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21K

《在反思中成長》是一本由幼兒園一線教師寫的可讀性較強的書。書中的一篇篇案例體現了作者的真心和細心,體現出一線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發現的不平凡,融合了他們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和對事件深層意義的思考。一個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給人以啟發,讓人產生共鳴。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

一、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是幼兒園教師的第一要務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去理解孩子,體會童心,是當好幼兒園教師的第一要務。書中有許多案例都説明了這一點。比如《讓你再咬我!》這則案例中的孩子因為口腔潰瘍,吃餃子時嘴巴疼而對餃子生氣了,説這是餃子咬了她的嘴巴,這正是孩子幼稚可愛的想法。一般的人聽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甚至會覺得這是孩子不想吃飯故意搗亂,但是案例中的這位老師卻非常細心,她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想到孩子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經過仔細觀察,她發現了孩子口腔潰瘍的真-相,從而理解了孩子的行為,避免對孩子妄加批評,不僅使孩子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沒有使孩子受到委屈。

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很多言行在大人看來可能是很怪異的,有時甚至會覺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隻要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你就會明瞭一切。這需要教師有耐心,當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時,教師第一反應不應該是生氣和責備,而應該是冷靜觀察和分析。比如在《種子發芽了》這則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長”的行為在大人看來是非常荒唐的,但是這種貌似“荒唐”的行為背後隱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願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師能夠巧妙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還幫助孩子認識到了植物生長的客觀規律。

書中還有許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們非常喜歡與老師親密接觸,但他們常常會為此發生爭搶。如爭拉老師的手,爭站離老師最近的地方,爭讓老師梳頭等。如果老師不理解,可能會埋怨孩子在故意搗亂或不聽話。但老師如果能夠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那就會是另外一種解決辦法,比如在平時的活動中增加一些與孩子身體接觸的動作,摸摸孩子的頭,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覺到老師是關注他的,老師是喜歡他的。老師時不時地向孩子傳遞老師愛他的信號,會使孩子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有利於良好的師幼關係的建立。

二、孩子的背後有一個家庭生態系統,家園合作是尋求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這個生態系統之中的,孩子的行為會受到家庭生活的影響,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舉止會受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為問題。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教師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廣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後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長溝通,家園合作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不願認錯的東東》中寫道,東東異常調皮搗蛋,經常惡作劇嚇唬別的小朋友,對老師的批評和要求從來都是滿不在乎的,可以説這是一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兒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師非常細心,她能夠查找到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深信每一個傷害別人的孩子都隱藏了一顆受過傷的心。於是,老師對東東伸出了愛心之手,通過家訪瞭解到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通過不斷地與家長溝通,以及在幼兒園給予孩子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園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雙管齊下,這個孩子慢慢發生了改變。

教育實踐中,有些孩子身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行為,老師要做好家長工作,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家長工作做得細緻了,家長就能全面關注孩子的發展,孩子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這本書啟示我們要善於從小事情中總結和思考,感受和體會。這裏,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善於把握事件的意義,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將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發生的小事記錄下來,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梳理,引發思考,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把行動的過程作為研究的過程,持之以恆,就能夠從簡單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更加深入,增強自身的職業敏感度。只有讓思考伴隨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隨教育行為的記錄,教師才能在反思中獲得專業的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