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的複習

來源:文萃谷 2.57W

高中地理知識點:區位農業發展

高中地理知識的複習

主要講解的是農業發展和區位之間的關係,同時瞭解到東北地區的農業佈局特點,鍛鍊的是學生閲讀地圖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有要遵循自然規律。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類。

一個地區適合發展什麼樣的農業,要根據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承轉)在這方面,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比較突出,讓我們一起去東北看看。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區。

總結: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緯度高、跨度大。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特點在氣候上的表現(CAI出示圖4.1、中國季風區乾濕區地圖)。

結論:緯度高──温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帶、中温帶、寒温帶。無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們只有遵循自然條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產。因為氣候是農業生產中最難改造的自然條件。此處可以叫學生對比地形和土壤等條件來説明。

1.討論東北大米與氣候的關係。引導學生從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慮問題。

提示: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温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加之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需要使用農藥,天然具有綠色大米的稱號。

2.針對現代生活,考慮東北農村農業生產情況。

提示:季節性強,有利於農忙時節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在農閒時節發展副業,增加農業收入,還可以進行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

3.從優勢和劣勢兩個方面舉例,教師參與討論。

提示:劣勢有熱量要求、一年一熟、長冬無法放牧等。優勢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積雪融化緩解春旱等。討論不侷限於以上幾點。

由以上討論可以直接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地形和土壤條件。

由學生指出東北地區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稱,以及可以從事的農業生產類型。

老師講解並出示“黑土地圖片”: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墾時,黑土層厚度60~80釐米,最深處可達1米。有人形容這裏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來。黑土主要分佈在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龍江右岸南至遼寧的昌圖,西界直接與松遼平原的草原和鹽漬化草甸草原接壤,東界延伸到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區的部分山間谷地及三江平原的邊緣。黑土總面積734.8公頃,其中黑龍江和吉林的黑土約佔黑土總面積的80%。

總結:這裏有中國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區和最好的草原。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係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應原理)——改善温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地理圖像的學習程序

目前最常用的圖像是專題,花一至兩週時間,全面講解圖像類型、讀圖技巧、識圖規律等,不可否認,這會提高的讀圖,但普遍讓覺得時間緊、難度大,有點應接不暇、顧此失彼。這樣,對於綜合提升的很有限,更談不上培養地理了。所以,關於地理讀圖的培養,應該有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計劃,一套由易到難的逐步深入的可操作程序,讓學生真正接受並主動實施,從而在提高讀圖能力的同時激發熱情,並且促進整體地理學習能力的提高。

地理圖像的學習需經辨、繪、析、比、組、説等六道程序。

一、辨圖辨則明

總結歸納地理的圖像類型,化繁為簡,分門別類,給學生一組清晰明瞭的第一印象。

中學地理圖像根據表現內容可包括六類。

1.地圖地圖是地理圖像最常見的類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展示區域地理事物空間位置如國家、省市等各級行政區的政區地圖;二是展示區域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交通、工農業等人文要素或氣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空間分佈的專題地圖。

2.地理示意圖可以概括成兩類:一是地理關聯圖,是用簡明形象的圖形演繹、地理原理、地理過程或規律,如地球公轉示意圖、氣候因子關聯圖、高低壓的形成與天氣示意圖、工業的投入和產出示意圖等;二是地理模式圖,是由一般地理規律、原理推演出的地理要素分佈模式圖,如氣候類型分佈模式圖、世界洋流分佈模式圖、氣壓帶風帶模式圖等。

3.等值線圖此類圖像在地理中所佔比例很大,一般以一定區域為底圖,再疊加一組代表特定地理數值的曲線,來體現所要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區域的時空分佈、數值變化及內部差異;比如,等高線圖、等日照線圖、等温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鹽度線圖等。

4.地理統計圖表地理統計圖表是把具有一定數量的地理要素圖像化,再進行時間或空間上的組合佈局進行構圖或製表,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如座標圖(座標曲線圖、三角座標圖等)、扇形圖、柱狀圖、餅狀圖、統計表格等。

5.地理景觀圖主要包括自然或人文景觀的素描圖或照片,目的是直觀形象反映區域地理事物;如熱帶雨林景觀、高原地貌景觀、旅遊景觀照片等。

6.其他教材的地理圖像除上述的五大類外,還有一些較為易懂且量少的圖像,如地理漫畫、三維立體圖等。

二、繪圖繪則熟

繪圖的目的在於訓練學生對各類地理圖像的敏感度。讓學生動手模繪教材或試題出現的各類圖像,繪圖過程需仔細觀察各類圖像的構圖細節,提取各項構圖信息,而後才能完成繪圖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為析圖打基礎。

