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讀後感(精選20篇)

來源:文萃谷 3.41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梵高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梵高讀後感(精選20篇)

梵高讀後感 篇1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為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為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為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説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為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為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為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梵高讀後感 篇2

邁入大學校園,讀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墳塋》,讓我深受震撼。作者範曾,作為一名畫家和文學家,他帶着對梵高深深地景仰,憑着對藝術精華的哲學思考和執着追求,為梵高放聲一呼,也為天下不幸才士放聲一呼。

作者稱梵高為“藝術的殉道者”是因為在作者的眼中,作為一位卓絕天才的梵高,卻被歷史、被歲月所埋沒。來到法蘭西等待他的卻是貧窮和飢餓,是被棄之不顧、被徹底忘卻的悽慘身世。

他寂寞困頓,孤獨卻不屈,一位偉大的天才,如輕煙一般淡淡升起,又飄過,無影無蹤。

藝術的心靈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對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寫,最讓我感動的是,他開槍後並沒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鮮血回到卧室,他流淚,一言不發,只有一聲聲悲慘的呻吟。這呻吟無論是控訴、是不甘、還是尊嚴都能讓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慘烈。

他一生幾乎沒有朋友,他執着的畫着所有大師們不屑畫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卻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與力量,這種光芒終於在他死後的多年綻放。我們在為這種美麗所震撼的同時,也感到了1種深深地悲哀,為天才的命運而悲哀。

作者是在冬天來到梵高的墳塋的,它坐落於一所極平凡的公墓裏:寒酸、簡陋。但是墓碑上卻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風中顫動。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讓我們永遠銘記梵高的人,梵高的畫,梵高的精神,並以此自勉吧!

梵高讀後感 篇3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為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為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為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為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為福音傳教會認為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為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説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梵高讀後感 篇4

這是我的第一本與畫家生平有關的書,之前對梵高的瞭解,僅僅停留在一幅《向日葵》上,讀完最深的感覺是一種壓抑和孤獨之感,果然想要與現實作對就要承受不尋常的質疑和無人理解的孤獨。還好,梵高還有弟弟——一個即使會吐槽他但仍然愛他支持他相信他的弟弟。家人的支持永遠都是那麼重要,在這羣港灣裏好像連愧疚都會變成是一種堅強。

每一次,整幅的畫面佔據書頁,金黃色的麥田大片大片,沒有一句對白,我都能感受到梵高奔走於自然又陶醉又孤單的心情,或許獨處的靜謐過後,我們能走進紫羅蘭色的神祕世界裏,那裏所有的真善美都純粹的讓我們心疼心動又欣喜。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等待好友到來的那段日子,在向日葵地裏,他採下幾株嬌豔的向日葵,插入瓶中,又精心對照、勾勒,最後完成可以裝飾卧室的温馨之作,美麗且永恆。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這樣等待,無論是那個放在心間的朋友,還是那個被世界接受和理解的機會。

最後,分享一句最觸動我的句子:我希望你將擁有的家庭之於你就像大自然之於我一樣。我沒有妻小,孑然一身,當我看着麥穗、松枝和草葉片時,卻感到無比安心。當我來到當我來到郊外作畫,我就能感覺到聯繫我們所有人的共同之處。

最大的治癒也許就是離開這些喧囂,走進自然吧。

梵高讀後感 篇5

你們知道梵高嗎?寫《梵高傳》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文·斯通,書中介紹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當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壯麗輝煌的油畫時,我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了!

梵高這個人本身長得奇醜無比呢!他長着一雙呆滯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魚尾紋在他眼睛旁,目光顯得很憂鬱,並長着一對粗眉,它們讓人覺得不搭配;還有一雙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個鷹鈎鼻,鼻子向下塌,並且是禿頂呢!他的行動也很笨拙,呆頭呆腦的。

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着了迷,別人以為他瘋了,叫他“伏熱”,“伏熱”的意思是“紅鬍子的瘋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時候一幅畫都沒賣出去!但他死後他的畫賣了大概有九千萬的法郎!我給你舉個例子:梵高在世的時候一幅《紅色的葡萄園》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後這幅畫是四千萬多的法郎!梵高為了繪畫奉獻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給割了下來,並且讓自己神志不清,神經受到破壞以至後來去世了……這是多麼不幸呀。

