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後感(通用23篇)

來源:文萃谷 1.2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子夜》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子夜》讀後感(通用23篇)

《子夜》讀後感 篇1

能在中國設文學獎項的大家,矛盾的文筆不是浪得虛名。這本該是一本經濟學領域的書籍,但我懷着敬畏的心,以文學的概念揣摩它的意義,因為經濟學於我而言,一竅不通,但它不妨礙敬仰的拜讀。

一本沒有結局的書,讓人浮想聯翩,也意猶未盡,吳太爺的《太上感應篇》貫穿全書,那是新舊潮流衝擊下的一種對比,吳老太爺是完全對新社會的厭惡和恐懼,四小姐是恐懼中帶着一種期許,叛逆中帶着忐忑,反抗的是吳蓀甫的家長權威,實際是自己內心覺醒的掙扎。

吳蓀甫是那個年代企業家精神的代表,也是失敗的典型,失敗於家庭權威的挑戰,失敗於婚姻生活的貌合神離,失敗於事業野心的鋭挫,一夜之間,全然潰敗。他又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鐵腕的民族資本家代表,對國產,國家制造充滿無限的希望,竭盡全力在內憂外患中不擇手段想象保全資產。他那獰厲的目光永遠堅毅的盯着所有資本罅隙,走投無路時投降在老奸巨猾的趙伯韜盔下,死在眾叛親離的杜竹齋手裏。

內戰,於我們只是一種歷史,但對於父輩卻是耳熟能詳的過往。外國資本入侵,國內税賦繁重,剝削必然加重,資產階級和工人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是時代潮流的湧入,也是經濟薄弱,時局動盪的禍根。敬仰他的精神,也同情他的境遇,更是給自己補了珍稀的一課。

讀書,當你已經不再只關注情節,而是為作者的手法感到驚喜的時候,説明你有了另一種概念:領悟。

寥寥數語道不明對著作的感悟,但欣喜作者善用矛盾,猶如筆名,善用對比,善用諷刺,嬉笑怒罵中推動了所有線索。在這裏,你看到的笑包羅萬象:大笑,嬉笑,微笑,恥笑,痴笑,狂笑,獰笑……暴跳如雷中滾滾而來的風暴高潮,矛盾迭起中感官到視覺無比刺激。

子夜,無數人的噩夢驚醒,無數人的發財狂歡,投機倒把下的亂象,生命征程中的曲折,民族資本的潰敗,一切出路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孕育着生機,是毀滅還是生存,需要的是個人的才幹,也民族的齊心協力,更是國家機器的穩妥運轉,同是上層建築的高瞻遠矚。

《子夜》讀後感 篇2

《子夜》是茅盾小説創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為背景,描述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説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徵,並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矛盾先生筆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歎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些藝術形象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他們在我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着突出的位置。在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如其中的吳蓀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每一個讀完《子夜》的讀者所瞭解的。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並且精明能幹,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在作品中,這位一心要振興民族工業的鐵腕式人物一出場,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膽略和手腕。

他略施小技,就擠垮了陳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又和孫吉人、王和甫合夥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氣吞併了8個日用品製造廠。這些事實證明,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本事的強人。假如吳蓀甫生在一個適合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中,也許他會大有作為。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在國內,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政權,根本不實行扶植民族工業的政策,反而壓迫、排擠民族工業,再加上軍閥混戰,使交通

阻斷,農村經濟凋敝等,這一切使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也因要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對中國民族工業採取扼制的政策。這樣,一心要發展民族工業的吳蓀甫,就不能不面臨着重重阻礙。可是障礙並沒有停止他的前進,他一如既往的進行着自己的夢想抱負!

《子夜》氣魄宏大、具有陽剛美,這與描述工人罷工鬥爭的浩大聲勢有密切關係。在描述工人圍攻吳蓀甫的汽車、包圍裕華絲廠的管理部、全閘北工廠總罷工等場面中,不就充分體現了雄偉博大的陽剛美嗎?這種陽剛美的思想基礎,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極力表現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永不言棄的精神!

不一樣的文學作品有着不一樣的寫作特點,《子夜》也是同樣的,它也有着“社會剖析小説”的特點:(1)具有鮮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階級性;(3)故事情節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矛盾直接有關;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讀者一同認為的,這是具有科學性的解釋,是文學的體現,是文學人物的點評!

從藝術性看,這一篇文章樸素無華,語言淳樸自然,字裏行間有着一種真實感,毫無矯揉造作之處,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貫的文風;從思想上看,這是一篇激烈現代人的文章;從文學上看,這是矛盾先生文學生涯中的一篇鉅作,他傾入的是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自己的夢想抱負,他寫進了自己的想法,寫進了自己的感情!

長篇小説《子夜》無論是從思想容量還是從藝術表現上來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所以,魯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給予它很高的評價。這些都十分清楚地證明,《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樣一部出色的小説,實在值得每個人去看、去讀、去研究,它是當時中國工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讀了這一部小説,就相當於瞭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我們的文學方面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忙和推進作用。

《子夜》讀後感 篇3

日記《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説,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説。《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

小説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同時,《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它沒有過度歐化的語言,偶爾運用古代成語,也是恰到好處,趣味盎然。

茅盾的小説,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x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

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所以,《子夜》在全局上不僅具有史詩般的宏偉,在細節描寫上也極其細膩委婉,他宏圖鉅製般的展現了三十年代舊上海的奢華與滾滾商機,也極其細膩的描寫了吳蓀甫這個生不逢時的民族資本家,具體展現了吳蓀甫作為一個民族資本家身上所具有的投降性和鬥爭性。

