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1.76W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幸福課》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幸福課》觀後感(精選10篇)

  《幸福課》觀後感1

幸福是什麼?

按專業的術語來説——幸福,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悦與幸福心理狀態的主觀情緒。

而在大部分人口中——幸福,是個人愉悦的感覺,積極的情緒,是短暫的,是易逝的,獲得也相對簡單。

在看了“幸福課”的公開課視頻後,我對幸福又有了新的定義——幸福分為三個維度:快樂、投入、意義,只要做着令你快樂、使你投入、擁有意義的事,那就是幸福。

幸福並不是一種隨機現象,一切都只是角度問題,對於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角度,能產生不同的感受,所謂的幸福就是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只要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任何事,你就會感覺到快樂、感覺到幸福。

而我們要怎樣才會擁有樂觀呢?

如果想改變不好的事物,不妨想想這些事物的好處。就好像當我們想改變自己的某些品質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想想——不想冷酷,但這説明我們嚴肅認真;不想太容易相信別人,但這説明我們善良;不想擁有罪惡感,但這説明我們有責任心。

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功的經驗能增加人的自我效能,沒有什麼比成功本身對成功更好的催化劑,對自我的認識和感知使人們進入了良性的循環、並保持這個良性的循環,我們要先塑造習慣,才能讓習慣改變我們。

制定目標。制定目標可以讓我們更快樂,因為我們在追求自己在意的事,還可以解決內在的心理衝突,如果我們有選擇,那就是快樂的預示。十九世紀的WilliamJames説,“我時常覺得定義一個人性格的最好辦法,就是尋找特定的心理,或道德態度,他們出現時,他覺得自己最為積極和活躍,在這種時刻,他內心有一個聲音説,‘這就是真的我!’”當你按照你的人格力量行為時,你會覺得充滿活力和動力。

運動與冥想。實驗表明,適當的有氧運動可以培養人樂觀、積極向上用於進取的精神;可以收穫樂趣,找到信心,還可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而冥想不僅僅可以使人感覺舒暢,心情平和,還可以改善腦結構,實實在在地健腦,有實驗表明,冥想者的大腦皮層在一些地方比普通人更厚;除此之外,時常深呼吸,也能增加幸福感。

看了幸福課後,對於幸福有了不同的體會,也懂得了很多獲得幸福的途徑,在未來的道路上,我會實踐獲得幸福的方法,使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加和諧幸福。

  《幸福課》觀後感2

首先在這裏鄭重感謝賈總指導我看了《幸福課》,我在看到第二級課的時候,我知道我會非常喜歡學習這門課,並且會非常認真地看完每一集,我做了不少筆記,並且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將自認為精華的隻言片語共享出來。我看視頻的時候,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種欣喜,緣於Tal講述的許多理論或者道理,都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中的感悟,經Tal一講述,我倏然發現這些原來就是寶藏,激勵我在以後的工作與生活中繼續應用這些樸實的原理,追求卓越的同時,倘佯那種幸福的感受。

正如Tal所説,他不是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知識,而是提醒大家一些原本淺顯的道理,只是它們被現實污染而遮蓋。課中的許多道理,不僅可以應用在子女教育、家庭生活中,有許多也同樣適用於工作中。在這裏我主要就工作相關的部分分享一下學習的心得,其它方面我會在其它地方分享。

