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荷蘭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5.45K

荷蘭自始至終是我向往的完美國家,特別是十七世紀的時候,那時候真的可以説他們做到了為了國民的幸福而成為大國,民族的每個人對幸福的嚮往和未來的追求如同溪流匯聚成為了滾滾長江勢不可擋,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大國崛起的荷蘭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國崛起荷蘭觀後感
  大國崛起荷蘭觀後感一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大國崛起荷蘭觀後感二

在西北歐有一個人口不足兩千萬,國土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國家,在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就是荷蘭。

荷蘭,這個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成長起來的民族不但朝氣勃勃而且富有進取精神。

他們以捕撈鯡魚起家,憑藉發明的特殊的鯡魚保存和食用方法,在眾多競爭者中脱穎而出,成為整個歐洲鯡魚的第一供應商,從事轉口貿易。

他們冒險將具有海戰功能的商船改造成為僅具有運輸功能的船隻,使貿易船隻的造價節省一半,同時將船隻建造成大貨艙、小甲板的樣式來應對歐洲各國按照甲板面積徵税的制度,在海上貿易的競爭中形成了其自身的成本優勢,他們堅守信譽,開發了很多新航線,壟斷了當時的歐洲的海上貿易,超越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成為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他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東印度公司)。當西班牙斷絕了和他們的一切貿易來往時,荷蘭人開始了自己的遠洋航行,荷蘭政府賦予東印度公司很多權利以保證長距離的海洋航行,而東印度公司也不負眾望,5年的時間裏邊在世界上有了15000個分支機構,在世界上有1萬多艘自己的商船行走於五大洋,在在東亞,他們佔據了中國的台灣,壟斷着日本的對外貿易;在東南亞,他們把印度尼西亞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城,構成了今天雅加達的雛形;在非洲,他們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新航線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們用荷蘭一個省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國家——新西蘭;在南美洲,他們佔領了巴西;在北美大陸的哈得遜河河口,東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做紐約。

他們利用東印度公司進行着自己在世界上的商業攻勢,他們把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和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新生的事務統一起來,建立了一個世界上第一個金融體系,雖然那個金融體系還那麼單薄,但是它的威力在當時是多麼巨大,荷蘭的財富增長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全球的商業霸權遍佈全球。他們使阿姆斯特丹成為了當時的世界中心,使得17世紀中期的荷蘭,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

他們為了拓展自己的財富之路,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他們三百九叩了當時的順治皇帝,當時的代表團的成員説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喪失重大的利益”。

他們的統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國王統治,後來又得到了英國女王的統治,但是自信的荷蘭人發現這些國家的統治着貪得無厭,當時的七個省份便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分散的共和國,一個商人和知識精英為代表的共和國。

這樣看來,荷蘭可以説是和平崛起的"典範"了,荷蘭的和平是因為他們重商權而輕主權。因為重商權,他們培育出了現代經濟制度的雛形;因為重商權,他們成為了海上的馬車伕;因為重商權,他們得以催生了近代共和國制度。但是輕視主權又使得他們在政治上一次次地犯下今天看來很低級的錯誤。但是,荷蘭人未必認為這樣不好。他們似乎是富而不貴的典範,並且安於這種生活。荷蘭畢竟太小了,又沒有日耳曼、斯拉夫那樣強烈的大民族意識。用小國大業來形容荷蘭再貼切不過了。

沒有強力的集權,沒有領土的野心,只有商業版圖。但是,沒有強大的政治庇佑的生意人,註定不能長久。還真是佩服荷蘭人的性格,他們眼中似乎只有海洋和利潤,即使是他們從來都沒有當過一流強國,並且終被從一流富國中擠掉,依然不改的奉行着祖先的信條。他們更像海洋上的猶太人。

荷蘭發展壯大與和平崛起的根本是發展經濟。一羣由商人組成的高層,從開始捕魚到後來海運都是隻有一個目的:盈利。他們是商人,只關心利潤,一切為了利潤,利潤就是一切。他們對金錢和財富的嚮往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當脱離西班牙獨立後,對荷蘭經濟帶來深重打擊。荷蘭從逆境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荷蘭人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他們依靠自己寧可失去生命也不動委託人貨物的做法,創造了傳之後世的誠實守信的經商法則,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在戰爭期間,阿姆斯特丹銀行還向西班牙人開放其存款和貸款業務。原因就是它之前的允諾,一諾千金,或者説是利益的驅動。依靠自己的智慧、辛勞和誠信,荷蘭人贏得了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伕”的稱號。荷蘭商人所表現的經商之道,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在經商並積聚財富的同時,荷蘭人管理城市的方法和理念很好地處理了國家與民眾的關係,民主、共和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正是這種民主、共和的思想影響,才使得這個小國發展、強大起來,終於成就了今天的輝煌。當初,荷蘭人像購買商品一樣從貴族那裏購買到了城市的管理權。西班牙統治時期,他們接受了很多,唯獨一樣,當西班牙政府向他們的錢袋子伸過來時,他們不幹了,聯合起來抵制西班牙。最終建立了一個國家。同時,他們創建了類似議會的組織,商業階層在決定國家政策方面有了很大權力,用公權保護私權,用公權為民眾提供服務的做法,真正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責任和義務,這為以後的商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荷蘭的崛起代表了歐洲總體發展的模式,體現的是一場漫長的制度競爭。任何國家的“崛起”過程都免不了要處理中央和地方、國家和社會、勞動和資本的矛盾。發展和變革需要寬鬆的環境,影響變革環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過剩人口的壓力。荷蘭的這種體制很好地處理了這些矛盾。