《子夜》讀後感 篇4

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長的深夜,而是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子夜,黑夜與凌晨的交界。處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事物,都面臨着黑暗與光明的選擇。而那時中華大地,列強韃虜,內賊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時失去了習慣常規的中華大地陷入了無盡的迷惘。黑暗貪婪的侵吞着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子夜》是矛盾長篇小説代表作。讀完了《子夜》,心中不由的產生許多感慨。文章中寫了許多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通過這些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城市風雲,也間接反映的當時革命發展,星繚亂的中國社會風貌。小説中成功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最令我影響深刻是吳蓀甫。吳蓀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吳蓀甫的準要性格特徵是精明強幹,有雄心,敢冒險,是一個鐵人物。他有雄厚的財力,很有才幹,曾留學歐美,懂的一套企業管理的方法。他有着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要和傾銷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為此,他和交通運輸資本家吳吉仁,礦業資本家王和甫一起創立了兼辦金融和實業的益中信託公司。他的理論是,把那些平庸的企業家毫無憐憫的打倒,把他們的企業掌握到他的鐵腕中來,以實現他的吳記資本主義王國的美夢,充分表現出他的野心、魄力、冒險精神和競爭中心狠手辣的性格特點。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嚴謹的。從開頭和結尾就可以看出。開頭,上海的軟風一陣一陣吹上人面,蘇州河幻成了金綠色,輕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江邊充斥着“光、熱、力”,此時的吳蓀甫有財有勢,氣派威風;而結尾,吳蓀甫的工廠、銀行、公館全都沒有了,自己的夢想也破滅了,慘敗於趙伯韜的吳蓀甫帶着姨太太灰溜溜地到牯嶺消暑。一頭一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讓我們驚歎於一位民族工業巨匠在帝國主義和軍閥統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慘象。小説中的環境描寫,是小説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小説《子夜》選取了大都市上海作為人物活動的中心。圍繞主人公吳蓀蒲,作者精心描寫了“吳公館”,“交易所”和“裕華絲廠”三個主要活動場所。在這裏,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依次的展開,不論是民族工業資本家與買辦金融資本家的矛盾鬥爭,或是軍閥混戰和報機市場的微妙關係或者是農村階級鬥爭和金融市場的曲折關係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現,小説故事情節也一步步順利發展也成功塑造了各個階層的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到黎明就不遠了。

小説的題目定為《子夜》,指小説的故事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舊中國社會,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定信心。

《子夜》讀後感 篇5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是的,燃燒後儘管會成為灰燼。但曾經為之努力、奮鬥過,終究勝於腐朽。吳蓀甫雖逃脱不了最後的失敗,但他至少掙扎、奮鬥過,這便勝於坐着腐朽而不行動了。

處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時期,中國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也早已決定他的悲劇命運。但他並不為此屈服,憑藉自己的見識與資本,企圖實現自己的構想,他便是吳蓀甫。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雄心的人,但這並不與他鎮壓工人與農民混為一談。

在當時的年代,作為民族資本家,吳蓀甫並不消沉,抱着一種雄心去兼併八個小廠,成立公司。他始終抱着一種堅定的信心發展民族工業。但面對資金短缺,卻從工人身上開刀,扣除20%的工資,不顧手段來為自己的發展做好鋪設,這便給他閃耀的精神上抹了一層黑。

與其做一個平庸的人,不如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與怒放;與其使自己一生了無成就,不如徹徹底底地拼搏一次。有雄心的人,是從不自棄的,雖然吳蓀甫的結局是悲傷的,但畢竟他曾經也是輝煌過的。那,便足矣!

蟬的一生短暫,卻在生命結束前,將自己“燃燒”了,而不是沉默的等待死亡,默默腐朽下去;劉和珍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反對派勢力的殘酷欺壓,毅然綻放自己生命中的最後光芒,而不是做一個腐朽的國人;屠呦呦儘管年老,卻並不腐朽,始終燃燒,終於收穫成功。

人的一生需要奮鬥,需要膽識,需要雄心,結果怎樣,都是未知的,所以也不必去揣測,踏實、無愧的做好現在,讓自己的生命燃燒。自己選擇的路,儘管可能不平坦,但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因為自己的初心不可輕易違背,況且,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知道自己為何開始,就一定會達到終點!

讓自己的生命燃燒,成為不可磨滅的經歷吧!

《子夜》讀後感 篇6

《子夜》是茅盾小説創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作品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複雜的階級關係、社會關係,並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説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徵,而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矛盾先生筆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歎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藝術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些藝術形象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他們在我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中佔據着突出的位置。在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塑造得最為成功。如其中的吳蓀甫,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每一個讀完《子夜》的讀者所瞭解的。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精明能幹,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在作品中,這位一心要振興民族工業的鐵腕式人物一出場,就充分顯示出了他非凡的膽略和手腕。他略施小技,就擠垮了陳吟秋的絲廠和陳君宜的綢廠,又和孫吉人、王和甫合夥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氣吞併了8個日用品製造廠。這些事實證明,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能力的強人。假如吳蓀甫生在一個適合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環境中,也許他會大有作為。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當時,在國內,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政權,根本不實行扶植民族工業的政策,反而壓迫、排擠民族工業,再加上軍閥混戰,使交通阻斷,農村經濟凋敝等,這一切使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在國際上,帝國主義也因要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對中國民族工業採取扼制的政策。這樣,一心要發展民族工業的吳蓀甫,就不能不面臨着重重阻礙。但是障礙並沒有停止他的前進,他一如既往的進行着自己的理想抱負!

《子夜》讀後感 篇7

或許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信息流及過剩的自己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船,一種載體。

船是否危險,取決於載了什麼東西。

在茅盾的作品《子夜》中,穿梭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風雨飄搖的上海的——被鐵軌,霓虹,電車,高叉旗袍,大波浪,大工業充滿的、遙立江頭的真實的上海的,就是這麼一種危險的船。載貨、載人,還載很多看似鮮亮有趣、實則顯示某種岌岌可危的預兆的故事。

在書店翻到此書,首先被充滿了年代感的環境描寫吸引,買來後,同樣是因為這跨了快一百年的寫作風格和社會環境,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半月才辛苦地讀完。我也不曉得作為業餘消遣為何還要強迫自己,只是一些東西就像織毛衣一樣,一旦開始了,不做完總覺得缺少什麼。況乎好的作品永遠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所展示的問題,始終是一些從古到今,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永遠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超越階層的表象,始終是這類作品最主要的脈絡,不同的時代和變局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為了瞭解最有價值的部分,有時必須花費時間磕開這艱澀的外殼,才能得到對當下的批判性思考。