首先來看Tal對於壓力的精彩評述,是不是整天生活在沒有任何壓力,無拘無束的工作就是幸福,就會快樂?答案是否定的。人其實應該保持在一種壓力的拓展區,亦即在讓自己需要勤奮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目標的一種狀態,比如設定績效,應該設定在你正常努力去做能夠完成的基礎之上,再稍微提升一點,但也不應該設定高到你一看就知道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地步。只有這樣,才能激活你的創造和挑戰的熱情,這樣才可能得到“超額包”,獲得那種按部就班情況下無法得到的成就感。要注意的是既要給自己適當的壓力,又要合理安排釋放壓力的休息時間,比如高效率地工作90分鐘,安排15分鐘的放鬆時間,緊張地工作了一週,得到週末的休閒,這個原理Tal用“無菌環境”生長的嬰兒是否健康作為實例,做了精彩的講述,就如同我自己對於鍛鍊的理解,許多人説我一直在家做家務,就是鍛鍊了呀,不用再單獨找時間去鍛鍊了,其實我自己理解是不一樣的,不能完全取代的。做家務就好像日常的工作,這種狀態下你自己的肌肉不用作出超平時負荷的努力即可完成所有工作,這種狀態下你的肌肉雖然也有鍛鍊,卻沒有成長,除非你是像少林小子那樣揮掃把。在專門鍛鍊的情況下,你會去不斷嘗試挑戰自我,這時就相當於讓你的肌肉工作在一種拓展區,超負荷會損傷肌肉,但合理的加壓鍛鍊,然後短暫的休息調整,這樣才會提高肌肉的力量與耐力。對於工作中的適度壓力,則是會提供你的工作能力,所謂我們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幸福,要通過努力奮鬥,給予自己適當壓力,竭盡全力去完成。對於幸福感,則會提高你的幸福基準水平。

是不是幸福的人不會有失敗,不會有挫折?這個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幸福的人從來不迴避失敗,他們把失敗作為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通過失敗去發現自己潛在的弱點,去尋找彌補自己薄弱環節的方法,爭取下一次的成功。幸福課程中,Tal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Failtolearnorlearntofail”(從失敗者學習),成功者並不是生來就成功的,他們往往是那些失敗最多的人。所以在追求我們自己的目標時,永遠記住我們學會走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爬行,不斷摔倒練習,最後才能夠優雅地邁步。而在這個過程中,邁出的勇氣至關重要。而勇氣並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但是還是一如既往的前行。(Courageisnothavingnofearbuthavingfearandgoaheadanyway)。在心理安全的組織中,可以安全地討論過失,不會害怕告密,不會害怕摔倒。這樣的組織才可能會是學習型組織和創新型組織,因為員工有機會從失敗中學習。

幸福的人是不是完美主義者?肯定不是的,完美主義者即使獲得幸福,也是極其短暫的,Tal用X先生的精彩實例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幼兒園小孩,成長為一個跨國公司執行董事的案例。我們放棄作為完美主義,是不是就沒有追求,就是幸福?同樣不是,放棄完美主義不是放棄志向,而是允許和接受失敗,不會放棄自己的雄心,不會放棄整個旅程和結果。我們應該成為那種追求卓越的人,這裏Tal重點比較了完美主義者和追求卓越者之間的差別,雖然他們都同樣充滿對事業的追求,追求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但是緣於心態的不同,對於失敗解讀的不同,造就了他們本質的差異。完美主義者往往認為一件事要麼全部做到最好,要麼根本不做(AllorNothing),完美主義者對於失敗有種失能性的恐懼,始終追求一種直線到達目標的捷徑,完美主義者不能接受批評,是一種典型的逐利者,完美主義是事情耽擱的最主要原因。而追求卓越者,從來不認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們認可能夠接受失敗,認為成功的路途荊棘密佈,一種曲折、帶有起伏螺旋式的路程,認為失敗是一種反饋,一種成長的機會,他們不僅意識到目的地的重要,同樣重視沿途的風景,他們心胸開闊,雖然喜歡接受批評,但也並非享受批評,因為他們明白這是成長與發展必須的重要部分,他們不僅關注成功,也享受過程。