我看完了這本書,覺得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想我們應該像他學習,全力以赴。每當我們做完事後,應該首先問問自己:“我們全力以赴了嗎?”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温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 篇6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為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為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説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温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温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讀後感 篇7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們説,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 + 繪畫 + 死亡,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每天,他只會一個人沉浸在他的畫中,畫布、畫筆、顏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侶。風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無人的麥田中畫畫,需要的錢再多,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將錢花在自己熱愛的畫畫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經不能維持下去 …… 始終一個人過着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經追求過愛情,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以表示自己對她深深地愛。他也曾經有親情的相伴,弟弟提奧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畫畫的資金都來自這個唯一的親人,他一直都有這個弟弟的支持與關愛。

可是,或許就是因為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愛?也許連他自己也難以明白。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有打中心臟,他掩着傷口回家,漸漸地變得虛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時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懷中離開了這個讓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讓那一槍了結自己的一生。他其實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陽一樣渴望生命,可是,這世界讓他失望了,或許正如書上所説,破碎會帶來快樂。選擇離開,他便可以不再絕望。

梵高讀後感 篇8

翻開文學史就會發現,大多數藝術家都經歷過苦難的人生。梵高也不例

梵高有四位對他有影響的人,他第一愛的是烏蘇拉,然而烏蘇拉的結婚卻是他無法接受的。這使心靈脆弱的梵高變的陰沉抑鬱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見凱,他才知道現在的愛情是多麼的深邃豐富,而凱的“不,永遠辦不到,永遠辦不到”使我們又一次看到,他瘋狂的愛被無情地拒絕了。在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為了凱,把手放在蠟燭上這事——這是多麼真誠的愛,多麼執着的愛,多麼深沉的愛!無法想象,能有什麼事重要得也能讓我們忍受那火燒的灼痛?後來他與茜恩的結合,或許已經沒有愛情了,但是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到天底下還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種種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無能。當瑪高特出現時,梵高是真的體會不到愛情了。瑪高特的自殺竟無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傷害,他更在乎的是鄰居對他的厭惡……

他渴望擁有一場愛情,卻五次被殘忍的拒絕。

他歷盡心血,廢寢忘食,只是為了用他的雙手繪畫出自己的畫,卻沒有人懂得欣賞。

他付出了血的代價,卻被人們當作精神病。

他還未真正地享有過一次榮譽,就這樣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梵高讀後感 篇9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為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敍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梵高讀後感 篇10

渴望生活温森特梵高,一個一想起來就聯繫起他那幅狂熱的絢麗的的向日葵的畫家。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他的畫,一直對他有着一種同情才華橫溢的落魄的藝術家的情感。今天終於把那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看完了,從新的一個角度認識了他,並改變了對他那種同情的態度,換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淚,想要記錄點什麼。淚水不是因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憐的終結,而是因為感動,一種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動。一種對生命的非凡熱愛而感動的淚水。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過,他沒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奧之外的親人的排斥在外。沒有經濟來源,有的只有提奧,這個無私愛着他的弟弟,從最初每個月給他寄50法郎到後來每個月150法郎,提奧的一生跟他哥哥沒有分開過,從這樣的關係上講。在梵高自殺死後的六個月後的前後幾天,提奧也隨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為了繪畫四處流浪,不管是最初灰濛濛的博日納裏,還是找到藝術方向的紐恩南,他都是四處受盡白眼的人。在塵世生活中,他不擅長,太單純,他不遵循人世間的生活規則,在藝術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獄裏承受着(用我們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麼樣的煎熬,沒有一分錢忍飢挨餓十天,發燒不止,或者是終日畫畫而被人認作瘋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後讓他走向自我滅亡道路的卻是藝術上靈感的衰竭。雖然生活在最貧苦的塵世裏,他卻從來沒有覺得苦過,只要他能畫,他可以畫,他就很快樂。最後因為精神分裂的折磨,導致他靈感衰竭,然後開槍自殺,那也沒有讓人覺得灰暗,反而覺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與自然淪為一體罷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是他的思想,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拜。閃爍的星星《星夜》,張揚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們在教材圖畫書上不陌生的一些畫,那一顆顆呈漩渦狀旋轉的星星,是充滿光芒的閃耀的力量,耀眼的黃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隻隻手。我沒有辦法在這樣零亂的思緒中表達梵高的繪畫意願,但是我願意抄下這段印象派畫家聚會中的宣言,來宣揚他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藝術表達意願: 我們把性格看的比醜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嚴酷現實看的比法國的所有財富更重要。