誠然,荷蘭充分發揮自己優勢,再加上自由寬鬆的政策,遠離歐洲的矛盾中心,一個一半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的國家,最終成了世界的霸主。但失敗永遠比成功要容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在荷蘭身上應驗了,過度依賴外界的經濟和各行其是的地方政權使荷蘭受制於人,這是荷蘭走向衰敗的原因。

  大國崛起荷蘭觀後感三

經貿系市場營銷0931班 樑積瑞

荷蘭,17世紀的時候,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它的迅速發展成為史上的一個奇蹟。曾經是依靠捕魚為生的小國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歐洲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它的崛起給我怎麼的思考呢?

一、荷蘭的崛起

從十四世紀開始,荷蘭捕魚業漸漸發展,從而也推動了荷蘭與周邊國家的貿易行為的發展。隨着商業程度逐步加深,於是荷蘭人民形成一種經營意識。17世紀時,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帝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來聚集資本,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比紐約的證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還率先創辦現代銀行,併發明瞭我們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積聚了巨大的財富,經濟的發達支撐起荷蘭在世界上的強勢地位。

二、從荷蘭的崛起看到什麼

經濟決定政治,一國想要崛起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一個國家能否長期維持經濟大國的地位,取決於它是否有商業自由和學術自由,很難想象一個鉗制言論、窒息學術的國家,會有真正、持久的經濟繁榮。

結合我國實情,首先要從國家宏觀控制出發,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經濟制度。形成良好的經濟運行模式才能更好、更順利的發展。

三、中國如何發展經濟

從中國出發,要了解中國,知道當代中國社會最緊迫的需要,然後才能從汪洋大海的歷史資料中挑選出我們需要的理性營養和知識力量。 歷史上眾多資本大國的成長史,包含着我們今天面對的所有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所有開放性的對外觀看,實際上都是為了反省自己。這就是觀看《大國崛起》所收穫的。

(一)經濟發展了才能帶動中國的發展

中國現在政治安定,國內外環境都有利於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指中華民族全面崛起,包括經濟崛起、政治崛起兩個層面及其六個方面的內涵。其中,經濟層面的崛起包括經濟的崛起、自主技術與品牌的崛起、資本與金融的崛起。

就經濟這一方面,中國是人口大國,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足以影響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儘管按照名義匯率計算,2006年中國GDP佔全球的比重僅為5.5%,但按照PPP(購買力平價)測算的中國GDP總量已接近全球的15%。中國經濟的內在力量之強大是一定會驅動中國崛起的。

(二)中國經濟的特點

中國所具有的大國和外向型經濟這兩大特點,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延取決於其他國家或經濟的接受程度。中國藉着經濟全球化的東風向海外輸出了廉價的商品和資金,為海外消費者和投資者送去了實惠。但經濟全球化帶給對每個地球公民的好處卻大相徑庭,特別是對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就業的非熟練工人而言,全球化可能面臨着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和失業危險。在不同的利益驅使下,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貿易的力量開始抬頭,並對一些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變化是結構性的,可能代表了一種趨勢。 財政壓力決定改革的起因與路徑,只有從財政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改革的深層邏輯。社會的轉折總是包含着原有的財政政策的危機,財政問題往往是引發改革的根本原因,財政改革對整個改革和經濟發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中國在經濟發展種遇到的問題

市場經濟制度建設滯後。後起發展中國家制度上的比較劣勢被認為是一個嚴重製約經濟增長的因素。雖然開放 以後的中國經濟吸引了眾多國外資本的流入,並取得了二十多年持續快速的增長業績。但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也日益體現

中國現已成世貿談判中主要運作者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的實質性力量。但中國當前還沒有強勁的國內金融體系,自由資本和匯率非常脆弱,需要政府運用適當政策鞏固金融體系,使之重組,然後逐步市場化。當前,靈活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很好。但是,炒得很火的亞元卻不妙,亞洲發展水平很低,看看當前歐洲面臨的諸多困難就可知,亞元發展並不容易。

四、如何發展中國經濟

(一)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才能激發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蔡志洲研究員説,今年以來,中央在宏觀調控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保護好各地各行業發展的積極性,使得這輪經濟加速後既保持持續較快增長,又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伏。 (二)堅持改革開放,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阻礙經濟發展的障礙。專家指出,上半年國家在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方面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使成品油、電力價格向着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促進節約的方向調整。針對經濟運行中一再出現的投資過熱等問題,也必須通過深化投資體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加以解決。 在充分看到成績、肯定經驗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運行中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特別是投資增長仍然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以及節能降耗減污工作進展緩慢等。與此同時,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發展方面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 同時,我國經濟的發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據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石剛分析,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不會出現大的變化,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仍然較為強勁;國內需求仍然旺盛。在這種情況下,要抓緊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協調發展。

五、總結

我國是一個後起勃發的國家,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空,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利用入世的大好時機迅速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

我們可以向荷蘭一樣把握時機,藉助一切有利條件把我國經濟建設推向更高點。同時也要借鑑其他國家先進經驗,從經濟、文化、政治全方面推進我國崛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