對於優缺點的關注,從Tal的講課中,我同樣覺得很有收穫,雖然以前讀過類似的介紹,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加以詮釋讓我更為容易接受。是否我們必須去掉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所有缺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答案也是否定,我們可以去努力去除我們的缺點,但我們更因該關注於培養我們的特長,就如同我們在員工管理上,我們不要寄希望於重現鍛造每個人,去除他們的缺點,達到我們理想的同一個機模,然後用這些標準素材去完成工作。充分合理利用每個人的長處,強化他的優勢,充分認識和感知他的優點,這點才是用好人的關鍵。我們在羣體中可以集體討論過失,但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在集體中好的方面,Tal教授講解“自我實現預言”時,用了美國黑人女教師MarveCollins在教育學生時重要的一條是“挖掘學生的潛能”(cultivatethebestofthestudents)或者“應該關注的是學生擅長什麼而不是他們聰不聰明”。只關注失敗、錯誤,會讓我們對美好的事物、優異的表現越來越麻木,越來越漠不關心,員工會不在乎自己是否優異的工作,而只是想我不要失敗就可以。不斷感激優異的工作表現和成績,他們就會增值,否則就會貶值。關注優異的表現,不等於忽略失敗,而是要坦然接受失敗的現狀,冷靜分析失敗產生的原因背景,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關注自己的長處比關注自己的短處更能讓自己快樂和成功,問題締造現實,總是關注各類失敗最好的結果是不再犯同樣的失敗,確不能走向卓越,我們的關注點,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認知,你只關心社會的黑暗面,你的世界將永遠處在黑暗中,你天天關注社會的美好方面,懷着感恩的新,你的世界將永遠陽關燦爛,長期關注優異的表現也更會讓企業走向成功。

在“過猶不及“一課中,Tal談到專注是關鍵,工作生活都是如此,減少任務,避免同時進行多個任務,多個任務同時進行時,人的智商其實是嚴重下降的。只堅持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的更多,多則劣,少則精。聚焦工作,則工作效率更高,狀態更佳。談到選擇要做的事情時,Tal給出建議:確定你可以做的事,然後確定你想做的事,然後確定你最想做的事,最後確定你最想最想做的事。“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幸福課其實就是主要講解積極心理學,我在這裏借用快樂傳播的途徑,隆重推薦各位讀到此處的人去觀看學習幸福課,因為不是説你看完了,你就整天洋溢在幸福的海洋中,而是你即使面臨挫折,你也可以具有很強的心理的免疫系統,你可以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擁有幸福地工作與生活的良好心態,堅毅勇敢地走向追求卓越之路。

  《幸福課》觀後感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寒假,讀了《幸福課》一書,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這種幸福的課堂真諦真是感人至深。想起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這也時刻告誡這我讀書是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就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哈佛大學幸福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泰勒本沙哈爾主講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他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他的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課,使得幸福課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被選為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這種積極心理學是“以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心理學”,目標指向個人、羣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完善發展。

  一、轉變幸福的思維方式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很多衡量幸福的標準可能是,考上好的大學、找到滿意的工作、有一定的財富積累、建立美滿的家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這樣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只是關於幸福的錯覺,你作何感想?這個人就是人稱“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他摒棄了有關幸福的傳統觀念,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上了一堂新穎生動的幸福課。他從夢想的幸福起筆,到幸福是什麼,再到測測你的幸福感,最後落筆於幸福其實很簡單,六部分層層遞進,闡釋幸福的真諦。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知不同,書中講到連體的雙胞胎,她們認為連體沒什麼,不影響彼此的生活,她們覺得生活的很快樂,心情愉悦、興高采烈和積極向上,當人們問起她們是否願意進行外科分離手術時,她們斷然拒絕,而我們卻覺得她們不幸福,因為彼此不能獨立的生活。這也為我們如何建構個體的幸福和快樂提供了重大的啟示:我們要變得更積極、更樂觀、更幸福的關鍵在於能夠轉變幸福的思維方式。

從書中我能深深體會到對積極和幸福的真正困擾不在於人們生活中遭遇的負性事件,而在於個體對負性事件的固執、對負性情緒的固着。當我們僅僅將注意力聚焦於一個問題,那我們會偏執於問題的一面而無法自拔,會錯失許多現實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實的現實。

正如泰勒本沙哈爾所舉得例子,一個人失戀了,被女友拋棄,他會非常的難過,想想自己哪裏不好,開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後變成惱羞成怒,怨女友,怨老闆,怨政府和總統他的世界變得只有這一件事,看待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這一點。其實,他並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樂,失戀沒有限制他的積極,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積極。

現在得到普遍認可的幸福概念是主觀幸福感,其首要的特點就是主觀性。因此説,一個人幸福與否的評價更大程度上依賴的是個體內定的標準,那麼幸福就在於個體能否適時地改變、從而建立起一個恰當的幸福標準。