《子夜》展示的也是這樣一種問題。與當年很多左翼文學不同,作者的講述主要從當時的實業家——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生活展開。裏頭有很多豐富的場景和設定,其中又有很多有趣的發生在船上。而在穿梭於全文的、形形色色的船之中,個人印象最鮮明的又有三條。都是無關緊要的情節——非常有趣,極度浮躁,卻又充分地展示了想要讀者領會的東西。

第一艘船是一艘白船。充滿快樂歡氛的大船。也是美貌的交際花翩翩起舞的、裝了彈子枱的鋼鐵船。

這場景是那個年代上流社會的常態。儘管局勢動盪,朝不保夕,仍要“有一天,樂一天”——彷彿精神鴉片一般短暫逃避到隨便哪種存在裏去。交際花徐曼麗在彈子枱上跳舞——這位女士在全書中兩次在彈子枱上跳舞,一次在做喪事的場合(我比作白船),一次在鋼鐵船——光着腳,黑緞子的高跟鞋頂在男人的禿頭上。做喪事的是名門望族,因此看她起舞的也是前來弔唁的、政商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一邊觀看,一邊拍手狂笑。別人家的喪事,卻是另一些人娛樂交際的大舞台。隱約的荒誕感便從這裏浮現。引用同時代作家魯迅的一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此時——在我們不以為然地微微搖頭時,作者安排兩位青年看到這場面,併發生如下對話。

“這算什麼希奇!拼命拉了我來看!更有甚於此者呢!”

“可是——平常日子高談’男女之大防’的,豈非就是他們這班’社會的棟樑’麼?”

“哼!你真是書呆子的見解!’男女之大防’固然要維持,’死的跳舞’卻也不可不跳!你知道麼?這是他們的’死的跳舞’呀!農村愈破產,都市的畸形發展愈猛烈,金價愈漲,米價愈貴,內亂的炮火愈厲害,農民的騷動愈普遍,那麼,他們——這些有錢人的’死的跳舞’就愈加瘋狂!有什麼希奇?看它幹麼?——還不如找林佩珊他們去罷!”

當時看到這裏,覺得青年人的清醒和尖鋭多少是一種希望。殊不知坐擁上帝視角時,誰人看起來都是清醒而睿智的,不識真面目的永遠都是自在其中的人——看到第二條船,便印證了這種假想。

第二條船就是載着青年的木頭船。湖泊中戀愛的木頭船。留法歸來的萬能博士少爺,和豪門充滿浪漫幻想的少女,泛舟戲水、討論未來的温馨畫面。

“可是,你總得想一個法子呀!……只要設法叫蓀甫不反對我們的——那就行了!”

“蓀甫這人是説不通的!”

“那麼我們怎樣了局?”

“過一天,算一天呀!”

“唷唷!過一天,算一天,混到哪一天為止呢?”

“混到再也混不下去,混到你有了正式的丈夫!”

“啐!什麼話!”

“可是,珊!你細細兒一想就知道我這話並不算錯。要他們通過是比上天還難;除非我們逃走,他們總有一天要你去嫁給別人,可不是麼?然而你呢,覺得逃出去會吃苦,我呢,也是不很喜歡走動。”

兩人就又嬉鬧起來,好像沒人拿這感情當回事,那一點温馨也蕩然無存,只剩一種玩世不恭的現代犬儒主義。在這種歡快的氛圍裏,無需説都能體會到一種氣息奄奄、放任自流的感覺。我們期待的好像永遠是一種梁山伯祝英台、羅密歐朱麗葉式的對束縛的抗爭,但現實中服從且沉默的永遠是大多數,甚至有這種放棄了抗爭,躺得十分快樂自得的。自由在每個階級都是奢侈品,到達的途徑從古到今也只有一條,且從古到今,都充滿了危險,是魯迅、羅伯特·佛羅斯特和斯科特·派克口中少有人走的路。

這部書裏所描寫的諸如此類的資產階級青年很有意思。知道作者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便更有意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氣質和印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茫然和掙扎。裏頭的青年——要麼頹廢,要麼積極地空談,要麼否定全世界,但或許積極地空談和否定也是頹廢的一種。錦衣玉食、滿腹經綸的青年人們議論社會問題,作詩,跳舞,甚至為尋求刺激參加城市工人運動,都是為逃避這種無意義的頹廢。逃避有很多種方式,但解決只有一條法門:通過某種熱愛的方式,投身到生活中去。——我沒有十分的資格做這句論述。但我希望、且需要自己慢慢地作爭取。

最後的船——也是全書最後的船,是吳蓀甫,這位實業家的船。

外有外國工業競品入侵的殘酷競爭環境,內有工人要求公平待遇的反抗浪潮,在這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像吳蓀甫這樣的資本家均為在亂世中保全自己而更赤裸地進行剝削,工人於是更激烈地反抗——社會愈發動盪,整個狀態便進入惡循環。奇怪的是,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反思,認為此情此景業有自己一份負責。民族資產階級一味斥責工人的不理解,不能顧全“大局”,其實是荒唐的雙標,因為自己小的“大局”以上還有買辦資產階級更大的“大局”,其上又還有更大,且他們對待工人的態度本就值得探討:古龍在《英雄無淚》裏談殺手,説當一個人有了定價的時候,就不值錢了。這是實話。當對人的概念僅限於能夠產生多大價值時,其實人也在被當作商品,解放更無從談起(然而我又有何立場作批評?我只能反思,在工作中對工作對象經歷的判斷為是否可以做出一個好故事時,我有把他們當作鮮活的人對待嗎,有表現出充分的尊重嗎?人存在的價值又需要獲得誰的首肯呢?)。這時就忽略了基本原則——一條自人類誕生以來永遠伴隨着歷史車轍轉動的、顛簸不破的原則:都是人;人要活;人還有要活得有尊嚴的動力。