我們全盤接受生活,無須再道德上加以評斷。我們認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門人和將軍,農民和內閣部長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個畫家朋友説的那樣,藝術的才華需要痛苦來滋養。也許正是因為在生活中的貧窮,不平等,才創造了他不懈追求藝術上的表達之路吧。他熱愛生活的意願從來沒有放棄過,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靈感消失殆盡。

作為一種對高高在上的情感,我 感動於梵高的熱愛生活,對藝術的狂熱的精神。

梵高讀後感 篇11

梵高在短促的三十七年人生中,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恆的作品,也讓那些默默無聞的小鎮成為世人矚目的追憶大師蹤跡的去處,讓年僅26歲的作者歐文斯通一舉成名。

作為畫商、牧師的梵高是不成功的。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擊都鍛造着他。但他不屈的頭更高地仰起,讓他脆弱的心更堅韌,心中一直保持着那個鋼鐵一般的執着的追求。

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

當身邊充滿了誘惑的時候,梵高冰凍着自己狂熱的神經。父母、情人温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沒有忘了生的意義。

書中也描寫了梵高三次戀愛的失敗,這也許就是在梵高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障礙,而梵高及時克服了這個障礙,才使自己沒從正路上拐上岔路,因為梵高始終清醒一認識到他一生的目標和追求。

書中談到梵高曾無數次在提奧的錢沒寄來之前把錢用光了,這是在歷練中最可怕的障礙。梵高雖説也克服了這關,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可怕的後遺症一直在摧殘他,但他靠着自己堅強的意志力支撐了過來。

梵高曾經幾次換地方作畫,也結交了不少成名的畫家,而這世界上好像除了畫家之間,沒人可以理解畫家,他們認為畫家們是一羣不務正業的瘋子。當梵高搬到阿爾時,那裏的人們,甚至是孩子都在嘲笑他,戲弄他!使他無法做畫。

《梵高傳》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他可以很好的把握他自己,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梵高讀後感 篇12

我覺得梵高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堅持,樂觀的人。當梵高當牧師時,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他不僅不在乎,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事,與底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太善良了,充滿了理想,為了礦場底層的人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好住所和生活費。因為他的善良,與礦場的人成為了好朋友,可教會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他怎麼努力,還是把他開除了。

後來梵高開創了自己的畫風,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梵高的畫都是用的真實的情感,不會過多寫實,每筆都包含着他一開始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可這種畫風在當時並不被接受,所以梵高的畫賣不出去,也無人理解。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會因生活艱苦就輕易放棄,堅定自我,堅持做自己,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梵高也是孤獨而任性的,梵高很早就離家工作了,在家時也不是最受父母喜愛的,沒有人關懷,一生幾乎都是孤單一人,正是因為自己的孤獨,當房東家那個女孩闖入他的生活,讓他一時衝動,徹底毀了這段友誼。到了後來,他又遇到了表姐凱,又因為對一人陪伴的迫切和渴望,這種慾望讓梵高又對錶姐展開了瘋狂,任性的追求,不論別人如何勸説,都任性又固執的繼續追求,後來甚至因為想見表姐一面,把手放在火上烤。梵高是一個固執,熱愛生活的人。

梵高讀後感 篇13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説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説: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着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個鋼鐵一般的執着的追求。我想: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裏,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説是另類,不如説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

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着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着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着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裏散發着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為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着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着、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歎。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讀後感 篇14

梵高,印象派傑出的荷蘭畫家。獨特的個人畫風,鮮豔的濃烈色彩是他的關鍵詞。從《吃土豆的人》到《麥田裏的烏鴉》,每一幅畫,都是梵高的生活寫照。梵高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家。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至死都只賣出過一張油畫。在每次失敗後,到底是什麼支撐這個藝術家?