  二、陽光的心態是幸福的前提

幸福與否?到底應該如何區分?記得《莊子。秋水》中,莊子和惠子爭論水裏的游魚是否快樂。莊子説,魚兒很快樂。惠子説,你不是魚,怎知魚的快樂?莊子説,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呢?對與錯,是與非,幸福與否,關鍵在自己的內心,我們不能以己度人。書中講到你中大獎,你認為會讓你永遠開心、快樂,過了一段時間後,在回頭看,中獎的幸福感並沒有你預期的那樣強烈持久,樂觀的人,依舊樂觀,悲觀的人,依舊悲觀,那突來的幸福感持續很短,你又回到了沒中獎之前的心態。

就如電影《功夫熊貓Ⅱ》,也演繹了這一點。這是一部帶有濃重東方色彩和元素,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電影。電影的主角是一隻熱愛功夫的熊貓——阿寶,它為了捍衞中國功夫,勇敢承擔起與邪惡作鬥爭的重任。但是就在此時,阿寶心中深埋的痛苦回憶卻復甦了——小時候父母慘遭殺害、自己被遺棄在冰天荒野中,他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時一個人指點他:“不要掙扎了,讓它自然的流動”,“你人生的開始或許不算好,但是這並不能決定你是誰,你的其他部分的人生才能決定”。記憶慢慢展開,如水般流淌,阿寶面對災難的記憶,學會了勇敢而平靜的接受,他領悟到了心如止水——功夫最高境界。此時,湧現在腦海中的是養父的關愛、師傅的教導、自己對功夫的追求,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和身上的使命,最終捍衞了中國功夫。“你得讓過去的事情過去,因為那已經不重要了,唯一重要的是你選擇現在成為什麼。”阿寶如是説。

阿寶的遭遇是現實中人生的隱喻:只有接受現實,獲得安靜,有一個陽光向上的心態,才能實現轉變,從悲觀和負性事件中走出來,關注到生活中積極的因素。這些都是實現思維、視角轉變的前提。

  三、用感恩的心擁抱幸福

幸福是什麼?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幸福包含三個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愉快的生活,第二是充實的生活,第三是有意義的生活。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對別人的慷慨贈與表示感謝,這比在銀行有個大户頭更能夠創造深入、持久的幸福快樂。

感恩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令人沮喪的是,感恩之心的獲得是那麼的艱難和不易。一方面,要主動接受事實。正如泰勒本沙哈爾所言,有些事我們不完美,我們能夠改變;有些事我們不能改變,我們必須理解並主動接受它的存在——我們必須接受人性,接受自我,接受我們自然產生的情緒。當我們試圖壓抑自然痛苦時,只會強化它;拒絕人性時,只會導致次優的表現。只有發自內心的接受,思維才不會僵化而會流動,就如同流淌的渾水會在流淌中隨着泥沙的沉積而變得清澈,內心會隨着思維的流動才能獲得安靜,才會感恩他人。

記得,那個從無家可歸到哈佛的女孩麗茲默裏,“我心裏所有的安全感都被從身體中拋棄了,所以我被迫向前看,必須向前,沒有能後退的路,我到了一種狀態——好吧,我要盡我所能的工作,看到底會發生什麼。”極其悲苦的生活的逼迫沒有給她任何選擇的餘地,被迫的接受現實也給了她一片安靜的空間,使她能夠“向深處觀察”,觀察事物的整體,觀察“所有能夠成功的微小元素和什麼是成功”。她內心的安靜和感恩改變了自己命運。另一方面,需要正確而健康的內隱信念。無論邏輯學還是心理學都發現,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或者認知結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懷疑或更改的堅定信念,這些信念是人們進行日常推理的內隱性的大前提。正如三段論中大前提之於推理的作用,內隱信念對於個人心裏健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比較而言,這些內隱信念主要是與個體的成長背景和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常見的健康的內隱信念有:“我的未來一定會更好”、“我是獨特的,我是有價值的”、“我有信心和力量,能夠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就如功夫熊貓中阿寶的內隱信念是它對中國武術的摯愛、是捍衞功夫的強烈使命感、是父親的關愛、朋友的支持和師傅的教導等,麗茲默裏的內隱信念是小時候父母的關愛和自己對未來的信心。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健康的信念,其實都是一些積極的生活沉澱和感情記憶,是經驗智慧的結晶。這些內心的感恩屬於人類高級的精神現象,但是它們的重要性或許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要。