就像永動機只存在於幻想裏,沒有什麼是永遠穩定的,絕對就意味着片面的真實和潛在的危險。社會是如此複雜的體系,危如累卵的平衡本身就是靠微妙的合作和妥協維持。良好的秩序是基礎中的基礎,極端的失衡就是破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全書最後,崩潰的大計劃前,吳蓀甫也乘上了他有一天樂一天的度假的船。與他從前瞧不起的社會棟樑和空談青年為伍了。

我們無法脱離侷限。或許跟書中人一樣,分辨什麼是虛假,什麼是騙局,什麼是短暫而速朽的,是置身於爆炸的信息流及過剩的自己意識中的當代人要活得清醒的基本能力。可惜你我都沒有上帝視角,均要很難很痛苦地掙扎過,才能稍稍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其實能做的事情。

由此,我解讀《子夜》所討論的問題之一,一個同樣從古到今,從中到外,並必將延伸至未來的問題——船,一種載體,人的載體;廣闊的社會也是這樣一種載體,一條永遠在若有若無的風暴中行駛的大船。部分人通過某種積累坐上舒適寬敞的頭等艙,部分人在中間,部分人則緊緊巴巴地擠在甲板之下。需要承認的是,差異永遠是存在的,差異間鬥爭和妥協的輪迴也將永遠存在。然而也需承認,不能等到這種鬥爭激烈到船之將覆,才意識到——甚至都意識不到,我們始終在同一條船上。

《子夜》讀後感 篇8

瞿秋白曾評論《子夜》説:“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説。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

翻開《子夜》,一幅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風雲變幻的遼闊畫卷徐徐展開,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波瀾壯闊,看到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和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弱肉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茫,看到黎明前最後一抹黑暗的籠罩。茅盾先生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主線,貫穿起《子夜》全文,圍繞這一主題展現了那個時代羣集在上海的紛紛色色的各階層人物。

子夜最深刻的一面在於它揭示了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這一歷史必然法則。(w當時在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託派分子曾竭力擴散帝國主義的入侵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佔優勢,中國社會性質已是資本主義的xxx論調。《子夜》關於吳蓀甫這個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刻畫,給了託派這種謬論以有力的回答。

小説的開端,封建地主吳老太爺在進入到現代資本主義氣息濃厚的上海後迅速因刺激太大而身亡,死時還不忘抱着自己的《太上感應篇》。他與曾滄海那類地主是不同的,他早已是封建主義的朽骨,而無法融入被資本主義滋染過的上海社會。在吳老太爺的葬禮上,各色人物開始登台亮相,而主人公吳蓀甫因投入巨大資產的家鄉雙橋鎮農民造反,城裏的裕華絲廠工人怠工而陷入第一個難局。

綜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到吳蓀甫是一種多種性格的複合體,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和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和反逆的情態。與沒落地主階級的吳老太爺那一類人不同,他是現代社會中剛剛崛起不久的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但又殘忍無情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

他在外國資本的壓迫、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堅定自己發展民族產業的信心。但他同時又不擇手段的侵蝕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皆施,竭盡所能地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在他的家庭中,對他的妻子以及一眾親人,他又是冷漠、專斷和狂躁的。

吳蓀甫是強悍的、剛愎自用的,同時也是虛弱的、無力的,他一方面作為中國社會上一股新生的力量在掙扎,一方面受到帝國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等多方面的壓迫。這是他面臨的困境,也是無數中國資產階級所面臨的困境。

同時作者着力塑造了很多有着深刻的時代印記的形象。趙伯韜是美帝國主義所豢養的買辦金融資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產物。他憑藉官僚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上海的公債投機市場,而且還一手扼住了民族工業的咽喉。他奸詐、狠毒、玩弄女性,荒淫無恥。

馮雲卿是封建地主的另一類典型代表,無恥、陰狠,在土地革命風暴下逃往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農民的血汗拿來換取大都會裏的“寓公”生活,同時在公債市場上進行投機活動。為了金錢,他不惜出賣自己女兒的肉體來換取情報。這一方面尖鋭地揭示了走向滅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無恥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展示了趙伯韜的無恥荒淫的形象。

《子夜》的藝術結構是宏偉而嚴謹的,情節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引人深入。全書以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為主線展開,但與此同時,又或實寫,或虛寫,處處顯示革命力量的蓬勃發展。

結尾處對吳蓀甫失敗的命運的描寫與工農紅軍日益壯大的描繪,更是點明瞭中國真正的黎明所在。對於這篇小説來説,它的文學價值或許都沒有社會價值那麼深遠,茅盾先生以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洞察與瞭解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鉅著。縱是子夜時分的黑暗力量仍然很強大,光明總會來的。

《子夜》讀後感 篇9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896一1981年創作的長篇小説,原名《夕陽》。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説:“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説。”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裏。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他精心結構,細密佈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着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縱觀《子夜》的情節,它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鬥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台,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儘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拼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説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子夜》讀後感 篇10

形象深動的描寫景物描寫,精雕細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表情展示,以及曲折蜿蜒的劇情經過,都給了我一種文學上的享受。通過名著導讀,我知道了《子夜》不僅是作者構思了多年的一部作品集成,同時也是作者的創作高峯的開始,他不盡描寫了當時上海投機者們的盲目,以及民族資本家在官僚和資本主義的夾縫中難以生存,同時還揭示出中國社會不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且也説明了中國根本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子夜不能不説他是一部經典著作。他不僅寫出主人公吳蓀莆的剛強堅毅、果斷機智、不肯服輸,也寫出了他的軟弱、恐慌、放縱、道貌岸然。而主人公的對手趙伯韜則是個軍界政界皆有後台,同時也是美國的資本買辦家,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他愛玩弄女性,為人狡詐、陰險,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説,我認為趙伯韜和吳蓀莆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比如在對手面前顯示出剛毅果斷,而且善於用人,同時也都是不願服輸的人,而在對於下層人民上都顯示出他們的為人陰險、狠毒,在人後會由於自己遭受的巨大損失而感到痛心,在他人面前會強作鎮定,以示自己是個鎮靜的人,只不過是吳蓀莆更加有愛國之心,想要在資本注意的夾縫中創造中國的民族工業,結果卻由於兩座大山的過於沉重,他想要將自己受到的損失轉嫁於工人頭上,工人們有跟他鬥罷。最終自己身邊的巨臂被對手扒竊過去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子夜》身動形象的給我們展示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社會,描寫出當時投機者和資本家們的盲目,煞費苦心的明爭暗鬥,荒淫無恥的驕奢生活。給了我一種生活在繁華興盛的老街上海的感覺,在主人公和對手互相鬥爭時,多愁善感的我們多麼希望是主人公能夠打完勝仗回來,可是看到第八章及第十二長的種。種跡象都表明着主人公的失敗,最後由於資金的困難,工人不服輸的罷。工鬥爭,以及自己的老丈人加盟了對手的帳下導致了他的最終的失敗,最後主人公只好攜妻離開上海,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遺憾的結局,可是故事總是這麼愛捉弄人,讓你那麼無奈。