逐夢青年

在不瞭解梵高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但認真讀完《梵高傳》才發現,他不只是個藝術家,他還是個逐夢的人。在逐夢道路上,梵高從未停止,他也從未放棄。即使是受到每個人的嘲諷,即使只有一個親人支持他,梵高也從未放棄追逐夢想。

每個月靠弟弟提奧的150法郎維持基本生活,其實只要放棄繪畫,梵高依舊可以做個牧師。梵高出生於藝術家族,其實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賣畫的資本階級的人。可是他沒有,他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為了藝術,他犧牲了一切。我們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麼美,畫作多麼精緻,卻從未了解過每幅畫背後那個為了夢想永不言棄的梵高。哪怕身無分文,也絕不放棄繪畫;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絕不停止追夢。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近在咫尺。

創造瘋子

從最開始的暗淡無光,到最後的鮮豔色彩,梵高的畫技越來越高超,他的創造力越來越強。自然之美被梵高畫得淋漓盡致。梵高不畏懼酷暑,不畏懼嚴寒。他為了藝術繪畫竭盡一切,接近瘋狂。或許不敢想象,即使在聖雷米病院,他也能創造出傳世奇作。對於色彩的迷戀,對於創造的瘋狂,才是梵高的本色。陽光的熾熱,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繪畫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黃色,星夜的藍色,梵高想象與創造齊頭並進。他的作品裏,彷彿一切都活了過來。

渴望生活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繪畫的人來説,生活裏大部分都充斥着顏料畫筆是很常見的。從早晨到夜晚,他總是需要大量時間來來繪畫。即使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賣出一兩幅畫,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都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渴望。梵高的個性孤僻,生活裏只有印象派的瘋子畫家願意與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為了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梵高對於生活美的追求,對於艱苦生活依舊不放棄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卻又精彩,他的生活艱苦卻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過,經歷過,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梵高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從最開始空白的畫布到最後精彩的畫作,支撐着梵高的正是他對於生活無窮的喜愛。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於梵高的詮釋。這一生支撐着梵高不放棄的便是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後還是在夜幕中隕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選擇了自殺。或許對於梵高這才是最好的解脱。

梵高讀後感 篇15

梵高對藝術的追求是狂熱堅且堅定,他的每一筆都像是在宣泄情緒,用色彩發泄。世人的不肯定與打擊,卻沒有澆滅他對藝術的痴迷,絲毫沒有動搖。感觸一下奔湧,我對這位天才升起敬畏和深深佩服。

對他的藝術追求感到敬畏,又感悲哀,那被世人發現認可的一片盛況,他知道死亡都沒見到。他的靈魂太輕盈,比阿努比斯的羽毛還輕,畢竟她想要的,僅有一點點。

可他一無所有,他只有藝術。

瑪特麗特説的沒錯,自殺也好,被誰所殺也好,都不重要了。他永遠離開這個他曾經熱愛過絕望過的世界,帶着他的安靜他的平和他的文雅他的文森特·梵高式的純粹,永遠安眠與泥土之下,盛開出大翩翩的向日葵燃盡了田野。

我才驚覺,喧囂和孤獨都配不上他,唯有生命和死亡可以與他比肩。

梵高讀後感 篇16

梵高,一個用生命和孤獨燃燒自己的曠世天才。聶楊筆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來此去。給人們帶來什麼,又帶走什麼,無人能一筆包攬。今天我聊聊影響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從小梵高就對大自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自然對他來説就像是天然的課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樸質的美。翻開梵高的畫集,裏面絕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為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饋贈並沒有帶給梵高名利和財富,反而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毀滅。他才華橫溢,卻在當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困頓潦倒,以至於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這位曠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獨燃燒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的嘲諷,可他依然保持初衷,夢想不動搖一絲一毫。這並非自滿,這是對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的肯定,這是王者的風範,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來和他人的未來!每當我夢想着“清華北大”的時候,總有人去撕破我的夢想,可是我不甘,“當你自己都還沒有踏上金字塔的頂峯,就沒有任何資格去否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從不在乎他人的冷諷,同梵高一樣,堅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遠不會虧待有準備的人!