當幸福來敲門,感知她,接受她,讓她充盈我們的內心,讓温暖縈繞心間,你就會明白快樂的真諦在於自己的內心,積極的面對各種困難,你就會覺得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如此絢爛美麗。

  《幸福課》觀後感4

“幸福是什麼”是一個人類社會中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常識和滿書架的自助類書籍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積累財富、經營婚姻、養育子女、健康飲食,我們就能擁有幸福的未來。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只是關於幸福的錯覺,你作何感想?這個人就是人稱“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吉爾伯特。他摒棄了有關幸福的傳統觀念,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上了一堂新穎生動的幸福課。作者關於幸福最鮮明的觀點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可以預見未來,因此,人類也就有了區別於其他所有動物的幸福感;但是,人類對於未來自己的情感預期,往往和實際有着很大的“預測偏差”。他列舉了大量怪誕的實驗,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你以為中大獎可以讓你幸福無比,被解僱會讓你一蹶不振。但事實上,中獎的幸福感遠沒有你預期的那樣強烈持久,被解僱的失落感也遠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痛苦。我們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幸福基礎值”,生活中的成就與挫折,往往只是短暫地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們就會迴歸自己的“幸福基礎值”。那麼,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爾伯特認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擁有自主的選擇權,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們應當“智慧地購買”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礎值”。如果想擁有幸福,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快捷方式,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鍊。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着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裏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着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做到這幾點,相信你一定是個非常幸福的人。

  《幸福課》觀後感5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幸福在哪裏。就像主題上所説的一樣。你們都找到幸福了嗎?我認為有些幸福是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也可以分享他人的幸福。幸福是一種心靈的振顫。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灑甘霖。你也不要企圖把水龍頭擰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靜靜地以平和之心,體驗幸福的真諦。

看了《開學第一課》這個節目,每個節目都讓我很感動,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個叫劉浩的同學,他是一個年僅十歲的盲人,他彈奏的鋼琴曲是那麼的動聽,你知道嗎,他曾經參加過德國舒曼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並且獲得了第三名的可喜成績。可你們知道他的人生經歷是那麼坎坷嗎?他從四歲開始練電子琴,到了七歲的時候開始練習鋼琴。在他練習鋼琴的生涯裏面,在他的求學過程中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坎坷。因為他有自己的信念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把鋼琴上面的八十八個琴鍵,三十六個黑鍵和五十二個白鍵,他都清楚的知道哪個音在什麼地方。其中看到了劉浩在琴行裏面偷偷的練了三個小時的鋼琴,最後還是哭着離開了琴行。你們知道嗎,劉浩在琴行裏面偷偷的練了三個小時的鋼琴,他覺得這樣就是幸福。

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在學習中找到幸福,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都過的幸福。

  《幸福課》觀後感6

幸福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對於那些生活在戰火紛飛年代的戰士們來説,世界和平,用自己的犧牲換來後代的幸福是他們的幸福。對於盲人來説,幸福則是眼睛能重獲光明。

今天我觀看了《開學第一課幸福》,對幸福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當我看到劉浩練琴生涯中的艱苦經歷時,被深深地打動了……

劉浩是一個盲童,但他夢想成為鋼琴大師。他的媽媽為此帶着他東奔西走、多方打聽,但總因為劉浩視力上的缺陷而被拒之門外。但劉浩的媽媽毫不氣餒,為他買了鋼琴,找了老師,編了盲譜,將他送上了世界大賽。

劉浩説:“我是幸福的!”因為他的背後有母親在默默地支持着他,永不放棄!

成龍説:“我要努力,付出越多,得到的幸福越多。”這句話突然使我想到了上個學期末。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班級第一名的成績,不就證實了這句話了嗎?