學生根據已知圖像,並閲讀相關圖像的文字材料來模繪簡圖,一般不要求嚴格的比例系統,大致以整圖畫得逼真且比例協調、地理事物經緯位置及相對位置畫得準,地理數據表示科學就可。學生應該重點模繪的幾類圖像包括地圖、地理示意圖、等值線圖、地理統計圖等,模繪的關鍵點如下:

1.地圖一般政區圖和專題地圖,模繪關鍵在於區域輪廓和區域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是否準確。繪圖時先要進行區域經緯框架的構建,再繪區域政區的輪廓,最後按大致經緯位置佈局區域地理事物。此類圖像是模繪的重點,應該多畫,初學時要堅持一天一圖。

2.地理示意圖模繪地理關聯圖或模式圖前,需認真研讀相關圖文材料,對示意圖所要描述的地理原理或根據何原理作的圖像要清楚。應理清各構圖部分所要表示的內涵,如組圖的各式箭頭、圖案、圖框及內部文字材料、圖層着色及色彩濃厚度差別等,可結合附圖的文字説明或圖例來區別,必要時也可在圖下區域附上文字説明,要知道畫了什麼,要説明什麼原理或規律。

3.等值線圖等值線圖圖源更多的.從地理習題中選取,繪圖前也應細讀題目,注意等值線的地理意義、數值、單位等,而後繪圖。一般先繪底圖,再佈線,要重點注意各等值線的數值大小、走向、彎曲方向、彎曲位置、極值位置、疏密狀況等,準確佈線。等值線圖類型雖然多樣,但規律性很強,所以並不要求多畫,大致每一類圖選繪較典型的一兩幅便可,關鍵在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4.統計圖此類圖像的重點模繪是以座標系為構圖載體的各類曲線圖、折線圖、柱狀圖、點狀圖等。繪圖前應理清各座標所表示的地理要素、附值範圍、數值單位、數段差值等,再依據原圖進行繪圖,注意數據的準確性。

高二地理時區計算的規律

1、確定日出日落時刻:

(1)某地日出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

(2)計算時可以用正午時刻-一半晝長,或者,子夜時刻+一半夜長。

(3)某地日落時刻,就是該地所在緯線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

(4)計算時可以用正午時刻+一半晝長,或者,子夜時刻-一半夜長+1日。

(5)春分或秋分時,全球晝夜平分,6時日出,18時日落。

(6)赤道上全年晝夜平方,全年都是6時日出,18時日落。

2、確定太陽高度:

(一)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

(1)晝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大於零,最大值出現在正午,即地方時12點時。

(2)夜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小於零,最小值出現在子夜,即地方時0點時。

(3)晨昏線(圈)上太陽高度等於零。

(二)正午太陽高度:

(1)太陽直射那一條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等於90°。

(2)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緯線有兩條,這兩條緯線分佈在直射緯線的兩側,與直射緯線的緯差相等。

(3)某一條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等於90°減去該緯線與直射緯線的緯差。

(三)二分二至太陽高度分佈規律:

(1)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2)夏至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北迴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3)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4)冬至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南迴歸線南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3、確定日期分界線:

日期分界線有兩條,一條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該線兩側時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另一條日期分界線為地方時0點所在的經線,該線即是前一日的24點,也是後一日的0點。

(1)0點經線向東到日界線日期早一天;0點經線向西到日界線日期遲一天。

(2)當太陽直射點在東經度上,0點則在西經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範圍佔大半。

(3)當太陽直射點在西經度上,0點則在東經度,地球上日期早一天的範圍佔小半。

(4)當太陽直射點在0°經線上,0點則在180°上,即日界線上,全球上為同一天。

(5)當太陽直射點在180°上 高中學習方法,0點在0°經線,全球早一天和晚一天範圍相等。此時,北京時間為8點。

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數量變化

【目標】

課程標準: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學習重點: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及分佈。

學習難點:通過不同的圖表來判斷人口增長特點。

【學習過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與自然增長率

①三率的計算:

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總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總人口×100%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 為單位計算。

②三率之間的換算:

人口自然增長率= -

完成P3活動題

假如某地某年有20萬人,第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2%,假設其他條件不變,那麼10年後會增加多少人?如果10年後,自然增長率變為1.7%,那時人口增加多少人?

③從以上計算結果中,你能得到什麼信息和啟發?

