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賞析

來源:文萃谷 2.93W
《滁州西澗》賞析1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滁州西澗》賞析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

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

春潮夾帶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

註釋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⑵獨憐:唯獨喜歡。幽草:幽谷裏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橫:指隨意飄浮。

賞析一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裏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悦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裏,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説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説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説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説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賞析二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悦人的風標,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藴。"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説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説。

《滁州西澗》賞析2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作品《滁州西澗》,欣賞這首山水詩的名篇。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寫西澗雨景,野趣盎然。春暮的澗邊,碧草萋萋,綠蔭處處,與麗春花時相比,別有一番清幽之美。這自生自榮的幽草,這惹人詩思的清景,深得獨步澗邊的詩人的愛憐;芳華自落、暗碧漸籠的深樹中傳出的幾聲鶯啼,更增添了心頭的寧靜感。天色漸晚,一陣簌簌的風聲過後,密集的雨點穿林打葉而來。驟雨撲向西澗,春潮和着暮雨急速上漲。荒郊渡口,一隻孤零零的小船時橫時直,悠然空泊,載着滿川風雨,一任春潮洶湧......

本篇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遊覽至滁州西澗(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詩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滁州西澗》賞析3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註釋

1.滁州:現在安徽省滁縣。

2.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上馬河。

3.憐:愛。

4.深樹:枝葉茂密的樹。

5.野渡:郊野的渡口。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裏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作者任滁州剌史時所作。作者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 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 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衞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剌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 的心情。

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 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後兩句寫晚雨野 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伕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 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 中,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 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小升中考試時,可以做複習材料看看,有助於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滁州西澗》賞析4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賞析】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會考預測】

1.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表現出來的景象。

答:我單單喜愛這澗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一隻小船獨自悠閒地橫泊在水邊,任憑潮來潮去。

2.在詩人筆下,幽草的寓意是什麼?

答:生於偏僻之處而不甘墮落、坦然、安貧樂道的高尚氣節。

3.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麼情感?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

答:情感:喜愛 體現情感的字是:憐

4.後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答:意象:春潮、 雨、 野渡、 橫。 意境: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設出一種孤寂、閒適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閒適的胸襟

5.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於黃鶯,表現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裏,藴涵着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6.作者用哪句詩句表達了堅守節操的志向? 答: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7.最後一句中哪個動詞用得極妙,又妙在哪裏?

答:橫這個字用的妙,舟自橫寫出了當時船隻的隨意停泊,也寫出了當時作者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當時想要辭官隱退,卻又被逼無奈又無法辭官,寫出了詩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滁州西澗》賞析5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言絕句。韋應物滁州西澗譯文及其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韋應物《滁州西澗》賞析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註釋】

第1、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第2、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在滁州縣城西。據歐陽修説,西澗無水,大約在宋時即已淤塞。

第3、憐:愛憐。

第4、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第5、黃鸝:即黃鶯。

第6、深樹:樹叢深處。

第7、野渡:荒僻的渡口。

【韋應物《滁州西澗》賞析】

韋應物(737-約789),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唐玄宗時,曾在宮廷中任“三衞郎”,後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韋蘇州集》。

這首詩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寫,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詩人暮春郊遊之所見所感。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寫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見所感。勝春時節,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芳草萋萋,甚是鍾愛,因而才有“獨憐幽草”。

“幽草”雖然不及嫵媚嬌豔鮮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趨時悦人的品格,恰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獨憐”一詞,感****彩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古之賢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説,當與“獨憐幽草”異曲同工。如果説“獨憐幽草澗邊生”寫的是靜景,那麼“上有黃鸝深樹鳴”則寫的動景。樹叢深處鶯啼婉囀,顯然是在説明那一天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是個響晴天兒。

