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賞析

來源:文萃谷 2.82W

我國的古代詩歌中,留下了大量的表現愛國主義主題的優秀詩篇。以下是愛國詩詞賞析,歡迎閲讀

愛國詩詞賞析

古風(選一首)

(唐)李白

羽檄如流星①, 虎符合專城②;

喧呼救邊急, 羣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③, 三公運權衡④;

天地皆得一⑤, 澹然四海清⑥。

借問此何為? 答言楚徵兵⑦;

渡瀘及五月⑧, 將赴雲南徵。

怯卒非戰士, 炎方難遠行⑨。

長號別嚴親, 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 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還, 投軀豈全身?

如何舞干鏚⑩, 一使有苗乎!

[題解]唐玄宗天寶年間多次發動對外用兵。這首詩是寫天寶十年徵兵討伐南昭王闔 羅鳳的事。這次興兵先後出動了二十萬人,結果幾乎全軍覆沒。作者對於朝廷窮兵黷武、不顧人民痛苦的“開邊”政策極端反對,認為對待外族應該採取以德服人的和平政策而不應輕易用兵。詩中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這種反戰的主張。

[註釋]①羽檄——古時候徵調兵員的文書,或其他急要軍書,上面插羽毛取迅速之意。 ②虎符——虎形的兵符(發兵的信符),竹製,上面寫字,剖分為二,兩地分執,合以取信。 專城——一城之主,指州郡的主官。 ③紫微——星座名,主應天子,這裏指君王。 ④三公——唐代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這裏指元老大臣。 ⑤天地句——《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説天下太平的意思。 ⑥澹然——寧靜貌。 ⑦楚徵兵——當時徵募兩京及河北河南兵南征,要經過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 ⑧瀘——瀘水。唐朝時稱金沙江為瀘江,在雲南省。 ⑨炎方——南方炎熱之地。 ⑩如何二句——幹是盾牌,戚是大斧;舞干鏚即執干鏚而舞,是古代一種兵舞。相傳虞舜時有苗民不服,禹請征伐,舜認為是自己德不厚的緣故,用兵非道,於是修教三年,執干鏚而舞之,對有苗“敷文德”,有苗因而感化歸順。

[語譯]調兵的文書急如流星,

虎符發到州縣,催促出兵。

都説邊情緊急,到處喧呼;

驚起了樹頭宿鳥,黑夜飛鳴。

君王的德威象太陽照耀四境,

朝中有能臣,掌理國家大政。

真是全國享太平,四海盡清明!

什麼事鬧紛紛?道是朝廷大徵兵;

要五月渡瀘水,赴雲南去遠征。

膽小的老百姓,不比久歷戎行的士兵,

誰也怕去炎熱的遠方,長途行軍。

兒子們哭號着,辭別雙親,

天地愁慘,使日月也象失去了光明!

眼淚已經哭盡,快要流出血來;

悲傷摧折心肝,相對泣不成聲。

象睏乏的犬羊,面對着猛虎,

又象絕望的海魚,難逃大鯨的吞併。

一千個出征軍人,不見有一個回家,

已經給拉上壯丁,哪能再望活命!

為什麼不修王道,敷文教,以德服人?

使夷人歸心臣服,邊境永保安寧!

[作者介紹]李白,唐朝綿州(今四川綿陽縣)人,字太白,號青蓮。著名詩人,有“謫仙”之譽。玄宗時,供奉翰林,很受愛重。此後遊歷四方,結交詩友。安祿山作亂時,參加永王李璘的抗戰軍,被累獲罪,流放夜郎,半途遇赦釋回。他對當時朝廷好大喜功的對外黷武政策極為不滿,所寫詩歌中,有很多是表現反對非正義戰爭和熱愛祖國人民的作品。

戰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戰,桑乾源①;

今年戰,葱河道②。

洗兵條支海上波③,放馬天山雪中草④。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⑤,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備胡處⑥,漢家還有烽火然⑦。

烽火然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含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⑧,聖人不得已而用之⑨!

