個老車伕和一個唱書的瞎眼婦人的故事“。在小説中,這個故事是作為小説家的黎先生在憩園客居時所虛構的一個文本,但是有趣的是:這個文本的完成是和本文的故事發生持同一步調的,在我為了理清姚楊兩家的歷史而不斷奔波時,老車伕和瞎眼婦人的故事也在緩緩地進行。

《憩園》以抗戰時期國統區的中心城市重慶為背景,通過對一個叫”憩園“的花園豪宅的精細敍述,揭示了封建地主階級寄生生活對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間的巨大腐蝕。它表達的是一種人對自身命運無力主宰也不想主宰的生存狀態,是本體被封建寄生生活徹底蛀空後的失重情形。這裏,憩園不僅是一種權利階級的代表,優越的生存地位的象徵,而且也是一種深厚的封建文化的隱喻,陳腐的.、毫無生機的傳統價值秩序的符號。

然而這部批判性作品卻注入了眾多的人性化特徵,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像充滿同情心的黎先生,温柔善良又純潔的姚太太,對親情有着執着熱烈感情的楊家小孩,還有念舊情的看門老頭等等都讓人在窒息的封建制度下感到一絲温暖。

最令人感動的還是巴金借人物而宣揚的寫作理念:”給人間添一點温暖,揩乾每一隻流淚的眼睛,讓人們歡笑。“

《憩園》是一部探索人生和人性的精美之作,巴金也一直在儘自己的社會責任,去踐行自己的文學信仰:“文學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變得更美好。”

憩園讀後感3

讀完憩園,留給我的是一種沉重的氣息。是一種對人生的惋惜,對生命的惋惜。事物的發展看似平凡,卻怎麼也脱不了命運的擺佈。憩園裏的兩家主人,在這裏上演的是一曲命運的悲歌。

小説憩園以第一人稱我進入憩園的所見所聞所感展開,描述了憩園裏前後兩家主人的命運,看似不同,卻也相同。被同一根命運的繩子所牽引,演繹一場人生的悲劇。是無法擺脱,還是根深蒂固?

小説主人公我進入憩園,便與楊家小少爺相遇。從朋友口中得知,小孩時常進入憩園採摘茶花。也許是好奇,也許是由於同情,便有了我想打探出小孩的遭遇。楊家的命運便再次在此展開。

楊三爺是憩園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輩遺產過着安閒的日子,吃喝嫖賭,揮霍家產,使家裏一日日走入困境。為了錢財,兄弟們商量着要把憩園賣掉,平分祖先遺留的最後家產。此刻的楊老三想要守護這份產業,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兒子留學回來,代替了他在賣公館的合同上簽字。幾個月後,憩園便有了新主人。楊三爺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家裏人的不滿,大兒子恨他,並以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父親,言語逼人,處處充滿着恨意,最終把父親趕出家門。妻子恨他,無法原諒他背叛自己,縱容自己的兒子如此對待父親。唯有小兒子,時刻想着父親的好,時刻想着要照顧父親,然而他還小,沒有強大的力量去做成這件事,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結束。

楊老三過慣了榮華富貴的日子,在社會上完全沒有生存能力,離開了錢的依附,註定是生命的結束。淪為乞丐,住在祠堂,親人好友不相認,平時靠偷竊維生,最終被抓囚禁,因做不了苦工裝病,被送入病房,染上霍亂而死。

楊家小少爺心地善良,但卻也是擺脱不了悲慘的命運。父母親吵架,哥哥與父親反目成仇。自小,他在恨的周圍成長着,遭遇着那麼多的苦難。他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就是父親能夠回來,一家人和和氣氣過日子,然而他的這個小小的心願也不能夠實現。是被什麼剝奪的呢?是一個人在祖輩的遺產中喪失了自己所造成的。

憩園的新主人,是小説主人公我的朋友。他是一個愛誇耀的人,有壯志,但卻不肯腳踏實地去做,也是在消耗光陰中過日子。他縱然自己的兒子一步步地墮落。因為過於溺愛,導致了兒子最終的死亡。他的兒子小虎,在他前妻家裏人的教唆之下,憎恨自己的後孃,不愛學習,經常在外賭錢看戲。拿着父輩的錢,尋歡作樂。可以説小説中的小虎和楊三爺,是同一類型的人物。他們有着同樣的命運是不難而言的。

