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19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鄉的讀後感

故鄉的讀後感1

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樸實,卻觸動人的情思。

時光荏苒,有多少人漸行漸遠,有多少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難忘。這就是《故鄉的食物》,所寄託的,是美食,更是懷念。

汪曾祺以他樸實卻詼諧的文字,訴説着自己的懷念,從“端午的鴨蛋”對高郵的懷念和自豪,“故鄉的食物”那最富浪漫主義的夜晚,“昆明的雨”那對昆明的喜愛……很多很多,但這些更讓我們明白: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滿足,還有情。

民以食為天,文字與食物,最美的結合。食物之美誘惑的是味覺,文字之美是一種升級,讓你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渾身舒服,美味由舌尖遍佈全身,心要嚮往的地方,必定會實現。

汪曾祺的感受,從古至今,何人不有?從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到余光中《鄉愁》中鄉愁如同“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四韻,對故鄉的思念,人人皆有,異鄉的食物,再鮮腴的食物,在無可方比的味道,和家鄉思念的沉澱相比,着實微不足道。

故鄉,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故鄉的路上,同一片土地,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故鄉,慰籍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裏,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故鄉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故鄉,美食中的回憶,永感激。

故鄉,味蕾中的纏綿,永品鑑。

故鄉,舌尖上的味道,永難忘。

故鄉的讀後感2

昨晚夢到我和高中好友合力救了一個人,一個小説裏的人,然後被警察找到,我們驚呼,我國法律不允許這樣的,這是私藏罪犯......

……嗯……這本來就是一個記錄做夢的號……

我和歐陽要幫青柳雅春逃出國內,在一個渡口,有便衣警察追他,我們攔住警察,青柳雅春過了鐵索橋以後用刀割斷了大橋,警察過不去了,就走了。

後來我回去的路上過河卻不小心掉進江裏,水越來越深…岸邊無人救我。忽然洪水就把我衝到了淺灘……我得救了,身上的羽絨服巨沉。

等我回家,接到警察電話一定要我交代全過程,並且説我是私藏罪犯,我當時就驚慌了………

在我對《金色故鄉》着迷的時候,我十分堅信青柳雅春,對他同情,為他祈禱,我想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人也一定會幫他。但是夢裏我的確幫了他,卻被後果嚇到驚醒,看來我還是怕牽連自己……我那麼佩服小説裏的那些人,那些幫助過青柳雅春的朋友、前戀人、路人、警察、前同事……那一個個充滿正義感的人。

正義一直在,屈辱不算什麼,懂你信你的人會一直站在你身後。

對不信任你的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快跑吧。

故鄉的讀後感3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説,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説是閏土埋着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説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後,魯迅先生説:“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歎,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故鄉的讀後感4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税?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是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親熱,而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的讓人拒之千里。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故鄉的讀後感5

《我愛故鄉的楊梅》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重點寫了楊梅的外形、生長季節、顏色和味道,自立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

楊梅的味道是甜中帶酸的,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嘗一嘗。當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楊梅給孩子們嚐個鮮的時候,小傢伙們的眼睛都亮了,把楊梅拿在手中就是不捨得吃。輕輕咬一口,仔細觀察果肉裏面的顏色,細細品味楊梅特有的味道,再讀一讀文章中的句子,不用老師多説,那表情,那感覺,好得不得了!

這讓我想起我家門前有一棵楊梅樹,可楊梅成熟的季節我總是不在它身邊,每次看到那翠綠的葉子,徒生滿樹的思念。

人們很難看到楊梅開花的瞬間,因為它總是選擇在寧靜的夜裏悄悄綻放。大人們常説,就算你眼睜睜地盯着看一夜,你也聽不到、花心掙脱束縛的聲音,看不到花瓣伸懶腰般地舒展,而次日,當鳥語吵醒沉睡的大地時你會驚訝地發現,滿樹的楊梅像是煥發新春,一朵朵,一簇簇的花朵兒正在沐浴朝露,對着早起的人們憨憨地微笑。哎,我也想我家鄉的楊梅了

故鄉的讀後感6

《故鄉》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説集,裏面彙集了狂人日記、藥、故鄉、阿Q正傳等有名的小説。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

我想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讓大家都認識一下。魯迅,原來的名字叫周樟壽,後改名為樹人,字豫才,是我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1918年就開始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説。