梵高讀後感 篇17

最近讀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書中講述了梵高從21歲到37歲的經歷:做過銷售、當過牧師、潛心畫畫、開槍自殺……梵高獨特的天賦與個性決定了他的獨特人生。

讀此書時,我總在反思:在梵高當時的生活環境中,我還能否堅守本心去讀書寫作?難——難以在食不果腹中獻身,難以於飢寒露宿裏堅持,難以當而立之年不顧現實。我想,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這就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梵高何故?

馮驥才説:“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他名利皆空,情愛全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當他飽經現實的打壓甚至於質疑上帝時,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決定堅守自己的熱愛,尊重自己的天賦——畫畫!

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前提是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現在網絡上太多的人在講認知差,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而造成了階層差距,從而循環往復造成階級固化。這説的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當人們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時,這種認知差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假設認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嘗不是一場社會災難?社會的穩定,一部分就是源於階層的穩定。我們今天所説的是“內在認知差”,即對於自身認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認知差”實現階級固化,而“內在認知差”實現階級突圍。

我認為,每個人出生即為天才,至少説出生即有天賦。多數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為,其原因在於對自身天賦的無知,當然,這種無知的原因有很多,並很可能以客觀因素為主導:所處時代、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所碰機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釋。很多人也在堅守,但堅守的是什麼、為什麼他們也説不清。若你所堅守之物並非你所愛之物,那你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或許有人會説堅守是為磨鍊意志,在我看來,這種無謂的磨鍊是對生命的浪費與褻瀆,沒有方向的堅守是極為低效而難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也再無青春的激情與創造力,與生而來的天賦對於你也就沒有意義了,這豈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對於真正熱愛的堅守,是隨心所喜而有所樂的堅守,是有意義、有成果、不斷創造的堅守。

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決定了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方向,那麼其已知性從何而來?一個人很難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該往哪方面努力,那麼對於天賦的主觀探索和對於熱愛的主動尋找就成了我們該做的。

青年人首先應該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應”,走出舒適區,多一些嘗試才會對自己多一些認知,將探索天賦的道路壓縮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學習、堅守和創造。其次,不論做何嘗試都要不斷反思、不斷尋找方法,即使最終這種嘗試難以繼續發展,你也不會浪費了生命,每一種經歷都或許對你的天賦有用。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很多事不是剛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縱使你天賦凜然。請耐心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對待你一樣。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世俗的煩惱,他的幸運在於對天賦的尊重與釋放。我們也是不幸而幸運的,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遠高於梵高當時,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熱愛的堅守是否無愧於生活?

梵高是對的,沒有上帝。生命裏唯一的主宰就是我們的思想,請勿放任自流,請勿人云亦云,請勿愧於本心,請勿辜負天賦。

梵高讀後感 篇18

梵高的一生,是很極端的一生。青年時,志向想成為一名教士,併到最艱苦的礦場去傳教,最後卻發現教士的虛偽,並因此產生了對上帝的懷疑。之後,開始學畫畫,並開始瘋狂一般的工作。的確,當人心中有某種無法宣泄的情緒時,往往會找一個方式來疏導它,更何況是像梵高這樣內心極其澎湃的那種人。

性格決定命運,我一直非常相信這句話。天才也有天才的性格,而其性格往往都是異常的極端,卻往往與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無法合拍。平庸者有平庸者的性格,他們做事都是那麼的到位,那麼的合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當然,主流,也就意味着平庸。

劍走偏鋒,才能創出一套不同凡響的絕世武功,而正是因為走的偏鋒,所以弄不好會極大的傷害習武者,所以絕頂高手與走火入魔者,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就像我們經常説的,天才和瘋子,往往也只有一線之隔。他們的共同點是,不按常規出招,達到某種極致。

梵高的那幅鉅作向日葵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吧,金黃色那是一種像太陽一般熾熱的顏色,充滿了生命力,野性的力量,一種扭曲的倔強,一種刺目的絢爛,但也是一種讓人confusion的顏色,一種迷離的色彩。他的名畫系列,向日葵和麥田系列給我們的印象應該是深刻的吧。他的這兩個系列的畫,我也是喜歡的。