《子夜》讀後感 篇11

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人,不管別人如何天花亂墜的給你推薦,喜不喜歡還是你自己的事。

之所以這次沒有叫《書評——什麼什麼》,是因為我讀完後並不喜歡這本書,我怕是我深度不夠讀不懂,所以就叫做“讀後感”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茅盾先生,小説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我覺得在特定的時期是需要特定的書,這本書就屬於這類。國家危難而作者又有一腔愛國熱血,在寫作時也難免把情緒帶入其中,比如書的後半段,感歎號的使用明顯加多,這種情緒化的寫作我是不認同的。既然是小説,那麼你便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把故事講出來即可,沒必要帶着主觀情緒。

其次,通讀全書能看出來作者的野心不小,書中涉及很多人物以及羣戲,給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一段,其他的包括人物性格塑造的都不是很鮮明,甚至有的人物有相似的感覺。作者的野心並沒有很好的實現,難免讓人有些失望。

我想,無論書籍還是影視作品都存在“政治正確”這個問題。尤其是在今天,凡是涉及到表達愛國情緒的電影或書籍時,大家都在冷嘲熱諷。比方説“愛國綁架”、“政治正確”,有的人企圖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自己“特立獨行”的性格。我倒認為,“政治正確”沒什麼問題,但是站在一個讀者觀眾的角度,我自然希望看到的作品是洞察人性的,而不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

《子夜》讀後感 篇12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於1931一1932年創作的長篇小説,原名《夕陽》是茅盾的長篇小説代表作。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説:“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説。”“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鉅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裏,有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明爭暗鬥的算計,有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户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户“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 吳、杜決定跟着趙伯韜幹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人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這正合吳蓀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於冒險精神。他喜歡和同他一樣有遠見的人共事,而對那些半死不活的資本家卻毫無憐憫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裏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嶽。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這樣一來,姚的威信恢復,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對她的處置。接着,作為讓步,吳收回成命,不開除姚,並安撫女工給予放假一天。吳蓀甫依計而行,果然平息了罷工。

交易所的鬥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鬥。趙伯韜盯上吳蓀甫這塊肥肉,想乘吳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產業。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嶽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趙伯韜欲向吳蓀甫的銀行投資控股。吳決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絲廠和公館都抵押出去作公債,以背水一戰。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困難。個人利害的顧慮,使他身不由己地捲入到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髮之際,杜倒戈轉向趙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在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極力突出當時的尖鋭矛盾與種種利益糾紛,詳實的情節描寫無不時刻調動着讀者的心緒,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的社科認識,只有對社會有所觀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眾的疾苦。在這一情節過程中,人物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給人以強烈真實的畫面感,各種矛盾幾乎破紙而出,足見作者描寫手法的功底。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裏,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説《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説的創作。

在敍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嚴謹的佈局,他在小説中喜歡採用能夠體現時代性的網狀型結構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據主題的需要,根據中心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來安排各種人物事件,矛盾衝突和環境場面,作品一開始就在吳老太爺的弔唁儀式上將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組成複雜的人物網絡,以及在設下情節因果關係的伏筆,從而經緯交匯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龐大的“網狀結構”。與其他現實主義大師一樣,茅盾也是一個擅長於心理描寫的語言大師。

《子夜》讀後感 篇13

《子夜》主要講了吳家大少爺吳蓀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從外國引進的機器製造廠的過程。但當工廠開工時,卻遭到封建勢力官員的不滿和反對,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企圖來策劃一場險惡的陰謀,使吳蓀甫的工廠付諸東流。果然,他們的計劃成功了,逐漸使吳蓀甫付不起員工的工資而跨台,輸得一敗塗地。

讀完這本書之後,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為了自己的企業,也為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為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

所以,更可以説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可是生不逢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魔爪緊緊扼住了中華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才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

時間和機遇對一個人來説太重要了,無論你有多大的才能,只有你把握住時間,抓住機遇,你才會走向成功。

《子夜》讀後感 篇14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説小説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脱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説,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為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讀後感 篇15

《子夜》是一部長篇小説,全書主要圍繞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尖鋭矛盾和鬥爭。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國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革命深入發展、燎原的中國社會的全貌。

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蓀甫,感覺他像個戰士,始終在那拼盡全力地戰鬥,好像永遠不知疲倦一樣。為了自己的企業也為了民族工業,他不得不與美帝國主義的掮客——趙伯韜一直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廠子,他不得不費很大力氣平息罷工;為了擴大規模,他用盡心機收買、吞併其它小廠,所以,更可説他是一位商業界的巨腕,但可是生不逢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的魔手緊緊扼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咽喉,最後他的個個雄圖大略,種種力挽狂瀾的行動、條條看似無懈可擊的計策,只能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是他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血腥、殘酷的剝削者,從他那剋扣工人工資的堅決、打擊罷工工人的力度便可窺之一二,可話又説回來,那能怪他嗎?不能,資本家不都那樣嗎,榨取工人剩餘價值就是他們的本性。總之,我心目中的他是位悲情英雄!本書中還有一個地方寫的特別好,那就是交易場所內情景的描寫,那不能不説是人身鼎沸、熱火朝天啊,側面反映了當時時局的動盪,但同時也體現了很多國民嗜賭、想不勞而獲的投機取巧心理。