[題解]取漢朝樂府古題。全詩充滿了反戰精神,對於唐朝天寶年間的好立邊功、征伐無時的非正義戰爭作了有力的譴責。詩中指出這種殘酷的、永遠沒有完結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災難。最後提出了作者對於戰爭的人道主義的看法和主張。

[註釋]①桑乾源——桑乾河源出山西省馬邑縣北洪濤山。唐朝天寶年間曾在這一帶地方發動對契丹的征伐。 ②葱河道——即葱嶺河,在今新疆西部。天寶年間曾在西域地方對小勃律、吐蕃和大食等國用兵。 ③條支海——古有條支國,唐朝時是大食國領土的.一部分,在今敍利亞、伊朗等國境內,其南有波斯灣。 ④天山——在今新疆境內。 ⑤匈奴——古代的一個北方民族。 ⑥秦家——指秦始皇。 ⑦漢家句——漢家指漢朝,借指中國。烽火,古時候有邊警時舉烽火為號。然同燃。 ⑧兵者句——《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史記.主父偃傳》:“兵者,兇器也”。 ⑨聖人——君王的尊稱。

[語譯]去年打仗在桑乾河源,

今年用兵在葱嶺河上。

在條支國的海中洗滌刀槍,

在天山的雪地上放牧戰馬,

少壯的戰士都已變得衰老。

胡人只懂得殺人,不會耕種,

從來沙場上,但見白骨無人掃。

秦始皇築長城防胡人的地方,

如今還有烽火的警報。

烽火年年燒不停,

邊地上戰爭永遠沒個了!

戰士在格鬥中壯烈死去,

丟下戰敗的馬匹仰天悲叫。

鷹鳥啄破死人的肚皮,

含着腸子飛掛枯樹枝稍;

士兵的血污塗滿在野草上,

你們——將軍們,可又得到了些啥?

都知道兵兇戰危不是好事情,

聖天子只在非用不可時才用它!

永王東巡歌(選二首)

(唐)李白

㈠三川北虜亂如麻①, 四海南奔似永嘉②。

但用東山謝安石③,為君談笑靜胡沙。

㈡二帝巡遊俱未回④, 五陵松柏使人哀⑤。

諸侯不救河南地⑥,更喜賢王遠道來⑦!

[題解]唐朝天寶十四年,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胡人安祿山夥同契丹等北方民族發動叛亂,入侵中國,玄宗倉皇逃往四川,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受命保衞東南一帶。其時作者正隱居廬山,出於愛國心的驅使,他參加了永王的抗戰軍。這首詩推崇永王而以談笑卻敵的謝安石自許,可見其非凡的抱負。

[註釋]①三川——指涇、渭、洛三水,或指涇、渭、?三水,這裏泛指河南、陝西一帶。當年安祿山叛亂時曾先後攻佔洛陽、潼關和長安等地。 ②四海句——四海泛指中國海內各地。永嘉是晉懷帝的年號。永嘉五年,胡人劉曜、石勒攻破洛陽,懷帝被擄,北方漢族大批南逃,史稱“永嘉之亂”。 ③東山謝安石——謝安,東晉人,字安石。未做官前隱居會嵇東山。前秦苻堅大舉南侵時,安石為征討大都督,大破苻堅百萬軍於淝水,保衞了東晉王朝的生存。這裏是作者自比。 ④二帝——指玄宗和肅宗。安祿山作亂後,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北上靈武自立為帝。 ⑤五陵——指唐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五個皇帝的陵墓。 ⑥諸侯句——這裏暗指張巡苦守睢陽,虢(guo)王李臣等坐視不救的事實。睢陽地處黃河以南,屏障江淮,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 ⑦賢王——指永王。

[語譯]

㈠涇渭洛水上,胡人兵馬紛亂如麻,

又象一次“永嘉之亂”,人民棄家南逃。

但請信用我——東山再起的謝安石,

談笑間,為你平息胡人攪起的風沙。

㈡兩位巡遊的君王都未返回京城,

想起五陵松柏,使人暗暗傷心。

侯王坐視不救黃河南岸之地,

喜得有你賢王遠道東下巡行。

前出塞(選一首)

(唐)杜甫

慼慼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①;

公家有程期, 亡命嬰禍羅②。

君已富土境, 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 吞聲行負戈③!

