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的讀後感550字

來源:文萃谷 1.79W

前兩天看報紙,稱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火得不得了,大有超過先前的韓寒、劉心武輩的作品熱度。韓寒不去説他,因為其所謂的作品,屬於“超女”一類文化;而劉心武的“紅學”研究,大抵是玄學一派的變種,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紅學”研究走得更遠,因為他“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中沒有寫過的,他已“超越”了《紅樓夢》,所以炒作得十分熱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紅樓夢》原著反不及劉心武的“品紅學”叫得熱火了,這就叫人看不懂。

品三國的讀後感550字

現在,易中天的《品三國》,由於先是電視台講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書、其人已經被炒作得十分熱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讓人覺得易中天這三個字分外火熱,像伏天的太陽,讓人吃不消了。據《新聞晨報》報道:易氏的《品三國》已“未賣先火”,45萬冊被徵訂一空,易中天肯定將淨賺140多萬元。而出版社還稱:易氏這一品牌,將“幾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為,易氏暢銷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卻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國,由於他以通俗的説書方法講故事,所以聽眾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這是他的成功之處、精明之處,他能賺這麼多“銀子”,説明知識值錢了。但是,我看過易氏在報上刊登的“品三國”一書摘編,覺得他所講的東西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把羅貫中的小説《三國演義》和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放在一起“品”了,這就把《三國演義》中的藝術描寫與《三國志》中的歷史真實一鍋煮了,而歷史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讀《三國演義》,處處從史實的角度去考據它,則《三國演義》魅力何在?再説,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本身並非為了演繹史實,三國史、三國中的諸多歷史人物,只不過作為他抒發理想的一個載體而已,他因為在元末明初英雄並起年代未能獲重用,才決心寫《三國演義》來表現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這樣的品三國可以休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