賭博是中國曆朝歷代都存在的問題,人們都説“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但沒有小賭哪來的大賭啊,所以,要從戒小的開始,那樣社會風氣會有所些許改觀,外國人問關於麻將的問題的次數也會減少。總之,《子夜》通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地顯示了整個時代複雜的發展趨勢: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以及中國企業的封鎖、侵略!讀完全書,不僅感慨與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藴,也瞭解了主人公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身不由己。個人慾望,夢想都得順應社會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子夜》讀後感 篇16

子夜,原意是已到半夜,即將迎來黎明,暗指發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就中國社會,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堅定信念。而這本書就是講述在黑夜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蒲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較量和鬥爭。而最後的勝利者是有美國資本勢力做後背的趙伯韜大獲全勝。

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源源不斷地洋貨從海外運來,物美價廉的優勢使它們很快地佔有了中國市場,又因為中國缺乏專業人才,在有雄厚實力的外國企業的壓迫下,被打得節節敗退。而吳蓀蒲的裕華絲廠也沒逃過這劫難——物價上漲、原料不足、存貨賣不出去……種種的不利因素逼迫着他不得不削減工人們的工資來維持工廠那奄奄一息的生命,決心與外企幹到底。可矛盾就在老闆與工人之間展開——吳蓀蒲老闆:我們的成本太重,就要破產了。減成本,就要減工錢,為了民族的利益,你們只好忍痛一時,少拿點兒工錢。工人們:物價上漲,本來就吃不飽,再減工資,那是要我們的命,你們有錢不愁温飽,你們也要顧全民族的利益,忍痛一時,少賺一點。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碰撞在一起,複雜的階級矛盾就這樣在不斷地衝突、鬥爭中升級,一切都顯得恐怖又紛雜,百姓整天都生活在恐慌、壓迫的環境中,與戰爭無異。那些有着民族正義感的資本家們在與外企的鬥爭中也傷痕累累,波及到那些無辜可憐的工人們奮起反抗,惡性循環般持續到“子夜”。

隨着鬥爭的持續,工人們終於爆發出積蓄已久的憤怒,紛紛用遊行和衝廠來發泄內心抑制的憤懣,想幹掉那些資本家,而資本家們也漸漸陷入了錢的泥潭,為了賺錢,他們不惜鎮壓、圍剿、槍擊這些被剝削、被欺壓、被踐踏的工人百姓,露出了資本家們剝削工人的獠牙,工人的反抗、資本家的鎮壓、外國的經濟封鎖……在這混沌的黑暗之中,工人們排山倒海的反抗,正是這衝出黑暗的一束希望之光,代價雖大,卻能迎來苦難後的温暖燦爛的黎明。

後來以吳蓀蒲為首和孫吉人、王和甫聯合成立了一種信託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的走狗趙伯韜大幹一場,投身於公債之中,而狡猾奸詐又資本雄厚的趙伯韜暗中掌握着公債的走勢,後因杜竹齋的臨時叛變讓吳蓀蒲等人破產。書中展現了一位經驗豐富、果斷老練但對工人殘暴的資本家,通過不斷的努力和計謀去打造一個資產階級王國,可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不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法則。

民族資本家吳蓀蒲等人雖然竭盡全力發展和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但是,他的“竭盡全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沒有了工人的支持,無論你多麼足智多謀,就如同只有矛,沒有盾的戰士,無論攻擊力多麼強大,終究會被敵人看出破綻,一擊致命。我覺得吳蓀蒲們只是靠壓榨和剝削工人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那麼無論在哪個國家,有怎樣的政府,沒有了工人們凝聚成的堅實保護盾,都無法建立起自己強大、穩固的資本王國。

《子夜》向我講述了在中國舊社會最黑暗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和民族企業的掙扎,説明了舊中國不能走資本道路的歷史法則,只有通過工人們的覺醒、反抗、革命,才能帶來衝破這子夜黑暗的新生力量,吳蓀蒲們才能和人民一起建立真正強大的民族工業。

《子夜》讀後感 篇17

與《子夜》的第一次接觸是在母親的書架上,對名著並無多大興趣的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

它以1930年的上海為背景,生動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國中國各種尖鋭複雜的社會矛盾。通過民族資本家吳蓀莆的遭遇,展現了那個時代“更加殖民化”的特徵和急速變動的社會現實,使我們每個人都燃起強烈的愛國心,感受如此脆弱的祖國,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當時民生凋敝戰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大上海卻另有一番景象。這裏有着紙醉金迷的的生活,有着明爭暗鬥的算計,有着趨炎附勢的各色人物。

它是一部描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其中包括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及其走狗買辦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破產是怎樣危及民族工業的,這些矛盾使我們得以全貌地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報國熱情。

小説驚心動魄地描寫了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剛也巨頭吳蓀莆,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雙重壓迫下,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敗塗地的悲慘命運。

吳蓀莆的鬥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並非一個束手待斃的人。他憑着自己的財力,遊歷過歐美的見識,以及在同行中過人的智謀和手段,既獲得同業的重視也頗自大自是,具有狂妄的野心。他嚮往的理想境界是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戴上二十世紀中國“工業王子”的桂冠,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猶如一隻正要攝食的獅子。一心發展。

雖然片面地説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但還是會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我們也該像他一般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懈奮鬥,造福國家,造福人民。

不幸從農曆端午節後,省政府傳來了命令:為了支撐雙橋鎮市面,吳府在那裏經營的工廠、商店不得關閉,抽回資金的計劃落空了,吳蓀莆勃然大怒。但轉念一想“益中”即將吞進七八個小廠,又不由的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順從省政府的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擴充、整頓那些虧本的小廠,要資金;要搞公債投機,謀取暴利也要資金。吳蓀莆日益感到資金週轉不靈,在這種關鍵時刻,交易所的鬥爭也日益激烈。趙伯韜盯上吳蓀莆這塊肥肉,想乘吳蓀莆資金短缺之時吞掉他的企業。隨後工廠舉行了罷工,市局發展對吳蓀莆十分不利。