魯迅先生的作品很豐富,以小説為主,他的小説充滿了無數的藝術魅力,他語言表達得很精煉,對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刻畫人物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入木三分”。

《故鄉》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對以前我們落後生活的諷刺。這本書以中國人的生活最為貼近,卻意境深幽,外冷內熱。

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吶喊》這個部分了,吶喊中的作品,沒有很豐富華麗的語言,故事內容和情節簡練,卻再簡單中傳遞出強大的語言藝術和震撼力。

《故鄉》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的,我在其中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寫作方法。但裏面的內容剛開始可能不會懂,可是多看幾遍就會自然明白了。

故鄉的讀後感7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繫。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繫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脱的。

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脱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説中來説,“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

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通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

憂鬱是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脱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故鄉的讀後感8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後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説裏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現在的故鄉主要描寫了成年閏土的變化,這肘的閏土己經不是小時候的圓潤、可愛與活力,而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故鄉的讀後感9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後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説裏描寫了兩個故鄉,一個是過去的故鄉,一個是現在的故鄉。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現在的故鄉主要描寫了成年閏土的變化,這肘的閏土己經不是小時候的圓潤、可愛與活力,而是在生活的

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

,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 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

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故鄉的讀後感10

許多人曾把絢麗多彩的朝陽描繪成徐徐向我們走來的花枝招展的少女,更多的人也曾用五彩繽紛的語言描繪出火紅的夕陽西下之後,在這一派迷人的夜色之中,偶然捕捉到了星光的星光倩影……遠處閃爍着的聖潔的光,已分不清哪裏是燈哪裏是星了,這裏是燈的海洋,這裏是星的海洋,仰望空間,那天幕上競鑲嵌着無數晶瑩的珠寶,就像那驟然揭開的灰色的貝殼,柔軟的裏層競孕育着一層迷人的飽滿的珍珠,萬頭攢動。然而這裏與之不同的是,天幕中閃爍的光是銀白色的,這,不禁使我又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潔白的荷花!

但我覺得,這裏,難道不比那“剛出浴的美人”般的荷花還要醉人嗎?這竟使我的貪婪的私慾發作起來,伸開雙臂去捕捉它來盡情的玩賞。然而,那又是怎樣可笑的妄想啊!它們是聖潔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當我微微動了一下,由於痴神仰望而有些痠痛的脖頸的時候,與我眼光平行的遠處,居然呈現出一片奇祕的海洋,海面上波光粼粼,但沒有洶湧的波濤,沒有吼叫的海風。然而這裏並不是寂靜的,聽,那裏有清脆的“嘀嘀嘀”的聲音,噢,還有兩顆閃亮的流星在後面緊緊追逐。啊,那故鄉的夜晚!那迷人的星光與萬家燈火!評語:語言精美,感情真摯。

故鄉的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小鴨子尋故鄉》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記敍了小鴨子一出生就尋故鄉的事。

小鴨子比其它鴨子都大,它老愛問問題。一天,鴨媽媽告訴它鴨子的故鄉在一個叫“河”的美麗地方,小鴨子發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故鄉,於是它趁鴨場管理員不注意逃了出來。尋找故鄉的路上危險重重,它決定先找水喝。小鴨子發現了一小汪水,誰知這是一隻老龜的領地,老龜招待小鴨子喝了水,送小鴨子上路了。小鴨子在途中發現工廠裏都流出髒兮兮的水,再往前一點,小鴨子發現了一條“河”,它高興的跳了進去,卻又發現這不是河,而是黏糊糊的`泥水,小鴨子馬上就要陷下去了,它大喊“救命啊!”,一頭大水牛把小鴨子救上岸來,大水牛聽了小鴨子的遭遇和經歷後,勸小鴨子回家,它的家鄉已經沒有了。小鴨子卻倔強地搖了搖頭,它想:我一定要把這一切告訴人類,讓他們還我們美麗的故鄉。

這個故事給我很多感想,希望人類不要再濫伐森林、開墾荒地,造成水土流失這種現象,也希望工廠裏冒出的黑煙不再污染空氣,流出的髒水污染清澈的小河了。請還動物們一個美麗的故鄉,還給地球她原來美麗的容貌吧!