[題解]原詩九首都是對從軍出塞的怨歎。詩的背景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發動對吐蕃、大食、契丹等國的幾次戰爭。作者對於當時朝廷奉行的“開邊”政策極為不滿,因為它是非正義的。這首詩充分反映了這種戰爭的師出無名和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註釋]①悠悠句——悠悠,憂愁貌。交河,城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面。 ②亡命句——亡命,逃亡。嬰,觸犯、遭遇。羅,捕鳥的網。 ③吞聲——泣不成聲。

[語譯]悲悲切切離別可愛的家鄉,

滿懷愁緒開往遙遠的邊疆。

官府規定路上行軍的期限,

誰敢逃亡,就得惹禍遭殃。

皇上的國土已經開闢得夠廣,

為什麼還要不斷的擴張?

害得老百姓拋撇父母恩情,

背槍上路,哭啼啼好不悲傷!

[作者介紹]杜甫,唐朝襄陽人,字子美,號少陵,著名詩人,愛好遊歷。年輕時應進士試落第,長期不得志。安祿山亂後,到處流浪,曾一度被肅宗任為左拾遺等職。後來又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下做過官,嚴武表薦他做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也稱他杜工部。他所寫的詩,很多是反映時事和愛國憂民的作品,有“詩吏”之稱,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遣興 (選一首)

(唐)杜甫

下馬古戰場①, 四顧但茫然;

風悲浮雲去, 黃葉墜我前。

朽骨穴螻蟻, 又為蔓草纏;

故老行歎息, 今人尚開邊②。

漢虜互勝負, 封疆常不全;

安得廉頗將③, 三軍同晏眠④。

[題解]作者一貫反對侵略性的“開邊”政策,這首詩反映了同樣的觀點,並認為戰爭也並非一定能夠取勝,不如派一個得力的將官鎮守邊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倒能夠維護國防的安全。

[註釋]①古戰場——唐朝從太宗到玄宗的一百年間,努力對外擴張疆土,四川、青海、甘肅、新疆一帶都是當年用兵之地。 ②開邊——指天寶年間發動的幾次對外戰爭。 ③廉頗——戰國時趙國的名將,曾為抵禦秦兵的進攻及大敗燕軍立下戰功。他用堅壁自守的戰術使得秦兵無法取勝。 ④三軍——**的統稱。《論語》:“三軍可奪帥也”。

[語譯]

下馬古戰場上,四望是蒼茫一片。

悽風送浮雲飛走,黃葉吹落在我面前。

戰士的枯骨已成蟻窠,上面纏滿蔓草。

老年人邊走邊歎息:“今日還在開邊!”

跟夷人打仗勝敗無常,難保國土安全。

哪能再有個廉頗出來鎮守邊疆,

好讓戰士們從此得到安穩的睡眠!

  歲暮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①, 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 鼓角動江城③。

天地日流血, 朝廷誰請纓④?

濟時敢愛死? 寂寞壯心驚!

[題解]唐朝代宗廣德元年,吐蕃攻破鬆、維、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於國防空虛,朝中無人,自己雖有壯志,不被重用,因而寫了這首詩,抒發感慨。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對非正義的對外戰爭,也堅決主張抵抗外來的侵略。

[註釋]①歲暮句——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嶺——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終年積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縣),梓州濱臨涪江。 ④請纓——將士自告奮勇請命殺敵,語本《漢書.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語譯]作客異鄉,年關已經臨近;

邊防前線,戰爭還在進行。

警報傳來,敵人進犯雪嶺;

軍鼓號角,響聲振動江城。

前方將士,日夜流血犧牲;

朝廷大員,可有一人請纓?