憩園的女主人是一個新式人物,她有一顆悲憫之心,她同情着一切不幸的人,她只希望人間能有温暖與歡樂,哪怕是小説也好,她也希望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然而命運對她也是殘酷的,空有着丈夫的愛,卻得不到理解,兒子的恨意無法消除,努力做好妻子母親的角色,卻因出身的卑微,讓別人瞧不起。她是一個苦情人,在這樣的生活禁錮下,她是否又有勇氣走出來呢?如果沒有,就像巴金先生説的那樣,這位好心的女人,將來也會悶死在這個公館裏。

憩園裏上演了兩家主人的不幸,享受榮華富貴,帶來的只是一次次悲慘的命運。貪圖安樂,是以生命付出代價。憩園裏籠罩着悲哀的氣氛。縱使有美麗的庭院,縱使有安寧的環境,也不能讓人走出悲哀的命運。

憩園讀後感4

讀完巴金的小説《憩園》,頗讓我振動,心裏不知是什麼滋味,像打翻了五味瓶,什麼味兒都有,是悲傷,還是喜悦;是該為小虎、楊三爺的不幸悲慘命運而悲,還是該為姚太太得以安生而喜?連我自己都説不清楚,但最讓人明白的是:姚國棟與小虎雖為父子,但卻無多大相似之處,他們之間的差距太遠了,遠的有點讓人説不清,也道不明。

楊三爺是可悲的,在大多數人眼裏更是可憐的甚至是可悲的。沒有人願意提及他的事情,也沒有人關心他的任何蹤跡,連名字都讓人難以啟齒,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願聽到這三個字。唯一除了他的小兒子,還願意在他週末的小小閒暇時間,冒着被人打被人罵的風險為他摘花,並樂此不疲,因為,他愛他的父親,人們都説‘血濃於水’,我想在這裏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了吧。可他的大兒子卻為何沒有像他小兒子那樣呢?是因為他已成年,不願表現得這麼幼稚?還是他對父親以前的惡行難以原諒。還是他把現實看得太通透,對人性的認識更加深刻?同是一奶同胞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或許他曾經也和他弟弟一樣,對父親有過思念。對父親也寬容過,愛過。但楊三爺的性格最終使他徹底的失望,他變得對他冷漠、刻薄,甚至像對待敵人一樣仇視過自己的生身父親。對此,楊三爺也試着改變過,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大半輩子都是相同的性格這麼能夠説改就改得了的呢?所以,楊三爺最終的悲慘命運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即便如此,也沒有引來更多人對他的同情和關心,唯有他的小兒子對他父親的無限思念,留下他對父親的聲聲呼喚······

俗話説“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古人説的話似乎沒多大偏差的。同是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小虎和楊家小少爺的年齡差距也不大,可做起事兒來就足以看出兩人的差距了,楊家小少爺只有十二三歲光景,但他的言行卻接近於成年人,雖説到院子裏“偷花”是不對的,但他也是事出有因。他甘願為父親做任何事,目的就是想減輕他父親心中的苦楚,他能夠設身處地的為別人着想。可是小虎呢?他過着無憂無慮的悠閒日子,在趙外老太太家就只會賭錢、看戲,還逃學,整天和他那些個表哥鬼混。連家都不願回。賭錢輸了,就回家向父親撒嬌要回來,還説出“我與表哥們打牌輸了五百塊錢,你(他父親)得賠我”這樣的話來。而姚國棟也就真的順從他孩子的心意,把錢給了他啊。這簡直是荒唐至極。無論我們現在任何一位家長,我想都不會這麼慣養他的孩子吧,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説。不學無術也就罷了,但如果再養成某些惡習的話,那是會影響他一生的,後來小虎的不幸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些性格帶來的後果。所以,不要片面的認為,一切順從孩子的心願才是愛他的表現,更多時候得讓他吃些苦頭才能讓他茁壯成長。

《憩園》展示了一所大公館新舊兩代人的悲劇命運及差距,揭示了封建地主階級寄生生活對人的生存能力以及精神空間的巨大腐蝕。他表達了一種人對自身命運無力主宰的生存狀態,是生命主體被封建寄生生活徹底掏空的失重狀態。這是封建舊制度下帶來的必然結局,從而使得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天然屏障,造成的巨大差距。唯一沒有多大差距的是憩園裏的花草,換了主人,卻依舊是那些美麗的植物,那是一方淨土,種植着各色鮮花,一花一世界,落入塵埃,謝了又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