故鄉的讀後感12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是美國著名兒童作家威爾遜﹒羅爾斯的成名之作。讓我想到了一條名言:堅持才能實現夢想。

本書寫了主人公比利小時候家境貧窮,買不起浣熊獵犬。為了實現擁有浣熊獵犬的夢想,他歷經千辛萬苦,到釣魚人的營地賣蔬菜、玉米、魚蝦,還在黑莓園中來回穿梭,一點點,一分分,終於從二三十美分積累到五十美元,買到了自己心愛的浣熊獵犬。正是由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夠實現夢想。他得到了老丹和小安。比利與愛犬形影不離,一起穿越山頭,尋蹤冰河,捕捉浣熊,結下生死與共的情誼。

閲畢全文,我知道了堅持的重要性,不堅持,什麼事情也辦不成。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記得我看《新華字典》的時候,我上半年就看了一半,但後來由於我沒堅持,下半年我連?都沒看到。我感到十分慚愧,這才知道堅持的力量又多麼強大。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呀,生命不可能從放棄中綻放出美麗的煙花,我們要定好目標,堅持不懈,這樣才可以實現我們的夢想。

故鄉的讀後感13

讀了《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作者季羨林對故鄉濃濃的思念之情。

季老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這漂泊的四十多年裏,季老曾到過將近三十個國家,他看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的月亮,那些高山上的月亮、大海上的月亮、非洲大沙漠的月亮都非常美麗絕倫,但是在他心中,不管離家多少萬里,他都不忘自己家鄉的小月亮。見月思鄉成為他經常的經歷。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我不知不覺地想起了我的故鄉。我的故鄉在內蒙古。那裏每家的房前都有瓜藤,瓜藤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瓜,還有一大片玉米地。穿過樹林,走過沙地,就到了大河。大河裏的水時而多、時而少。水少時我們就去趟河玩,抓魚,潑水,游泳,玩沙泥,真快活!當我離開故鄉來到大城市,再也見不到故鄉那樣的美景,我多麼想念童年的小夥伴,多麼想念那條大河!

季老在月亮中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微苦中有甜美。作者忘不了家鄉的月亮,我忘不了家鄉的大河。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我心飛向故鄉。

故鄉的讀後感14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一朝再回,本該近鄉情怯的魯迅,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是如何的一種情感?

在默讀了幾遍《故鄉》這篇文章後,我漸漸體會到了這種情感。

我曾學過《少年閏土》這篇文章,裏面機智伶俐、見多識廣的閏土,是魯迅的朋友。但如今20年已逝,閏土見到兒時的玩伴,稱呼的卻是“老爺,一個勤勞善良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我又想到了老舍筆下的祥子——老實厚那個活潑善良的祥子,上帝卻從未眷顧他,他也終究被社會的苦難所打敗,成了一個社會上的行屍走肉。他與閏土的命運相似,社會的黑暗的摧殘,使普通的農民受到壓迫,思想上受到了束縛,連兒時的純真友誼,都在用金錢和地位衡量。

文章還刻畫了另一個生動的形象一楊二嫂,這個女子的言行都流露出一種小市民的斤斤計較、愛佔便宜,可笑又可憐,故鄉不是記憶裏温情的故鄉,在黑暗的現實中,變得陌生,變得腐朽。

所幸,文中的宏兒和水生,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魯迅也在最後提出:“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無。”在現實生活裏,可以發掘出希望,因此,魯迅他仍要懷揣希望的火種,同漫漫長夜作鬥爭,秉燭為明,但以血薦軒轅。

故鄉的讀後感15

“沒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汪曾祺這本《故鄉的食物》講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風味,及做法。所謂豆汁兒,就是製作綠豆粉絲的下腳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同樣也描述了這種過去北平地道的平民食物。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語言雖然平淡,但風趣幽默,字裏行間透出輕鬆鬆。除了講吃食,他還會在其中插入笑話,對一些人和事自己的看法。

“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你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王晨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曾經被下放到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任務是畫一套馬鈴薯圖譜,他遠離了故鄉,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寂寞荒涼。但他仍然想到好的方面,悠閒自在的過着日子。同時他也很認真的對待,不厭其煩地畫着馬鈴薯花,薯塊,積極地探索生活。

“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

他描寫做法時十分細膩,從中可以看出他除了講究吃食外,還會研究吃食的做法。

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對兒時記憶中的食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情感的點點滴滴,是十分温暖的,即使懷念也不會太悲傷。

王曾琪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