國難當頭,豈敢吝惜性命;

報效無路,空有一片豪情!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①,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②。

即從巴峽穿巫峽③, 便下襄陽向洛陽④。

[題解]唐朝肅宗寶應元年,官軍收復被胡人安祿山、史思明舊部所佔據的東京(洛陽)和黃河以南各地,第二年(代宗廣德元年),黃河以北被佔州郡也相繼收復。那時作者正流亡在梓州,聽到這個消息,喜極而寫了這首詩。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多麼歡暢,他的愛國主義感情是多麼豐富。

[註釋]①劍外句——劍外指四川省劍閣(即劍門關,在劍閣縣北面)以南之地;唐朝的都城長安在劍閣的東北,所以稱劍閣以南之地為劍外,這裏指梓州一帶。薊北,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帶,曾被安、史佔為叛亂的根據地。 ②青春——明媚的春光。 ③巴峽句——巴峽,指四川省巴縣諸峽;巫峽,在重慶市巫山縣以東、湖北省巴東縣以西。 ④襄陽句——襄陽在湖北省;洛陽是唐朝的東京,據作者自注,“餘田園在東京”。

[語譯]劍南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喜訊,

聽了使我激動得熱淚濕透衣襟。

回頭看望妻子,滿懷的愁緒頓消;

歡喜得幾乎發狂,隨手卷起書本。

對着晴朗的白晝,忍不住高歌痛飲;

這樣的明媚春光,正好伴我歸程。

便馬上搭船動身,從巴峽穿過巫峽,

順流直下襄陽,朝着洛陽前進。

  守睢陽作

(唐)張巡

接戰春來苦①, 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②, 分守若魚麗③。

屢屢黃塵起, 時將白羽揮④;

裹創猶出陣, 飲血更登陴⑤。

忠信應難敵, 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 心計欲何施!

[題解]這首詩是作者在抗擊安祿山入侵,堅守睢陽城的時候所寫。從詩中可以看到當時孤城危急的情景,及將士們奮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在萬分困難的情況下堅定不移、死守危城的決心。

[註釋]①接戰句——睢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面)守城戰開始於肅宗至德二年正月,先後堅守了十個月。 ②侔(mou)——相同。 ③魚麗——古代戰陣名稱。 ④白羽——指揮的意見。見《語林》:“諸葛武侯與晉宣王戰於渭濱,著葛巾,捉白羽扇,指揮三軍。” ⑤飲血句——飲血是飲淚,飲泣(流淚入口)的意思,但語氣較重,《李陵答蘇武書》:“戰士為陵飲血”;這裏應作流血解。陴,是城上的小牆。 ⑥天子——指肅宗,這時候在靈武。

[語譯] 入春以來,跟敵人戰鬥得好苦;

孤城的危險正在一天天加劇。

敵軍合圍,象環繞月亮的光暈;

我軍守城,擺開“魚麗”的陣形。

黃色的煙塵不時在戰場上升起,

主將忙着上前方指揮三軍。

負傷的戰士包紮好依然上陣,

重傷流血的也還要掙扎登城。

憑着忠勇就能夠所向無敵,

堅強的鬥志決不會中途變更。

只恨沒有人為我給君王捎信,

空有謀略,無非是紙上談兵!

[作者簡介]張巡,唐朝南陽人,進士出身,做過縣令。范陽節度使、胡人安祿山發動叛亂,他起兵抗戰,和許遠同守睢陽,肅宗封他為御史中丞。城被圍,他堅守危城先後達十個月之久,每次上城督戰,總是大聲喊叫,據説把牙齒都咬碎了。到後來城內糧盡,便掘鼠羅雀為食。城破被俘,叛軍要他投降,他罵不絕口,敵人殘酷地將刀刺進他的口中,他依然英勇不屈,最後慷慨犧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