另外,草是“幽”的,“黃鸝”是在“深樹”婉轉啼鳴,一靜一動,一幽一鳴,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藝術“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集中筆墨寫荒津野渡傍晚陰雨是的景色。在這裏,作品筆鋒一轉,與上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文是澗邊“幽草”茂盛,“深樹”“黃鸝”啼鳴,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處無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橫”,卻又偏偏趕上“晚來”“春潮帶雨”,給人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過詩人要表現的情懷並非悲涼和傷感,細細品味,不難看出“春潮帶雨晚來急”從某種程度上卻又滲透着某種希望與寄託,“野渡無人舟自橫”之“自橫”也有自愛,自賞意藴

這首在結構安排上對比鮮明,別具匠心,在感情表達方面也不乏獨到之處。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環境鮮明、歡快而又幽深、寧靜;“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又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描寫客觀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含蓄而又明瞭。

《滁州西澗》賞析6

《滁州西澗》

作者: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註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2、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3、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湧來,

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評析】: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滁州西澗》賞析7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在滁州縣城西。據歐陽修説,西澗無水,大約在宋時即已淤塞。

憐:愛憐。

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黃鸝:即黃鶯。

深樹:樹叢深處。

野渡:荒僻的渡口。

令人憐愛的空谷幽草默默地生長在澗邊,歡快的黃鸝在幽深的山林中婉轉啼鳴。春潮伴着暮雨急急地湧來,只有孤獨的小船橫在荒漠的渡口。

韋應物(737-約789),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玄宗時,曾在宮廷中任“三衞郎”,後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韋蘇州集》。

這首詩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寫,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詩人暮春郊遊之所見所感。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寫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見所感。勝春時節,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芳草萋萋,甚是鍾愛,因而才有“獨憐幽草”。“幽草”雖然不及嫵媚嬌豔鮮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趨時悦人的品格,恰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獨憐”一詞,感情色彩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古之賢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説,當與“獨憐幽草”異曲同工。如果説“獨憐幽草澗邊生”寫的是靜景,那麼“上有黃鸝深樹鳴”則寫的動景。樹叢深處鶯啼婉囀,顯然是在説明那一天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是個響晴天兒。另外,草是“幽”的,“黃鸝”是在“深樹”婉轉啼鳴,一靜一動,一幽一鳴,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藝術“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集中筆墨寫荒津野渡傍晚陰雨是的景色。在這裏,作品筆鋒一轉,與上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文是澗邊“幽草”茂盛,“深樹”“黃鸝”啼鳴,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處無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橫”,卻又偏偏趕上“晚來”“春潮帶雨”,給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不過詩人要表現的情懷並非悲涼和傷感,細細品味,不難看出“春潮帶雨晚來急”從某種程度上卻又滲透着某種希望與寄託,“野渡無人舟自橫”之“自橫”也有自愛,自賞意藴

這首在結構安排上對比鮮明,別具匠心,在感情表達方面也不乏獨到之處。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環境鮮明、歡快而又幽深、寧靜;“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又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描寫客觀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含蓄而又明瞭。

《滁州西澗》賞析8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1]幽草[2]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3]帶雨晚來急,野渡[4]無人舟自橫。

【註釋】

[1]獨憐:唯獨。

[2]幽草:幽谷裏的小草;幽,一作芳。

[3]春潮:春天漫漲的潮水。

[4]野渡:郊野的渡口。

[5]橫:指隨意漂浮。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是中唐藝術成就較高的詩人。

【譯文】

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的很急,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經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

《滁州西澗》賞析9

 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

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那幽靜的野草,樹陰深處黃鶯發出誘人的叫聲。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裏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悦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説: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春潮”與“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着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句。用“無人”一説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藴。“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説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説。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藴含着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韋應物介紹

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書》論及韋氏家族説:“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里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這些韋姓人物,還只説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韋應物,則可以説是韋氏家族中作為詩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從肅宗廣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閒居,或在長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韋應物勤於吏職,簡政愛民,並時時反躬自責,為自己沒有盡到貢任而空費俸祿自愧。"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寫給朋友的詩中一聯。一派仁者憂時愛民心腸,感動着後世讀者。沈德潛評論説: “是不負心語。”"不負心語"就是有良心的話。

蘇州刺史屆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 (等待朝廷另派他職),寄居於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其享年約在五十五六。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熱門標籤