吳蓀莆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前程暗淡,事業的危機,咬齧着吳蓀莆的心。為了排除心頭煩悶,他瘋狂地帶着情婦尋歡作樂求刺激。突然,不速之客趙伯韜來訪,他要用吳蓀莆吞併小廠的辦法來吞併“益中”公司了。趙伯韜向吳蓀莆的銀行投資投股。吳蓀莆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決心拼一次,與趙伯韜作最後的決鬥,然而內線和趙伯韜的情婦劉玉英竟是兩頭作內線;連忠於“友情”的韓孟翔也臨陣倒戈……益中公司全軍覆沒。吳蓀莆傾家蕩產,徹底失敗了。

雖然曾顯赫一時的工業巨頭成了喪家之犬,但從他失敗的經歷來看證明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強者生存。

中國的歷史是淹沒於屈辱與反抗中的。落後只有被捱打。感悟那悲慘的一幕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不知道處在安樂生活中的我們有多少對祖國的愛呢?

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熱愛祖國永遠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子夜》讀後感 篇18

茅盾對於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有比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實際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有企業家、公務員、商人、銀行家,並且常和他們來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業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把“看人家在交易所裏發狂地做空頭,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辦什麼廠”當做是“日常課程”(注:《我的回顧》,見《茅盾自選集》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4月初版)。當時學術界正在展開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茅盾將親自看到的社會現象同論戰中一些理論對照,這就增加了他寫作《子夜》的興趣,決定通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回答託派散播的中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謬論。在寫作《子夜》的時候,作家又充分地運用了他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獲得的社會經驗。他説:“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瞭解。”(注:《〈子夜〉是怎樣寫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報》副刊《綠洲》)過去的這段經歷,以及這一時期參加左翼文藝運動,接近革命者所得來的具體感受和間接經驗,不但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也使他有可能對客觀現實作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子夜》讀後感 篇19

當我讀完文學巨匠茅盾的《子夜》這一書時,不禁陷入了沉思,且深深感受到英雄有用武之地是要有良好的社會大環境的。

應該説小説中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只不過他是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他出身世家,實力雄厚,遊歷過歐美,學會了一套資本主義的管理方法,有着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性格和氣魄。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脱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走向富國強國之路。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鬥爭中,他表現出果敢冒險剛強自信的性格。

他沉着幹練、剛愎自用,似乎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振興帶來了希望。但是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他連連失敗,節節潰退,乃至於遭滅頂之災,使夢想破滅。吳蓀甫這樣在當時出類拔萃的企業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等閒之輩。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是一個民族工業生不逢時註定要失敗的時代。

俗話説,時勢造英雄。我不禁傻想,假若吳蓀甫生活在今天,那他就大有用武之地啦。沒有戰爭的硝煙,也沒有專制的桎梏;沒有罷工的陰影,更沒有外來的侵略。“吳蓀甫”這個一心想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驕子,懷着他的遠大理想,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置實業、辦工廠、設公司、開銀行……

與兄弟企業友善競爭,與外資企業強強對話,他的事業紅紅火火,如日中天;他的理想正在變為現實。他又恢復了他“三先生”的自信、膽略、智謀與手腕,他把自己的絲布、火柴、膠鞋等產品打造成響噹噹的世界名牌,他帶動國家的民族工業興旺發達,他讓東洋人、西洋人自愧不如……時勢造就了“吳蓀甫”這個民族工業的大英雄。

然而,這終究不是真的,吳蓀甫畢竟是《子夜》中的文學形象。但是,生不逢時的吳蓀甫所追求的理想正由生逢盛世的千萬個“吳蓀甫”的後來者變為現實。

這一點,我們是堅信不疑的。

《子夜》讀後感 篇20

形象深動的描寫景物描寫,精雕細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表情展示,以及曲折蜿蜒的劇情經過,都給了我一種文學上的享受。通過名著導讀,我知道了<子夜>不僅是作者構思了多年的一部作品集成,同時也是作者的創作高峯的開始,他不盡描寫了當時上海投機者們的盲目,以及民族資本家在官僚和資本主義的夾縫中難以生存,同時還揭示出中國社會不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且也説明了中國根本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子夜不能不説他是一部經典著作。他不僅寫出主人公吳蓀莆的剛強堅毅、果斷機智、不肯服輸,也寫出了他的軟弱、恐慌、放縱、道貌岸然。而主人公的對手趙伯韜則是個軍界政界皆有後台,同時也是美國的資本買辦家,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他愛玩弄女性,為人狡詐、陰險,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説,我認為趙伯韜和吳蓀莆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比如在對手面前顯示出剛毅果斷,而且善於用人,同時也都是不願服輸的人,而在對於下層人民上都顯示出他們的為人陰險、狠毒,在人後會由於自己遭受的巨大損失而感到痛心,在他人面前會強作鎮定,以示自己是個鎮靜的人,只不過是吳蓀莆更加有愛國之心,想要在資本注意的夾縫中創造中國的民族工業,結果卻由於兩座大山的過於沉重,他想要將自己受到的損失轉嫁於工人頭上,工人們有跟他鬥罷.工,最終自己身邊的巨臂被對手扒竊過去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子夜>身動形象的給我們展示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社會,描寫出當時投機者和資本家們的盲目,煞費苦心的明爭暗鬥,荒淫無恥的驕奢生活。給了我一種生活在繁華興盛的老街上海的感覺,在主人公和對手互相鬥爭時,多愁善感的我們多麼希望是主人公能夠打完勝仗回來,可是看到第八章及第十二長的種種跡象都表明着主人公的失敗,最後由於資金的困難,工人不服輸的罷.工鬥爭,以及自己的老丈人加盟了對手的帳下導致了他的最終的失敗,最後主人公只好攜妻離開上海,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遺憾的結局,可是故事總是這麼愛捉弄人,讓你那麼無奈。

