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失誤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W

文章《偶像的黃昏讀後感》

上帝的失誤讀後感

每一個人都有許多的第一次,直至我到大學我才知道原來尼采是一個大家都認為是瘋子的傢伙,然後我又第一次知道原來這個瘋子也並不簡單,他有許多的著作都流傳於世,有《悲劇的誕生卷》 《悲劇的誕生》 《論道德的譜系》 《查拉斯圖拉如是説》 《偶像的黃昏》等等,而至今我才第一次讀到尼采的《偶像的黃昏》。也第一次感覺到尼采的哲學。

初讀尼采的哲學,很讓人明白在他的隻言片語中到底流露出的是什麼?待我將《偶像的黃昏》看到一半時,我仍然對它似乎是毫無所知,一直都是一種似懂非懂、似明又不明的感覺。腦袋一直都在一片迷茫中不知所蹤的遊蕩,偶爾才會抓住他的一些些毫毛。難道這就是偉大的哲學家和他的偉大哲學?

從《偶像的黃昏》的字裏行間,我可以感覺到尼采他的那份憂鬱,似乎對世界都充滿着質疑,對世界上的任何偉大人物都是嗤之以鼻,更無所謂敬畏。在他的哲學世界裏似乎根本就沒有那些理性的存在,只有權力意志的實現。在尼采的這樣一個迷糊的世界遊蕩,讓我對之既敬畏有很是懷疑。

尼采的哲學不相信有理性這回事,他一直都認為,作為我們自己感官所觸碰到或者感覺到的東西,那才是我們最信任的,也是我們最可以將之視為真實的`東西。那一切從我們感覺到的而又經過人的思維理性化的東西,都是由於人的謊言所致,而並非是真實世界的再現。所以,真正的世界是感官所致,而並非像蘇格拉底的那種理性世界。

“藉助我們的感官,我們擁有多麼精細的觀察工具啊!”“餘下的是怪胎和‘尚且不是的’科學:這指的是形而上學,神學,心理學,認識論。或者形式科學,符號理論:就像邏輯學和那種應用邏輯、數學。在它們中間,真實性根本未曾現身,甚至沒有作為問題出現;同樣沒有作為提問出現,即這樣一種符號協定,究竟具有何種價值?”這就是尼采的世界,或者説是他的哲學世界吧。

在尼采的世界,他還認為他是一個非道德主義者,他要做肯定者,而基-督教道德是一種疾病,它滅絕激情和慾望,在根本上是對生命的摧殘,對生命本能進行肆無忌憚的譴責。“根本就不存在道德事實。道德判斷同宗教判斷有這麼個共同點,即它相信不是現實的現實。”尼采認為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實,而這些所謂道德僅僅是基-督教用以削弱人,使人馴化的工具,他肯定人要有敵意和矛盾,只有這樣才能永葆青春,他説“誰放棄了戰鬥,誰就放棄了偉大的生活”。

尼采的世界讓我感覺是那麼的深邃,我難以探知他的裏面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悲愁。因為,通向尼采精神世界的道路是那麼的迷糊,那麼的令人捉摸不透。我只能站在它的外面,盡力看看裏面到底是什?

偶然間翻起尼采的權利意志,一個詞條竟是我從未注意的:通向神聖者的道路——權利意志的推論。

何其富有洞見!

讓我忍不住想再一次沉於尼采的語境之中,誰説權利意志的寫作是一個瘋子的行為?思路如此清晰!從對道德的槍擊再到對“坐着”這種墮落的破碎,無一不是指向永遠不可達到的神聖者!

任何的異端都是真正的聖徒,因為他們對神者聖太過於認真!太過於執着他們認為是終極意義的存在,但們不斷髮問,不斷反思,不斷以格言的形式將已到末路的言論推向新的思維地域,他們才是真正的聖徒!基爾克果之流不過只是依然“坐着”的假借神學之名的哲人,這種欺世盜名在這個世界並不少見!

讓我再一次沉醉在尼采的那些格言中吧!從那些格言開始!

過去一些時候,我在餘閒時寫了一些關於尼采的《偶像的黃昏》中“格言與箭”的些許思索,藉此機會,一併整理如下:

1、懶惰是全部心理學之始。怎麼,心理學是一種,惡習?

(懶惰,意指把握事物的激情。苛求一個既存的答案,以待讓自己掌握這個事物的同時,忘卻自我。——心理學的原則。)

2、即使是我們中最勇敢者,對於他實際知道的事,也難得有勇氣。

(生命的終逝與我在的仍存永不可言説。哲言的沉默。)

3、想要獨自生存,必須得是動物或者上帝——亞里士多德説。缺少第三種的可能情況:得是兩者——哲學家……

(動物生存憑本性,上帝先天的完滿。哲學家——介乎材與不材之間?)

4、“所有的真理都是單一的。”——難道雙重是個謊言?——

5、許多事,我永遠都不想知道。——智慧也給認識劃出界限。

6、人可以在他的野性中,最有效地從他的矯揉造作和從他的精神性中復元……

7、怎麼?人僅僅是上帝的一個失誤?容或上帝是人的一個失誤?

(駁斥神聖者的原則。)

8、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那無法殺死我的,讓我更加堅強。

(仍存的生命。經驗。美國邏輯實證主義的先驅。)

9、你自助:然後人人助你。博愛的原則。

(據此,將人的愛與聖愛區分。)

10、面對自己的行為不要怯懦!別事後厭棄自己的行為!——良心折磨是不體面的。

(真正做到我行我素的人畢竟是少數。)

11、一頭驢子可能是悲劇性的嗎?——在一種無法擔當,又無法擺脱的重負下,人會走向毀滅嗎?……哲學家的事件。

(悲劇來自可選擇性。承認神的聖靈並沒有悲劇,一如耶穌的受死,因為不存在個體的決擇,故並非悲劇。悲劇的誕生源自將神趕下神壇的現代人。而現代哲人的生存語境便是:報慰面臨無辜選擇的個人。雖然我並非學哲學的,對所謂哲學亦一知半解。然而,這種據説傳承於黑格爾,更確切的説,是傳承於所謂的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彌賽亞般的使命意識,的確讓我着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