天才註定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反過來説,孤獨的絕大多數實際上是庸才。所以我們大不可以用天才的孤獨來安慰自己的孤獨,來給自己阿Q一下,來給自己麻醉一下。自從看了梵高的自傳,他給我的感覺是一頭在黑暗中受傷的野獸,獨自在暗處舔着自己的傷口。他是那麼地渴望愛情,那麼地渴望友情,但這些東西,對於他來説,又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他第一次愛上了他表姐,才成為寡婦帶着一個孩子的表姐,他那如潮水般洶湧的愛以及對畫畫的無比狂熱卻掙不到一分錢嚇壞了其表姐,離他而去。受傷的梵高,和一個洗衣女工住在了一起,正如他在給其哥哥的信中所陳述到,她並不漂亮,也談不上賢慧,但我有一個家了,還有一個孩子——洗衣女工與他人的孩子,我感到平靜與幸福。然而,就連這種幸福也是不能長久的,由於梵高沒有經濟來源,完全靠其弟弟資助,他卻全部用來買顏料和畫布了,常常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在梵高的自傳中,常常可以看到談到他捱餓的情景,同時一收到他弟弟的錢後,又馬上買工作原料,連捱餓也再所不惜。無法忍受這點的女工離開了她,並重操舊業.

對於友情,他與畫家高更在一起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給其弟弟的信中寫到,我是如此的孤單,常常會陷入絕望中。而高更的到來使他欣喜如狂。可是敏感神經質的他,卻也沒能和其好朋友一起工作多久。人太自我了,也就很難融入別人的世界,也很難讓別人融入自己的世界。

梵高讀後感 篇19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説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麼多年,一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説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一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為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悽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麼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為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高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一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是的,我願意複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慘淡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温暖,每天吃乾麪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麪包皮充飢;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曬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鬍鬚,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卧室裏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數十年,一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一個更大的奇蹟。這首先得感謝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認為,是提奧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麼主義,什麼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梵高讀後感 篇20

從不曾想過,能和那麼瘋狂的藝術家有接觸。但是,這次我真正受到了藝術的“猛烈轟炸”。乍看這本書時,我着實被這五百多的書頁嚇了一跳,心想:這要讀多長時間吶!但是,當我開始閲讀,以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茶飯不思,把這本《梵高傳》當成了精神上的糧食,啃呀啃,大半天過去了,我也讀完了。

當合上這本書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人間真正的酸,真正的甜,真正的苦,真正的辣!

梵高的一生美麗動人。不是説梵高的相貌是美麗動人的,五歲以下的孩子準能被他嚇着,面容上的缺憾,造就了他心靈上的美麗。他擁有永恆的親情,兄弟倆情深義重,死也要葬在一起;他擁有痴狂的愛情,愛的每一個女子,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即使是妓女,也愛的那麼瘋狂;他擁有令人羨慕的友情,朋友保爾和他一起畫畫,一起吃喝,一起談笑……他更擁有那剩下的向日葵,如狂流般的星空,留着大鬍子的、淳樸的郵遞員……

梵高的一生又有那麼多的遺憾與苦澀。他愛過很多女子,卻到死時也沒有一個妻子。 他在生活中像個智弱的殘者,什麼事都跟他作對,做不好一個畫商,做不好一個教士。連他耗盡心血的畫在他生前也沒得到別人的認可。上帝對他更是那麼的殘忍,他三十七八歲就離開了他愛着的,為之瘋狂的世界,令人扼腕歎息。還有那麼多精彩瞬間等他來捕捉呢。

回味梵高的一生,他似乎始終是個瘋子,他為他的世界而瘋狂,藝術把他鍛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用感性和心情來左右生活的人。一切的美麗在梵高的筆下帶着一種慘敗的意義。不知道是對苦難有了真切的感受,還是對世界帶着些許失望,那果園裏開滿花的樹有些陳舊,但又有些樸素的真實。 一個藝術瘋子,是有些可笑, 但是卻留下了萬物在世間最美的樣子。

我喜歡讀《梵高傳》這本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