我認為:生活中處處都是幸福,只要你心存快樂,善於發現並珍惜幸福,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課》觀後感7

幸福是什麼?漸漸長大的我開始了探尋,

夜晚,趴在窗邊,望着遠方,遠方是遙遠的星空,寧靜而又安詳,一如我平靜的生活。早已習慣了母親勞累的身影,從不知曉來到這個世界的艱辛;早已習慣了老師伏案工作的背影,更不會了解老師背後的無奈——在親人的'呵護下,我平靜而又心安理得的過了9個春夏秋冬。幸福對於我來説,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神祕的東西。於是我開始幻想:幸福是一把永不折回的大傘,籠罩在每個人的心田;幸福是一顆常青樹,成長於心田,永不凋零;幸福是一縷永不熄滅的燭光,來自於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心靈——打開一本書,《提醒幸福》中女作家畢淑敏説:"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際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親切温暖地包裹起我們。"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悠閒地走在馬路上,忽然看到一隻大貓和一隻小貓在路中行走。小貓很小,看起來只有一兩個月大,而大貓聲音嘶啞,似乎歷盡滄桑。這時行駛過來一輛疾馳的卡車,馬上就要撞到兩隻在路中的貓了,司機來不及剎車,使勁按住喇叭。大貓驚奇地往後一看,叼起小貓就往路邊跑,這樣它們才躲過一劫。而我再看看無動於衷的小貓,它已經嚇得不知所措了。看到這裏,我終於明白:原來,愛就是最大的幸福。小貓因為有了大貓的愛,才有了生命的安全,有了一片安全、純淨的天空,此時的小貓和自己的媽媽在一起是幸福的。

我們的生活也絕不缺少這樣的愛,寧靜的夜空般的生活裏,有如同那皎潔的月光般的父母的愛,為徘徊在黑暗中的我帶來光明;又如那鑲嵌在天幕中的北極星似的恩師的愛,為我的人生指引方向;有像那劃過天際的流星般的朋友的愛,在我的前進之路上伴隨着我,放射出耀眼的光輝。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問過我幸福是什麼,我告訴他們,幸福就在你身邊。我堅信,有愛就有幸福。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故事:在一個小山村裏,有一對殘疾夫婦,女人雙腿癱瘓,男人雙目失明。春夏秋冬:播種、管理、收穫…一年四季,女人用眼睛觀察世界,男人用雙腿丈量生活。時光如水,卻始終未沖刷掉洋溢在他們臉上的幸福。當有人問他們為什麼幸福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反問:"我們為什麼不幸福呢?"男人説:"我雖然雙目失明,但她的眼睛看得見啊!"女人説:"我雖然雙腿癱瘓,但他的雙腿能走路啊!"這就是幸福,一種樂觀豁達的胸懷,一種左右逢源的人生佳境!擁有了這種胸懷,心靈猶如有了源頭活水,時時滋潤靈動的眼睛,去發現幸福,發現美,欣賞美:奼紫嫣紅、草長鶯飛是美;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是美。荷敗菊謝就大煞風景了嗎?為什麼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殘荷聽雨聲","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優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繁華熱鬧;在鄉村,有小橋流水麥浪滾滾蛙聲一片的淳樸寧靜。這就是樂觀,這就是幸福。擁有了這種胸懷,心靈則空明澄澈,超然於名利紛爭之外,感到寧靜與滿足。身居高位,鐘鳴鼎食掌印管符,可謂榮華富貴。人在陋室,"可以調素琴,閲金經",逗蟲魚養花鳥,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擁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驕傲;"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浸潤,更能使你出類拔萃卓而不羣;即便是遇到挫折"行到水窮處",也要坦然地迎難而上,瀟灑地"坐看雲起雲湧"。這就是樂觀,這就是幸福。

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樂觀抵達的目的地,要想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備樂觀的精神。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它:擁有一個正確的視角,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如此的美好。讓我們像那對夫婦一樣,擁有這種生活態度,去發覺美,發覺幸福吧!