影響人口增長速度快慢的因素:

影響人口增長數量多少的因素: 、

④讀圖1.2思考:

世界人口數量增長趨勢?人口數量增長較快的時期?為什麼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梳理】

閲讀曲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1)讀圖名。

(2)讀各個座標分別表示什麼變量

(兩圖橫座標均表示時間,縱座標均為相應時期的人口數)。

(3)判讀圖形變化特徵

(兩圖中曲線的變化反映了對應時段內人口增長的狀況)。

(4)思考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兩圖反映了不同時期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同特點)。

2.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 和 共同影響;由於人口基數增大,雖然自然增長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長的數量不一定下降。

3.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的特點(總趨勢: )

歷史時期 農業革命之前 農業革命時期 工業革命時期 20世紀以來

人口數量情況 數量 數量 持續增加 數量

人口增長情況 增長 增長 明顯加快 空前增長

人口變化原因 人們獲取食物低,抵禦疾病和災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水平提高,食物供應穩定可*,死亡率下降 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獲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很低 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範圍不斷擴大,對災害和疾病防禦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適應性不斷增強

讀圖思考(圖1.4)

1.比較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增長的差異。

【知識梳理】

閲讀地理柱狀統計圖的一般步驟:

(1)讀圖名。

(2)讀圖例,辨別柱子的顏色、長短表示的含義。

(3)比較同一時段(時間)不同對象、同一對象不同時段(時間)柱子的長短,確定其含義。

2. 讀圖思考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0年與1950年相比,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比較50年來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長率。

(4)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大洲?

(5)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屬於哪一類國家?

(6)歐、北美、大洋洲的發達國家目前人口數量的增長又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3.任意選擇兩個大洲或地區,從人們的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形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知識梳理】

4、人口自然增長的空間變化——

自然增長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 今後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 人口政策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

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

日本 鼓勵生育,引進外來移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

較高 增長

很快 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衞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長開始趨於緩慢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 計劃生育,控制人口

增長

討論:人口增長過快會帶來哪些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帶來哪些問題?

(二)人口的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人口增長模式是由 、 和 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依據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 、傳統型和現代型。

1.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特點

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

傳統型

現代型

2.人口增長模式是由 向 ,繼而向 轉變。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根本原因是: 。

轉變的因素: 、國家政策、 、自然環境、 。

【知識梳理】

3.人口增長模式時間上的變化

特點

人口增長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所處歷

史階段 原因

原始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會時期 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條件極差,人們抵禦自然災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

傳統型 高 低 高 農業社會、產業革命時期 生產力水平提高,生存條件明顯改善,抵禦災害能力提高,但傳統經濟對勞動力數量依賴大

現代型 低 低 低 現代社會時期 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勞動力數量需求減少,生產力水平高,醫療衞生條件好,社會福利、養老保障制度改善

4.人口增長模式地區分佈

地區 代表地區 人口增長模式 備註

發達

國家 歐洲和

北美 20世紀50年代後,發達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歐洲和北美為代表的發達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長模式已經引入現代型

發展中

國家 亞非拉 由 向現代型的轉變階段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經降至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較高

世界 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階段 由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

【當堂檢測】

1.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 ( )

A.亞洲、歐洲 B.非洲、歐洲 C.非洲、北美洲 高中物理 D.拉丁美洲、大洋洲

2、下圖表示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國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讀城市化進程和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曲線兩幅圖,完成3—5題。

3.該國人口達到頂峯的時間為 ( )

A.1 B.2 C.3 D.4

4.下列各國中,人口發展狀況與圖示類型一致的是 ( )

A.埃及 B.中國 C.新加坡 D.德國

讀下圖,a、b、c分別表示0~14歲、15~64歲、65歲以上三種年齡人數所佔總人口比重。據此回答5—6題。

5.圖中①②③④四個國家中,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圖中②國0~14歲年齡人數所佔總人口比重大小及應採取的相應正確措施是 ( )

A.70% 鼓勵生育 B.60% 計劃生育

C.15% 採取移民政策 D.30% 鼓勵人員出國

【典題解悟】

三角座標圖是近年的熱門題型,它通過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作為座標軸,表示三種不同或相同類的地理數據。判讀三角座標圖的一般方法是:一定起始邊。按需要讀取某數據的座標軸0值相交的另一條座標軸即為起始邊。二作平行線。要讀取某點在該座標軸上的數據,可以過這點作起始邊的平行線,平行線與該座標軸的交點所對應的數值即為我們所要讀取的數據。

7.下圖中,人口再生產類型為現代型的是 ( )

A.a B.b C.c D. 都不是

8.讀下表數據回答:

年齡 0—14歲 15—59歲 60歲以上 總計

組 人口數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2%

組 人口數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分年齡組死亡率甲組比乙組 (高或低)。

(2)總人口死亡率甲組比乙組 (高或低)。

(3)產生上述反差現象的原因是 。

(4)社會經濟越發達,死亡率應該越低,但發達國家人口的死亡率高於發展中國家,原因是

參考答案

7.B

8.(1)低 (2)高 (3)甲組老年人口比重高 (4)人口老齡化嚴重

(疑問解答:在人們看來,社會經濟越發達,死亡率應該越低,但上表中的數據卻顯示出相反的結果,發達國家的死亡率高於發展中國家。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年齡結構原因造成。)

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分佈的基本狀況

【摘要】

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並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因此,這一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佈的地區。而且這一地區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個大量分佈石灰巖的高原,後來南斯拉夫學者司維治對這裏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巖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巖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遊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佈、類型、形成原因等。

【關鍵詞】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巖 溶蝕作用 徑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存在

可溶性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裏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於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着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巖> 白雲巖> 泥灰巖。從巖石結構分析 ,結晶質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巖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㈡巖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㈢流水的動力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巖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離解生成H+)

H+ + 高中物理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複雜的過程,因為温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着反應的進行,並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於CaCO3的分解;巖溶作用進行就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於巖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麼?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巖溶作用的深入。

㈣氣候的影響

我國西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並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巖溶作用得以延續進行。

【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及其分佈】

㈠地表喀斯特地貌類型與分佈

1.溶溝和石芽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巖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於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餘物。雲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羣,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

2.天坑和豎井

主要是由於巖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佈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着巖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3.溶蝕窪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窪地是一種範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巖溶窪地,四周多低山和峯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幹。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面條狀分佈,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分佈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

4.幹谷

幹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巖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人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

⒌峯林、峯叢、孤峯、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省風光獨特,巖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峯叢是可溶性巖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峯集合體。峯林是由峯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峯林會隨着地殼的上升轉化為峯叢。山峯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鋭峯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峯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峯叢地貌可以説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孤峯是巖溶區孤立的石灰巖山峯,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天生橋是可溶性巖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巖溶泉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巖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佈較廣,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説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巖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湧出地表,由於温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南較為常見。

㈡地下巖溶景觀

1.溶洞的概況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佈較為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着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儘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釐米,主要是巖溶水沿着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並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並逐漸結合成一體,隨着巖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

石幔是巖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一般呈片狀、層狀,並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十米,非常壯觀。

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釐米到幾十釐米,呈弧形階梯狀。

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㈢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泛,造物主為中華兒女精雕細刻了許多天然的屏風,喀斯特地貌為我國的旅遊業帶來無限生機,並且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性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景觀名勝區分佈:

廣東:肇慶七星巖有七座石灰巖山峯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灩,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峯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於世,並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巖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巖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巖石鐘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琅滿目;武鳴伊嶺巖,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巖,興平蓮花巖,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巖,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區:地表峯林奇布,主要為高大巨型石芽羣景觀,大部分灰巖山峯分佈在河谷兩側,各種形態的石峯似人似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佈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等。

貴州:本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巖壁為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溝鈣華灘流屬於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巖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鐘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佈;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巖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宜興石灰巖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同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鐘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巖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這些地方既可以進行旅遊觀光又可以進行科研考察,是旅遊觀光的明珠,是科學研究的寶庫。

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

1、東亞的主要國家: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

2、東亞的地形特徵:海岸線曲折,沿海多半島和島嶼,東亞西部內陸多高原和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勢西高東低。

3、 日本氣候特徵:具有海洋性特徵,夏季較為涼爽,冬季温暖,降水豐富。

4、 日本河流水文特徵:無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徑流量季節變化大,年際變化小。

5、 日本四大工業區及分佈地區:京濱、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業區,他們主要分佈在瀨户內海和太平洋沿岸。

6、 日本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國內資源短缺,市場小。

7、 日本的農業特點:以水稻種植為主,單位面積產量高,機械化程度高(以小農機具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8、 日本工業為什麼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

日本資源貧乏,需要進口大量的工業原料和能源,產品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強,所以工業集中於沿海地區,可以減少運輸,降低成本。(與德國、俄羅斯不同)

9、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複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温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10、印度工業、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班加羅爾:電子工業中心

中亞

1、 主要國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

2、 地形與氣候: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的温帶大陸性氣候,原因是: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受海洋影響小,降水十分稀少。

3、 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主要河流是錫爾河、阿姆河,最大湖為裏海

4、 白金之國: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中亞最大的城市。

5、 鹹海面積減少的原因是:

氣候變暖,蒸發加劇;大量引錫爾河和阿姆河河水灌溉,入湖水量減少;破壞植被,湖區荒漠化嚴重。

6、 中亞地區石油主要分佈在:裏海沿岸。

7、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200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