《子夜》讀後感 篇21

《子夜》之於我是一位老友。就拿小説裏的那位叫李玉亭的博士來説,他的名字和我的同音,每每有他的出場,我都要睜大了眼睛仔細瞧瞧他的言行。這本書時常有討論金融、股票、銀行、工廠的情節,在老爸老媽給我的金融常識掃盲之後,我便對人物之間的利益爭奪有了初步的認識,頗帶玩味地圍觀這場金融市場上的生存野戰。人物方面,既有吳蓀甫、趙伯韜這樣的風雲人物,又有林佩珊、範博文、張素素、李玉亭等青年。時而圍觀工廠老闆、金融巨頭的會議,時而圍觀青年小姐們的談論,這真是一出好戲。看着這樣一本書,的確像是遇到了親切的朋友。

在我看來,二十世紀的的確確是個絕好的世紀。且先放下戰爭與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瞧瞧那個時代,舊的未去,新的已來,封建、舊民主、新民主的摻雜,地主、農民、資本家、工人的紛爭,任何兩個事物之間的碰撞都十分有意思。

比如小説開篇就寫道:吳家老太爺剛從鄉下到上海就過世了。他坐着汽車穿過繁華的街市,看見許多封建思想所不能容忍的開放與自由,被猛烈的新時代氣息重重地壓得透不過氣,竟就這樣死去了。臨死前他還緊緊握着一本帶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太上感應篇》。青年範博文説:“老太爺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户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其他青年也贊同老太爺已經是一具殭屍。可見,封建思想和民主思想的矛盾十分突出。

再比如本該氣氛低沉的老太爺葬禮,竟然摻雜着那麼多複雜的交際。來者皆打着弔唁的旗號,要麼是商討利益,要麼是湊熱鬧與人談天。老太爺過世的作用不是讓讀者感到悲傷,而是要從這個葬禮上的交際引出下面的故事罷了。

還有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工廠老闆吳蓀甫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十分激烈,這和《雷雨》裏周樸園與工人之間的矛盾類似。

至於那位李玉亭,他是一個博士,在這篇小説裏雖不是主人公,但跟主人公的關係密切。他是主人公吳蓀甫的表妹張素素的戀人,又是吳蓀甫的合作伙伴兼競爭對手趙伯韜的軍師。所以李玉亭便是吳家公館的常客。雖然他與我的名字同音,但經過深入的瞭解,他的形象和性格漸漸突出,這個名字便迴歸成他的代號,而不再讓我聯想起自己。儘管如此,他的出場都會讓我眼前一亮,噢,我的老朋友。

讀小説不像是讀詩和散文,讓人挑得出的好句子不常有,但合上書本時,讓人回味無窮的情節倒是久久印在腦海裏,像是真的去過什麼地方,見到了什麼人一樣。我常常在喜歡的句子下面畫線,但小説裏劃線的句子很少,更多的是暢暢快快地讀完,少有停留。

要説感受,倒也沒什麼感受,只是像看完一場電影般,沉浸在故事裏罷了。

《子夜》讀後感 篇22

最近閲讀了茅盾先生的小説《子夜》,得到了一些感受,感悟可能不深,在此作個分享。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1930年代的商界故事,小説內容充斥着資本家的利益考量、帝國主義的入侵與干涉、平民工人生活的艱辛等內容。茅盾先生用了巧妙且豐富的語言刻畫出了鮮明的人物性格並且為我們較為清晰得闡述了當時民族工業的發展困境。

由這篇小説我明顯可以感悟總結出一點道理:在一個完全沒有擺脱外國資本勢力控制的國度裏,想要發展本國強健民族工業體系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一頭被鐵鏈栓着的猛虎永遠也無法成為森林之王一樣。但是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民族工業還沒有獲得足夠優質的發展環境,尤其是當時外國資本勢力對我國的控制影響很強。外國勢力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肯定會千方百計阻撓我國民族工業的實質提升。一頭猛虎想掙斷鐵鏈是需要痛苦掙扎過程的,小説恰是在描寫當時的一個民族資本家在探索摸索發展過程當中歷經的掙扎而最終失敗的故事。

因此,讀完這篇小説我們當代青少年們應該從小就收穫豐富經濟知識。要明白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曾經是經歷過怎麼樣的困境,取得如今的成績是多麼不易。我們這一代青年一定要繼承先輩的業績,要以清醒的頭腦注重發展健全民族工業,秉承艱苦樸素、自力更生的理念,在此基礎上拓新與發展,為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子夜》讀後感 篇23

寫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子夜》,詩作家矛盾對己所處時代城市內部的變動與新生所展開的全方位描繪,它“包羅萬象的任務與事件之大之廣,乃近代中國小説少見的”。這其中,內外交迫的民族資產階級與依仗外權的買辦資產階級的較量,農民的破產與工人的抗爭,工商業的若內強食,知識分子的苦悶與迷惘,都在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悲劇這一條主線上展開。

小説人物吳蓀甫的性格是多質的,處在多方面的社會關係與利益關係中,他呈現出各種矛盾與反逆的情態。不同於沒落地主階層的吳老太爺,他是現代社會中剛毅、果敢、有膽略、有魄力的民族資產階級新人。他抵制外國資本的侵襲,在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要挾利誘面前不失膽色,機緣到來的時候,他不擇手段地侵濁弱小資本家的產業,對付工人,他軟硬兼施,竭盡所能的剝削工人,鎮壓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專斷與狂躁的。吳蓀甫是詩強悍的,也是虛弱的,在他剛愎自用的氣概下掩蓋的是那紛亂惶惑,躁動不安的靈魂,積貧積弱並不斷受到外來資本擠壓的中國民族工業的生長環境,使吳蓀的才能無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經濟上的軟弱無力,這種軟弱性是吳蓀甫潛在的個人性格的弱點,也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所致。

在《子夜》這部書中,許多事態情節平行共識,多線紛呈。交易商公債的起落消長,詩貫通始終的一條主線,還有知識分子與女性羣體的線索、工人運動與農民運動的線索。儘管對農運的描繪在全書中有些遊離,但是這些不同的敍述脈絡無意使整體佈局張弛有致,錯落有序。

就語言風格來看,《子夜》長於對人物與場面的工筆描畫,客觀細緻的情狀抒寫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來,起伏跌宕,舒緩有節,獨居才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