  《幸福課》觀後感8

今天,我在學校觀看了《開學第一課幸福》。這節課重點講述了自信的鋼琴盲童劉浩、重慶跳太空舞步的校園師生和帶着養母上學的孟佩傑故事。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鋼琴盲童劉浩和帶着養母上學的孟佩傑。

劉浩今年10歲,是一個瞎子,但他很喜歡鋼琴。雖然他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他還堅持學習鋼琴。他媽媽為了能讓他看譜方便,就幫他針了幾本盲譜,讓他用手摸着看譜。劉浩很自信的説:我的理想是當一名鋼琴家,我的幸福就在身邊。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劉浩的鋼琴還學得這麼好。想想我自己也在練習鋼琴,每次練鋼琴,我都覺得很苦很累,所以感覺不到鋼琴的樂趣。對比劉浩,我真的很慚愧。今後我要向他學習,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學好鋼琴。

孟佩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離去,母親把她送給劉芳英撫養。不幸的是,她8歲時,養母半身不遂,養父離家出走。自此以後,孟佩傑就一邊上學,一邊照顧養母的生活起居十多年。她讀大學也把養母帶在身邊。孟佩傑表示,自己的幸福就是希望媽媽能健健康康。我要向她學習,好好孝順父母。

幸福如一杯淡淡的茶,雖然身在其中,但要細細品味。越多的人分享就會有越多的快樂!幸福是要創造的,創造幸福,擁有自信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幸福課》觀後感9

看完了開學那天的《開學第一課——幸福》之後,我被那些人物的真實事蹟感動了,熱淚盈眶,泣不成聲。思緒萬千,感觸頗深之中,我情不自禁地問道:“我所認為的幸福是什麼?”

我所認為的幸福是什麼?請問是有美味的食物,或許是有漂亮的衣服,又還是有享用不盡的金錢……所謂的吃喝玩樂就是幸福嗎?只要你聽了下面的故事,就會發現,其實,幸福很簡單,幫助別人,分享快樂,有一顆寬容善良的心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個老人,他雙目失明,周圍事物他都看不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拄着枴杖走在馬路上,手裏提着一盞油燈,閃爍着耀眼光芒,給孤獨寂靜的街道帶來一片光明。這時候,有位年輕人走過來,問老人:“先生,恕我直言,你既然看不見了,又何苦還要費力地提盞油燈呀?”老人笑了笑,回答道:“雖然這燈對我沒有任何用處,但是,它可以為行走往來的人們照亮前進的路,同時,別人看到了我,也不會再撞倒我了,兩全其美。你説不是嗎?”年輕人啞口無言、慚愧不已。

這故事生動形象地訴説着一個道理:幸福需要分享,有付出就會有收穫與回報。有時,不光為了自己,做人處事也需想好別人,助人為樂時,那幸福會更加美好甜蜜的。

這些,就是在我眼裏的幸福……

  《幸福課》觀後感10

9月1日晚,我收看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開學第一課》這次是以“幸福”為主題。

幸福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數人都認為幸福是貓吃魚,狗吃肉,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但也有人認為幸福是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並最終實現。

“幸福就在身邊,光明就在前方。”也許你想不到,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竟出自一個10歲的盲童之口,這個盲童叫劉浩,她在媽媽的陪伴下,不僅實現了他的鋼琴夢,還在多次大型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其實,幸福不只是這些,在山西女孩孟佩傑眼中幸福就是奉獻。

8歲時的她就用自已嬌小的身軀擔起整個家的重擔,在4000多個日夜裏,她扛起了一副連成年人都不一定扛起的重擔。她考上大學後為了方便照顧養母,竟帶着養母去上大學,她説,她的幸福就是她的媽媽能健健康康的,每天開開心心的。

這樣一份真摯的感情,使我不禁淚流滿面,以前我常覺得自己不幸福可和她比起來,我幸福多了,有人説:“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

在我看來幸福就像蒲公英,風一吹,就散到各個地方,但被吹散的蒲公英,會飛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開花,再次傳播……

幸福也如此,一份傳遞成兩份,兩份傳遞成四份……

一直傳下去,直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有了它的影子為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